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家乡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1
东北有许许多多的美食,如果让我来形容东北,我想便是“舌尖上的东北”,而我的家乡是便是“舌尖上的家乡”,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美食,而这些美食中也孕育了善良淳朴诚信的家乡人。
我的家乡是的一个边境小镇,这里比较有特色的菜品是东北腊月的杀猪菜——猪肉酸菜炖粉条。寒冬腊月时,小镇被冰雪覆盖,农家就会找十个二十个好邻居好兄弟一起进猪圈,把主人养了一年的肥猪抓起来,按压在案板上,刽子手拿起屠刀,向肥猪的大动脉刺去,只见鲜红的血从刀口流进盆里,一只猪能流一盆多的血呢!人们用一口巨大无比的锅,把卸下来的猪肉放进锅里煮,猪肉煮熟以后切成小薄片。此时的猪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简直是人间精品!放出的血可以做成血肠。人们用一个火炉,上面放着一个盆,加上昨晚上已经切好了的酸菜和泡好了的粉条,大约过几十钟就可以吃了。
在寒冷的冬天里,一家人可以围坐在一个火炉周围,一起吃着猪肉炖粉条,一起烤着火盆里的,驱走了寒冬的冷。菜肴虽然简单,更谈不上“秀色”,但却是劳苦里一年的农家人最幸福最甜蜜的时刻,此时一家人再拉上三五好友,一起拉拉家常,欢声笑语中的是质朴农村人的和睦之情。真的是香在嘴里,美在心上。
猪肉炖粉条最佳拍档就非酸汤子莫属了。酸汤子制作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人们在磨汤子的前半个月泡玉米粒,玉米粒泡到原体积的二倍而且闻起来有点点的酸味儿的时候,就可以用石磨把泡好的玉米粒磨成粉末。在磨制的过程中需要加水,在磨完时应该成粘稠的糊状。不过到这时还没有完成,制作酸汤子,最重要的步骤其实是“摆粉”,就是利用淀粉会沉淀的原理,让玉米糊中的淀粉自行沉淀,在玉米淀粉以上的玉米糊,再经过人们的挤压,水会被挤压到外面,而剩下的则会变成相对比较干的面团,这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汤面。人们将汤面揉成一二斤重的面团冻上,什么时候想吃就可以拿出一块,可以制作成外形类似于面条的玉米条,再经过开水的煮制,就会变成传闻中的酸汤子。
酸汤子的制作是家乡人智慧的结晶。在磨制汤面的过程中,要的是细心、耐心,更重要的是农家人的诚信,在制作中不掺假,不省工序,不偷工减料,这便是农家人伟大的精神美。
农家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热情,实在不管谁到谁家干什么,只要到了饭点,主人便会留客人在家里吃饭。不会刻意摆设酒席,就是粗茶淡饭,却吃出了人世间最美的味道。
岁月的流逝,更替了岁月,消磨了时光,却从未改变家乡美食的味道。朴实的乡亲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出许多令人难忘的美味。家乡的美食中蕴含着家乡人的优良品质。家乡人的质朴,善良,热情,流淌在舌尖上,植根在我心中,伴随着我不断成长。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2
前阵子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使我不禁启开记忆,忆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乡”。
我的家乡湖北黄陂,古代称之为黄国,据说是花木兰将军的故乡。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纵横,河汊相连,溢满江南水乡的宛然与灵动。这里的水,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浇灌庄稼外,还赐予了人们许多水乡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种。蔾蒿临水而居,耐阴喜湿。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它们见风便长。远远望去暗红茎杆,一丛一丛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来后,一般不能马上食用,要堆在墙角边沤上几天,每日洒上几遍水,约摸三五天光景,便长出白中带绿的嫩梢。去黄叶老梗,留翠杆新芽,掐成寸长洗净,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腊肉切成丝,爆炒三五分钟起锅。
盘中蔾蒿略带几分苦辛的清香,托着腊肉积淀了一个冬天的醇香,让每个家乡人都会为之倾倒。可惜的是,随着周遭环境的变迁,如今野蔾蒿也越来越难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带表妹从城里来踏青,闲暇之余,三天时间竟挖来满满一大袋,大喜,不仅饱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乡人再也熟悉不过的,生命力极强,几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们便会如约从水中发出来,那一根根源于肥沃淤泥之中的细长主根,便会如约托举起一个个菱叶盘子浮出水面,挤在一起,开出一朵朵小白花,衬着一塘一河的青绿,构成了家乡特有的旖旎。
常见人们站在岸边,将两根长长的竹篙伸入水中,轻搅菱角根茎,再贴着水面将它们拖拽上来。在锅中加姜蒜翻炒两三分钟出锅,吃起来也是清新得很,是家乡人夏天喜爱的下酒菜。
与菱角梗同生于水里的还有藕肠子,其实就是尚未长成的莲藕,因它前头有个像毛笔头的鼓包,我们老家一带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来你要会水,还要不怕冷;
二来有时还得付出被长着硬刺的荷梗划伤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肠子,实际上就会失掉一条藕,这是大人们最不愿看到的。
初夏午后,水还有些凉,我们几个便趁着大人们困觉,或去地里干活的当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觅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顺着荷梗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条白嫩细长的藕肠子便会从水底淤泥中抽出来,把它在水里摆两下,算是洗过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满嘴略带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个爽啊……
我离开了家乡,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汉买了房子。居市区之中,高楼林立,但缺了许多家乡山村的灵气。每每静下来,思绪总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乡,那水、那田、那人……这些渐从我生活中逝去的家乡小菜啊,没有了你们,家乡的讯息又有谁人告知?我这游子与故乡之间靠谁来维系?我那浓浓的乡愁又该诉与谁听?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3
这里是应星故里,文风鼎盛,华林书院,薪火相传,百丈禅寺,香火袅袅,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奉新。美食是我家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黄年米果迎春节
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道传统美食——黄年米果。这道美食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呢。
这不,奶奶又忙碌起来,将米盛入筐中,任水漂洗,糯米就由亮白渐转为透明,不能停歇,接着把糯米倒入大木甑蒸熟,当甑内升起烟时,把早已煮好的黄色吊茄子水洒于糯米上,让糯米浸透,转为了嫩黄色,奶奶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但依然乐呵呵地捣弄着。
我静静地坐在厨房泛黄的灯光下,时不时给奶奶递东西。奶奶招呼大家来打米果。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大家手握木槌,轮番猛捣。奶奶叮嘱他们得在木槌上抹点儿油,这样米才不会粘上木槌。熟糯米团逐渐砸散,奶奶叫大家一起来揉,要揉成长方形,再用刀切开,才开始揉形状。心灵手巧的奶奶在黄年米果上做出了一个“福”的图案,“嗞嗞”声伴随着黄年米果的香味放入锅中一煎,待两面呈现出金黄,便可捞起。
这时,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怡人的香味。撒上一些白糖,浇上蜜水,便可以入口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外酥里嫩,真是回味无穷。
香甜艾饼度清明
天空如一块蓝宝石,阳光明媚地照射大地。我和奶奶上山采艾叶,翠绿的艾叶簇拥着,奶奶背着篓筐,细细地挑选着,我闻着苦涩香味的艾叶,伴着奶奶下了山。
奶奶坐在院子的小板凳上,把艾叶倒入盆中,摘取顶部嫩叶,用清水洗净,放在滚烫的水中去掉苦味。奶奶从冰箱中取出一小罐苏打水,加上艾叶搅拌成泥。锅中的水沸腾,将搅拌成泥的艾叶倒入锅中煮开,大约五分钟后,把煮好的艾叶重新倒入盆中,加上糯米粉,和成面团,擀平。把摘好的棕叶做成方形,洗净并放入热水中,切好形状的面团裹上喜爱的馅料,放在棕叶上,油已经刷在锅中,奶奶小心翼翼地把裹好的艾饼置于锅内,开大火蒸。
十余分钟后,深绿色的艾饼便呈现在我的眼前。伸手一抓,咬上一口,嫩嫩的饼添上别样的馅,配上清茶,别有一番滋味。
美味蒜蓉马齿苋
我喜欢在一个夏日的早晨,和奶奶一起去逛集市。奶奶每天喜欢做不同品种的菜,做的菜名也花样甚多。菜蓝里装着一捆嫩绿的菜,那是我的最爱——马齿苋。
回到家,奶奶把马齿苋洗净去根,切好大蒜,等水“咕咕”地烧开后,倒入马齿苋,待水再次沸腾后将马齿苋捞出,沥去水分。奶奶将马齿苋装入盘中,加上蒜泥,再浇上少许麻油,香喷喷的美味菜肴就出炉了。
一道道家乡美食在舌尖上尽情地舞动,演绎着家乡的曼妙风情!我把美食裁成一片片风景,永存于心间。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实验小学603陈思佳
开始吃年糕了,我端起白瓷盆,不由想起了那次在“年会”上看到的打年糕情景。
那是在一个年会上,锣鼓喧天,金龙炫舞,人山人海。舞龙肯定是最吸引人的。你看,正津津有味吃着糖画的小孩,拍手叫好的老人,还有连按手机快门的年轻人,都紧跟在“龙”身边。
而我却被那“咚——咚——”的响声给吸引过去了。
我闻声而寻,来到一个石臼旁边。只见一个大伯时而在石臼里洒水,时而拿着个木锤,向石臼里砸去。他在干什么啊?一旁帮助大伯的人告诉我,这是在“热身”呢!真正的“好戏”在那里头。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是一个“老虎灶”,锅上是大蒸笼,跟包子店蒸包子的一样,只是大了许多。蒸笼里热气腾腾的,那是什么?
我的好奇心更强烈了。趁大伯打开蒸笼的时候,我探头探脑地想一看究竟。可当我把脑袋伸进蒸笼,看到的却只是一股白气像潮水般涌了出来。大伯哈哈大笑,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对我说:“小朋友,这是白白的糯米粉,你吃的年糕哇,就是从这儿出来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炉火把我的脸蛋照得通红。
“好咯,起锅咯!”大伯一把掀开蒸笼,缕缕热气白雾,夹杂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我。大伯和旁边的一位爷爷对了一下眼,“嗨”的一声,合力把大粉团子抬了出来,两人小跑着来到石臼边,又是“嗨”的一声,一起把大粉团子翻进了石臼。大伯又在手上抹了些油,不停搓着大粉团子。
随后,大伯举起了10多斤那么重的大锤子,举过头顶,涨红了脸,使劲向石臼里的大粉团子打去。粉团沉闷地“啪”了一下,大伯又赶紧拎起大锤,趁此机会,爷爷就拿着“洗帚”往粉团上甩水。甩够了,第二锤子也正好下来了。“啪——啪——”大粉团子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一样,打一下,缩一下,不打了,又弹了回来。十几下后,大伯已是大汗淋漓,他说了声“不行了”,就放下锤子,换那位爷爷来打。另外两位大伯趁这个“换班”的间隙,双手在冷水里一浸,合力抬起粉团,猛地将团子翻过身来。爷爷开始打了了。在这锤打——甩水——翻身的完美配合之下,大粉团子变得愈发富有弹性。我趁大伯休息的时候,偷偷拔下一小坨来,一口塞进嘴里。“嗯,真好吃!”我对着大伯连连称赞。
打得差不多了,大伯便将这白嫩嫩的面团从石臼里搬出来,放在沫过水的的桌子上,另两位大伯就开始揉搓年糕,左手翻过来,右手按压着,反反复复,直到把面团做成长方形的年糕模样。
最后,他们在年糕上“点花”,其实就是在年糕上用毛笔轻轻点上一朵“红花”。红花开在年糕上,在阳光下绽放,为新年平添了几分喜庆。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
“安子”你知道是什么吗?其实“安子”就是樱桃,我家乡的土话,所以我已经叫习惯了,因为这里面还有一段浓浓的情感。安子在舌尖上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
老家就有两棵安子树,是爷爷在我5岁的时候种的。我已经忘了爷爷当初种下时树的模样,只记得我家的树很高、很大,最高的地方,已经攀到了两层楼的窗户。
5月,当安子长得橙黄,却还不是火红的时候,我和弟弟就按捺不住了,放学丢下书包就往后院跑。弟弟比我矮,采不到,我就搬条凳过去,站到上面,粗鲁地把枝条拉下来,采到一颗就递给站在下面望眼欲穿的弟弟——我家的安子就是和别家的不同,颗粒小,但是非常甜,汁水又多,很好吃。
树上有毛毛虫,不过我们哪会放在心上。采了一把,我们就一股脑儿往嘴里送,然后“噗”地把核吐出来,抹抹嘴,笑着看看对方。
6月初,是安子完全熟透的季节,果实红得像要烧起来,有些甚至连皮都绽开了,露出里面水嫩水嫩的果肉。我和弟弟争着要上去采,爷爷走出来,一边告诫我们别急,一边找出一架梯子,支在墙壁上,然后由我们扶着,他提着篮子爬上去。
爷爷采了满满一篮子的安子,鲜红鲜红的。我们抹抹早已流到嘴边的口水,抓起来就往嘴里塞。爷爷看着我们,笑笑说:“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
过了会,爷爷从篮子里倒出一些安子到塑料袋里,我们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分给邻居吃啊。”“为什么要分给邻居吃,我们自己吃都不够!”我和弟弟去抢他的袋子。“乖,吃完了爷爷再上去给你们采。”
后来,因为家里要造房子,地基不够,那两棵安子树只能被砍掉。我和弟弟抗争许久,终究没能如愿。那天放学后,我们看见两棵安子树已被砍倒在地,叶子蔫了,只剩下几颗未被采摘的红红的小安子,孤零零地挂在枝上。
现在,每到五六月份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想念老家那两棵高大的安子树,想念安子的味道。好在,热心的邻居们会准时在安子成熟的季节给我家送来安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大碗装着,红扑扑,别提有多诱人了。而直到这会儿,我们才终于明白爷爷当年的用意——安子树是你家的、我家的,但终究是大家的。
因为,我们都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每次吃安子,都会有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味道在舌尖,因为安子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03-25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09-15
舌尖上的家乡味作文06-27
家乡舌尖上的美味作文05-27
舌尖上的家乡美作文08-18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13篇03-31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15篇)03-30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15篇03-30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篇05-08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