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2022-09-05 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1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小段电影《百鸟朝凤》,觉得不错,休息的时候又特地找来视频完整看了一遍,看完觉得特有感触,特写来跟大家分享。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作品。吴天明作为老一代导演的代表,他的作品追求的是纯真艺术之美,而他本人对于艺术的热爱,则通过片中唢呐匠焦三爷完美的演绎了出来。

  影片中,老一代唢呐匠焦三爷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老人家表面上严肃古板,实则心中充满了正直与热血。在焦三心中,“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当查家子孙想用高价请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而此时他的身体早已积劳成疾,此时他使用生命在吹唢呐!

  在焦三那个时代,按照他自己的话说是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下面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当后来天鸣告诉他出活已经没人行出师礼的时候,焦三只是愤愤的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然后拿出自己珍藏二十年的老酒与天鸣共享,又把祖宗传下来的所有宝贝唢呐全部赠给了天鸣,最后演奏一曲后醉醺醺的躺在地上睡着了,尽显无奈。

  焦三膝下无儿女,收了两个小徒弟:游天鸣和蓝玉,来传承自己的手艺。而当他最后只能选其中一人作为接班人的时候,他没有选更有天赋的蓝玉,而是选择了技艺不如蓝玉的天鸣,原因很简单,只因他看到了天鸣在他父亲跌倒时留下的眼泪,由此看到了一个人内心的善良。而事实证明焦三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天鸣接班后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传统唢呐的地位日渐被西方乐器所取代,天鸣没有忘记师傅的教导,即使收入越来越低、甚至已经到了娶不上老婆的地步、所有的师兄弟都放弃唢呐进城打工,他仍然选择了坚持。

  影片结尾,天鸣在焦三坟前独自吹了一首《百鸟朝凤》为师父送行,焦三坐在旁边一脸欣慰的表情,演奏完他便转身离开了。看完影片,心里感触很深,首先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担忧,再有就是师徒二人对于艺术真挚追求与热爱的佩服,还有很多想说的却不知怎么表达,只能推荐大家抽空看看此影片,谢谢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2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描述了两代唢呐匠的故事,在焦三爷老一代的时候,唢呐匠是受人敬戴的,很多人都想拜他为师学唢呐,可到了游天鸣这一代,随着科技的发达,西洋乐曲逐渐取代了唢呐,很少有人在愿意听一听唢呐了。游家班的师兄们也都散伙了,最后只剩下游天鸣和他的师父焦三爷还在坚持吹奏唢呐。

  《百鸟朝凤》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首唢呐曲子。这首曲子是唢呐匠最高的追求,它不只是对唢呐匠技术的考验,更是人品上的,唢呐匠们的梦想就是能吹奏《百鸟朝凤》。我永远忘不了游家班最后一次出演时,焦三爷代替游天鸣吹奏《百鸟朝凤》时,吹得唢呐里都流出了血,但他仍然面不改色地继续吹着,坚持演奏完这首曲子。焦三爷对唢呐的热爱超过了自己的生命,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叮嘱游天鸣:把唢呐好好传承下去。还对游天鸣说:“我死后,只要吹四台就够了。”其实焦三爷才是最配《百鸟朝凤》的人啊。

  游天鸣和他的师父焦三爷一样,在游家班渐渐散去的时候,并没有与他的师兄一起外出打工,而是留在无双镇上,坚持吹他的唢呐,不忘初心。游天鸣接手游家班时,唢呐匠这一行开始渐渐衰落,学了这么久的唢呐,却渐渐不吃香了,他的心中应该是非常悲痛的。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里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木之助是一个胡琴手,他年年和表哥一起出去卖唱。可渐渐的,人们都不愿意再听他们卖唱了,最后也只剩木之助还在拉胡琴。故事里的胡琴手与唢呐匠一样,在时代的变化中被人遗忘了。

  游天鸣和焦三爷把唢呐视为自己的生命,我们也应拾起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唢呐,听一听这久违的经典。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3

  在三亚大菠萝影城,我们俩陪女儿看了一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片花里张艺谋对吴导本人的艺术造诣和为人以及影片大加赞赏,我们也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影的。大师不愧为大师,无论从选材到拍摄还是主演陶泽如的精彩演绎,都无不彰显出一代宗师的独特匠心和高超水准,自然就心甘情愿心悦诚服的在心里为大师的作品点赞!

  电影主题思想是要表达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人淡漠冷落的一个残酷现实,借唢呐王焦三与游天鸣等徒弟们为唢呐吹奏艺术的传承发展,展现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徒情谊,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了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流失,他们用青春乃至生命维护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当焦三用生命和鲜血吹揍《百鸟朝凤》时,我为老艺人的精神流泪,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后继乏人流泪!婚礼现场西洋乐器大战唢呐其实也是西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侵和挑战,如何守住中国传统文化这块阵地并发扬广大,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影片开头父亲带儿子去拜师的场景滑稽又悲戚,天鸣父子那个虔诚,那个低三下四,焦三爷谱摆的那叫一个拽!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焦三爷是何等的风光;可以看到乡下人想出人头地、混个饭碗时的急切心情;可以看到唢呐受到洋玩意冲击乡下艺人不吃香时那种窘迫和无奈;可以看到师娘对师傅朴素的爱,特别是当唢呐吹起时师娘崇拜而又深情的目光令我感动,为之动容。

  焦三爷卖了耕牛不为自己看病,只为心中的唢呐能永远传承;游天鸣放弃挣大钱的机会,穷的娶不起媳妇,也依然坚守阵地不放弃;这不正是我们远古至今文化与文明代代相传的根源所在吗!正是有了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正是有了他们毕生精力的奉献乃至生命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与灿烂的生生不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应尽义务,老祖宗的东西绝不能也不允许在我们手里丢掉!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4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幸观看了这部《百鸟朝凤》,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触良多。这是一部比较有艺术气息的名字的电影,而且是以唢呐曲命名的。整个电影的故事与唢呐有关。唢呐,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吧我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样。电影中主要讲述了一门艺术从流行到衰落的过程,这里面有传承,有坚持,有信念。整部电影看下来不禁感觉肩上有了一种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的责任感。

  这是一部发生在19XX年的故事,天鸣的父亲小时候一心想当唢呐匠可是没有人教,就把这个愿望寄托到了天鸣的身上。带着天鸣跋山涉水来到焦三爷家里拜师学艺学艺,经过刻苦练习与持之以恒的精神终于天鸣的唢呐技巧得到了焦师傅的认可成为接班人,当时很是风光,唢呐匠也很是受到村里人的敬仰。天鸣的父亲很是激动,举村欢庆。但是没几年的功夫,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唢呐匠就开始渐渐地走向了末路,传统技艺受到了洋乐器洋乐队的冲击,不被村民们所接受了,所以无法再靠吹唢呐来养家挣钱了。老艺术老文明与现代流行的冲撞和对抗,洋乐队搭起大舞台,所有人都围着在看,在天鸣带领的游家班很是不服,唢呐越吹越大声鼓越敲越响。最后以一场扭打的闹剧收场。

  渐渐地天鸣的父母从开始的高兴到嫌弃天鸣吹唢呐赚不了钱,劝他改行。游家班的其他师兄弟也开始陆续的走出村子到城里面打工去了。为了让唢呐队不散掉焦三爷拖着病重的身体给德高望重的逝人吹奏了那首百鸟朝凤,看到这时我的眼泪已悄然落下,为了那种坚持和信念最终焦三爷离开了人世,最终天鸣在政府的帮助下将百鸟朝凤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部电影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渐渐地走向末路,一些我们需要传承的东西渐渐的被我们所抛弃,我想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标签,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丢掉我们的传承,怎样使传承与发展得到完美的结合,不仅是大人的事情也是我们学生应该考虑,我们要做一名传承者,去传承即将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瑰宝。

  这部电影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都没有人继承,那么在将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哀,所以传承文化从我做起吧!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5

  “我向师父发过誓的。”——《百鸟朝凤》

  华北的黄土地,日光强烈,芦苇丛随风荡啊荡,少年握着一根比他还高出半个身子的竹竿,执着着把河里的水吸上来,额头沁出几滴汗珠滚落下来。

  “能够传承这门技艺的人,一定要艺品好,德行高。”

  而上天却并没有赐给小天鸣吹唢呐的天赋,为此他也必须要花费更多努力去实现父亲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夜晚的院落里,小少年坐在凉席上听父亲讲唢呐的最高境界便是《百鸟朝凤》时,无形加在肩上的担子,和眼神里隐约放出的光芒。

  日复一日的到芦苇丛里去练习吸河水,帮师母下地干活,忍受师父的责骂和离家的思念,当小师弟来的那个晚上无意间问起“吹唢呐好玩吗?”得到的答复也只是一句“我还没摸过唢呐呢。”之后的日子里更是只能在院落里看着师父带着有天赋的小师弟去各个庄子接活,连尘封已久箱子里取出的唢呐都没有他的那一份。于是小少年打包好行李偷跑回了家,刚踏进院门的那一刻却听到了父亲与村人的对话——“我们家天鸣可厉害,他师父还说过几天要教他吹那个《百鸟朝凤》哩。”少年便一言不发的回到师父家,继续在日复一日的无奈中坚持。

  多年之后酒醉的师父问起“你知道我为啥把唢呐传给你不?是因为你刚来那时,你父亲摔倒了,你扶他起来,眼里那一滴眼泪。”

  而后时代的进步,老祖宗传下来的接师礼规矩被打破被遗忘,红白喜事中的唢呐声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西洋乐器的声音。生计与传承,师父与家业,天鸣在劝他放弃唢呐的声音中,握着唢呐的手却一直紧紧地不曾放开。

  影片的最后,师父的墓前只剩天鸣一人。没有四台,更没有百鸟朝凤的排场,只有天鸣一人在墓前吹起了百鸟朝凤的调子。师父坐在太师椅上,而后起身,转身离去,消失在山林间,仿佛也暗示着故事的结局。

  故事的情节没有一波三折与波澜起伏,缓缓的叙述着这个时代里民俗文化面临灭绝危险的无奈。没有泪点却像在人的心口压上了一块大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仅仅凭借那句“我向师父发过誓的。”便一路坚持下来,师父或许也看到了他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是滚烫的,他会坚守这这曲唢呐将其传下去的。

  有太多人说为了影片的票房下跪不值得,太做作。而影片里叙述的不仅是天鸣的无奈,也是导演的无奈,更是一个时代的无奈。缺少了华服与明星的电影早已失去了市场,而导演却坚持拍摄了这部影片,也凭借着志愿团队和各大媒体的努力最终将其放上银幕。可上映一周的时间内全国各地的影院排片寥寥无几,首映日的票房更是只有五十万,制片人为此跪求各影院排片,难道真的是为了金钱吗?为的不是可喜的票房,而是那份传承,不仅是唢呐这一件民俗乐器,还有数以千计的民俗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去,要传承的更是这一种注重德行、坚守,严谨细致,坚持老祖宗对于匠人的尊重的规矩的“工匠精神”。

  没有人能够保证在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中,在这个快节奏时代的冲刷下,唢呐的声音是否会真的从耳畔渐渐消失褪去。而《百鸟朝凤》也在我们即将遗忘那些民俗文化的今天,拂去了灰尘揭开了尘封的幕布,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传承”一次的注解,提醒着人们,它们不该失传,它们不能失传。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6

  上个周末,陪孩子去看《美国队长》,座无虚席,我们只买到了第二排偏角的位子,仰脖子看,不到五分钟就睡了,一直睡到影片结束。期间,我挣扎着醒来几次,不到一分钟就又睡去,在震天动地的打斗声中,这是我睡得最好的片子。出场时瞥见电梯拐角一张海报“大师绝唱——百鸟朝凤”,吴天明导演的遗世之作。心里开始惦记这片子。

  看到《大唐玄奘》已经快下线,担心《百鸟朝凤》也会同样命运,看过玄奘第二天不歇气地看了《百鸟朝凤》。观感如是:

  情怀,是不争的事实。看片前我曾和朋友讨论什么是“情怀”,不为名利只为理想去做一件事情,这就是情怀。能去拍摄《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怀。此片的题材、它想告诉人们的东西,在当今这个环境非常难得。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是文人关心的,大众更应该有所知觉,最好的东西并不是流行的东西,而一部电影是连接大众最好的桥梁。作者想说的不仅是这些,音乐失落的背后有传统道德规范的失落,人们在不同阶段对唢呐艺人的尊重与轻视对比鲜明,令人痛心。

  坚守,是它的主题。当焦三爷选择唢呐传承人的时候,估计大多观众猜错了,人们一般会认为主角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地当上传承人,一定得历经磨难方才修成正果。这时候大家还沉浸在对唢呐的崇拜氛围中,想不到未来变故,更想不到此片并非一个传艺故事那么简单。焦三爷如先知一般,放弃了技艺更好的蓝玉,选了木讷踏实的天鸣,传了看家曲目百鸟朝凤。能够把传统技艺坚守到最后的必然是天鸣这样的人。

  德行,是另一个主题。死者能不能受用百鸟朝凤,标准不是钱而是雇主的德行,就这一点,唢呐匠在旧时代拿住了尊严。选传承人也要德艺双馨,以德为重。

  情怀,坚守,德行,这三条正是现今最稀缺的东西,就凭这,电影是立住了,值得一看,更何况吴天明第五代导演教父的名头,陶泽如那荡气回肠的演技,根本不用发行人在微信里给人下跪!求求大家进电影院看吧,我都不知道这是在为传统文化流泪还是在打文化的脸?!

  以上三条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从电影作品的角度看,唢呐艺术的魅力渲染稍嫌不够,特别是百鸟朝凤这个曲子,之前做了那么多烘托,当师傅教两孩子在树林里分辨各种鸟叫声的时候,我是多么期待这些鸟叫到最后可以众星捧月般地出现在百鸟朝凤压轴曲里。影片最后,百鸟朝凤曲出现了两次,一次由焦三爷领衔在村长葬礼上演奏,一次是游天呜在师傅坟前吹奏,两次演奏均没有达到预期的强烈效果。这里可以参考的是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的斗琴桥段,即便是我这种不懂音乐的也被震惊得瞠目结舌。做为一部音乐主题片,音乐气氛让人颇感遗憾,此片如果作曲或音乐监制换成赵季平,做故乡的音乐一定会增色很多。三十年前吴天明导演、赵季平作曲的《人生》忽然萦绕耳际,那熟悉的旋律,是乡土的、忧愁的、动人的,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焦三爷是成功的,而作为新旧传承核心人物的游天鸣,性格塑造不甚完整,他所面临的迷惘不够深刻,他对艺术的爱也有点莫棱两可,先是为了圆他爸的梦,后来又是谨尊师命,似乎他的坚守只是对焦三爷的承诺,跟自己的内心没啥关系,或者他的内心始终没向观众坦露。缺乏一个契机让人物实现成长并达到完整。从头到尾,主人公游天鸣是一个沉闷的角色,影史上有内涵的沉闷角色很多,比如《简爱》的罗彻斯特,沉闷却充满内涵与激情。而天鸣的沉闷中只有沉闷,没内容,没激情。此处可以参考去年的获奖影片《爆裂鼓手》,里面的年轻人也非常本色,成长的力度却很大,你感到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他成为了他自己。头号人物没立起来,我认为不能怪演员,要怪也只能怪故事,年轻演员的形象其实很本色、很到位。从故事结构来说,他承载的甚至是第一主角的重担,结果因为这个人物有些弱,使人们误以为焦三爷是第一主角。在主题表达上,社会性有余,人性层面的开掘失之不足,县文化馆领导找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段有点突兀,和整个影片的悲剧基调不符,以至于我老怀疑是为了拿龙标过审故意加上的。

  最后,对民族音乐的前途探讨不够过瘾,并非不满他的悲观——吹索呐的变成要饭的在西安城墙上表演。悲剧自古以来就是真正的正剧,伟大的作品都在批判现实,都是悲剧。但是,此片对民乐前途的表达有点简单和草率。相比导演之前拍摄的《人生》《变脸》《老井》,这部电影并没有突破自已。然而吴老以70多岁的高龄导演了这部情怀之做,令人佩服,值得尊敬,对当今浮燥的电影市场来说,是一部表率之作。吴老,一路走好!

  我在上周三观影的时候,坐者寮寮,今天是周日,一周的口碑效应开始显现。在给爸妈订票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院线对这部片子的排片已经增加到从早到晚每小时一场的密度,尽管是在小厅放映,但面对《美国队长》这一强劲的挡期对手,它的表现已经获得院线的青睐。

  我将这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推荐给爸妈,他们又邀请了一对夫妇朋友一同观看,四位老人怀着兴奋的期待走进影院。此刻,我正坐在影院里的影吧一边写影评一边等待他们出场,回家的路上听听他们的想法吧。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7

  唢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乐器,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焦师傅说的,不管在婚丧嫁娶中闹闹,还是人们在劳作后的闲暇之余听一段解解乏。在焦家班以及焦师傅的太太爷师傅那些年代里唢呐这门手艺是十分受人尊敬的,吹唢呐的是匠人,他们也有那种工匠精神,身上肩负着将祖辈们留下来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的使命。这一点也是唢呐艺人收徒十分看重的一部分,一方面看徒弟的天资,另一方面看的是德行。天鸣在被父亲送到焦师傅家里的时候,天鸣父亲见到焦师傅一时激动在递烟的时候绊倒磕伤了额头,天鸣慌忙去扶起父亲,去给父亲擦拭头上的血印,情急之下流出了眼泪。他没有听从父亲去给未来的师傅磕头,因为此时他还没有和焦师傅制造任何羁绊,没有谄媚,纯纯真真,而父亲才是生命中值得流泪的人。这一幕焦师傅看在眼里,表面不动声色的他也许在心里已经有了人选。

  后来焦师傅并没有急着向天明传授唢呐技艺,而是让他一边练习枯燥看似没什么用处的基本功,另外让他下地干活慢慢磨练他。焦师傅让天鸣用芦苇从河里吸水,天鸣没有达到师傅的要求灰头土脸的回了家,挨了师傅的冷眼。我想这一点是在焦师傅的预料之中的,虽然表面冷酷,可在心里是开心的。在后来天鸣在下雨天还在河边用长芦苇按照师傅的要求吸水,师父师娘找到他后,焦师傅立马把雨披穿在了天鸣的身上又把自己的斗笠拿下戴在了他头上。他对待天鸣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孩子是有犯错的时候,这样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严,以后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坚定父亲所教导的为人准则。 比天鸣晚来几个月的蓝玉在唢呐上的悟性更高一点,头脑也更灵活,可最后还是被师傅狠心赶回了家。从蓝玉割麦子和抽烟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蓝玉并不是焦师傅所寻找的传授看门技艺的人选,而且后来他自己也说了,他是那种做事没有恒心的人,如果让他接班唢呐早都完了。

  在焦家班成为游家班以后,时代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几十年几百年都不曾发生过的。这种变化是中国近几十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外来文化的侵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也在这种疾风劲雨中发生着变化。会吹凑唢呐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当上唢呐班主也不再是祖坟冒烟的幸事。前人留下的规矩逐渐被践踏,昔日备受敬仰的唢呐匠人接的活难以维继生活。一场与西洋乐器的比试以家当被砸流血结束,大寿台上扭腰的女子揭露了乡村人们缺乏教育和文化认同的不争事实。现在的乡村无论从人到事由内到外都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唢呐的悲鸣声告诫我们正在失去前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昔日职业的游家班匠人奔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再次将这群人聚集在一起演奏一次百鸟朝凤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焦师傅走了,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唢呐的.老艺人走了,只有天鸣一个人为他吹响了唢呐,唢呐声婉转悲怆,回响在山谷河流上空,宣告了那个时代的结束,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沉思……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8

  《百鸟朝凤》,一个很不错的电影,其中讲到了两代唢呐匠为了唢呐艺术的传承而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其中,诸多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第一个是,主人公焦班主选拔接班人。他看的不是一个人才的能力和天分如何,而是看他的内心和做事的态度。看到父亲摔倒会流泪,练习吸气时的卖力,割麦子时的脚踏实地,为了守护唢呐险些被烧着等细节,这些经历也为游天鸣练就一身好本领打下了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做事情稳扎稳打,才能步步突破。在年轻时,选择了好老师,就选择了榜样和事业。在年老时,选择了好学生,就选择了未来与传承。焦班主用慧眼选择了好的继承人。在当今迷乱复杂的社会里,我们要学会选择。

  第二个是,焦班主对艺术的追求。爱到骨子缝里去,爱到心里去,爱到自己为了唢呐流血,用生命在追求和守护着艺术。他说,时刻记住,唢呐是为自己吹的,不是为别人吹的。他用一生在坚守着对唢呐艺术的追求。看到焦班主在喝完酒后,吹起唢呐时的如痴如醉,炽热的心在守护着自己所爱的事业。我想,他们虽不是物质的真正富有者,但是确实是精神上的真正富有者。追求唢呐艺术之路也是一种事业。他们为了这份事业,用一生的时间在追求,在呵护,在进行最后的奋力拼搏,直到生命的终结。甚至,在最后要离开时,还想到为下一代人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献计献策。试想,我们任何人不都在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吗?我们对于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能不能爱到骨子缝里面去呢?为了事业,不顾一切苦难和阻挠,放下个人的成败得失,能够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用一颗匠心精神,去做一份事业,将来又有何事不可为之?

  第三个是,中西文化的对抗。电影里的唢呐,代表的不止是唢呐,更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当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思想,当现实的压力不断袭来,我们又该如何思考?是坚守,还是放弃?随着一代又一代老人撒手人寰,我们民间优秀的艺术又将何处去安放。等上一代人都逐渐离去,发现我们成为社会真正主力的时候,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又能见到多少?中华文化的精华又能留下多少?如果不去继承,那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痛,也会成为代代人的痛。没有继承,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文明。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把握好当下美好的艺术,让其在现在以及将来发挥他们璀璨的光芒。一个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枯竭。一群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鲜活。我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热爱艺术的人民,凝聚起来,众志成城,为了艺术的继承,为了艺术的发展,共同奉献和努力。希望将来有一天,生态长城建设起来了,在长城沿线的大讲堂里和大剧院里,我们都能听到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的悠扬美妙、无与伦比的演出。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9

  “无双”者,唯一也,表示此地的绝无仅有。如果这地方真实存在,那是标本,是活化石;如果出自虚构,那就表示创作者下一步要一本正经地“微言大义”了。

  无双镇,有金、木、水、火、土五座村庄,村庄以中华文化里代表性的“五行”来命名。五行,连同无双镇所在的座标——黄河岸,这些都是指向明晰的符号。

  符号中间所簇拥着的,是象征故土和传统的唢呐。

  调子起得高吧,可是——

  焦三爷吸烟袋锅,拒绝吸纸烟,但不知他是否知道,不论土烟、纸烟,各式烟草归根结底都是美洲的舶来品,传入中国不超过500年;

  焦三爷珍惜唢呐的传承,将唢呐与黄土地系于一体,要和西洋铜管乐器打擂台,但不知他是否知道,唢呐又称“苏尔奈”,外文音译词,系金元时代自阿拉伯、波斯传入中国,至清代才开始流行。

  至于在电影里用来臧否人物的《百鸟朝凤》,自电影开篇起,神秘感爆棚,仿佛终极杀器,但当它悠然响起的时候,背景乐中却仍须佐以西方管弦。

  于是,主题里“微言大义”的表达,似乎立不住了。

  中国三百六十行,行行追求神秘感,要挂靠祖师爷、要附会世外神仙,比较典型的是中国武术,达摩老祖、张三丰,外家则佛门少林,内家必道家武当,是往宗教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然而出了个徐浩峰,拍《倭寇的踪迹》,拍《师父》,跟拍《一代宗师》,以人文与考证化解宗教味儿,于是和从前不一样,让功夫电影有了厚重的格局。

  但也不能就此说,把道光年间唢呐拿出来摆弄的《百鸟朝凤》格局就不高。

  起码前半部分,故事是知收敛的,虽然观众在看这种电影的时候本能地喜欢哭,但好在电影并没有向“乐而淫、哀而伤、往而不复”的道路上去,这是老导演的功力所在。

  前半部分两个小孩儿学艺,像《孟子》里弈秋故事的变体,但起承转合,并不程式化,甄选弟子的道理,让我们看到老辈人的苦心和智慧;后半部分,唢呐手艺的传承眼见不成,又因故事格局所限,剧情略微转向煽情,然而在申请非遗的信息、年轻人西安城中的见闻里,及时刹住。

  于是电影所讲述的,归根结底就成了焦三爷一个人对新事物的抗拒,抗拒当然有对有错,但不论对错,都能成就一个精彩的故事。

  焦三爷以“抗拒”为主题的故事值得尊敬,可是,主观上对抗拒的歌颂,客观上却又变成一个镇子的“开化史”。

  接下来,写一下我最想写的——

  制片人下跪、文艺片式微,一整套话题让《百鸟朝凤》获得相当大的关注。

  然而该不该将它当成一部“文艺片”,这是我无法解答的,但是影片本身,却是迎合的产物。

  对传统和乡土田园的歌颂和向往,实际上是当下属于城市主流消费群的政治正确。君不见,以传统为旗号的“国学热”、弟子规在甚嚣尘上,官媒在讨论恢复乡贤和宗法,往年博士写的哀悼乡村变迁的“回乡日记”大热,当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论调遭遇以某年轻意领为首的群哂……于是,一部《百鸟朝凤》的出笼,赞歌于唢呐及其所象征的事物,这不是迎合是什么?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10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这个导演,用最直接的方式简单介绍一下,陈凯歌在哀悼词中说:吴天明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除本人拍摄过多部优秀作品外,还带领一代人创造辉煌,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百鸟朝凤观后感。他是个率真正直的好人。张艺谋在电影宣传中说:没有吴天明导演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为第五代导演的成长贡献巨大。李安力荐《百鸟朝凤》:希望大家能够来支持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部作品。吴导演,我觉得你可以安息,我们都非常感激你。

  几乎整个电影圈都在为这部电影背书,但真正觉得刻不容缓的去看是在方励的下跪事件之后,我不想让一代大师的遗作如此悲壮,哪怕只能贡献一份力量。去了,不负所望。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纵使我这个外行人也看得出电影的精致,从故事节奏到情绪铺垫,从场景设置到背景音乐都无可挑剔。故事简单概括来说是以黄河边一方土地关于唢呐的兴衰,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消亡。

  唢呐是唢呐匠的立身之本,唢呐离嘴不离手,但终究敌不过盛极必衰。电影对于情绪的引导太过高明。

  徒弟与师父聊起唢呐已不复从前光景,本有些伤感,师父却以二十年珍藏的醇酒为媒吹奏了一段极其欢快的曲子,以一句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作结,随后倒地大睡,留白的十几秒悲凉之感更胜,心里说不出的酸涩。

  唢呐文化颓势已定,与管弦乐队对垒,无一观众支持,双方肢体冲突,老师父拖着病躯掀翻桌子,留白,只弯腰捡起被践踏的面目全非的唢呐。这个部分最讽刺的是老人八十大寿请来了短裙豹纹女和电音吉他架子鼓浅唱,坐在电影院不禁轻笑,想到了法国香奈儿旗舰店疯抢几十万买包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把无知当有趣?

  电影高潮,垂死挣扎。唢呐最高礼遇百鸟朝凤给最有德行的人送行,唢呐班底支离破碎,老师父无奈年迈上阵,唢呐和血而吹,难以维持,交给徒弟,以鼓附和。深深地记得那一幕,老师父嘴角带着血,手边鼓点不变,看着年轻的徒弟吹百鸟朝凤,眼里欣慰的笑意。那一刻除了忧伤还有悲壮,败局已定,却苦苦支撑,在无边的黑暗中抓住一支稻草以为可以救命。

  峰回路转,文化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原班底演奏,我心中也不由燃起一丝希望,想要找回原有班底,至少这份坚持能被好好安置。可知二师兄手指被电锯所伤,彻底告别唢呐;三师兄尘肺病重,无力支撑。能责怪谁呢?是家有重病老母的二师兄?还是要养家糊口的三师兄?就因为怪无可怪,格外沉重。

  最后老师父坟头一曲百鸟朝凤,两代人南北分走,主人公脸上的那一滴泪到底是在哀悼死亡还是明天的自己?一个人的坚持到底是渺渺希望还是奄奄一息?所有的留白归自己。

  就是这样,没让我流泪,却被绝望浸透每一个细胞,不经思索,久不散去。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11

  “如果你能够在这个周末给我们排一场黄金场,老方立马给你磕头,给你下跪,你信不信?……为了吴天明导演的心愿,为了观众,我愿意跪求你们。”5月12日晚8点,近期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志愿者、著名制片人方励在微博开启直播,下跪磕头恳求院线经理在接下来的周末为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已有白发的人跪在视频前,一时令看者心中五味杂陈。

  《百鸟朝凤》是一部感情电影,由吴天明导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影片讲述了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这几日关于《百鸟朝凤》的话题讨论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制片人方励的下跪求拍片,再是所谓的“道德绑架”问题,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啊!在各种舆论的渲染下《百鸟朝凤》的票房单日突破700万,成为了文艺片小众市场里的“黑马”。对于小众市场的文艺片而言,很多时候并不是影片质量不高、情怀不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商业片挤去了犄角旮旯,只能是“自古多情空余恨”了。不得不说此次制片人方励的动情与决绝让电影市场为之一振,且不说他的营销手段如何,也不说他是不是道德绑架,只说他为了让吴天明导演的遗世之作为大家所知做出的牺牲和努力就值得所有电影人敬佩。

  单单是别具一格的营销手段不至于让所有的观影人失去理智冲进电影院观看。《百鸟朝凤》的票房其实也说明了它所具有的价值。看过《百鸟朝凤》的大部分观众都还是从电影中有所感触的。就像观众说的:“传承是一种坚守的信念,需要付出毅力与决心。《百鸟朝凤》整个故事情节都带着情感,到最后渲染着一种沉重的惋惜。”一部好的电影总会让人有所收获。

  《百鸟朝凤》一部关于唢呐和传承的电影,这部电影里贮满温厚而朴实的真情之美,饱含浓郁又醇烈的乡土情怀,承载欣慰与悲怆的现实刺痛。片子的内容并不复杂,也没有使用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摄影技巧和构图。充满质感和柔情的角度,平凡的生活画面,老一辈纯粹的语言文化及妙趣的肢体表达都很好的融入到了剧情。

  影片前三分之二部分都是在讲天鸣刻苦学艺的磨难,以及他与蓝玉之间的竞争。师傅对待二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资质平平的天鸣受尽冷落,终日用芦苇秆来吸取河水来练功;天赋极高的蓝玉倍受抬爱,时常跟随师兄弟外出观摩表演。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鸣勤加苦练的持之以恒最终让其胜出,被焦三钦定为《百鸟朝凤》的传人。

  “八方该地泽,威凤忽来宾。向日朱光动,迎风翠羽新。”百鸟朝凤,有凤仪来。影片中唢呐吹出的《百鸟朝凤》恸天坼地,时而婉转幽怨,时而是清澈激越,就像是唢呐的时代一般。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师父焦三爷救场时用尽全力吹响《百鸟朝凤》,那顺着唢呐碗口流出的殷虹血滴真可谓是“一声声是一点血”啊,足以叫观众心碎不已。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瓦解分散的唢呐班再也无法重组,天鸣孤独一人流泪在恩师焦三的坟前吹响《百鸟朝凤》,那唢呐声绕坟悲鸣,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也许《百鸟朝凤》没有《美国队长》那样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奢华大气的场面,更没有《复仇者联盟》那样叹为观止的特效。但有“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朴素的人性写实以及对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因此,吴天明导演的遗世之作还是值得我们去观看,去思考的。不要仅仅是“昆山玉碎唢呐鸣,凤去尽留是悲歌”的空遗恨!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12

  影片的导演吴天明,今天的年轻影迷知道得不多,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风云人物。作为导演的吴天明,拍出过《人生》、《老井》、《变脸》等荣获国内外大奖的名作,在上个世纪—十年代可谓领一时之风骚。而吴导更为人所称颂的,是他成人之美的伯乐风范。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他亲手扶持了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拍出各自的成名作。可以说,没有他也就不会有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说到开拓风气、扶持新人,吴天明是他那一代电影人中的翘楚。正因为如此,他于3月逝世的消息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影坛。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的遗作,其实在20xx年就已经完成,并夺得了当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然而由于农村艺人的题材实在与商业流行太过格格不入,难以找到发行者,拖延至今年才得以公映。缺乏艺术院线的发行渠道是今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弊病,这造成《百鸟朝凤》这样的艺术电影无法定位合适的观众群,也使有心的观众难得接触到这类佳作。

  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的遭遇。表面上,剧情的主角是年轻艺人游天鸣,他的学艺和成长贯穿了整个故事,而实际上,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才是电影的真正主角。通过徒弟的视角,老艺人对传统音乐的热忱,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焦虑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实力派演员陶泽如饰演的焦三爷可谓形神兼备,将一个农村艺人朴实外表下的脉脉温情和铮铮铁骨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真正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也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民间艺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民乐的精神和灵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吴天明这代导演的心结。可以说,关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贯穿了第四代导演和受他们影响的第五代导演的全部创作。在他们崛起的八十年代,中国刚刚走出动乱的阴影,反思的浪潮主导着整个社会。“什么才是中国的?”和“中国该往何处去?”这样的问题远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吴天明的《老井》、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长长的名单里,洋溢着的都是导演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乡土大地、传统艺术、祖先传承等都是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意象,主导了中国影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因此《百鸟朝凤》所展现的,绝不只是一群艺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吴天明导演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思考。“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庄簇拥着的“无双镇”,象征了传统中国的空间格局。唢呐乐班与西洋乐队的交锋,象征了传统中国与西洋文明、市场大潮的冲突和对峙。《百鸟朝凤》背后象征的传统道德的衰落则指涉了几十年来的礼崩乐坏和人心不古。甚至男主角“天鸣”(原著如此)也与导演的名字谐音,夫子自道之意跃然银幕之上。可以说,吴天明导演的收官之作延续了他从《老井》到《变脸》一以贯之的人生思考,依旧在用影像讲述着他心目中的那个“中国”。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影片折射出了这种思考的局限。主角练习吸水时,两个路人的对话泄露出关于“传统艺术”的真相——在所谓的“传统社会”里,乐户本是贱民。在科举、通婚方面饱受社会歧视的这一阶层,与娼妓、乞儿、皂吏等同流。在焦三爷口中从道光年间就风光无限的这个行当,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想像。一面受着东家“接师礼”的叩拜,一面坐在太师椅上吹奏《百鸟朝凤》的待遇,很可能只在—结束之后的短短十几年里才有。再往前,“破四旧”的魔爪无所不在,往后,市场化的大众娱乐潮流席卷城乡,唢呐匠都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精英文化的破碎,大众娱乐的匮乏,才能孕育出天鸣的父亲那样将唢呐匠当做高贵职业的农民,也才能营造出扶老携幼争听唢呐的草根氛围。

  由此可见,吴天明真正怀念的或许并非“传统”,而是那个刚刚走出浩劫,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那是个还没有被商业力量所吞噬,一切尚有可能的年代。老唢呐匠和唢呐的命运,恰与吴导和这部遗作的命运相映成趣,一样令人唏嘘。

  影片自然也有一些局限,例如在配乐方面,西洋乐器吹奏的画面和声音时有脱节。在表现压轴曲牌《百鸟朝凤》的时刻,响起的却是中西合璧的电影配乐,这都不免令人失望。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焦三爷逝世的199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还没有进入官方的文化工程。民间艺术的转机,还得再等十年才能到来。

  当然,这些缺点瑕不掩瑜,都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佳作。不夸张地说,撇开“土气”的外形,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桥段设置、人物塑造都完胜90%以上的院线电影,包括好莱坞产品,文化内涵就更不用说了。在致敬青春、拜金时髦的城市题材电影霸占了主流影坛的今日,去看看上一代导演对于电影的独特理解,看看他们眼中“原生态”的另类中国,或许才是这几天最时尚、最非主流的选择。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13

  由已故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推开西北的重重山水,伴着黄土地上的一声叹息,带我们走进了唢呐技艺由兴至衰的历史轨迹,也品味了新文化冲击下“传统匠人”的文化情怀。

  唢呐作为一种民族艺术,本在农村广为盛行。但随着西洋乐器的渗透,这种传统的唢呐技艺正在消失。正如影片中唢呐班被西洋乐队冲击的七零八落一般,许多传统匠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冲击下,面临由兴至衰渐渐消无的困境。这些走在窄窄田埂上的文化技艺,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之根的延续,需要被保护,被传承,被复兴。而在这条并不好走的文化寻根之路上,有焦三爷,有吴天明,有你,也有我,共同用唢呐声声浸润中华文化之根。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信仰支撑。片中焦三爷说,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可现在呢,谁还把唢呐匠当回事。尽管愤愤和不满,但仍含着血吹奏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支百鸟朝凤。那些愤懑终化为一声叹息,留下世代相承的信仰绘成这个时代的精神底色。若是没有这些老一辈对艺术的无私奉献,对规矩的坚持把控,对文化的爱惜传承,那一首百鸟朝凤终将成为历史中的老照片。时代向前,精神不倦。新一代的技艺传承者们也要像老一辈艺术家一般守着信仰,专于一事,将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创新守卫。师兄弟们的远走他乡,游家班的难以为继也是现实生活中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民俗文化本就生于土地长于山水之间,土地在变迁,文化发展自然也要随之向前。和从前的锣鼓一响,脚板就痒不同,现在的受众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欣赏眼光也随之改变。与其故步自封,不如锐意创新。正如小提琴至于梁祝一般,优秀的艺术一定是敢于创新且契合环境的。这就需要坚守者们在复兴之路上多一些对当前时代的琢磨思考,用创新精神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担当护航。电影上映期间正逢《美队3》上映,尴尬的排片数量让《百鸟朝凤》票房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出现这种情况是在商业电影环境下,商家为了规避风险的“习以为常”。有人如此评论:“你还有无数机会看到超级英雄一次次拯救世界,但却不一定有机会再看到中国老电影人憋了一口气,闷住一口血,吹奏的那一曲《百鸟朝凤》了。”

  是啊,优秀文化和老一辈人艺术家的心血若是就此淹没在冰冷的商业运作之下,让民族因利益驱使丢掉了文化的根未免得不偿失。所以要守住优秀的民俗艺术和文化还需要少一些利益的计较多一些对文化艺术的时代担当。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篇14

  好久不看电影了。上午与同事在办公室喝茶聊天,一位美女说,刚看了一部电影,流了不少泪。啥片?吴天明生前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票房虽然很低,但值得一看。搞笑的电影我向来不屑一顾,而对催人泪下的电影情有独钟。2016年5月12日,著名制片人方励在直播平台上下跪磕头,向全国影院经理为《百鸟朝凤》争取排片,呼吁他们给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一个机会,同时也跪求网友帮忙传播扩散,支持这部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虽然大学毕业后电影看得少,但吴天明还是知道的,他曾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执导过《老井》,算得上是张艺谋的恩人。为了支持中国的电影事业,我应该去看。同事帮忙一查,今晚7点附近影院就有演,于是当场决定晚上与妻去看看。

  可坐几十号人的小电影厅,连我们才五位观众。更好,可以静静欣赏。电影一开始,八百里秦川的苍凉空旷,人物的朴实无华就震撼了我,我知道这就是我想看的那类电影,它不会让我失望。观后,我的评价只有4个字:流泪,震撼。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1982年,一个13岁的小男孩游天鸣被爱好唢呐的父亲逼领着去找邻村的唢呐师傅焦三学艺,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游天鸣练就了高超的唢呐技艺,并成为师傅的接班人,游家班取代了焦家班。然而随着年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技艺越来越被人冷落,不仅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且难以为继。一代唢呐王焦三带着对传统技艺的不舍含恨去世,游家班艺人纷纷外出打工。技艺的传承者游天鸣何去何从?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将沉重的思索留给了观众。

  可以想见,这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应该不会很高,从这方面来说,不仅不能算是人们常说的大片,连中片都不算,顶多算是小片,但如果从思想性、艺术性来说,它却算得上巨片,它给人思想上、灵魂上的震撼是巨大的,怪不得同事会流泪,我的双眼在90分钟内也始终是湿润的,自己仿佛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外来文化越来越冲击国门的今天,传统技艺、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是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我们面前消亡,还是尽力去保护,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国人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关注股市的起伏、楼市的疯涨、在关注工资、教育、医疗的同时,能不能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并不是一概反对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事实上,与传统的政治文化相比,我更愿意接受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但当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充斥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们还能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文明古国吗?!

  看到少年的游天鸣被父亲逼着去拜师学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没有文化,但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出息,在我才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领着我去找汉伯学习英语,那是1978年,国门还没有打开,知识还没有得到重视。我又想起了汉伯和叔公,他们就像唢呐王焦三一样在自己破旧的老房子带着一群乡下的孩子学英语,不仅教他们学习,还教他们做人。孩子们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小屋的煤油灯照亮着他们前进的道路。我还想起了四中的许建侯师及师母,他们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学习上时刻关心,生活上细心照顾。许师离开我们八年了,但同学们始终记得他的音容笑貌,大家仍然去看望师母。

  也许因为同龄的缘故,且同样出生在农村,在游天鸣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这就是《百鸟朝凤》更容易打动我的主要原因吧。我想把它推荐给儿子,但他能理解和欣赏吗?我没有把握。

【小学生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11-27

电影《百鸟朝凤》的观后感12-07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05-30

电影百鸟朝凤的观后感06-19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03-16

热播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05-30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三篇05-24

电影百鸟朝凤的观后感(精选5篇)01-14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最新范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