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十一期主题观后感

2021-07-14 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朗读者十一期主题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朗读者十一期主题观后感1

  谈及金士杰,台湾知名演员导演,话剧界的教科书,《白银帝国》里的刘掌柜、《一代宗师》里的五爷,《绣春刀》里的魏忠贤,《师父》里的郑山傲,《剩者为王》里的感动众人父亲,热播剧《外科风云》里的老院长……每一个标签都是工作给予他的,也是为人所熟知的。而不婚主义,58岁结婚,花甲之年喜获龙凤胎,这些是生活中的金士杰,有又哪些不一样呢?在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近期播出的第十一期节目中,解读了不一样的金士杰。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是流动的,过去决定了现在,现在预示着将来。然而总有一个时间节点,在那一天,聚焦着整个事件的关键时刻,让所有人为之铭记。这期的《朗读者》以“那一天”为主题,邀请到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中国南极科考奠基人郭琨、著名表演艺术家金士杰、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特级摄影师姚建中、中国内地女演员江疏影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生命中最难忘的那一天,和那些令人惊奇感动的细节。

  金士杰的那一天,是爱让他改变

  金士杰是不婚主义者,却在58岁突然结婚,然后花甲之年喜获龙凤胎,对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金士杰用“奇幻”来形容,“我是一个凡人,怎么会在我手上出现另外一个生命。”他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喜悦,“不敢说多,我总觉得自己应该低调一点,谦虚一点”,但是从他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你无法不感受到他对于这份喜悦的珍惜和满足,还有他对于幸福的定义。

  谈及那一天,他说,当时爸爸都已经96岁高龄了,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爸爸,他能分辨出爸爸当时的心情,那拉长的语音中对自己的祝福。从对世界的害怕,到害怕自己来不及陪伴孩子更长的时光,金士杰说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进,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但是从他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改变他的是爱,是妻子单纯因为快乐而笑出眼泪的样子,是孩子一天天成长直到初中结婚生小孩的样子,是百岁高龄父亲对于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当然也是金士杰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爱,对家人还有他热爱的舞台。

  台词不仅仅只是台词,更是他生活的样子

  作为台湾话剧界最具影响力的老戏骨之一,金士杰在之前的很多年里都只活跃在话剧艺术的世界中,很少参演商业影视剧。不过近年来,观众们却经常能在各种商业片中看到他,精湛的台词功力加上细致入微的表演甚至经常把主角的光芒都掩盖过去。为什么金士杰老师有戏?

  金士杰谈及孩子的时候,很难不让人想到《剩者为王》里的父亲对于女儿婚姻的态度,现实生活中金士杰也说他希望孩子经受挫折,但是又无条件的支持他。相较其他朗读者,金士杰的朗读,似乎多了一份代入感,这与他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自然分不开,但更多的应该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言,这些感动来源于金士杰的本身。多年以后,他的戏剧融于了他的生活,戏剧里关于家庭,关于爱的内容,正是金士杰的生活,又或许也可以说是他融于了戏剧。“爱!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爱,就好像小鸟折断了翅膀。”因为如此,才足以动人。

  “我愿意他提早发生,但是我又不愿意撤销原案”,或许正如金士杰说言,他是矛盾的集合体,但是这让他的生活更丰富,也让他的戏更动人。

  朗读者十一期主题观后感2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十一期于上周六播出,该期主题为“那一天”。当天,作为朗读嘉宾之一的江疏影一袭简约黑白装优雅亮相。不仅现场声情并茂地诵读了美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还与观众分享独属于自己“那一天”的背后故事,最后更认真走心坦言:“最美的青春要留给梦想”。

  江疏影:想走属于我江疏影自己的路

  2004年江疏影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毕业后,她并没有像同学陈赫、郑恺那样立刻投入演艺事业。而是偏偏反其道行之,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节目中她坦言,当时做这个决定,身边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但她坚定:“我想走属于我自己江疏影的路,这条路没有什么错误和正确,因为那是我的选择”。

  留学的现实情况与江疏影想象的相差甚远。由于语言障碍,她从零开始学习英文,大多数人用一年时间便获得的MA,她却用了足足两年半的时间,期间付出的努力更是不胜枚举。由于选择的是经济学科,所以需要同时学好英文、经济以及数学,这三门她基本都是从头开始。江疏影淡淡地讲述那段往事:“当时有一本1000多页的经济学科书,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天书,但又不想放弃,只能通过一个个查字典的方式在每个单词上面备注中文意思,最后把这本书成功‘拿下’,这本书至今都还保留着。”

  除了学业上的困难,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身边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亲人陪伴的江疏影更被孤独感、无助感包围。一种情感的脆弱亦发明显,如果网络连接出问题,她就会控制不住地大哭起来。但庆幸的是,她都坚持了过来。随后她表示:“那段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造就了我是有价值的,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也正是如此,江疏影在《花少3》的异国冒险旅途中,作为团队的“姐姐”担当,不仅承担起照顾队友的角色,更成为沟通协商的关键人物。遇事临危不乱,能够有序的逐一解决。在感情方面,也可以较好地协调队友间问题,成为了团队中的“定心丸”。

  江疏影:最美的青春留给梦想动静皆可两相宜

  在被问及为何会选择《飘》作为分享读物时,江疏影认真表示:“自己与小说主人公斯嘉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倔强、不服输、勇于挑战、果敢”。同时她也表示:“想把这段朗读献给那些徘徊在梦想跟现实的那些人,想告诉他们,应该把最好的、最美的青春留给梦想。”正式朗读前,江疏影更说道:“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并不想索然无味过一生的自己和你们”。

  朗读过程中,江疏影展现出科班出身的专业水准,全情投入,时而开心微笑,时而悲伤愁眉,抑郁沉稳的语调,将对小说逐字逐句透彻的理解展露无疑。读到动情处,手掌更不由自主的贴在心脏一侧,仿佛她就是主人公,感受着她的心跳,带领观众一同进入《飘》的世界。

  相比于《朗读者》舞台上静若处子的江疏影,冒险真人秀《花少3》以及《快本》中的她则动若脱兔,展现出幽默活泼的一面。无论是舞台上沉稳内敛的江疏影,又或是真人秀中坚强独立的江疏影,虽然看似动静皆宜甚至有些“分裂”,却在每一次出现的时候都带来惊喜,让人不禁期待去发现她更多的不同面。

  朗读者十一期主题观后感3

  日前,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节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嘉宾们通过朗读散文、诗歌和家书,把一篇篇美文通过声音再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真实的情感和音韵之美,触动了人们心中高尚的情愫,激活了人们朗读的心绪。朗读重回人们的视野,使众多观众跃跃欲试,拿起书本,大声朗读起来。

  朗读是欣赏文字的方式,也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小时候,常见父亲手捧一本厚书在大声诵读。为何要读出声来呢?父亲说,古书没有标点,只有读出声来,才能感受文章的美。古人一向称看书为读书,民间把上学叫念书,都是说书不光要用眼睛看,而且要大声读出来。后来,读了一些古书,发现古人确实在看书学习上只认"读"字。《史记》中凡是说到读书时,司马迁都用的是读或习诵。陶渊明自称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更是强调朗读的重要,认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可见,在古人眼里,朗读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唯一途径。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更好地把文字内容准确真实地表达出来,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给人更加美好的感受。

  今天,尽管获取知识的渠道和载体更加多样,但朗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方式。上小学,朗读是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功,对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熏陶美好情操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成人而言,繁忙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使朗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似曾相识的模糊记忆。《朗读者》节目以清新淡雅的方式,让朗读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回归阅读的视野,还给人们一份久违的阅读亲切感。看了《朗读者》,我们突然意识到,朗读是那么的美好,高雅,充满了文化气息,承载着浓厚的情感,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温馨、感动、美好和喜悦,似的人们情不自禁要拿起书本,大声地朗读起来。朗读让冷漠的阅读,变成饱含情感的声音,让视觉的单一,变成声音与视线的交融;让自我的学习,变成与他人的互动;让枯燥的文字,成为有温度和情感的倾诉。

  在今天,信息和知识不断走向影像化的时代,朗读仍然是我们心中不能割舍的学习方法,仍然是我们不能离开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大声朗读吧,通过朗读来感受情怀、学习知识、倾听文化。

【朗读者十一期主题观后感】相关文章: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05-07

朗读者最新一期观后感12-02

郎读者第一期观后感12-05

《朗读者》告别主题的观后感10-28

2017朗读者最新一期观后感04-22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600字12-03

朗读者青春主题观后感201705-06

以味道为主题的《朗读者》观后感04-29

2017朗读者家为主题的观后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