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之后,影评不计其数地冒了出来,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男主角进行了分析。仁者见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视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1
从音乐师到入殓师,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仿佛一开始他就是为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存在的,尽管他深深的爱着大提琴,尽管他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一切都是定数,生、老、病、死,爱、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条婉转的静静的河流,该来的怎么都躲不掉。
故事以华丽的交响乐团演奏为开始,导演似乎有意将音乐家和入殓师这样的职业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么的高贵,而后者多么的粗鄙。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时,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他是入殓师,但是离开了东京舞台的他,更加成为了一个“音乐师”,音乐梦虽逝去,但是他有了对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间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间演奏……;他,遇见了各种死亡,猝死的,自杀的,自然死亡的……在生与死之间,他开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人活着一趟,死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而入殓师的圣神所在——让死者保有最后的尊严,以最美丽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远有着高低贵贱的这样的势力。入殓师这个职业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离,妻子的离开,他似乎被世界抛弃了,而他也心生动摇。他要离开!可是最终他理解了社长,一句“好吃的让人为难”留下了他,的确,河豚这样剧毒与美味并存的`食材与我们绝望而美好的生活确有相似之处——好吃的让人为难。
妻子的归来似乎预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其实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爱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为澡堂的阿婆入殓,也许是他专注的眼神感动了她,也许是他的虔诚的态度感动了她,总之,他被认可了!当他们一起送走故人的时候,也许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许不过是一扇门,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死亡只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站。见过了这么多的生命终结,明白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目的决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实,人生于自然死后亦回归自然,不过是来感受了一趟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注定是要生生不息的,这就是生命的价值。其实面对死亡,我们没有几人可以豁达,甚至在我的心里埋藏着许多未知的恐惧。虽然我心里清楚,每个人都有送人和被送这一天,这是人不变的主题。主人公的名字叫 “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大悟最终是“大悟”了,懂得了爱情,也懂得了亲情。
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也许那段过去让他没办法去面对,但很多时候已经走了的路已经不能回头了……也许他们会后悔,也许他们会彻悟,但是在死面前,那些事情还有什么重要的呢?原谅和宽恕,本来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勇气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执念。
看电影时,没想到会哭。事实是哭了,哭的一塌糊涂,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节,当他坐在草地上,轻轻的拉响大提琴,当音乐响起,我看着他,满脸泪水,守着此刻的宁静,忽然感受到了白日无法寻找的宁静。喜与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无法自拔。但在此时,所有都可以静得沉淀下来,一切消散了……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2
《入殓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看过之后的感觉,就好像在路边书摊上淘到求之若渴却不得的绝版旧书一样,在安静的感动中,还有清醒的思考。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角色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非常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后来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知道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接受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面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面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这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面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后来,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是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阳的话说,生命就是在睁眼闭眼之间。《入殓师》不厌其烦地展现了很多关于人的死亡的入殓过程,它让我们每一个人直接面对死亡,但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领悟到什么是生命。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3
《入殓师》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我不得不这样说。
之前是有点害怕的,怕什么呢?怕死亡,怕尸体。“死亡”这个话题总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惧。心里那个模糊的感觉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殓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殓师》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静下来。车中的人紧锁的眉头中有淡淡的忧郁,车外白色的基调的景,肃穆寂静。当小林大悟仔细地为死者擦拭身体时,当社长耐心地征求家属化男妆还是女妆的意见时,我才发现,入殓师这个职业竟如此神圣庄严。通过入殓师的双手,我们看到了怎样将尊严还给死者的过程,看到了生者与死者优雅告别的仪式。死亡,在这里已不再令人恐惧,生与死,在这里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以他那无比尊重死者的心态,使死者以干净优雅的姿态踏上另一个崭新的旅程。
从误打误撞当了入殓师时的脆弱与抗拒到最后对这个职业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忘不了那个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遗体泣不成声的丈夫,忘不了那个为去世的男人留下满脸红唇印的一家人,她们一边大笑一边痛哭着说:“谢谢了,爸爸”。那亲属们对死者的不舍、怨悔、留恋、误解都随着一场场庄重的入殓仪式归于平静。原来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对待,原来人在死后也可以这样安详,这样宁静,这样美!——我彻底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改变了看法。
那个在大悟老家一直开澡堂的艳子,为了给邻居一点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开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送她火化时平田对她说:“后会有期!”是啊,后会有期。不会永垂不朽的我们终将奔往那个地方的,对吧?那一直以来我们怕什么呢?怕死亡,因为觉得那是一种永恒的失去。但《入殓师》却一直再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过是一扇门,让我们通向更远的`地方。村上春树说:“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当“往生者”安息,当活着的人坚强,当释怀后的爱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传递,片刻即成永恒,万物也许就这样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以殡葬业工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死亡”是《入殓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然而“死亡”却绝非影片真正的主题,“死亡”在这里单纯的只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影片的最后,大悟在经历一番挣扎后终于原谅了父亲。悠扬的大提琴声再次响起,虽然泪水已模糊双眼,但心中却豁然开朗。我想,对待生死,我也许不会再惘然。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4
入殓师是日本的一部经典之作,首先从影片的名字上就与众不同,给不同的人可能会有较大的感觉上的差异,有的人在看之前可能不敢或不想看,因为一听到入殓师这个名字,心理面油然有些发憷,但事实上影片却并不是观众们认为的那样,相反,整部影片中没有一点惊悚的成分在里面,而是处处充满了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珍贵的感情,这部电影从主人公大雾这样一个角色,说明了一些问题,同时也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让人们对入殓师有了新的理解与看法,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种情感,第一是爱情,主人公大雾与他的妻子之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和谐,两个人之见都能够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给人很温馨的感觉,影片的第二种感情是父子之情,其实电影从开始时就埋下了伏笔,大雾经常回忆起小时候与他的父母在河边的沙滩上捡石头的场景,但是每当出现他父亲的是后却总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轮廓而已,当到了影片结束的时候,才出现大雾的父亲那清晰的一面,影片的第三种感情是大雾与他的师父之间的情感,开始大雾去公司应聘的时候,当他知道他所进入的公司的性质时候,几既惊讶又难以接受,但是通过他师父的一次次的教导,使大雾终于理解了他的职性质,使他欣然的接受了自己职业,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自己的职业,
从音乐的角度简单分析一下,整部影片都以大雾手里的那把大提琴作为主线,大雾拉大提琴的场景贯穿于这个部电影之中,而所拉的曲子正式映衬了电影的主题,电影的情感,影片中的曲子是久石让写的,而他其恰恰善于写这种伤感,煽情的曲子,善于运用大提琴与钢琴的配合,本来电影的故事情节就已经十分感人,再加上久石让的音乐,不得不让人流着眼泪看电影,实在不能不触动人的灵魂,十分感人,
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是,故事情节的主人公相当少,至少有几个人,但是却绝不会让观众有空洞之感,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却一定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从零一个角度理解了死亡的概念,影片后来讲述到大婶死后,一直默默爱恋她的那位大叔讲的几句话,他说,人死并不等于结束,只是人们要通过这扇门,走向另一个永远没有痛苦的`世界,这或许就是导演要对观众们所说的话,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特征是,里面加入了一些幽默的元素,虽然这部影片以感人的故事情节为主题,但是却并不缺乏幽默,从大雾去公司应聘的那时起,就时不时的出现幽默的场景,让人不会总沉寂在一中伤感之中,这或许是电影创作的一种手法吧,当把电影看完后,心里很是难受,因为那是我们已经知道大雾有了自己的后代,当他将自己父亲受掰开后发现父亲紧紧的握住那块大雾小时候送给他的石头的时候,他明白了一切,而且将这块石头保留给了他的后代,说明了将他父亲对他的爱传给了下一代,看到这里,不得不让人感动,同时,又应征了那句话,死亡并不算什么,那只是过程,通向另一个世界的过程。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5
人们不会将大提琴手和入殓师相提并论,甚至很难将二者建立某种联系,但这种印象恐怕都在接触泷田洋二郎导演作品《入殓师》之前形成;随着大悟工作的日臻熟练,表情庄重、动作舒展、步骤娴熟,想必观影者会在入殓的细节上领会一些关于音乐演奏的魅力,如有送别亲人的经历则感触更为强烈。
管弦乐团解散了,从幼儿即苦练琴技的大提琴手大悟失业,不得不卖琴偿还高额的购琴款,去乡下老家渡过窘迫的`日子。告别热闹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小镇,每一次我都难免凄惶,那种让人感伤的凋敝,让人揪心的冷清和让人惧怕的寂静始终挥之不去。泷田洋二郎也发现了这种反差,并不经意地表现出来,失望、颓唐而消极。
好在大悟的母亲留下了一栋小木屋,一间陈旧但精致的咖啡店,工作之余,大悟和妻子围着吧台吃火锅,上上网,拉拉琴。原野空旷,一望无垠,小镇点缀其间,顿生天地浩淼之感。站在桥上看流水,看鱼,或在庭院赏如雪的樱花,在花木葱郁的屋顶花园吃河豚卵。疲乏了,去大澡堂泡泡,聊聊陈年旧事……小镇的日子,像落花、像飞絮,岑寂,闲散、惬意,无拘无束。
曾经抱负远大的提琴手消失,让位于为人不屑的入殓师,过程不可谓不艰难,但放在大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也不难实现。在城市里,工业化耐心地摧毁关于美的一切,艺术、想像,包括回忆。或许,我们都只有在人人选择逃避而又向往的乡村复原被一点点抛弃的童话。
回到入殓这个话题。无可厚非,我们一如既往地欣欣然期盼新生,恐惧甚至诅咒死亡,但死亡始终无法抗拒,每个人都无法决定死亡的时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好好活着,珍惜在世的每一寸光阴。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6
在短暂的一生中,有多少爱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谁又能分的清楚那到底是爱还是忠诚,也许只有我们无畏地面对死亡的时候,答案才会自然揭晓。
在电影《入殓师》的结尾,亲手给父亲入殓的时候,主人公大悟才发现自己内心苦苦追寻的父爱,一直都在,不增不减。
对于一部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角度不同,获取的东西也不相同。从家排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每个人的成长的成长历程中,很多时候,忠诚感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跌跌撞撞:在性别期待中生活的止夫,自杀后以女妆被安葬;出于对父亲的忠诚,大悟选择做乐团大提琴师,买昂贵的琴,去做一份感觉不到轻松的生活,潜意识里对母亲去世不能送葬的愧疚,又让大悟回到家乡,做一份入殓师的工作。潜意识里的忠诚感主宰了大悟的生活。
大悟是个缺爱的孩子,童年时期父母离异,让幼小的大悟既渴望父爱,又怨恨父亲。
当最终面对死去的父亲,给父亲入殓时看到那颗代表父爱的石子时,大悟明白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这种爱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消退,也不会因为空间的距离而消减,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当我们驱走怨恨的心魔,爱自然而然就涌入心间。当我们执着于伤痛时,爱遍不能被看见。
做入殓师的生活,是大悟人生的巨大转折,从最初的恶心反感,到一点一点走进,变得坦然,细腻温柔地给死者化妆穿衣,大悟不再恐惧死亡,而是穿越死亡之门,用爱心陪伴死者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是什么让大悟战胜恐惧?是爱,大悟如此之深的热爱生命,放生厨房的章鱼,静静观看水中的鱼儿回游,凝神于河里生机勃勃的水鸟……这一切都昭示宇宙无限的.生命力。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当离开这个世界,去奔向新的旅程时,让他们以最美的形象离开,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爱的表达!即如电影中所说:“死亡,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
亲爱的朋友,当我们还在这个世界旅行时,好好倾听心灵的声音,倾听宇宙的歌声,如果离去,那就漂亮的转身,优雅地离去,去开启新的旅程!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7
每个人都会成为送别之人和被送别之人。存在与死亡,同样值得尊重。——题记
这是一部描述生与死这一永恒性主题的电影。它诉说着人性光辉下的骨肉之亲,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职业拥有使命般的自豪。在生与死,放弃与坚持,理解与背离中凸显人性温情关怀,有笑,有泪,给心灵一种震撼的感动,细腻的触动。
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他原本是一个乐团里的大提琴手,却因为乐团的解散而沦为失业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他没有沉沦,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当他卖掉他心爱的大提琴的那一刻,他觉得有种不可思议的轻松,觉得一直以来的束缚被解放了。他自己曾经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就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或者适合他的梦想,那一刻,他看清了他的人生,抛弃了大提琴的梦想却阴差阳错地进入入殓师这个让人甚至他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业。虽然一开始他无比排斥甚至感到羞辱与恶心,但是看到了让他无比动容的众生相:尸体腐烂却无人处置的孤寡老奶奶、长相美丽但实际上是男儿身的变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儿而死的母亲、脸上印满后辈缅怀的唇印年老寿终安详死去的爷爷、穿着生前心爱的长筒袜逝去的老奶奶…….他看到了人世中生死离别背后的人性关怀,逐渐体会到了入殓师这个行业的价值意义所在。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给死者化妆纳棺整理仪容,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敬仰,也是给予逝去的生命最后一次在人世展示美丽的机会。淡妆浓抹,将厚重难言的情感在最后的一别中彻底地释放出来,这既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赞颂,也是对死的尊重与缅怀。男主人公逐渐在这份崇高的工作中找到了心灵的认同感,逐渐对入殓师这份崇高的工作充满自豪。但他的妻子却说出“肮脏”一词,因为无法接受而离开了他。大悟再次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局,这时的他刚刚说服了自己,却失去了他的妻子。
电影中发人深省的一幕是:大悟伏在桥边看逆流而上的鲑鱼。他弄不懂为何那些鲑鱼总要拼命地往上游走,尽管途中有大量的鱼尸体,它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游着。
“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回溯。”在这句经典台词中,可见,大悟已真正悟得入殓对于死者的间接性价值所在,真正懂得死亡的真正含义。死亡,或许让人猝不及防,防不胜防,或许死亡的到来让人悲痛欲绝,哭断愁肠。但我们不妨可以换个思考的角度想想: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价值,尽管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追求与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但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也就无畏最后生死与否的结果了。那么,我想我们大可不必为那些逝去的生命感到悲痛欲绝。曾经的存在如灿烂的烟火般消纵即逝,瞬间化为虚无化为灰烬。曾经如此灿烂地存在过,顿灭只为了更好地结束,然后再启程。一切在须臾中,顿时充满永生的大彻大悟,一切在消失中延生,一切令人恍然,悟然,慢慢释然。
终于,在澡堂大妈的死亡之际,大悟的妻子美香理解了她丈夫的工作。她看着丈夫认真耐心的入殓后,逐渐看清入殓师为尊重死者在最后一刻所带来的温情,她被深深地感染了,逐渐明白丈夫一直以来不肯放弃的执着。
死亡谁都会经历,死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多样。入殓师是陪伴人们从人世通向死亡的过客,没有所谓的恶心,更言不上肮脏。入殓师做的只是帮死者整理着装,收拾行囊,为他送行,让死者给世人留下最美的面容,让活着的人永远记住死去的人。入殓,让死者拥有在人世的最后一次权利,让将逝的身体换上新装,让苍白的面庞涂抹上值得纪念与见证的色彩。我想,这便是对生命最崇高的尊重了。
我们总相信有天堂的存在,相信人死后会有来生,正如陪伴澡堂大妈多年的殡葬师大叔,他在火葬大妈前说过“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或许,这也是对生命热爱的另一种方式。活着的`人不畏惧死亡,对死亡赋予崇高的信仰,相信暂时的死亡会换来生命的延续。无论怎样,只要活着,便应无所畏惧,好好地活在当下。
死亡,是一门哲学,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对待死的态度足以反映这个民族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在死亡中领会活着的真谛,在对死亡的缅怀中获得活着的希望。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没有那么神秘,它是我们人生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你会死,我会死,我们大家都会死。但我们不应该因为死是生命的终结,是人生的必然后果而心灰意冷,消极面世。与其害怕死亡,不如尝试在短暂的在世时光里尽情地绽放。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尊严。其实,无所谓死亡与活着,人本应对生命抱以敬畏的态度,去领悟生与死之间过渡地带的大彻大悟。
为死入殓,定格永恒。是对生命最基本最崇高的尊敬。在生命的终点,有人为你梳妆打扮,洗去身上的污秽,让你以最美的姿态纪念曾经的一生,以最美的样子定格前生前世的安详与幸福,然后再开始下一段新的旅程。
为死入殓,定格永恒……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8
不久前我在电视里看到日本电影《入殓师》的宣传广告,短短几个画面就把我给震撼了,故而一直在心里惦记着。昨天,主日的下午,我在网上找到《入殓师》,一个人沉浸在里面,体验了一次庄严而美丽的“死亡之旅”。
因乐团解散,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业在家,还欠下巨额债务。为缓解经济压力,他接受了“入殓师”这样一份倍受冷眼的工作。在工作中他逐渐摆脱了最初的抵触和厌恶,慢慢感受到死亡之旅的庄严美丽、感受到生命的尊贵、感受到亲情的深厚,于是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份工作。可是妻子、朋友、邻舍对入殓师这种职业依然不能放下偏见,在普世欢腾的圣诞夜,妻子早已因他的工作而离开,留他孤身一人,他为两位同事演奏了一曲如泣如诉的大提琴曲,——为了神圣的圣诞夜。不久以后,妻子突然回家告知自己怀有身孕,为使孩子能够健康自信地在阳光下成长,她请他放弃这份工作。这时候,突然传来邻家老太逝世的消息。老太的离世成为一个转折点,妻子和朋友在送别现场亲历了入殓师送亡人踏上死亡之旅的庄严和美丽,他们为之洒泪,并且抛下曾经的偏见,完全接纳了他和他的工作。
上述情节是以入殓师这位“生者”为线的主叙事脉络,此外还有一条以“死者”为线的次叙事脉络,两条脉络在邻家老太和小林大悟父亲的死亡中合而为一。死者一线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画面。小林所经历的第一位死者是一位孤单老者,凄凉地死去,半月以后才被发现;第二位死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女儿读中学,丈夫似乎对她没有任何情意,然而入殓师的庄严送别唤醒了他的爱情;还有渴望成为女人的男人,最后以女人的面目离去,那一刻,父亲认识到,他是自己的孩子;还有基督教家庭的小孩,在牧师的祈祷中飞向天父怀抱;有幸福死去的奶奶,后辈们忍住悲伤笑着送她离去;有缺乏关爱和家教、与男友出外飙车而在车祸中丧命的女孩,家人及男友为她的离去而归咎彼此;有邻家老太,为了邻居的缘故尽心尽力地经营一家并不盈利的浴池,儿子怪罪她并与她疏远,在临终送别那一刻,死亡的庄严美丽唤醒了他的儿子情分,他失声痛哭;最后是小林大悟的父亲。父亲在小林6岁时抛家弃子与情人远走,小林恨他,也思念他,虽然他并不承认。当他听到父亲逝世的消息,他拒绝为父亲办理丧葬,最后在同事和妻子的规劝之下,他去了,并且为他做了临终送行。起初看到父亲的面孔,他只觉陌生,等他发现父亲紧紧攥在手里的石头,那是小林儿时送给父亲的,他的心立即为之触动,那一刻,多年的积怨一扫而光,他看到了一张父亲的面孔。
死亡在东方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在所有的苦难中,死亡站在顶点,仿佛王者一般。东方人对死亡的敬畏来自对死亡的.未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避谈死亡,只以繁杂的祭祀之礼纪念亡人,却从来说不清楚这些礼仪有何意义。日本人对死亡的认识也没有超越不可知的限度,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入殓师》说:“死亡不是终点,而像一道门,人从这道门进入另一个世界。”它把死亡看作从此世到彼世的一段旅程,入殓师的工作是送死者启程,并且赋予他们最后的尊严。这样一种死亡观虽然包含了另一个世界的观念,但这“另一个世界”仅仅存在于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对它其实一无所知,甚至从来没有确信它的存在。只有上帝启示的圣经为死亡做了确切定义。死亡是“分离”而不是“消灭”,始祖亚当夏娃犯罪之时,死便临到,那一刻人与上帝分离;之后人的肉身还要经历一次死亡,是肉体与灵魂分离,人的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这“另一个世界”便是“天堂”或者“地狱”,“天堂”和“地狱”是确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深深知道的。
生,在《入殓师》中也是一个神秘的未知概念。小林大悟在极度郁闷之时来到河边,凝神望着两条嬉戏的鱼儿,感叹说:“多奇怪呀,明知总要死去,为什么还要这样拼命呢?”后来,他在父亲房间看到父亲的遗物,说了一句:“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呢?最后只留下一只箱子。”《入殓师》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解答。或许他们认为,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无论如何,总要活着,有尊严地活着。我想,拥有八百多位神祇的日本人骨子里其实不相信任何一位神,他们是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没有任何明确的永恒的盼望,只是悲壮地活着。
所以,《入殓师》对于生死的解说并不高明,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以敬畏赋予死亡以尊贵,以美丽恢复死者以尊严。它所给予观众的,是尊重卑微的生命,是唤醒沉睡的亲情,再有就是作为一部完美的艺术品呈现给观众。总的来说,《入殓师》还是配得奥斯卡奖美誉的。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9
当死亡变得常见,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把人物化,截断感情的链接,来保护自己?
《入殓师》让我最感触的地方就是社长和大悟两人在给逝者入殓的时候的尊重。每一个动作里面都充满了爱。虽然是看尽了满目的死亡,但是他们还没有将逝者物化成一具尸体。内心还保留着对每个人的独立性的尊重,我想这就是村上小姐为什么说社长与众不同的原因了。
与现实的对比,和与电影中其他人的对比,都能看出师徒两人的独特。电影中大悟爸爸去世的时候,来的两个当地的殡葬工作者的态度就和我所见过的现实情况一摸一样:他们只想快点把事情做完,七手八脚的就要把大悟父亲搬走。去爱,产生了感情,意味着失去的时候会感到痛苦。为了避免痛苦,有些人选择了将人物化,不产生任何感情,没有爱,没有尊重。
片中的大悟也经历着理解自己父亲的重重历程。一开始说出自己父亲跟情人私奔的事情的时候是那么的.若无其事,冷漠的让我惊讶。后来发现,其实只是在保护自己而将事情说得那么轻描淡写。最后在爸爸去世的时候,大悟忠于学会抛开愤怒和怨恨,尝试去理解爸爸。这样的心情,化作每一个动作,给爸爸做入殓的仪式,像舞蹈一样优美,庄重。爸爸的死亡,为大悟的人生打开了一道新的门扉。像大悟和社长那样的人的内心是坚强的,怀着对人性的崇敬,日复一日面对死别,还能保持着对每一个逝者的尊重。有很多时候,很多人,对着活的人都做不到,感受不到别人的困难和心情,一心只想着怎样把自己的工作快点做完,然后拿工资过自己的生活。
差几秒就死活不肯开门的银行保安,接电话态度奇差的办公室职员,贪污赈灾款项的地方官员,往奶粉里面掺有毒化学药品却装不知道的老板……这些形形式式的人,也没有把别人当人看待吧?这种人有什么资格批评医生呢?自己不是一样对别人的困难和心情茫然不顾吗?
如何接受别人的心情,就向死者亲友的悲怆的心情,每时每刻都怀着尊重,并尝试去理解和接受别人的独一无二心情。这是入殓师带给我的思考。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10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社长对入殓师这个职业的温馨解释,也是我对《入殓师》这部电影孕育出独特感动的理由。
在影片中,因乐队解散而失业的小林大悟不得已和妻子回到乡下老家,并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入殓师。在与死亡接触的过程中,大悟逐渐体会出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由排斥到接受,由恐惧到热爱,这份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数误解和鄙夷,甚至连妻子都离他而去,但大悟犹豫彷徨后却依然选择坚持,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
大提琴悠扬浑厚的音乐打破了死亡的沉寂,带我们感受着大悟内心的洪流。起初的恐惧痛苦让他的灵魂彷徨无措,在社长的鼓励下勉强坚持了下来,开始了不同与常人的生活。在一次次面对生与死的过程中,大悟逐渐明白了入殓师的真正职责:给予死者尊重和宁静,也真正热爱起这份不同寻常的职业。正如林徽因所说:“任何事情只要愿意总会变得简单。”小林大悟享受让死者重现生前美丽的过程,所以,他可以不顾他人鄙夷的.目光,不顾亲友辛辣的嘲讽。即使被家属嘲笑“赚死人的钱”,即使妻子无法理解而离开,也不愿放弃。
在我看来,正是小林大悟心中的温柔和执着让他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哪怕痛苦过,哪怕伤心过,哪怕迷茫过,可他依然坚守着,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去改变他人。他用他的细心,他的温柔让年轻的妈妈重现美丽;给逝去的老奶奶穿上想要的长筒袜;为澡堂的婆婆系上最喜欢的黄丝巾。此刻,他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而工作,还是为了自己的心而工作。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无关经验,无关名声,只因那颗仁慈温柔的真心。从那释然愧疚的“他是我儿子”中,从那后悔怀念的“今天是她最漂亮的一天”中,从那感激深情的“孩子他爸,谢谢你”中,小林大悟感到了人间真情,也找到了他的快乐,他的归属。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了一程。”小林大悟让死者有尊严的走过了这扇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同。随着小林大悟的成长,伴着这个有欢笑有泪水的故事,我懂得了:爱,可以创造奇迹。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11
与其说《入殓师》讲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不如说它讲的是一个关于旁观者的故事。无论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长与女员工、还是焚烧工老爷爷,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观者”。他们有的旁观死亡,有的旁观所爱之人,有的旁观他人的成长。总之,这个略显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过“旁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安静又耐人寻味。
我们大部分时间所体会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静自得的视角。他在旁观一场场葬礼的过程中,间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实流逝,体会着不同家庭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不仅仅是死亡,他还旁观着逆流而上的鱼群,旁观着迁徙而来的白鸟,旁观着生者不同的选择和坚守。
这种旁观,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活计。人生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改变,而旁观这些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却不被悲伤所侵染需要一颗冷静而温柔的'心。于是一个个老师样的角色出场,殡葬屋的社长引导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流逝的生命,教会他作为送行者“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澡堂总是一个人下象棋的爷爷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鱼群,告诉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这样”……就这样,大悟作为一个稚嫩的旁观者逐渐成长起来,他渐渐能够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挡性与自然性,能够平等而虔诚地为每一个死者超度。这是一个旁观者能达到的第一层境地:冷静而不冷漠,温柔而不悲伤。
但每一个旁观者都不能逃脱开成为当局者的迷茫,对于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大悟面对的矛盾不止一个,无论是作为入殓师所承受的社会的歧视甚至妻子的不理解,还是自幼父亲离去留下的心灵空区,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对去解决。毕竟人是注定不能够单纯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或者说“旁观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过去的难题。一个优秀的旁观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绿绿后,还要能转身面对自己。大悟最终是做到了,经过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长思考,经过了一次次入殓的心灵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直视了自己对于父亲怨恨之下藏着的爱与思念——这使他站上了旁观者所能达到的第二层境地:面对自己
当然,还有第三层境地,那便是“原谅”。旁观者为什么会需要原谅?因为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外界,同时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并不高尚的人类本性的时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种家庭在亲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纠纷、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习惯的歧视、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对父亲问题上的不宽容与固执……他弄懂了什么是该坚守的什么是该释怀的,他原谅了死亡面前变得卑微的人性弱点,原谅了来自外界的不理解与贬低,原谅了父亲也原谅了一直怨恨父亲的自己。在原谅之后他积极寻求改变,改变着自己的生死观,担负起责任,学习着宽容。于是在观众眼中,一个出色的旁观者成长了起来。
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殡葬屋的社长,那个总是一脸淡然的怪老头。他可以说是主人公的旁观导师,是电影中“高人”之一。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社长经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长收藏了满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无数人的各色人生,而这盆开了花的小玩意儿和社长办公室的满屋新绿相比朴实又丑陋。但我却觉得这是最适合一个旁观者的植物——安静、隐忍、坚强,同时也不忘记开好自己的花。
所以,当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仙人掌的时候,不禁微笑起来——总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的仙人掌也会在旁观岁月的变迁,历经人生的洗礼之后,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儿吧!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12
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多余的修饰,一切不过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后——《入殓师》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把尊严还给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过这最后的优雅仪式与死者和解。
死亡,是一个禁忌,我们是惧怕死亡的,更不愿意接受死亡。当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内容后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别碰我,肮脏!”更是表达了生者对死亡的不理解与惧怕。是的,对冰冷尸体的寒噤,对腐烂肉体的恶心,对已逝的死者的恐惧无不影响着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正确认识。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开始偷偷地背着妻子从事着这份工作。直到后来,妻子亲眼目睹他为邻居浴室老板娘入殓,她才深深地尊敬这个职业。入殓师在为往生者送行,进行纳棺仪式的时候,他们的恭敬,虔诚,那完美的动作,将逝者最后一刻的美化为了永恒。这于生者是巨大的安慰,于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为入殓师,这个本应该是灰暗、阴沉、甚至略带点狰狞地时刻,有了一丝光亮,温馨。他们让生离死别这生硬地悲怆变得舒缓和柔美。
如果葬礼是一扇门,那么入殓师就是那个转动门把手的人。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着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的是为生者而做——它给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者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的意愿,而入殓师就是帮助生者完成他们意愿的人。一个好的入殓师一定会将对于死亡的恐惧置之度外,他会以虔诚的心为死者整理衣容,将死者再一次活现,给予生者心灵最后的慰藉并融化牵绊在死者与生者之间的障碍,使之将人类情感全部表达,再无顾虑。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次的生离死别才会坦然平淡地面对死亡?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精神上的压力才会让亲朋好友接受他的职业?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以怎样的心态才会用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为死者?——我钦佩入殓师的平凡,而同时,我有敬佩他们的不平凡。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里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殓师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个过客,他做的只是让活着的人记住死去的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应该记住入殓师?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死者才获得了最后的尊严。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要等到亲人离开了才去后悔。尊重生命——无论是正在生活的还是已经逝去的生命。同时,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命的尊重,因此,我们要尊重任何职业,因为劳动没有贵贱。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11-07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通用17篇)05-23
日本电影《入殓师》观后感(精选27篇)09-27
入殓师观后感02-21
关于入殓师的观后感(精选28篇)06-27
经典影片《入殓师》观后感(精选9篇)10-20
电影观后感多篇观后感,电影05-22
电影情书观后感 情书电影简介观后感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