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读书笔记1

2022-01-05 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孤独者读书笔记1,欢迎大家分享。

孤独者读书笔记11

  他想知道那是谁,为何总沉默寡言。人群中也算抢眼,抢眼的孤独难免。

  ——题记

  一

  孤独的时候,喜欢看书。亮,所以发现很多事情都可以从容淡定地靠近,不必急迫。一个人从书这一媒介因为学会了循借着文字,慢慢寻找到内心需索的光,望向另一个世界,看着潋滟坦白的心思,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感受着来自不同时空的同一份孤独,看书中的世界艳阳高照或是大雪纷飞。

  寥寥数语,却道尽其情感是怎样的情却绵长。孤独的人把情感写进书里,与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融为一体,分享孤独;孤独的人页页翻阅,体会书中人的感受,收获孤独。心中悲喜,全随书中人的变化摇摆不定。不过是因为有着相同的感受,却恍然得到了相同的孤独。书中的他在月光下孑然一身,而我形影相吊;他一无所有,而我一败涂地。这样漫长难捱的孤独,却始终心无厌倦,甘愿独自沉浸在一个名为书的世界,永不复醒。可在半梦半醒的恍惚中,又会喃喃自语,究竟是文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文?

  明明与书中之人相隔一个世界,却仿若伸手就能触碰。

  二

  孤独的时候,喜欢听歌。

  因为学会了跟随着音乐,慢慢体会到难能可贵的宁静,所以发现很多事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观看,原本内心的波涛汹涌会渐渐变得波澜不惊。一个人插上耳机,看屏幕上放映的歌词一行行移动,像是在窥探他人的故事,或喜乐或悲伤,每一个结局都是上天的旨意,由不得自己插手改变。感受着来自不同的人的同一份孤独,听耳边的旋律的舒缓沉静或是躁动张扬。

  偶尔会在听到熟悉旋律的时候,毫无征兆地掉下眼泪。他人的经历、歌中的故事在自己身上重现,于是在刹那间拥有了一份茫然无助。耳边盘旋着句句歌词,唱歌的人在用心唱,听歌的人在用心听。孤独的人把经历写在歌中,分享孤独;孤独的人把难以言喻的情绪在歌中释放,宣泄孤独。不论是谁,或多或少总会有歌中的故事在身上投影。不过是因为有着相同的遭遇,却恍然得到了相同的孤独。对于第三人称的角度而言,才明白人生在世三万天,不论那人让你心生喜悦亦或是悲痛万分,始终只是一名匆匆过客,曾经的刻骨铭心也许只是弹指间的瞬息。

  明明与歌中的故事相隔一份天意,却仿若轻易就能遇见。

  这样的孤独,我们无人幸免。

孤独者读书笔记12

  《孤独者》是一个独战多数的孤独者的悲剧。魏连殳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乐于接待失业、失意的人,认为孩子总是好的,将老屋无限期地租给女工住,爱发没有顾忌的议论,可见不乏进化论、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及民主、自由的新观念,是个敢于独战多数的具有五四新时代精神的新青年,对于闭塞、停滞、守旧、自私、愚昧而且容不得异类的一般大众而言,他确乎是个异类。魏连殳的思想、个性与强大而守旧的环境的冲突,决定了他孤独者的悲剧的命运。通过魏连殳的故事,鲁迅在小说中展开了“现代”受到传统中国围困的主题,其提出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送殓”一场表现了魏连殳独战多数的丰采。族人排好了阵势,村人们兴奋地等待两面的争斗,可是魏连殳一句“都可以的”,便以无戏可看向看客们复了仇。虽然复仇,被那些呆滞、冷漠、麻木的“群”包围着,其内心是痛苦、孤独的。鲁迅小说中曾经反复写过孤独的个体被麻木的“群”围困的场面:路人向“狂人”射出吃人的目光,黑暗中看客们伸长了如同鸭颈般的脖子品味夏瑜的就义,咸享酒店的长衫客与短衣帮合力赏鉴孔乙己的尴尬、颓唐,鲁镇的人们用研究的眼色盯着祥林嫂额上“耻辱的记号”的伤疤,(它们都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幻灯片事件”经验的纷繁多样的表现,参见《呐喊自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些眼睛对于被围困个体意味着什么?鲁迅在小说中曾写过懵懵懂懂的阿Q和复仇者眉间尺对于看客们眼睛的感受。在阿Q,它比“又凶又怯”“远远地穿透了他的皮肉”的“狼的眼睛”更可怕,“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地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对于眉间尺,“遇到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置身于此的魏连殳的感受则二者兼而有之,如同置身无物之阵、荒原,“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孤独导致悲伤,却并不必然就失败。他有所希望(“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有所眷顾(“还有人愿意我活几天”),“有所为”(“喜欢发表文章”,“发些没有顾忌的议论”)。他有韧的精神,他“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然而,不久,愿意他活几天的“已被敌人诱杀了”,对于孩子的信心也动摇(“一个很小的小孩,...指着我道:杀!他还不很能走路...”),而且他被解职了。活的意义、的价值、的条件均已失去,这是内外双重的压迫。生命已经没有意义。“我自己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不配的。”为爱、为希望而活既不可得,乃为恨而活。“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进行复仇。魏连殳的悲剧不在于他的死,也不在于他的失业,他的悲剧在于生命意义的丧失。生命已经无处立足,死亡就不是悲哀,死亡只是他自由地使用生命进行复仇的盛典――为了恨!然而这样的复仇除了啃啮自己的心――目睹自己的腐烂――之外,于大众的愚昧、于社会的守旧、于旧势力无损丝毫。倒是那戴着肩章“不妥贴地躺着”的带着“一柄纸糊的指挥刀”的尸体,对于主人公不啻是个讽刺,人物的尴尬结局显示了作者对于其人生道路的冷峻态度。小说的深刻之处还在于,这是一个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也是向来如此的”,“S城人倒并非这一回特别恶。”并没有特别的人、特别的事件、特别的迫害,围困是由“无主名”的日常性的社会生活环境完成的,如此,小说显示了社会改造的艰巨性。

  小说如一首诗,具有峻峭幽深的艺术风格。小说中的人物“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一个与魏连殳在精神、气质上颇有相通之处的人物,他们仿佛是精神上的孪生者,然而他与魏连殳的取向颇有差异,他不信进化论,对魏连殳的多疑,看得人们太坏也不以为然。他对魏连殳是牵挂的,但又会不由自主地在内心对于魏连殳的'“我还得活几天!”的声音冷峭地反问“为什么呢?”。这两个人物其实可以看作双重性对偶式主人公,他们的关系正是一种论争性关系,它是鲁迅对于中国传统小说中正副人物分身法的创造性运用。众所周知,无论是魏连殳还是人物“我”都带有鲁迅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鲁迅运用这一独特的方法表现了他对于孤独的知识者的命运的复杂情思。面对乡村中国的知识者。

  2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600字

  这是一个持续了近三百年的盛世。然而,正所谓“繁华落尽是辜负孤独”,在这繁荣的背后,无数仕途失意的文人在哀吟,在悲歌。这其中有一位被贺知章称为“嫡仙人”的诗人,他就是李白。

  李白的生与死都与月和酒有关。他的童心永远如月光般清澈纯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月是他的知己,他向月倾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托月亮为信使,将一片怀念送给友人。仍是月,陪他飞渡湖水:“一夜飞渡镜湖月。”酒,是忘忧物,是扫愁帚,李白自然离不了酒:“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一切功名富贵不过是身外之物,若能暂时以酒浇愁,这有算得了什么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诗人万分忧愁之时,也只能以美酒佳肴醉了心吧。传说,李白是在醉酒后跳入水中捉月亮而死的,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了,或许李白是从月亮上被贬下凡间的。因此他总是那么清高,那么浪漫,在红尘中抱着月的余晖里去,可能是最美地消逝吧。

  最喜欢他的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陶渊明有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作者对此给予了极美的诠释:“影子,既是低于诗人的众生,也是曾经的诗人,是他的源头;月亮既是高于诗人的神灵,也是他神性的自我,是他内心梦幻和理想的写照,而诗人就在这过去的我、现在的我、神灵的我中间徘徊着,凌乱着,寂寞着,孤独着……灵魂对超我的念念不忘与肉体无法摆脱本我的羁绊,是诗人孤独的原因,也是诗人伟大的源泉。正是这种灵与肉的冲突,使他们将神灵无限地接近伟大与崇高,又不得不随时受着尘世凡俗的困扰,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却无法摆脱孤独。”

  李白,这样一位徘徊于神领域和人群之间的伟大诗人,在晚唐的衰落中逐渐隐去。

【孤独者读书笔记1】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领会10-31

百年孤独英文读书笔记【精选】12-14

《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领会11-30

百年孤独经典名著读书笔记11-12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个人感想11-08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笔记【荐】12-14

孤独的荷花10-29

孤独的作文01-01

天生孤独歌词10-19

改写孤独之旅11-11

苏东坡传苏轼读书笔记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