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教学后记

2021-08-17 总结

  教学镜头一: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这段文字教学这样处理:

  1。让学生边读书边模仿长妈妈说话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长妈妈说话时不注重礼节的样子;

  2。让学生体会“摆”和“烤”这个字的妙处,比较“摆”和“睡”、“烤”和“挤”之间的区别?“摆”字写出了对阿长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反感,而“烤”写出了谁在床上炎热的程度。

  教学镜头二: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劈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了。

  师:请结合加点的字,和同学之间表演大年初一早晨阿长和“我”吃福橘的情景,体会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表演。

  师:哪两个同学表演一下?

  两位学生模拟。

  师:请同学们说说当时阿长和“我”各是什么心情?

  生:阿长很惶恐

  生:阿长后来很高兴、激动

  生:“我”当时很无奈、难受

  师:阿长和“我”对待吃福橘的态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阿长是严肃认真的,“我”是被动无奈的。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细节,当“我”早晨还没有醒来时阿长在干什么?她有没有睡觉?

  生:阿长没有睡觉,她在准备吃的福橘。

  生:阿长要坐在床上等着我醒来,她不敢睡觉。

  师:此课,阿长在等我醒来时候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快点醒吧!

  生:醒来时一定要记住说“恭喜”的话。

  师:也就是说除夕的晚上阿长不能睡好觉,她在等待一个孩子给她大年初一说一句“恭喜”的话,而且不仅仅“恭喜”自己,阿长还说“大家恭喜”,这是一份你我之间的祝福,由此来看,你们觉得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生:迷信、愚昧。

  生:善良

  师:阿长因为迷信,因为善良,因为真诚,所以阿长又显得特别可爱,特别让人回味,作者语言风趣。

  教学镜头三: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师:《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没有绘图的“《山海经》,这是一本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同时它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内容可分为《山经》和《海经》。我来读2篇。

  《太华山》

  太华之山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wèi),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柔利国》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文章内容记录了稀奇古怪的事情,不过大家觉得这样的文章好不好读?

  生:不好读,有点难。

  师:大家觉得不好读,那么对不识字的阿长来说,买这本书有没有难度?阿长又是怎样买到这本书的?

  (生讨论)

  生:他要去一家很远的书店一本一本的'找,然看根据书里面的图片购买。

  生:她要向书店老板打听有没有这本书,然后去买。

  师:如何打听?她怎么说?

  生:老板,有图画的‘三哼经’有没有卖?

  师:书店老板会是怎么反映?

  生:嘲笑

  生:轻视

  师:由此可见,对阿长来说购买一本《山海经》是非常困难的。可见阿长是怎样一个人?

  生:热心、善良、关爱“我”

  生:细心、耐心

  总结: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语言,不管语文学科背负着怎样的任务和价值,但语文教学必须和学生走进文字,玩味文字。如何走进?应该是字斟句酌地读书。

  带领学生进入文字,细细品味文字,文章的味道才会吹来,隐蔽在文字中的悲苦或欢愉才会慢慢地被挤出来,流淌出来,学生才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才会慢慢地树立起来,丰满起来。文本解读的凌空蹈虚往往是因为学生不能进入文字,学生读到的都是大而空的印象。

  课堂上带领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看见自以为懂实则不懂的文字,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读出该文本语言中“独特的”教学价值。

【《阿长与》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1.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设计

2.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4.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5.《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6.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7.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心得

8.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上一篇:全国质量月活动总结 下一篇:公司行政后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