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作为点校的我们接受了李老师多次的视导,而我们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视导中慢慢成长起来的,个人总结戚丽娟。要说不辛苦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正是在李老师的辛苦付出后面隐藏着我们的巨大进步。
一、我的第一次视导让我初具改变;
记得当时因为一些原因,我接受的是李老师一学期里对我们的最后一次视导,正是这个原因,让我可以了解到李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和教学理念。视导前,我仔细阅读了前几次视导中李老师给我们提出的改进建议,然后按照这个大致思路准备了"season"一课,当时由于我对李老师的思路理解的还不是十分透彻,所以在思路上有了一些偏差,我想让学生在本节课结束时能够具备写作的能力,但是却先给了学生一个作文的框架,这时学生只需要在空格处适当的换一些形容词或名词就可以完成了,后果可想而知,给了固定框架,却想让学生具备自我表达的能力,这两条明显是相悖的。
经过李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讲解,在接下来的校级作课中我第二次上了这节课,经过改动这节课已经变得得心应手,而且也达到了当时预期的效果。经过一节课两次磨练,我也得出了教学要从大到小、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等经验,并慢慢地把这些转化成了自己的东西,与此同时当我的教学得心应手之后我也发现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在我的眼里都比以前可爱多了,我再也不会带着情绪进课堂了。
二、我的第二次视导让我的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标准发音中快乐学习;
假期中李老师在区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常规课堂教学环节建议"的文章,我仔细阅读了并在本学期的第一次视导中进行应用,这是我第一次使用"三听"这种教学手段,自然会有一些不得当之初,例如,在前半堂课中,我非常注意生本意识把课堂让位给学生,但是在后半堂课的教学中,我又犯了不放心的毛病,在学生已经可以自如输出的时候还是一味地牵制着不敢放手,而正是这一点成了我在区第二十六届百花奖中的最大问题,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改正的一个毛病。
记得前一段时间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他提到"教师不应该叫教室,应该叫学室;教材不应该叫教材,应该叫学材。"我想这些都是生本意识的一种体现,我又哪来的理由不这样做呢?
在李老师的一次次视导和一次次单独深入中,我在逐渐的成熟。我发现自己学的多了也能偶尔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了,也能在大家的研讨过程中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想法了,这点点滴滴都是改变,都是在李老师的不断指导中产生的改变,也是能够让自己欣慰的改变。
- 相关推荐
【戚丽娟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戚氏》鉴赏05-05
柳永《戚氏》04-23
关于娟开头的诗句04-01
戚薇演唱歌曲《有个人》01-28
《散步》莫怀戚06-13
《散步》莫怀戚06-16
《散步》莫怀戚06-15
戚姓的孩子起名09-06
杨丽丽的新闻作文09-07
音乐《丢手娟》优秀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