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感怀
(1)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和夏天不同的凉意。
(2)当你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不到猛然的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
(3)除此,街头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
(4)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马上路口里就有敲着木梆的卖白果的声音,它像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那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任管怎样的热中,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5)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来顺、便宜坊等处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6)我的故乡——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的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的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的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沿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7)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
(8)不过,有人告诉我,在关外,秋高马肥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旅雁的唳声,总有一点苍凉之意,那情景是介乎悲爽之间,很可代表了秋那种使人捉摸不定的味道,可惜我没有到过关外,还得留待失地收复之后,再去领略吧。
(9)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我也曾在黄鹤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过夏口汉阳的远瞩;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脚麓;我也曾在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虽然也倏忽地过去了,可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10)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我站在中正桥头,感不到桂林同别处哪里有什么不同呢?
(11)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12)秋天,只低徊于欧阳子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13)让我来摸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遍地的黄金;农夫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辛勤地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着他们秋收,田垄里唱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声,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14)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加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15)这样,这样,我飘飘然地赞颂着秋的来临!
(16)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乱梦被打破了一般。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像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它不断地升起,没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画线处)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17)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气压铅样般地低沉着,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旧诗:“曾惊秋肃临天下,”反复了多时,以后是什么,却记不起来了
写于1941年,桂林。
【问题】
15.作者在(16)自然段中,说到“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16.梳理文章的思路,回答: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感怀”写开去的?(6分)
答:
17.为了突出自己对“秋”的“感怀”,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请举例分析,具体列出。(至少举出3处例子)(6分)
答:
18.(13)自然段中作者“模拟”出“秋收”的“欢愉的画面”,其用意何在?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参考答案】
15.此句意为:自然界的秋不曾让人感到悲凉。而时局、人事的动荡波折让人感到了比秋来临更多的悲戚苍凉(2分),表达了作者对抗战期间动荡不宁的社会时局的忧虑和不满(2分)
16.先写桂林的秋痕迹不浓(2分),接着记起抗战前上海、北平、青岛的秋,感觉或“寂寞”或“心情奔放”(2分),最后写抗战期间种种的秋景,回想过去、摹拟未来,鼓舞抗战,针砭时局(2分)。
17.为了表现了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秋”的不同特点,作者多处用到对比手法。(2分)
写桂林的秋没有秋味,然后写抗战前上海、北平、青岛等地的秋味,形成对比。(1分)
写关外的秋给人“一点苍凉之意”的特点,与抗战前作者体味到的或“寂寞”或“心情奔放”的秋味形成对比。(1分)
想象中的秋收欢愉场面,生产收割收的歌声与现实中的米价上扬,人们的因苦呼吁形成对比。(1分)
18.①赞颂“秋”是丰收的季节,借以鼓舞抗战的士气(2分);与下文现实社会的低沉、混乱、因苦形成对比(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对社会时局的感叹。(2分)
【秋的感怀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春日感怀阅读答案03-03
立春日感怀的阅读答案03-04
《醉中感怀》阅读答案01-29
秋阅读答案04-21
秋阅读答案07-20
《秋》阅读答案07-23
《秋》阅读答案02-04
《秋》的阅读答案10-25
秋的阅读答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