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的新闻稿

2022-12-09 新闻稿

  随着时代在进步,新闻稿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新闻稿是公司/机构/政府/学校等单位发送予传媒的通信渠道,用来公布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那么怎么去写新闻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物专访的新闻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1

  基本格式:导语+记者与被采访者的问答。举个例子:

  在企业界知名人士、专家、以及领导陆续抵达后,第三届全国图书馆企业信息年会于今日开幕。开幕式结束后,**专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或者直接介绍专家,然后加上“今天我们就有幸请到了某某专家来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成功心得”)

  记者:……

  某专家:……

  记者:……

  某专家:……

  …

  要写好这样的通讯稿关键在于记者与被采访者的问答,其实就是采访过程。采访过程很顺利的话,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那么如何做好采访?简言之就是“采得好,访得好”。

  首先,要做到采得好就要在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准备包含两方面,一是了解信息,包括企业的信息、动态,甚至是这个行业的信息,以及企业家或者是专家的相关信息,务求完整准确;二是问题设计,切忌过大过空,要求紧密围绕主题,但不能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当然这些事先的问题只是一个提纲,便于采访过程中心里有个整体概念和时间把握的度。

  其次,要做到访得好就看你的临场能力了。什么不怯场,不害羞那是最基本的要求。采访过程中,要不卑不亢,说话得体、真诚、客观。提问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必须充实,与主题无关的话少说,口气绝对不能生硬。还有看到自己准备的问题无法激起被采访者的说话欲望时不妨用点激将法,或者被采访者在感兴趣的问题上一发不可收拾时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2

  4月29日下午3:00在3—210顺利地对田太心老师进行了关于考研的访谈。在机电工程学院学生会学术部部长和1*机械C班班委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访谈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我们微笑着迎接田老师的到来,田老师面带笑容地走进了3—210,坐在我们为田老师准备的椅子上,大概过了5分钟,我们的访谈开始了。田老师首先谈到的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视考研、

  老师非常关心考研学生、考研对我们自身发展很有帮助、对其他不考研的同学也起到激励的作用、可以把学风建设好等等。接着田老师谈到独立学院考研是非常辛苦的,还举了一些通过自己努力而考研成功的例子,同时也把我们学校与本校做了一些比较,得出了勤能补拙的结论。再者,田老师讲到考研数学的复习方法,参加考研辅导班的重要性,历年真题的命题形式与出题特点等等。最后田老师针对我们收集好的一些关于考研的疑问,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看到同学们对考研这么关心,田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同时表示对我们学校的考研充满信心。通过本次访谈,我们知道了自己是否适合考研,知道了复习的技巧,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找到了前进的指明灯,对考研不再迷茫。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3

  这是一篇《丁聪不老》作者:胡德桂专业的人物采访稿 10月小阳春的和煦阳光,洒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颇有“春暖”的感觉。当我们在枫林宾馆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更有“如沐春风”的体会。

  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

  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

  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

  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

  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

  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4

  人物访谈怎么写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

  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 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

  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5

  1 扎实的采访前准备 我有幸见到过易立竞老师准备一个采访,对方是一个曾经非常有名但已经过气的女明星,她找了所有关于这个女明星的文字资料,包括1本在淘宝上买来的破破烂烂的关于她的旧书,发行于90年代中期。

  因为这个女明星非常有名,所以关于她的文字资料是海量的,但易老师还是认真地读了所有。这只是她的工作常态。

  我有时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要采访A(A是一个我非常了解的人)我会问什么问题?如果我的问题不够好,那肯定是因为我对我的采访对象不如我对A了解的多。

  2 充实的采访 艾未未说困困采访他,时长一个多月,他疑惑:这个姑娘采访我的内容都够写一本书了,我除了上厕所,去哪她都跟着。

  困困写艾未未的那篇文章我觉得相当棒。这不是一个简单的2小时对话能呈现出的人物采访丰富度。

  那篇文章我印象相当相当相当深刻。

  3 如果水不够多,说明井不够深 我曾经想要报道一个被很多人报道过的名人,但随后我觉得我再不可能想出来更好的报道角度,于是我放弃了。

  但后来,我看到了让我惊喜的关于他的报道,我很后悔。有时候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壁垒。

  在本刊,我最想学习的人是彭苏老师,而这句话是她教会我的。

  4 一个良好的业务讨论氛围 和蒋老师、杨潇的每次讨论都让我受益无穷。

  我觉得,做人物报道时,对这个人做出的判断常常会囿于经验、知识和观点限制,此时,良师益友会帮助你做出判断和建立逻辑。

  5 大量的阅读与思考 这会让文章成文时文笔通顺、结构圆融。

  也许我写不了非常好的特稿,但我们总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让稿子拿到80分。 其实归结起来上面这么多就俩字:勤奋。

  其他诸如天赋才华灵光神来之笔的词儿,都不是我这种普通人能有幸拥有的。 这些当然重要,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的,是这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96364些。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6

  人物专访的写作方法,是一个技巧问题。一般说来,人物专访(或者叫人物通讯),要高度而准确的概括一个人的最主要的亮点。譬如,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他,二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人生的春华秋实;

  他,桃李满天下,被某某部门连续多年命名为先进工作者;

  他,辛勤耕耘,被某某领导的亲切的誉为“某某某”,

  他,就是某校特级教师某某某。

  (然后引出正文。)

  人物通讯的开头,要略微讲究一些文采,充分利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在写作方法上,可以描写,可以抒情。从写作角度上,可以写某一个侧面,然后引起读者兴趣。例如:

  在某某地的表彰大会上,一位身材消瘦的年轻人从某某领导手中接过了某某奖章,这位年轻人恬淡而自信的微笑,让所有的现场的人为之折服。

  他,就是某某某,某某单位某某(职务、工种)。

  (引出正文)

  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例如,可以这样写:

  他的履历,渗透着他辛勤的汗水,是他人生中流畅的轨迹,某某年为某某工人,某某年入党,某某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某某年担任某某职务。他创造了一些列的深化,填补了某某空白,某项工作得到了最高奖励或者荣誉等等。

  他就是某某某。

  (引出正文)

  关于人物通讯的结尾,可以是对某某人物的感叹类的语言、赞美类语言,或者寄托希望类的语言等等。

  例如: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实践着高尚者的情操,这难道,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吗?等等。

  根据个人采写经验的一点浅见,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7

  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例如,有一篇题为《漳州飞来的小鸟——记八次叩响获奖大门的胡晓梦》的专访,作者在采访之前,仔细了解了胡晓梦同学是如何攀登文学殿堂的(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八次叩响获奖大门),并且认真阅读了胡晓梦的作品,于是,作者满怀澡情地写道: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8

  一、采访形式:校园采访

  二、采访对象:安全管理处主任、学校校长

  三、采访目的:

  通过此次采访,达到宣传和普及校园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自救意识的目的;并且加强校园保卫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采访的地点:学校教室、宿舍

  采访的对象:

  Q主任、E校长

  记者:学校安全管理处人员对同学们有什么要求?

  Q主任:对于校园安全工作,学校非常重视,对同学们安排进行了的安全教育。在这里我提醒同学们严格遵守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管制刀具、严谨进校管理规定,公寓是同学休息的场所同学们,提醒全体同学们别玩火火灾无情啊;上海商学院不就是因为学生违规使用电器,引发火灾4名同学丧生吗!各位同学要提防,遵守学校的安全规章,安全常识记在心上。不熬校园玩火、点蜡烛、、蚊香、乱接乱拉电线。不要再教室、宿舍、充电;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要自防自救,血的教训要牢记。 记者:现在学校里同学们使用手机的不再少数,学校有何措施制止学生充电?

  Q主任:关于学生携带手机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农村高中学校将近有40%的学生在使用手机。如何对待学生携带手机的问题,我认为“硬禁”不可取,需要理性引导。建议在校学生买手机是可以的,但是最好不要带到学校,并且不能影响到学习,因为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学校在公寓安装定时供电的设备,学生不再宿舍时。学生宿舍没有电,但是公寓值班室、应急灯、楼道都有电。也希望同学理解。 记者:在采访最后您好有话要多全体师生说吗?

  E校长:同学们: 在我们这个可爱的"大家庭"里,我们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有说有笑,就像一只只活泼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真希望我们的快乐是长久的。校园安全是个永恒的主题,在这里我引用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说的:第一: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民,“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发展、何谈幸福”。我们要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安全责任终于泰山 第二.安全教育、至观重要:这事件是同学们违规造成。实例表明安全教育是有用的是有效的。同学们平常多接受一次安全学习,危难的时候就多一次生的希望,希望同学们积极的参加安全演练、掌握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第三、人人关心、保护生命:你们是家庭的希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要关心学校的安全,保护学生的安全,共同的为我们的孩子们撑起安全的天空,使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平安、健康、茁壮成长。谢谢大家!!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9

  先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是两个人的对话(前面有名字)给你一篇范文吧:

  时间:1999年8月21 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人物专访的新闻稿】相关文章:

有关校园人物专访的新闻稿范文12-05

风云人物专访的活动策划书07-02

描写人物的新闻稿范文10-17

专访小学美术老师心得06-15

柴静专访李亚鹏--快乐的落泪12-05

艺术人生台词之赵雅芝的专访06-15

我的第一次专访叙事作文06-01

人物作文描写人物小学09-23

人物神情成语人物神态成语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