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

2020-04-09 00:00:00 《理想国》读后感

  书籍简介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

  内容简介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

  创作背景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雅典城邦危机四伏。这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更加尖锐,而且奴隶主民主派与奴隶主贵族派之间也开始争权夺势。柏拉图坚决反对民主政体,极力主张奴隶主贵族来把持国家政权。柏拉图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派的统治地位,从而设计了理想国。

-------------------------------------------------------------------------------------------------

  作品思想

  洞穴比喻

  柏拉图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唯物主义和科学因素。这在《理想国》中也有所体现。

  《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在《理想国》的“大洞穴”的建构之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图一个简单的文学意向,它是以现实世界为明确指归的“隐喻”。“隐喻”是哲学的方法,它的意象的造就、运用可以视为哲学,而隐喻的指归所体现的隐喻的制造者的现实维度,则是现实的生活,可以视为政治。所以,《理想国》的隐喻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公民思想

  “公民”一词是个政治概念。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理性的人,维护城邦稳定有序。《理想国》从讨论“个人正义”开始,提出了“城邦的正义”,又讨论了什么是“不正义”。对于个人来说,正义是最大的善。在批判了几种错误的正义观点之后,柏拉图认为,正义是最高的善,它不是某种外在的东西,而是灵魂自身的适当状态。一个理想的国家就是要符合至善理念的、正义的国家。正义不仅是个人的德性,而且是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德性,是国家和个人的双向约束和互动,是对个人更是对国家的要求。正义是理想国的核心概念。

  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怎样,是柏拉图毕生探索的重要问题。

  在《理想国》中,他把不变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实的原本,把变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和消极的产物。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提出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是床的比喻。他说理念的床是唯一的真实的床,是工匠制造的床的摹本,而艺术家画出来的床则是摹本的摹本。另一个是洞穴的比喻。他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比作在阴暗洞穴里的居留。洞穴中的人们戴着镣铐,背向出口,只能勉强看到被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东西的模糊的影子。在柏拉图看来,感性实物只不过是变幻不定的影子,人们必须摆脱这些影子,走出洞穴。这两个比喻说明,“永久不变”的理念是第一性的,生灭变化的事物则是第二性的。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

  灵魂论

  柏拉图的论述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柏拉图赋予灵魂以人格化的神的意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甚至花了近十页的篇幅来描绘灵魂受审和轮回的情况。这显露出强烈的宗教神话色彩,是柏拉图灵魂论中的糟粕。

  另一方面,柏拉图同时又赋予灵魂以理性实质。他认为灵魂的意志及欲望部分和肉体是不可分离的。这说明灵魂不朽,实质是理性不朽。柏拉图还进一步把灵魂的本质认作共相。他所说的灵魂不死,也就是概念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它赖以存在的个别事物灭亡之后,它还能继续保存下去。灵魂论的另一合理因素是强调人们在进行理性思维时,必须尽可能摆脱肉体的干扰。

  回忆论

  柏拉图的回忆论一方面具有先验主义的内容。他认为人的灵魂进入肉体之前就具有理念知识,因此,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回忆这种先验知识的过程。同时,他认为回忆是只有少数人才有的本领,这就给回忆涂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回忆也具有反省、类比、联想、思考的涵义。

  正义观念

  正义是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的统一,同时,也正是由于正义这种美德的存在,国家中才会产生智慧、勇敢、节制这三种德性,并使它们得以在国家中保持。正义是一种美德,也是建立理想国家的总的原则,正义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国家全体公民的利益。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以相当大的篇幅试着反对别人提出的正义就是强者利益的观点,他认为正义应该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国家全体公民的利益。他说,“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为了老百姓的利益。

  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兼做他人的事,就是为了维持社会的普遍和谐。“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当每一个个人只作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所以这样一来,每个人不必兼做多种职业,而是各人做特殊适合的工作,不论老幼、男女、自由人、奴隶、手工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这样。”在国家一旦出现人们违反一人一事原则,国家的秩序便被打破。他认为,国家是由具有欲望的体力劳动者,具有意志的护卫者阶级以及拥有理智的统治者阶级所组成的,而这三个等级应该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只有各个等级保持分工合作的状态时社会才能保持普遍的和谐。在柏拉图这里,正义既是和其他美德并列的第四种美德,又是节制、勇敢、智慧的和谐统一。

-------------------------------------------------------------------------------------------------

  作者简介

  柏拉图(约公元前429—前347年),贵族出身,是苏格拉底的学生,雅典唯心主义者。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观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柏拉图拥护贵族奴隶主专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国有许多地方类似斯巴达的国家制度。公元前386年,柏托罔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校,有很多政治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代表作是《理想国》。

-------------------------------------------------------------------------------------------------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3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1

  最近摆渡了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秘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育、专政、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满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第二卷起,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满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然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根据具体环境,情况而定的。也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考这一问题,众人的力量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该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也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也许……

  理想国是一席高贵的谎言。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大概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见仁善的本质,如同心底处处潜藏着仁慈,虽时常杳渺飘忽不可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

  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

  《理想国》读后感2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我的看法,为之后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方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忙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能够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那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我的职责;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一样的人加入了不一样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务必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一样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忙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我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我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一样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一样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我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剩余的需要,就要有剩余的土地、资源和剩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一样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务必使得自我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我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但是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mon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我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就应统治,什么样的人就应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一样的人具有不一样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就应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就应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我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我的军队。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就应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就应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透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近完美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总之,透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就应害怕什么不就应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理想国》读后感3

  《理想国》是著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该书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全书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独裁、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民主、法律、宗教、道德、妇女参政、教育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

  全文分上篇理想国家与理想政治,中篇正义与非正义,下篇国民与民生。上篇理想国与理想政治,柏拉图谈到:“国家兴旺,绝不是一两个人的力量或责任,毫无疑问那是全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它依靠各行各业的力量,他们各司其职,各行业间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这个国家才能兴旺,国家兴旺了,人民才会安定。”一言以蔽之,国家的兴旺和每个人的努力有关,想起顾炎武的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哲学家谈论的更为精辟。

  柏拉图谈到:“一个人贫穷并不怕,只要他善良;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也是不会得到安宁的。”“希望总是垂青正义和神圣的灵魂:它是他老年的保姆和旅途的伴侣,但对人世间不安的灵魂却具有威慑的力量。”“钱财固然能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的话,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道德、信仰缺失的时代,好像震耳发聩的警钟,启示人深深的思考。

  柏拉图在“国家的力量与法律问题”中谈到“我们建立的这个国家的理想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独自享有的幸福,而是为了这个国家全体百姓的幸福。”哲学家又谈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其所长。这样,整个国家或城邦就成为统一的,而不是分裂成多个国家了。” “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开端,就会像转动着的车轮一样,往前行动的速度就越快。因为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就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民族的进步。”哲学家高瞻远瞩,谈到国家的理想目标及用人制度上要任人唯贤,发挥特长,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就更好地身体素质,这一切最终有利于民族的进步。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中国还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忧虑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在中篇正义与非正义里,柏拉图谈到:“正义的形式,同样也得益于灵魂里统治部分与被统治部分的自然结合;而非正义的造成,则始于灵魂里统治部分与被统治部分的分离。”柏拉图谈到:“不管在什么样的国度,统治人民的政府都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统治者应该一心想着人民的利益,一言一行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并且保护人民的利益呀!”“正义是智慧与善良,而非正义是邪恶与愚昧,正义比非正义更强有力。”“一个正义的灵魂加上一个正义的人就会过上好的生活,而一个非正义的灵魂加上非正义的人将过悲惨的生活。正义是快乐而幸福的,非正义是痛苦而悲惨的。”

  “上苍降给人间的各种快乐,都是施与诚心向佛的人。”“正义是世界上最高境界的善良,其原因是它能带来最好的东西。那些所谓最好的东西无非是两点:一是它的结果好,一是它的本身更好。柏拉图对非正义的定义:”对自己国家做着有弊的事情,这不就是非正义吗?“对正义的定义:”当国家里的这三种自然的人各行其是时,国家被认定为是符合正义的;国家也由于这三种人在其所在的阶层表现出他们的内在品质、情感和性格,而被认为是智慧的、勇敢的和有节制的。“柏拉图还谈到理智和激情两者的关系及对生命的意义,对当下物欲、肉欲横流的世界,颇具指导意义。柏拉图谈到:”理智和激情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它使人们更加本分,因而它们就会去支配占据人类灵魂最大部分的愿望;它就会去监视人类贪得无厌的本性。欲望和贪婪充满了所谓的肉体快乐而愈发膨胀,让人变得不再恪守本分,企图去控制支配那些它所不应该控制支配的部分,从而也让人的生命失去了意义。“

  柏拉图谈到:”美德是一种灵魂的健康,它既美且坚忍不拔;而邪恶则是灵魂的一种疾病,丑陋和软弱无力。多做好事能养成美德;多干丑事能养成邪恶。“柏拉图在《理想国》阐述的重要理念是正义与非正义,这是国家所追求的宗旨,公平与正义,代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代表一小部分权贵资产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我想起少年时代的誓言:”祖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下篇国民与民生里,柏拉图谈到教育是一个国家民生的基础,而国民的教育又决定着国民的素质。柏拉图强调爱学习,就是爱智慧,这便是哲学。”对孩子们早期的教育应该是从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开始。“学到这里,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全体人民的生活幸福,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第四章”论哲学治国兼及知识的存在“中,柏拉图推崇哲学家治国,他谈到:”因为事实也可以证明,那些具有研究哲学天赋的人,他们是有资格做国家统治者的;而那些生下来不是哲学家的人,最好做追随者,做统治者却不太适当。“对哲学家柏拉图下的定义,追求真理的人。”真正追求知识的人总是追求知识的本质,这是他的爱知识的本性所决定的,他不会只停留在一种个体的表面上,而是会在知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他不会后退,也不会让他们锋芒变钝,直至他的思想与事物的真正属性相接洽,并把自己的心灵融入事物中,并由此产生了智慧和真知。到那时,他将拥有知识,也因为知识才帮他成长,使他不会像初始那样艰辛。“”真理的队伍里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少的:一是健康而正义的灵魂;一是理性的节制。

  柏拉图在第六章“黑暗与光明的抉择”中,谈到:“真正属于可知的世界往往是在最后才出现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当美的事物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会认为它就是光明的父母。在可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扮演者未来的神明的角色,因此也可以说是智慧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源泉。所有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关系中出于理性而做事的人,必定能达到美的理念。”我想起马克思的名言: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攀登上科学的高峰。我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大学又接受了西方哲学的启蒙教育,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思考探索真理的奥秘。

  静静的夜晚,坐在台灯下,室内老父亲安然入睡,我和两千多年前的伟大圣贤,隔着时空,进行沟通对话,聆听先贤的教诲,感到灵魂净化。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明确自己人生前行的方向,这就是我阅读经典书籍的最大收获!

  《理想国》读后感4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理想国》读后感5

  《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了童真与应有的童年,与孩子的称呼不相称了。还有一些父母,不注重早期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不清楚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面前情绪控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件在孩子面前频频发生,给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对于早期教育,我虽然不赞成柏拉图书中的教育决定论(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我信奉环境决定论,受教育者先天条件差别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满足。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后天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早期的教育是后天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技能的培养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养也不迟。我们的孩子们,早期接受的不应该是一串串的数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涩难懂的诗词,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洗礼,善良的浸润,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与后天的培养相得益彰,让他们自然、健康地成长、成才。

  《理想国》读后感6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柏拉图说:“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的目标,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幸福,而是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要建立这样一个理想国,首先任务是先铸造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

  正义,是遍布柏拉图《理想国》各个领域的主题。

  柏拉图认为:

  构建一个理想国的主旨,必须是正义的、全体公民是节制的、护卫者(军队)是勇敢的、统治者是智慧的;

  构建一个理想国的方法,必须是先认定国家的统治者和护卫者;统治者在考虑城邦的规模或要拥有的疆土大小时,也似乎应该规定一个不能超过的最大限度,即国家大到还能保持统一为最佳;对于妇女和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切公有;祭祀延续。

  构建一个理想国的基本意图,必须正义。

  1、体现在认定统治者和护卫者时,方法是把年轻人放到贫困忧患中去,然后再把他们放到锦衣玉食的富裕环境中去,用“真金不怕火炼”的方式去考察他们,看他们受不受外界的引诱,是不是能泰然自若,无动于衷,守身如玉,做一个自己的好的护卫者,是不是能护卫已受的文化修养,维护那些心灵状态在他身上的和谐与正真的节奏,如果从青年到成年经过了考验,无懈可击,必须把这种人定为国家的统治者和护卫者。当他们生时,给予荣誉,死了以后给他们举行公葬和其他的纪念活动。但是他们在位时,除了绝对的必需品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有财产;其次,不该拥有大家所公有的房屋和仓库。

  2、必须交给国家的护卫着一个使命:即尽一切办法守卫者我们的城邦,让它既不能太小,也不要仅仅看上去很大,而要让是它够大的又能统一的城邦。

  3、还有一个正义的使命:如果护卫者的后裔变低劣了,应把他降入其他阶级;如果低等阶级的子孙天赋优秀,应把他升为护卫者。这个用意在于昭示: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适合做什么,就应该派给他们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

  4、对于教育和培养:柏拉图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决定他以后往哪里去----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

  这是因为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通达事理的人。这些事理通达的人在国家一旦很好地动起来就会像轮子转动一般,已越来越快的速度前进。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培养造就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能产出比以前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中的进步,向其他的动物一样。所以国家的领袖必须重视这一点。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违反固有的秩序,即孩子必须参加符合法律精神的正当游戏。如果孩子们从一开始做游戏起就能借助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着孩子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一旦国家发生变革,他们就会群起而恢复固有的秩序。

  5、对于祭祀的神庙和仪式,以及对神、半神和英雄崇拜的形式,还有对死者的殡葬以及安魂退鬼所必须举行的仪式,可以委诸祖传的神祇。

  以上这就是城邦的基本构架。

  怎样使城邦顺利的运作,必须先描绘出理想国的主旨含义。怎么解释?

  柏拉图认为,这个城邦应该是善的。一个善的国家应该有智慧的领导人、勇敢的军队、节制的公民、和最善的制度。智慧的领导人是显而易见的,能描绘这样一个国家的人,其实他已经体现了足够的智慧。无疑,柏拉图是在说哲学家。勇敢是一个国家因为一部分人的勇敢而被说成勇敢;

  节制是做自己的主人。一种好的秩序是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节制就是较好的部分影响较坏的部分,使较坏的部分不发挥作用;正义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是一个人自己做自己的事而不做别人的事。能使节制、勇敢、智慧在这个城邦产生,并在他们产生之后一直保持着它们的这个品质,就是正义的力量。

  柏拉图理想国的具体制度,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最大的善,是同甘共苦。

  《理想国》读后感7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王权……

  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王权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8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平,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时候看辩论赛的惯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

  肯定的,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我对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是相当肤浅和粗陋的,甚至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皮毛极可能是隔靴搔痒。我不可能有见地地发表对理想国的看法的,也没有办法很系统的说出它有什么好来,说出它的价值所在。我只是觉得很快乐罢了,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给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间,开卷有益,能领会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理想国,这也是许多传世巨著的共性吧。尽管这是专业课的推荐书目,我却不想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此,这是说得好听的,其实是说我的思维未必可以达到从专业或者哲学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记叙自己对书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们引起的一些联想。纯系感想,无关学术,如有雷同,实为巧合。

  《理想国》读后感9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王权,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10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读后感11

  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对于任何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问的问题是:这个有什么用?真的,我在自我的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问:这个有什么用?因为在我们的这天的时代中,有没有用或许是痕量一些东西的标准,有用的将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相反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在我们这天这个时代很紧缺而资源十分不足的国家中是十分的不受欢迎的,所以问有没有用是正确的,因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在他的发展的过程中所务必认真应对的。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要真诚的问是否有用,我们的价值的标准是有用还是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个的理解就是这样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为我们的整个社会环境在实用的技术的包围中没有理由不对有没有用提出一个明确的答复,所以,在我们的理解中,有用与否和我自我的观点是不相关的,我没有理由抨击那样的追问,因为你以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对我们的时代的东西提出质疑的,个性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一样寻常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所以有用的需要是不允许有什么别的东西的,所以我们需要理解,所以我们学会了在自我的思想中寻找自我在这个社会中的出路!

  理想国有什么用?柏拉图作为西方的一个国家的政治上的思想之父,我们问他:你写的书有什么用?我们的问题放在别的地方或许是荒唐的,但是我的问题决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当你拿这本书和很多的人交流的时候,他是会问你的,但是我自我是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因为我的学识没有到达那样的地步,但是我却能够说出我自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理解。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只会带来人们的嘲笑,因为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时代中,柏拉图的思想给我们的只能是一种理念的培养,你如果说那这个对我们的实际有什么样的作用的时候,我没有答案,我不会回答。因为我们的理解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国家有他自我的理念,一个社会有他自我的指导思想,一个人也有他自我的思想内涵,所以柏拉图的书给我最大的理解就是他给我们能够较为好的理解西方的关于法律的最原初的思考,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展现他们关于法律的思考,而这个思考对我们是十分的重要的,你明白,我们的法律来自西方,我们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样来自西方,你不要忘了,马克思就是西方人,他是在一种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而他毕生生活的环境也是西方的社会,所以我们要理解这天的东西,这天的西方,

  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的的是想依法治理国家的话,那么柏拉图的思考是无法回避的,法律的世俗性和他的神性是导致我们这天依法治国搞的并不怎样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宗教的理解,我们缺乏那样的思考,我们缺乏那样的理解,我们在有没有用的支配下十分的鄙夷理念的力量,那么,这样的东西是十分的没有必要的,于是自然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来理解。

  或许你会问我,理念是什么?你明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监狱从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的故事一向在教育着后世的统治者,告戒着读书人的历史,读书人的思想和读书人的感动,所以,读书人的自由需要读书人的理解,统治者的认同在读书人的理解中是十分的荒唐的,因为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下,你明白理念的作用,再看明清时期的文字监狱,恐怖中透出的是读书人的辛酸,但是读书人的理解和读书人的理念,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理念的作用,从统治者对于读书人言论自由的恐惧我们能够看出理念的力量,于是,我们明白了这样的东西,或许你从这个能够理解理念的作用了。而柏拉图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考国家的建立,从而思考法律的作用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对于我们这天这样的一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个不以知识为教育理念的时代中,一切以程式化的思考为模式的时代中,或许理念的作用也会凸显他的张力。

  《理想国》读后感12

  看这本书完全出于一种好奇心,好奇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是如何思想如何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不出意料,书中不乏真理,亦不无陈旧霉腐之偏见。柏拉图对正义部分的论证严谨,思考独到,用能引人深思。文中关于神的诸多观点在现世来看也足够大胆和坦诚。该书的书名为巜理想国》,拙见以为有两层意思:一是以人为基本单元的理想之社会,二是以人的意识为核心之理想国。基本核心是“善与正义”,只要向善向上,一切的不安与痛苦总会得到消除,但是要切记你必须做一个优秀的人,要学会克制,学会自律,学会约束自己,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孤独却是高贵的,永远不要容忍自己的无知。

  《理想国》勾勒了柏拉图心中宏伟的政治理想王国,归纳了几个关键词,“正义”,“克制”,“理智”,“欲望”。这也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处地方(其实是粗略看的懂的地方)。

  正义即在“理想国”的民众,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劳动创造价值。其乐融融,没病没灾,免受贫困与战争的干扰,太太平平安度此生,最后无疾而终,并把同样的生活方式传给下一代。真正的国家,就是这样健康的国家。

  理想国,一切从简,提倡音乐教化,重视体育锻炼,特别是“护卫者”,要学会克制,把自己的欲望和激情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大多数人就是缺少理智,放纵自我,欲望决堤,对大多数人来说,节制,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

  生而为人,是没有绝对自由的,有人说要及时享乐,然而快乐总是容易让人丧失斗志,因而人生到底是悲多于喜。因此,要在有限的自由里,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便是节制,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不是在打压自己的快乐,而是防止它泛滥成灾,如此它便能如涓涓细流,平稳前行。

  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理想国以“众神”为榜样对象,并且极致美化,为未受教化者创造一个“真善美”的环境。从一开始就遏制了丑恶的萌芽,但是,是否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

  更有意思的是,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女人也应该和男人一样进行身体上的训练。他取消了家庭这一组织,却没有想好该把女人安置在什么地方,于是他只好把女人锻炼成男人。这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思想,他认为男女除了身体构造上的不同,女人同样可以发挥自己在国家中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与卢梭的《爱弥儿》中提到的“女人应该为取悦男人而存在”不同,他把女性放在了较高的位置。文中也处处透露出他对统治者寄予的厚望和幻想。但我也深知不能要求他突破历史局限。柏拉图心中这样一个理想国我固然是不想去的,那样一个理想国可能也仅仅是属于他或者他那个时代的理想国吧。至于现世现人,这样一个理想国就显得颇为了然乏味,充斥着太多禁锢,少了些许斑斓色彩。

  “理想国,或许目前在地球上找不到,或许在天上有它的原形”。书中有很多哲学思想以我现在的水平连门都没有摸到,建议看《理想国》之前先看《几何原本》,西方的哲学家都是数学家,逻辑思维厉害的人。

  《理想国》读后感13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

  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理想国》读后感14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15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那时的我,读《圣经》,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甚至还搜罗背诵希特勒的语录。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没有彼岸的乌托邦世界,并且不应幻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个所谓的人间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热情,这是这十多年的读书学习给我带来的改变与财富。带着强大偏见读《理想国》的过程,正是幸福地体验这种美好财富的过程。

  《理想国》读后感16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个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其中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等诸多问题结合在一起,错综复杂。朱光潜曾说:“《理想国》是西方思想的源泉,也是我向青年推荐的惟一的西方哲学著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不朽之作,正如利奥.施特劳斯所说:“我阅读柏拉图时必定怀有一颗虔诚、恭敬之心。”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

  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它有各部分:(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二)意志部分;(三)感情部分。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影响,强调要从小就接受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他更提出了幼儿的可塑性,并指出要注意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强调音乐和体育教育,并发展故事教育。他认为“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而体育锻炼自然是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结实的身体。在故事方面,他认为要先审查故事的编者,然后选择故事的内容,最后用最美最高尚的故事铸造儿童的心灵。

  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说和现在的幼儿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当代的幼儿教育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幼儿能够身心健康,其次是身心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优生优育计划,就是首先从遗传角度来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又注意后天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至于心灵上,他主张以音乐来陶冶幼儿的心智,使其接受美好,而厌恶丑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和谐融进其心灵,也保证了幼儿心理健康。最后,柏拉图提出要从小给幼儿讲故事,儿童在听不同故事时,也便发展了其自身的语言和社会性。他又指出要给予儿童数数,计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天文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也包含在科学之中。并且,又特地说明,对儿童的这些教育要在游戏中进行,以免使其丧失学习兴趣,这与当下我们讲的“活动以游戏为主”是极其相似的。可见,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很超前,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我的阐述还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明白,需要更加深入的仔细阅读书籍并清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的对其文章进行解读。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如何钻研学问,读懂文章,还学会了思考人生,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等等。名家的哲学思想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读书,要学习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习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读后感17

  读书是艰难的,我这样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因为我们明白在很多的状况下,我们不得不面比较我们在书中见到的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所以我们明白我们务必将我们所读的书和我们的现实区分开来,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务必明白我们该怎样样去理解我们的书和我们的人生,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的东西,因为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只是能在书的表面来看待很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将我们的书丢到了一边,或许在我的这个读书的感想中,我这样理解,柏拉图《理想国》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光总能够读的懂的,但是我们还是去读了,或许我们的努力是对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书读完之后我们还是和没有读以前一样的,我们将书已经忘记,我不是一个书的万能者,但是我还是期望既然我们来读书,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点,或许那样是好的,我这样来理解,但是当我在读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讨论的时候,大家开始关注的是老师所说的另外的一本书,另外的一个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说我们的读书是一个短暂的游

  客的过往,那么我们得到什么了吗?或许用此刻的人们很现实的观点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许如我们的读书一样很艰难!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或许在人与神的二元分化中我们理解的简单了,但是事实上的理解是我们该怎样办?麦金太尔说:人生就是一个选取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取!是的,法律是我们自我选取的,但是在我们自我的理解中我们却不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会说,你说了那么多的东西,但是那都是废话,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在自我的理解中还是要生活的,现实或许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说的能给我们衣食和温饱吗?或许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说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们去理会现实的生活,我们说的是一种自我的对于自我的选取的尊重,你或许会说他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就不会被活活的打死在街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不会将自我同学了四年的同学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将要写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读书笔记中,我还会说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霍姆斯

  的《法律的道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儿或者康德在他们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吧,你会看到的,那时我们会感叹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许霍姆斯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选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名字我忘了)说: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会理解上帝!同样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会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学的总结《你学道了什么---给孤独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自我理解这样的艰难。或许你要作出了选取的时候,你还没有信仰,那个时候,你怎样理解?

  《理想国》读后感18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我对此话虽存质疑,并对辩论本身所固有的偏执尚存戒心,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却是我们所必读的一本书。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但此时我对辩论所固有的偏执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间或是《理想国》中那精彩的辩论与一般的辩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苏格拉底之论几乎不存在偏执的问题,难道这是助产术所产生的效果?

  读经典的书犹若制作和品茗我们云南的“功夫茶”,不经过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书。

  经过三五遍的“泡”,我写下了这一点读书笔记,肤浅一读而形成的井蛙之见,自然还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发上来,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品茗《理想国》。

  一、作者与作品

  先附上一则柏拉图小传:柏拉图,男,出生于希腊,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从师于苏格拉底,一生至于钻研哲学,并游历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创办了“柏拉图学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他一生忙于研究、教学和著述工作,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理想国》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成书于他不惑之年,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宣言书和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它以辩论对话体裁写成,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流畅明晰,论证严实细致,内容深刻丰富,达到了哲学、文学、政治学和逻辑修辞学的高度统一。在读书时我选用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语言简单明了,虽不华丽,但意境表达到位。

  同时,书中是苏格拉底与辨友的辩论。苏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绍,但有一点必须说明,苏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过柏拉图之笔得以传承,仅存19篇,《理想国》一书观点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思想尚待考证,亦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本书应是两者思想的融合,是苏格拉底之语,又是柏拉图之笔,但更多的人则倾向于是柏拉图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下面就得品鉴这本“震古铄今”之书的魅力了。

  二、“论财产与老有所福”浅析及现实意义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图集中的论证了老人除了财产以外,还要拥有一个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时每个人获取财产的手段要是正义的。

  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说到老人问题,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长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却相反的拥有迂腐之年的孤独,了解了这一点,书中的“年老不是问题,真正会出现问题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个乐观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会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增加压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纪在轻,他活着也是负担。”这段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关键的是在于你的态度。

  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又告诫每一个人,你应该对你的一切行为负责,到老来不要因为生平的错误而产生恐惧和自责,但这对中国人来说效果是不怎么明显的,因为中国人是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由这一思中国也该是宗教精神回归的时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反思与畏惧,相对而言,财产于老人的关系,中国人做得不错,早就传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现实中中国人又太经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当我们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写“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问卷时,她们会毫不犹豫的写下“金钱”,我们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来,中国人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精神世界,中国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样”。

  三、理想国与理想政治

  柏拉图构建了自己的理想国家模式,并宣称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有着学家莱领导的,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

  首先,谈到了生产者应自觉的、全心全意为国家生产粮食服务;其次谈到了商人的贸易;最后阐述了战士应当勇敢的保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谈到了每个人应该掌握好自己行业的技能。归根到底,各个行业的人都应当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从而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感到幸福,运用各个行业与国家的关系及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大于每一个个人和家庭,为了国家和政治的建构,我们应该服从于国家的需要。

  这一章节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学意义,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近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解放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四、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

  上一章节仅仅是理想国的开始,这一章则继承了上一章对理想国的论述。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为了国家的发展,每个人应该加强本行业得技艺。有趣的是柏拉图发现:贫穷和财富使人的技艺退化。“人因为财富而奢侈,却因为贫困而懒惰”。同时就以卫士为例,说了军事科学和素质方面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说明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施工民的集合体。

  进而,就是一场精彩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国家用人要因人而异,全国公民无一例外。每个人的天赋适合什么,就应该派他去完成什么任务,以便大家都能发挥所长。”这段话与今天的“因材施教”(准确的说是古代孔老夫子的)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近似于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联合体”得论述,这些足于说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也是很“摩登”的,“如果我们的我们的民众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家都是成为明辨事理的人,那么他们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没有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及别的事情都能得心应手”。又“一个人从小受教育的方向,往往能影响他的发展方向,这就叫做‘同林鸟效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改造社会应从教育入手,把每一个公民教育成为明辨事理的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我们的国家也就强大了。

  下面则是法律问题,柏拉图认为法律应该更多的参考以往的蓝本来制定,并在很多方面给人们的行为做了一个限定,凡违反法律的人应当受处罚,法律是正义的,违法必然是非正义的,“任何公民有违反国家制度的行为都要被处于极刑。”可见柏拉图对于法律的作用是赞成的,并认为在政治井然有序的还是杂乱无章的国家里法律都是必须的,柏拉图在政治学上的法治思想不言而喻。

  柏拉图关于教育及法律的观点至今还是经典,虽不可以全套照搬,但这些思想对今天的中国也是十分有益、有用的。

  五、论“安邦定国”和中国稳定

  这一节的辩论更为经典,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

  他首先论证了国家与个人唇亡齿寒的关系,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公民遇到任何一种遭遇,不管是好还是坏的,他的国君都会说:“受苦的都算是国家的一分苦,有福的自然也是国家的荣耀。”柏拉图如是说,同时柏拉图认为国家不应有私心,而应竭尽全力的为国家做贡献,领导者应该善于团结,这样城邦才会稳定。

  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六、论希腊内讧与战争

  这里柏拉图说明了国家内部不能发生内讧,在对外上则要有战争的实力和准备,这样才能守卫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排除一切外忧内患,使理想国家得以生存和发展。

  卫国者使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幸福,柏拉图写到:“守卫者是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守卫者,以确保整个国家公民的幸福,而不是为谋求一个特殊阶级或特殊阶层的幸福。”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的一个信念:为了我们的理想国,每一个人应该恪守本职,为国效力。而且为了保卫好国家,应该用勇敢的精神来激励或影响下一代人,同时,那些勇敢的英雄还应该得到下一代的敬仰。倘有人在战场上牺牲就应该为其设烈士墓,以供后人瞻仰,这样也就能够保证公民会为国家而尽自己的本职,推而广之,每个行业都这样,那希腊就会强大,也就不怕战争的到来,希腊的一切生活才会有保障,希腊才会强盛。

  内讧问题旨在说明:希腊人必须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抵抗野蛮人入侵,自己的同胞不应相互争斗,“希腊人不应当巴西拉人当作自己的奴隶,并把这个积极愿望成为希腊人的各城邦之间共同遵守得法则。”这是柏拉图构建的希腊民族在关系上的合理规则,他认为希腊人与希腊人之间的事属于民族内部的事,是内部,就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外族的入侵,这样外族也就不容易入侵希腊了,那么,不管什么是希腊人总会协调。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在近代中国受列强入侵,内有各种势力间的斗争,正是按柏拉图所说:内讧没有了,外族的入侵就不容易了,国共合作就是消除了内讧,即便这是暂时的,但我们的确是推翻了小日本的入侵;说到当代,内讧又起,*、疆独、藏独势力兴盛一时,一霎间,国家又面临了内讧,只有中华民族内部消除内讧,一个强大的中国才会崛起。

  七、从寡头到无政府的政体形势

  震撼,绝对的,这一章节让我明白了很多,因为我也发现自己有些无政府主义的倾向,通过这一章,我的观点也潜默化得改变了。

  柏拉图首先说明了寡头政体的弊病,很形象的把寡头政体下的人形容为“叫花子”。进而通过对金钱追求例子来展开辩论,最终确定为:那些吝啬无比的、只想攥钱而不花钱的人,和国家的寡头政体相类似,寡头政体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专政政体,在这种体制下,只有这个寡头会拥有的愈来愈多,他的任何方面都没有限制,从而对国家产生危害,于是我们必须消除寡头政体,并找到一种适当的体制取而代之,那么,我们应该用何种政治体制呢?

  于是,人们转向了无政府主义,冰过上了他们的自由生活,那真的自由了吗?言论也好、行为也好、都可以随心所欲了吗?这样的日子不是很美好?于是每个人随心所欲的过上自己锁认为的美好生活,自由成为这个国家的总称,他包括了一切制度,于是一切就将混乱,本来的罪犯会成为可爱的代名词……柏拉图对这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表面上看是很迷人的,很快乐的,很自由得,殊不知因此也充满了变化和混乱。因此可以说这是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它无法区分人的平等与不平等。由此可见,这种制度虽然有宽容精神,但缺乏建设理想国家得原则,这种状态是人类社会的倒退,因此,寡头政体和无政府主义都不是我们的追求。

  对中国而言,我们得政治文明还不够高,我国自古皆专制,偶有民主,却终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那在今天中国政治面临了一个大的变革瓶颈,我们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今天的西方民主已是今非昔比,中国只有在原有的框架下积极探索,最为主要的还是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中国一点会追寻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政体,同时,也希望我国政治文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柏拉图《理想国》到处是经典,特别是在其中篇,但因为上篇经常翻到,故断章取义,仅写了上篇的读后感,读后感写完了,我却打算用一辈子来读这本书。

  这并不是结束,恰恰相反,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间或是尚未开始。

  《理想国》读后感19

  其实《理想国》是政治学的著作,这我在第一篇的读书笔记中已经说了,所以他要解决的也是关于国家的建设的问题,我们明白的是,在人与人之间构成社会的时候起,国家的建设就已经引起了人的关注,个性是在以后的人们的论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在这个读书笔记结束后我将写关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的读书笔记)所以关于国家的建设我们务必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明白为什么那些写于书纸上的言论是那样的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了,他们已经扩大了,而治理的艰难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个时候,什么样的国家结构是合理的,什么样的国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时也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厘定了,在柏拉图的理解中我认为由于他自我的贵族的身份和他处于当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领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没有很好的发展的时候,外受到斯巴达人的统治,内部也不怎样协调的背景下,他思考的是如何从一个完善的角度来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构,同时能够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保障城邦的正义,所以政体的选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这样的思考,是时代的情势所要求的,当然其中有柏拉图自我的哲学家的思考在里边。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讨论的政体有五中,即王政政体,民主政体,暴君政体,寡头政体、僭主政体。柏拉图也分别给出了五种政体不一样的内在的性质和本身存在的区别,我们或许明白,在这五种政体中在这天我们实行的主要的政体就是民主政体,诚然,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最好的就应是一种哲学王统治的王政,那样的话,因为哲学王自我的素质优异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设中就能够到达最好,而最坏的或许暴君的统治了,因为那是一种毫无秩序可言的政体,而在那样的社会中一切的东西的发生和其他的什么都来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无一个预期可言,在那样的时代中,国家的统治是十分的不稳定的,那么在哲学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体,就是我们在这天广泛实行的这种,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在我们这天的民主政体的形式中和柏拉图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在理念上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尽管他可能不怎样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宪法学的老师在讲宪法的时候说的那样,此刻的制度(当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码的一点我们明白他不是最坏的。这样的理解和这样的思维或许是我们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天,从柏拉图的城邦建设理念出发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东西在我们这天的眼中

  或许是不怎样样的,但是从那个时代起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这样的政治体制的理想追求中我们正在逐步的完善我们的生活。

  这天的时代是一个民主发展很好的时代,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和自由的理想的传播,将导致人的生活发生很的变化,我们明白,柏拉图告诉我们的或许不仅仅仅是一种政治体制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人的关怀,这个在这天的时代中是需要体现的,我们这天以人为本或许是一种这样的追求了,但是,对于人的尊重和理解由来已久,这是西方的东西,或许能够这样说,我们这天的很多的东西无不是来自西方,政治体制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我们封为经典的马克思就是西方人,所以我们无法回避和西方的思想的碰撞,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的,从对于柏拉图的阅读中我明白了追求那种理想制度的艰难,但是这天我们的时代却连一个最低的限度的东西都没有到达,或许这个是我们理解的问题,钱中书先生在<围城>中说:中国人就是厉害啊,外国的东西,来一件毁一件。或许是一时的愤激之语,但是也不无道理的,所以我们明白,在这天的时代中国家的建制或许是很重要的,改革的必然在我们这天国家的背景中就是如同在柏拉图的时代,你明白我的意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类推,民主政治的追逐需要我们的努力,因为我们还没有那样的理解和那样的体验,从清王朝倒台到这天,你看道了什么?或许我已经扯远了,

  但是,理解却是必要的?那你理解吗?

  《理想国》读后感20

  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西方政治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凡目下之人文、社科类学科莫不可追源溯流至此,书中涉及了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神学、美学、教育学等领域的诸多问题。故此,欲入西学之门寻奇揽胜,《理想国》堪称首选路径。该书中文译本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郭斌和、张竹明之译本为最佳,英文译本以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之“TheRepublic”译笔最为流畅,当为尚未熟谙古希腊文者之宝鉴。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在比雷埃夫斯港给女神献祭完毕,正准备回到雅典。玻勒马霍斯和格劳孔的弟弟阿得曼托斯挽留了他们,来到玻勒马霍斯家里。第一卷中的有关“正义”问题的所有辩论都是在那里进行的。首先,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的父亲珂法珞斯交流了拥有财富的老年人的优裕生活,并从而引发了有关“正义”的讨论。珂法珞斯认为正义就是“为人诚实”和“欠债还钱”。这一辩论未及深入,玻勒马霍斯起而为其父辩护,但只是坚持“欠债还钱”就是正义,并进一步把“正义”发展为相当于咱们的雷锋同志那样的精神境界——对朋友要像春天般温暖,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其次,“愤青”色拉叙马霍斯不满于苏、玻二人的“一唱一和、互相吹捧”,挑起了其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激烈论战。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无他,就是强者的利益”,而且强者是从来不会犯错误的。呵呵,这个诡辩士、愤青子已经颇有些“强权就是真理”的意味了。苏格拉底透过分析所谓的“技艺”就是要使利益达之于客体,而非对于执行者本身有利来加以反驳。色拉叙马霍斯对此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牧羊人就不是为了羊群好,而是为了牧人自身获利,并由此得出结论:"Just ice is in fact what is good for the stronger,where as in just ice is what is profitable and good for on eself。"即公然叫嚣——正义者,强者之利也;多行不义,方能得利。看来政治非道德论者古已有之,始作俑者非此“色愤青子”莫属啊!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和中国法家的慎、申、商、韩之流真当拜色拉叙马霍斯为他们的祖师爷了。最后,智慧的苏格拉底最后说服了粗鲁的色拉叙马霍斯,使之勉强认可了过正义的生活要比过不正义的生活好,理由有三:第一,正义的人聪明善良,不正义的人邪恶无知;第二,不正义者内心烦乱不安,从而不能有效行动;第三,正义者要比不义者生活更加幸福。

  我们要注意的是,从一开始苏格拉底的被强行挽留,到论辩过程中辩论的话题也随着发问者的牵引而不断地转换,直到第一卷的结尾也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正义”是什么。这样的结局,我们是不满意的,然而苏格拉底的高徒们就满意吗?到底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有答案吗?第二卷能否揭开谜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理想国》读后感21

  今年的上课老师让读柏拉图《理想国》,对于这样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的名著,似乎在我们这天的人看来是不怎样样的,因为在我们这天的理解中我们看到书中的一些对话是十分的荒唐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其实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视角,我们忽视了我们就应关注的东西,我们只是明白在我们这天看来这样的东西或许是不怎样样的,在我的老师组织的课堂的讨论上边,很多人都在从这样的理解上误解柏拉图的著作思想,所以在我自我的理解中或许在我们阅读的首先就应更加的关注柏拉图的写作才背景和他自我的很多的背景,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的必要的,我们务必在理解著作的首先明白了作者的自我的背景,或许我们的了解会更加的宽容一点,我们或许在我们理解中更加的清楚如何来应对自我的阅读的困难。

  我们明白,柏拉图的《理想国》写作于古希腊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的背景让我们明白柏拉图的思想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当然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说他的思想不能够启迪我们这天的人们,相反的是,柏拉图的著作启发了后世的很多的思想家去开发他们自我的思想的领地,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古希腊的文字的理解中是“政治学”的意思,这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是一个名字,在某一种程度上也是说的一个资料,在之后人们的翻译的过程中西方人将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时是翻译为了这天的英文“TheRepublic”拉丁文词根,所以英文的翻译自然就是“TheRepublic”,我们的国人在翻译英文的时候翻译为了"共和国","国家篇"或者是我们这天在理解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关于自我的制度的建设的一种期盼,你是否理解这样的目的,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或者理解那样的文本的知识的时候我们无法回避的想到我们自我的环境和我们自我的制度是否能够适合于我们自我的生存,于是我们翻译的理想国也就在这样的了解中定了下来,其实在我自我的理解中柏拉图的是一个十分的现实的政治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理想的环境中想象的东西,但是我们曲解了柏拉图的理解,从题目的翻译上我们就能够看的出来,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相信理想国是空想的,却不明白那是一个经过当时现实的思考而做出的一个高于我们的实际的制度建制的一个政治的东西。

  关于柏拉图,苏各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一个出生在雅典的贵族的后裔,在当时雅典和斯巴达交战的时候出生,那个时候雅典的民主的代表人物伯里克利已经去世,其实当时的人从荷马世界降落到了民主的世界中,同时,人们开始思考一些东西,在柏拉图成长后,那个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战争的结果验证了斯巴达人在圣庙中乞求的预言,雅典战败了,于是,外受到斯巴达人的压迫,内受到自我的统治者的压迫,人民的生活能够想象,也正是在这样的状况,柏拉图开始在进行了自我的考察结束后开始建立自我的理论体系,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就展此刻我们自我的面前。

  关于正义的一种理解,或者是一种另类的想法《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需要从我在上一次的笔记中说的,我们要明白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就应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状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那么在哲学王的统治下或许是这个样貌的,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分的清楚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难免要走向偏激,或者说我们那样的理解是一个狭窄的理解,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所以,严格的区分的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在这天这样的时代中正确的理解柏拉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同样的原因我们在分清了这样的正义的划分后,我们就要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我分内的事情”在我的理解中或许和古罗马的乌尔比安说的法律的追求:使人各得其所。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必须意味着必须是一个级别的划分,或许还有一个秩序的要求,这一点是我在课堂的讨论中从同学的言论中得到的启发,在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中说到的法律的理解的时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秩序的理解,秩序在法律的要求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柏拉图要建立自我的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思考到一个城邦对于秩序的要求,所以,柏拉图的关于人就应各做个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的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我属于自我的禀赋,所以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就应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这是柏拉图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倒出个人的正义,但是在我自我的理解中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的,在我们这天的时代,关于正义的描述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对于这些,在我们这天讨论的更多的或许是个人的正义了,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对于这天的

  时代是个艰难,所以在那里不做更多的论述。

  《理想国》读后感22

  记得在上西方哲学史的课时,讲到柏拉图时老师的幻灯片上有怀特海的这么一句话: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由这句话可见柏拉图在西哲学乃到整个人类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说他的代表作,则是人尽皆知的《理想国》。所以当我捧起这本代代人推崇备至的伟大著作时,不期望能一下子读懂它,只希望能够从这本凝结着柏拉图和希腊智慧的结晶的书中,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启示和认识罢了。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柏拉图的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的形式以示读者,此书也不例外。自知仅读一遍是无法体会其精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之处便匆匆带过,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译者在引言中的介绍已经能令我大体了解到本书的博大精深,谈到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我的无知和欲速则不达,实在无法领略到本书的真意,因此仅在此回忆下本书的主体内容和所带给我的一点帮助和启发。

  译者在介绍中谈到本书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婚姻自由问题,专政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过这是学者在多次研究此书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学术功底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方式,实在无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细致的结论。只能就此简易回忆下本书的大概内容了。

  第一卷在苏格拉底和几个书中的人物开始对话之后,很快便引入本书所探讨的一大主线——关于正义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要苏格拉底不要光提问题,而是要直接对正义下定义。而他对正义的定义则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政府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定义予驳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始以从城邦来看正义比从一个人来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接着在第三讲到城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护卫者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接着谈到全体公民应当按天赋各就各业,城邦的正义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三种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义的。再由城邦的正义引到人的灵魂里有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苏格拉底又谈到关于婚姻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结合,而最坏的要尽少结合,以使品种保持最高的质量。

  接着一系列的论述谈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哲学家,并且提出哲学家是最完善的护卫者,也就是哲学家是最好的国王这个著名的论点。

  第七卷接着谈到囚犯看阴影的比喻,讲到了灵魂要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总结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并且谈到了四种不好的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种政制所对应的五种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义者。

  斯巴达政制——好胜争强,领略荣名。

  寡头政制——爱财,寸利必得,省俭。

  民主政制——快乐间的平等,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平等主义,集合最多习性于一身的多样的人。

  僭主政制——被恶所充满,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第九卷谈到人的基本类型: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

  三种人的快乐对比:哲学家能体验另两种快乐和学习事物本质的快乐。灵魂中用以学习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之间的中间状态,痛苦时想要平静为快乐,快乐时停止为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种欺骗。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

  第十卷谈到理念的模仿。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以上就是在看书时所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自己看都有点对不起柏拉图这伟大的著作。本书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正义这一主线展开,对理想的国度的一系列规划,以及对应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正义。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不过现在想总结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柏拉图对正义的一系列阐述使我认识到在人生中应当使严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该有的欲望,让理性来引导自己,远离一切的恶,进入那真正的善。并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不断的充实自我,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在通过阅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认为的哲学家为王的观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定义是非常之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哲学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国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理想国的国王。

  书中关于婚姻及生育的问题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类的伦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关于优生优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将那些素质不好的后代弃之更是有悖于众生皆平等的法则。

  书中对政制的描述也让我对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变,发现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过份的自由和宽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对快乐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们原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快乐与痛苦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而常常是快乐与痛苦的假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时痛苦也恰恰是快乐的停止。这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以更宽广的心态,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一切。

  而柏当图的理念论也带给我很多看见。让我更懂得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当然柏当图的理念论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仅一点点的接触是不足以完全的认识它,但也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终于很勉强的将这本书看完,虽然过程挺辛苦挺纠结,但是收获颇丰。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但的从柏拉图的书里来寻求智慧,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国》读后感23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名作,亦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同时《理想国》也被后人誉为震古烁今之书。原书共分为十卷,以“理想”为定义,主要涉及国家专政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等诸多问题。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讲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理想国》读后感24

  这本书读的差点让我抽过去,要不是我们那个操着湖南口音的普通话的熊老师笑眯眯的给了我七八本书,而且规定每本书要写至少一千五百字的读后感,要不不给学分,我是打死都不会读这些书的,可是你看。可是英雄气短呀,为了不重修这门课,我只能忍了。

  初读这本书时,因为书中有的字句拗口,再加上哲人的思想和思维着实让人捉摸不透,便没坚持下来。不过,在仔细读了关于柏拉图的生平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便重读。虽然有很多地方还是不求甚解,但是仍旧被他的一些先进思想,还有他所向往的那个理想世界,深刻震撼着了。不得不承认柏拉图确实是朵奇葩。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老师则是与他同样举世闻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西方历史上最早创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他的一生致力于钻研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便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他更强调学以致用,将所学付诸实践。后来,他更是创办了“学园”。在讲学之余,柏拉图笔耕不辍,著书立说。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对话形式所作的《理想国》·《法律篇》等。其代表作《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作,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想国》读后感25

  整个理想国(这里的国,不是国家,而是城邦)的建构基础是灵魂的三分法(类似于休谟的“知、情、意”三分):理性,气魄(意志)及欲望。理性的美德是智慧,气魄的美德是勇敢,欲望的美德是节制,整个城邦的正义即是三者的协调统一。

  顺着这个思路展开,往上可以探究灵魂不朽,灵魂的回忆说,往下可以探讨城邦各阶层(统治者、武士和工商阶级)及其教育,城邦政体的各种形式。这样,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以苏格拉底之口为我们展示了其心中的理想国。

  初读有如下主要的质疑有几点:

  1.灵魂与城邦的同构性

  2.哲学王的培养及筛选机制。

  3.限制言论自由、共产共妻的必要性。

  对于第一个问题,揣测柏拉图的意思,城邦由人组成,每个人的灵魂侧重不一,按其组成分为统治者,武士和工商阶级。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统治者就不需要勇气和节制么,肯定也需要,那就是三者的完备?那么这个对应关系就不是很强了。对于其他阶级也有同样的问题。

  从后文培养模式看,柏拉图对统治阶层的期望是智慧、勇敢、节制兼备的,(或者说是黄金种族的),这也就让城邦的三分法的依据不足。

  阶级分析的方法,厘清了社会分工和构成,为后面论述“正义是什么”起到了奠基作用。其阶级分析着眼于三个阶级的协调,而马克思根据财产多少,划分无产阶级(工人)和资本阶级(企业主),却着眼于其斗争性。都是阶级分析,着眼点其实不一。大约柏拉图的阶级是人的灵魂衍生的,马克思的阶级是劳动生产和生产关系造就的,其出发点本也不一。

  哲学王的培养是另一个疑点。后面论述城邦的各种政治组织模式(君主,荣誉政治、贵族政治、民主政治、僭主)的成因时,柏拉图其实自己也揭示了其统治阶级培养的不可持续性。(他描述的过程是个衰退的过程,即由君主制衰退至僭主制,而不是相反的进化过程)

  首先的问题在于人口增长带来的个体的素质降低。组织规模越大,其中的变化越多,专制而简单的模式越难适应。其次,谁来培养第一个哲学王?柏拉图直接将理想国视为静止的终极目标(可以对比其“至善”的概念),一上来就隐含着给出了哲学王和哲学王制定出的理想社会组建计划,但是忽略了人类进化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选举问题紧随其后。没有明细的选举(或者说整个社会明晰的价值比较),理性的崇敬自然滑向武功的炫耀,金钱的追逐(越来越具体,可比较),最终沦为享乐的泛滥(价值崩塌)

  最后,大多数人对柏拉图的质疑,还集中在限制言论自由及共产共妻两点上,认为这最能说明其理想国的非人性。尤其比诸于20世纪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社会实验,更使右翼知识分子对理想国乌托邦心存忌惮。(著名的比如波普尔)。但是,我们不妨将这两点置于理想国的整体架构中理解。限制言论主要是基于“模仿说”,着眼于防止武士阶级的退化;共产共妻同理。

  我们不如将限制言论自由理解为建构理想国的手段,而非目的。当然,即使作为手段,也是难以容忍的,历来极权政治(中世纪基督教、近代法西斯…)恰是以神圣的名义(神、国家、民族)钳制少数人的言论。但这是社会实践,而非理论建构。理论建构还有的讨论,但是一旦理论落地,(尤其是极端的),就容不得置喙。所以限制言论的领域及重新开启限制领域的法则应被审慎地制定。或者说应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限制部分言论的随意。

  至于共产共妻,首当其中的问题可能在于对社会进步动力的机制分析不足。减少欲望的同时也减少了个人上进的动力,而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另外,也忽略了家庭重要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幼儿心理的塑造。当然,据说后来,柏拉图在法律篇内也放弃了共产共妻的内容,更可见其只是其整个体系的附庸,而非其关键环节。

  《理想国》读后感26

  个人的正义和城邦的正义是本质相同,大小不同的东西,所以只要证明城邦的正义是好的,就可以推出个人的正义是好的。那么什么样的城邦是好的呢?由城邦的各种要素推出,一个好的城邦应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的。

  假设审理案件是为了正义,那么正义就是为了让每个人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让别人占有自己的东西,所以城邦的正义就是让每个人各司其职,拥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如果城邦内三类人物护国者,商人,辅助者相互干涉,交换地位,便将使得国家步向毁灭。反之三者各做各的,即正义,才可以使得国家繁荣发展。此说明城邦的正义是好的。

  而个人的正义同样是指个人内部的理智,激情和欲望在自身内各司其职,理智起谋略,领导作用,激情协助和服从理智,帮助理智管理欲望,只有这三者按此分饰不同角色和职能,个人的内在才能和谐井然有序反之,如果各部分相互干涉,激情或欲望想起领导作用,则容易引发各种邪恶问题,如纵欲,怯懦,愚昧。

  所以个人的正义比不正义更好。

  《理想国》读后感27

  实打实地说,我看的不是很懂,甚至比《爱弥儿》懂得还少。

  首先,那种辩论形式的确是睿智的。但苏格拉底也说了,辩论得以继续的前提是对方要无条件同意他的假设。我听着听着就觉得苏格拉底好像也滑入了某种诡辩似的。

  然后,我觉得现在的我读这本书是不是为时尚早。能想象到他的思路,但并不是对每个论证过程都一样感兴趣。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我在想,思维方式,大概也是一个需要接受训练的课程。我想说的是,目前的我,似乎无法达到他的那种程度。

  接着,我是很害怕那种对我们的实体存在产生质疑的哲学的。洞穴理论似乎有三层,上帝、影子、模仿者。哲学探讨的目的在于接近“上帝”,而非仅仅成为模仿者?让人怀疑自己的真实存在性,这还真是件令人苦恼的事情!

  最后呢,我怀疑“朋友之间一切共有”是不是就是共产主义的最终来源,也因此使人误会了共产主义就是共妻。

  《理想国》读后感28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许多贪官污吏,便是如此。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理想国》读后感29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着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理想国》读后感30

  《理想国》的对话体写作方式让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孔子。虽然《理想国》里思想都是柏拉图本人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其思想观念受苏格拉底之深,而且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写,书中一直把正义作为讨论的对象,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而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遵循着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寻求智慧之路,所以我们读来常常感觉就是苏格拉底本人在辩论。同样是生活在差不多时代的伟大哲学家,一先一后,经历竟也是如此相似,孔子有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撰写的、记录其言行的《论语》,苏格拉底有其弟子借其口而使早期对古希腊哲学最初探索得以流传的《理想国》。

  初中时就通过一些简单渠道听说过《理想国》,心中对“理想国”的定位如莫尔的“乌托邦”,如陶渊明的“桃花源”,真正拿到这本书才知道“Republic”的真正来源。比起充满幻想的描绘一个理想社会,这本书更是向我们展现了古希腊那个充满魅力的辩论时代。由于读的不够精细,所以不敢说真正读懂领会了多少东西,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哲学家们最初一直倡导和崇拜的理性的玄冥、逻辑之曲折、言辞之诡秘。曾经中学时代在历史课上看到那些类似于智者学派的古希腊人热衷于辩论,在田间街头、小巷集市运用各种辩论法则,或谈笑风生,或面红耳赤,或洋洋得意,或灰头土脸的你说我论时,总会对那个诞生最早文明的古国之一,产生无限遐想,所以庆幸在年轻时代还能真正有机会走进书里,走进那个神秘世界。

  “什么是正义,”这是柏拉图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西蒙尼德在第一卷一直讨论围绕的中心,“欠债还钱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分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而后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一个好的城邦应该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等美德,每个人都是在国家里执行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如孔子的“性相近也”观点一样,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激发人性里潜在的能力和知识,而柏拉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沿袭。当城邦里的统治者、守卫者、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时,这个城邦就具有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从城邦类比到个人,认为那是“大”“小”“内”外‘的关系,正义的个人就是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宰自己,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某些政治事务、私人事务上,保持和谐的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行为。

  正义永远是快乐的,而不正义反之,王政最好,寡头政治、民主政体、僭主政体都不如以哲学王做统治者更符合正义的定义。针对社会,讨论还涉及了女子教育、儿童的生育与培养等问题,并且含有男女平等的民主辉光,一个国家里也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他们也可以去守卫城邦。“理念”说也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他认为哲学王应该成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因为他可以“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文中“苏格拉底”用船长的譬喻说明一个真正哲学家在城邦的处境。

  读到中后部分,我的脑海里似乎才开始勾画出“苏格拉底”所描绘的“理想国,”可是就他自己来看,“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当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的时候,”城市、国家才能完善,才能成为理想国。同时柏拉图还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似乎也成为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和坚持的原则。于是我也深刻的体会了所谓的“日喻”“线喻”和“洞喻,”柏拉图建构起了他的理念世界。

  关于国家,非得有哲学王不可,于是柏拉图也极力探讨几何学的重要性,也包括天文学、音乐、体操和辩证法,并且论述了这些的重要程度,他有关这些课程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是他心目中创建理想国的思想核心。柏拉图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描绘的理想蓝图,为19世纪的空想主义者提供了蓝本。

  一本《理想国》,涉及到了道德、民主、教育、文艺、平等等诸多问题,一系列看似平常的谈话,范畴广泛,信息量大,却又毫无间隙,娓娓道来,整合而连贯。我想,哲学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先哲们对它的孜孜以求,也不仅仅是因为后来的许多学科就是从哲学分支而来,而是因为它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深邃的思考、对美好的追求,看待事物的态度、缜密的思维方式等等都与哲学息息相关,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看待学术问题的不同眼光,无一不需要我们的哲学功底,需要我们与哲人对话,采撷他们思想的丰硕花朵。

【《理想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1.《理想国》读后感

2.理想国读后感

3.《理想国》的读后感

4.理想国读后感范文

5.理想国的读后感

6.理想国优秀读后感

7.《理想国》读后感作文

8.柏拉图理想国的读后感

9.理想国的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