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心得了。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
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
朱永新大师在《致教师》一书中用了共四辑的书信方式,为教育行业的我们解决了很多一线教师工作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
首先,通过如何寻找人师、寻找教师的美丽生活、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进专业阅读、如何阅读思考、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成长为名师、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如何关注窗外世界等问题让我了解到了做一位教师的理由。
其次,又通过如何做科研型教师、如何让教育生活更充实、如何让学生爱上真正的阅读、如何出一本书、如何写论文、如何选择前行的伙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以及如何提出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等等,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通过如何向榜样教师学习、师生如何共同创造幸福、如何学会交往才能受欢迎、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安排合理时间、如何走出亚健康状态、如何做好晨诵、午读、暮省、如何自我心里调试等等这些问题使我明白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用心去接受教育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或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的故事比其他热的故事更精彩。
最后,通过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出发吧,带着使命,带着爱、我的下一个十年、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等等。
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我们对工作的要求,幸福而完整是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要融入生活,要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绽放自我的光芒。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总之,在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中,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他这样说“职业”: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他这样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这样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他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抓起来是黄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平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平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倡导广大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痛苦、生活失败的情况,让教师摆脱严厉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归“正常”,因为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相信,理想的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自信自强、善于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充满激情和诗意、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强。而理想的教育,就是去帮助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分享。
1、幸福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理想相对的枯燥甚至是失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因为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幸福。
对于“幸福”,许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幸福,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研究及分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该能是一个让人幸福的事业。
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后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宁静,这就是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幸福呢?我们必须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研究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别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研究,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幸福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许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非常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研究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反而,一线教师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看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看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很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
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7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看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习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曾今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今也有不好好学习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习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今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9
又是一届新的高一,面对新的学生常常有很多感想。教育是世界上最特别最奇妙最千变万化的事情。世界上任何变化,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技的桩桩件件,都会发生蝴蝶效应,都会对教育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教育总是变化的。同时,教育也是最坚韧最牢固最不会变化的事情。万物改变迅捷,人性进化缓慢,教育因此万变不离其宗。为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本学期拜读了朱永新博士的大作《致教师》。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信心受挫。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1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平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市领导来检查,今天教育局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啰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大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如何做到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朱老师告诉我们:与学生一起成长,终身学习,努力成为有特点、有个性的教师。不必超越学生,但必须努力做一名让学生崇敬的人。唯有成长,才有幸福。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教师要实现成长,必须进行专业阅读。朱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不善于读书学习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苦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也不是为了当多大官,因为这些东西你是带不走的。人生为一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通透自然风景;读万卷书,品味精神风景。肉眼能看到的风景是有限的,而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带走的是精神的财富。
朱老师说: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要乐于选择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更要专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书;要乐于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更要专注人文和科学。每本书都是一部传奇,教师要善于阅读传奇人物、故事带给我们的震撼。当然,我们必须接触管理,我们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学习如何做一名老师,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人。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总之,阅读也要像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从优秀到卓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你觉得阅读效果并不理想的时候,思考显得尤为重要。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如何才算是善于思考?朱老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思维的深刻性。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搞明白不可;二是思维的敏捷性。机智果敢地处理问题;三是思维的灵活性。对待学生要随机应变;第四,思维的独创性。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不依赖别人的思想和原则,不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朱老师建议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专业写作。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的。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所有的成功都与痛苦相关。但是,不是经历痛苦就会铸就成功。如果仅仅是泪水,痛苦只会滋生软弱,迅速干涸。只有经过咀嚼、反思、彻悟,痛苦才能够成为精神的财富、人生的养料。记录这样的痛苦,本身就是在记录着一首关于生命的隽永史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每一天成为永恒。人是一颗会思考的芦苇,只有内心的自觉才是教师走向成功,乐于教书,提升认同感的必经之路。
我一直相信朱永新老师说的:所有的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所有的磨难都可能造就教育家。朱老师告诉我们:许多人经常埋怨自己的条件不好,条件不够,其实,所有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我们自己就是环境,就是条件。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就是在改善环境,就是在创造条件。不要等别人为你提供机会,而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
做教师,要靠毅力,靠恒心。从心理学的规律来说,人的意志的强弱、恒心的大小往往与克服困难的大小成正比,这是意志活动的一条规律。不忘初心,不改初衷,坚守在普通教育这条道路上更为重要。人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朱老师提供了吉祥三宝促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专业阅读。没有阅读的教师永远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二是专业写作。写作的过程是总结、归纳、剖析、反思与提升;三是寻找专业发展共同体。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教师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朱老师写的一首小诗,我特别喜欢!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激情/在春风化雨的课堂里/有一脸永恒的笑。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智慧/在写满问题的试卷里/有一双发现的眼。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承传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寻找自己的生命原型?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寻找真正意义上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英雄教师作为原型。就像李镇西老师的人生榜样、职业楷模、生命原型就是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先从读优秀教师的作品开始。朱老师在《致教师》中特别提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尼尔的《夏山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的《巴普雷什学校》等作品。寻找生命的原型,倾听内心声音的引导,更加从容的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做好老师!朱老师在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佩!
回到教育的主人公孩子身上,教师每天面对的不一样的学生,或外貌美丽、或乖巧听话、或聪明能干、或长相普通、或沉默寡言,其实这些词汇都是我们给孩子们贴的标签。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人人平等,人人重要。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朱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知识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只要老师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也是教师的意义。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习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
朱永新老师的书有理论的高度,也能结合教育实践,可读性很强,对于一线的老师而言,他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位幸福的教师,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如何在工作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如何以积极的心境、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寻找内心的宁静。
开篇《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我们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确实如此,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谁的生活都不会风平浪静,教师更是如此。我们每天面对都是上百张面孔,他们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境,到学校学习目的也各不相同,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高兴顺心的事情肯定是有,但大部分都是需要解决的麻烦事。如果把这些处理不完的麻烦事当做负担,变成自己的心理压力,那么我们每天就都生活在压力下,生活在困境中,长此以往,就难以自拔,那么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如何幸福的生活呢?所以,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自己的心灵,别给原本疲累的身体再加上沉重的枷锁。就如曼德拉所言“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摆脱自身的枷锁,还意味着以一种尊重并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解放自己的心灵,解放自己的思想,自己才能获得自由,那么才能更好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把他们当麻烦事。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不同。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
英国哲学家边泌说:“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而教师的故事,必然与学生在一起,当我们的故事和学生相互编织,当我们的生命和学生共同绽放,我们书写的就是一曲生命的宏大交响曲。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的前言中这样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教师职业的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教师在这样的描述下,不再过于神圣化,而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顿时,有了从教师这份职业,这个使命中,让生命更幸福完整的渴望。
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需要成长的养料,而不需要外界过于来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作为教师,只要每天进入校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就会从心底感觉快乐和幸福。教师的幸福莫过于每天孩子亲热的挤在跟前跟我说这说那;每天回家前,听到孩子的一声声再见。
在师生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幸福。朱老师提到的几个问题,我们会不会也自觉得问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我的天职是什么?我既然来到这个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我怎样为孩子创造出最大的发展空间?我怎样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书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教育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相连,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主人。在一个班级里,孩子千差万别,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级里的快乐。特别是对待一些落后和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天使。
在《致教师》中,提出教师也要正确的关爱自己。像废寝忘食之类,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可以作为拼搏的状态,却绝对不能成为常态,要学会科学、合理、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认识一个人要靠缘分,了解一本书要靠耐心,征服学生要靠智慧,与人相处要靠包容。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2
印第安人有句谚语:脚步若走得太快,灵魂就会跟不上。中国的教育亦是如此,当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也沉迷于效率上的优先而变得急于求成,那孩子们弱小的灵魂又怎么跟得上这速成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感悟颇深。犹记得毕业之后,自己多么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但当初得到亲友一众支持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好,工作稳定、待遇高又假期多。但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不仅仅是这样,我选择当老师,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喜欢和孩子相处,喜欢看他们的天真烂漫,喜欢感受他们身上的朝气与活力。但还不止这些,还有些其他的什么让我愿一生追求呢?
带着这一丝丝的疑问,我在踏上岗位数年之后,翻开了这本书。书的前言部分就已颠覆了以往我对教师的认知。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朱先生则说,教师不该是春蚕、蜡烛,或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该被神化或者苛求,或拿错误的考核标准和行为模式来固化他们的教育,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忙碌中穿行。教师的生命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教师的价值就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罢,我醍醐灌顶,终于,我找到了那个心心念念的答案,当老师,是因为看到了学生身上无穷的可能性,想尽自己所能去观照孩子的内心并缓慢地、耐心地引导他们的人性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如是,我的生命也就得到了幸福的意义。
朱永新先生接着解释了幸福在哪里以及老师如何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涯的问题。那就是:幸福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在记录中……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从孩子们的笑脸中,从孩子知行合一的行动中,从家长感激的目光中,那时,所有的教师都能发自肺腑的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能够帮助他人、改善社会的。这些耳目一新的说法,都打开了我贫乏而狭窄的世界,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我想起了自己刚站上讲台时的情景。那时的自己可真是手忙脚乱,一段话都说得磕磕碰碰,但望着讲台下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他们的安静、乖巧和对老师天然的一种信赖,让我很快克服了紧张,调整好了心态,并很快的熟悉了自己带的班级。后来,有一天的早晨,大概入学一个月有余,我走在离班级很远的走廊,听到阵阵的读书声,我惊讶极了,快步走过去,悄悄的躲在一旁观察,七八个同学正端正的坐在座位上,认真的朗读着我昨日教的课文,那童稚清脆的声音在那一刹那击中了我,让我觉得幸福、温暖,我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自己带的这群小家伙,也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恩这个职业带给我的一切幸福。正如朱老师在书中写道:如果能够并认可每天平凡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那么,无论是用心地研究学生成长的案例,及时的记录生活,还是和同事们共读共写,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我相信,正如朱先生所言: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去寻找在教师这个行业最大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3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4
朱永新,一个纯粹的教育人,一个对教育理想不懈的追寻者,一个将阅读和写作视为生命的人。由他倡导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潮涌神州,风靡全国,引领师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最近拜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深为其教育情怀折服,大受其教育智慧之启迪。朱永新老师在文中用书信的方式,向我们娓娓叙来,就像一位熟悉多年的朋友和兄长,慢慢帮你解开心结,让你喜欢教育爱上教育。
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走在乡村教育路上,虽然没有什么成就和壮举,但我一直珍惜和善待,一直勤勉努力着,就是不想辜负自己和学生,就是想在时光中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朱永新老师在文中的许多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我内心的共鸣。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如何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坚守理想中寻找的教育的本质和幸福的真谛?朱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坚守理想的重要性。教师有了自己的理想,那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诗意的、都是幸福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是呀!作为教师,我们手里紧紧握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将孩子们带向哪里,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方向,而是随波逐流,那是可怕的、危险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情怀源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我们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才会有持久的情怀与激情。
教师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说得大一点,也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和学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小溪与河流的关系,生命都是一条流动的河,不断地交融前行,不断地汇合出发,生命因此而丰盈灵动。对于教师的成长,朱老在文中指出“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外在的培训,更需要自我的培训。自己有选择地去阅读,品读经典,解读名师大家,我们就在仰视中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就会不自觉地向往和模仿,比如魏书生的科学民主管理法,比如李镇西的爱心教育,“见贤思齐”是人心所向,我们有了教育的偶像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写作是自我成长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我倾诉的渴望,重要的是用文字的方式记下来,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在慢雕细凿的岁月里遇见更好的自己。写作源于思考,写作是思维的表达,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教育完善自己的过程。写写我们工作的计划、总结、论文和调查报告,写写自己的家信、日记、心得和反思笔记,所有的原创作就是我们的原动力。朱永新老师说:“原我们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是的,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如果你愿意写、一直写,就一定会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传奇。
诚然,教育是要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之中,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乡村教育已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我们依然需要坚守、要努力。朱永新老师说得好:“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用爱行动,就会改变,就有收获。
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爱世界的最佳方法。惟有热爱,我们才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
翻开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书的前言所吸引。“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已化为灰烬作代价,一次去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故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我是教师,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我这里形成,让人如履薄冰;我是教师,心底里喜怒哀乐翻滚,黑板上天高地远开阔,脚板下三尺讲台扎根;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志业;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我是教师,缓缓显形,终见此生天命;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一下子就被他的内容所吸引,好像这短小的诗句把我多年对教师这一个词的困惑全都剖析的淋漓尽致。这本书,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6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在《致教师》一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教师这个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每一位学生。没有了“爱”,就不能从这个职业中获得幸福感。
在我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爱是教育的灵魂、出发点和归宿,它无痕更无私,是一种平凡的温暖,但学生却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份师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爱教师这个职业和自己的岗位,每天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专业技能和个人品质,如何能巧妙的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又如何让学生在师爱环绕的环境下认真学习,真正的爱上学习。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不一样,学生的性情也会不一样,作为教师更是要用爱去了解,去鼓励,去授课。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是更好的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耐心的去雕琢每一位学生,才能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
在《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章节中,朱永新先生写道:“爱是教育的底色,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在真正的爱里一定包含着智慧。”作为一位充满师爱的教师,更是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赏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性格不同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心智还不成熟,会发生自己很多预料不到的事情,所以要学会倾听学生对于我们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爱,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更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把每个学生都放在第一位;对于犯错的学生,要学会包容和开导,学会宽容,用宽容去呵护孩子,用师爱去成就学生;要赏识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对学生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挖苦,多一点赞美。也许学生现在是一条涓涓小溪,然而只要用师爱去引导学生的每一步,终会拥抱大海;也许学生现在是一颗幼小瘦弱的小树苗,然而只要用师爱去浇灌,终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7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
与其说那是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不如说是某一类教师的问题,甚至是所有教师的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致教师》里那些提问者。他们中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
我也特别注意到所提的问题。有的叩问价值,关于信念、关于理想、关于幸福;有的探讨幸福,关于读书、关于研究,关于备课、关于班级建设;有的问道人生,关于职业境界,关于生活情趣,关于处事为人;有的讨论教育生活,关于仪式与细节,关于读书与写作,关于教室缔造与期末庆典……
朱老师对于每一个“问题”的回应,不是简单的方法破解,而是思维方式的照亮。我们把朱老师的这种精神带到我们的班级,耐心的回应每一位提出问题的幼儿。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其次,理想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
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总之,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一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理想,我们一定要努力把这些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使教育步入科学的轨道,才能使教育在中华大地上结出更加文明灿烂的硕果。它也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8
翻开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前言一篇《我是教师》映入眼帘,仔细品读,觉得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瞬间感觉朱老师离我们那么近,那么真实,一下子吸引我,让我无形走进教育专家的精神世界。读完《致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就是为一线教师而写,文字的焦点离我们很近,令人振奋、感动和沉思。
本书共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是朱老师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诚解答。第四辑饱含对一线教师的希望和寄托。全书以一位新教育见证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师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致教师》是朱老师对新教育一路历程的回顾和思考,让我们深刻感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义。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困惑、执着与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首先朱永新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致教师》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为人师表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也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办法,都会以身为教师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相信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当我们工作出现倦怠时,把《致教师》这本书作为镜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思想和行动。
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温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和朝气。最后,我们要相信未来之路的美好,一路凯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离幸福更近。
读完《致教师》,让我生出一种渴望和信心,尽管我的生存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致教师》的力量!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9
《致教师》书名就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当下最困惑的问题,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加以分析、深究、解答。全书共有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都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所读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进行专业阅读
教师为什么读书?教师的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人生。教师不要以为人生境界与教书关系不大,你在教室里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教科书。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也许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
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学历,是经过证实的学习历程取得的文凭。经历,是我们人生的履历,是我们走过的路程。而阅历我更多的理解为阅读的过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的人生境界也由此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与教书息息相关,所以在方方面面,无论我们再忙也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事情总有时间去做。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就要边教边学认真读书。
对学生一视同仁
朱老师说过,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因此,一位老师所要面对的孩子,是差异巨大的不同生命,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可以说十分正常。但是,作为一位老师正是得知这一点,我们才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呢?第一,要一视同仁证实差异。第二,要公正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三,要公正合理的给予学生评价。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所以亲爱的老师们请记住,只要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所以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0
寒假中收到了学校的教师共读一本书——《致教师》。翻开这本书,才理解到本书中书名中的“致”字的与众不同。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写给一线教师的一封封书信。在书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关于教育教学,以及教师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语重心长地解答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及个人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苦恼。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读过这本书后,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更被前辈自身对教育的热爱所感动,更从中体会到一个教育前辈对后来教育者的殷切期盼,也让我对教师这份工作更加珍视。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基础训练是平时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特别关注这一篇文章——《让语文回归生活——如何做好听说读写?》。
多角度培养“听”的能力。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在人际交往中,、听非常重要。听的时间远远超过说的时间。听意味着眼睛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意味着能够对说者予以及时的反馈,意味着对人的尊重。”那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如何落实这一点呢,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从还给孩子们听的内容上进行丰富,并从听的方法上与同学们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认真倾听,有效的沟通,把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一辈子都受用。如告诉学生,在听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来进行理解,而且不能忽略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在听的时候也要及时通过点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正在倾听等等。也就是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听也应该作为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渠道的培养“说”的能力,除了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教学,书中更提醒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说话的能力。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的读写绘项目和口头作文项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让学生在写绘的过程中,通过绘画语言、口头语言和文字性语言,让学生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读写绘”是一种适合低龄段儿童的全新的阅读,并解决了低龄段学生受知识所限无法完整的表达阅读后的感悟的困难,为老师及家长提供一扇让我们观察、理解儿童的窗,更为孩子终身阅读打基础。
提升阅读兴趣,促进语言积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都能够学得好、记得牢。新教育提出的师生共读正是为了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如每天中午全班同学一起读,假期里师生共读一本书,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阅读,也建立了老师与同学们有了共同的话题,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去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师生共读成为学生一向喜爱的活动。
多鼓励学生以说促写、说写结合,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改写、续写或写缩写等等很多的训练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书写训练。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下大暴雪的那一天,孩子们写的日记就写得非常的精彩,思维也特别活跃,是写命题作文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多观察,写作能力也就渐渐以提高了。
其实,由于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因此,我们训练的内容形式上也应当不同。在提高学生听些读写能力方面并没有一定之规,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些许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将课内课外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听说读写合理组织,和谐操作,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有成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1
致教师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全新力作,该书引导我们如何通过生活中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领我们新教育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过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以下是我的感悟。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是什么?书中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应了人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一种养家糊口的营生,那么在当下,它可能使你感到郁闷,烦,有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感觉,很无奈,没有幸福可言,因为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学生打交道。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的憧憬,因为我们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当下看到学生废气,无奈,有些生气,但是当他们毕业后来学校看你时,你的那些付出会感到值得。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富有激情。热爱生活吧!热爱课堂吧!热爱学生吧!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努力做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用自己的犹如岩浆般滚烫的心,让每一个孩子心底里沉淀的情发酵、释放。为了教育理想,让我们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这不是教师的自我鼓励和慰藉,而是教育本质要求。因为离开了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没有学生的幸福,也没有社会的幸福!
因此,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社会,我们应该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借用朱永新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努力!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业,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幸福完整,教师不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激发潜能,在不断成长中绽放自我的光芒。”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2
教学之余,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良多,与大家一同分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积极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现在还在路上。《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整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理想的教育者的人生智慧。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发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本书让我深有感悟:
第一个体会是:警醒
曼德拉说:“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还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这两句话很好地揭示了“做教师”的意义。强权和武力仅能在政治形式上改变世界,而教育能在精神实质上改变世界。曼德拉把教育问题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我们自己的老师和身边优秀的同事用活生生的事实做出了证明。好老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更能在生活中以自身的学问修养精神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改变人生命运。这样人多了就能改变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做教师不知不觉中已近二十年。对教师这项工作认识却十分浅薄,令人汗颜。
第二个体会是:惭愧
朱永新先生说:“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审视自己,教龄不断,境界不高。我常常也在问自己:我的课堂效率是不是高?我的讲解点评是不是深入浅出学生能懂?教案作业设计是不是有的放矢突出实效?对学生是不是热情和善,一视同仁?作为教师,是不是“心安”?对你从事的工作是不是竭尽全力?当思考这些问题是,我的心情是不平静和不坦然的。因为心中有太多的遗憾和内疚。当想到那些因我任教科目拉后腿而不能进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学生时,我就觉得惭愧。
第三个体会是:努力
“知耻而后勇”。《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一文给我很大的启示。“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十年后3650篇千字文(计三百六十万字),就能自感跻身成功者之列。这一事例给我的启示:要有恒心才能做好事情。要勤学习勤思考才能做好事情。要从小事做起集腋积硅步,才能“成裘”,才能“致千里”才能“成功”。为了做好工作,我以后要像书中所讲的那样,多向经典著作,向优秀的同仁学习,多思考多写作。我也要以十年的时间为自己的买份保险,不为“成功”,只为“心安”。
第四个体会是:践行
到成书时49个试验区,2240多所实验学校,230余万师生共同参与的新教育实验已进行了十五年之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者在本书中也做了无私的分享。而这些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如《命名就是埋下心愿的种子—如何为你的教室命名》、《每天都是最美时光——如何做晨读、午读、暮读》、《为每个生命颁奖——如何开展期末庆典》、《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如何做好家校合作共建》等章节,就能很好运用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愈来愈多。社会中的人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文化修养都会随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针对这些改变,教育的先行者们通过实践已经积累的宝贵经验。我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活学活用,一步一脚印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轻轻合上《致教师》,珠玑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萦绕于脑际,深切感受到与经典相伴的日子,心中充盈着感动。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3
很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一味将教师归结为平凡或者神圣,都是片面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视教育为天命,认为最骄傲的身份就是教师。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打开《致教师》,随处都是这种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平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
希望这些人生教育哲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长进步。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4
最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其中有一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读后我掩卷细思,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深感惭愧,这篇文章也让我茅塞顿开,如梦初醒。
“一位老师所要面对的孩子是差异巨大的生命,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同仁,可以说十分正常。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正是得知这一点,我们才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作为教师,就是要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不教之教,是帮助每一个人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
这些语句直击心灵,让我读后念念不忘。我反思了一下自己,觉得我太爱给学生贴标签,每天只关心他们的表现,极少关注他们本身,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再这样下去,我也许就要毁掉他们的童年,毁掉他们可能的成熟丰满的明天。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首先我要改变对一些孩子的态度。
张思是我们班有名的调皮鬼,他经常让我感到头疼和不耐烦,这不今天上课时,他居然半扭着身子,歪着脖子,跟后边的同学窃窃私语。我气得七窍生烟,满腔怒火快要从眼睛里喷射出来,他无视我的愤怒,继续我行我素。下课后,我把他约出来,按捺住自己的强烈不满,像对待我喜欢的孩子一样,柔声细气地说:“看你文质彬彬,我一直以为你是个知上进的好孩子,不应该给我一个调皮的印象呀。”原本有些吊儿郎当的张思,听完这句话,惭愧地耷拉着脑袋,像个雕塑,一动不动。从那以后,他低调了许多,上课也能做到安分守己,不再调皮捣蛋。某次作文课,张思跟同桌李霞拉扯起来,我走过去,示意他们安静,李霞一把扯过张思的作文本,塞到我怀里,嘴里直嚷:“老师你快看他的作文。”
张思的脸刷地一下就白了,像只等待围捕的小兽,惊恐万分。我有些疑惑,拿着本子认真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着:“王老师像只凶恶的大老虎,眼睛瞪得铜铃一样,我哆嗦哆嗦地站了起来,脚下像绊了两个大米袋,费力地向前挪……”我忍俊不禁,拍拍他的肩膀:“写得不错,比喻很贴切,形象生动。”张思满脸吃惊:“老师,我真的写得很好吗?”“嗯,真的写得很好。”我直视他的眼睛,郑重地点点头。他显得很兴奋,脸蛋而红扑扑的,像朵快要绽放的映山红。晚上,我注意到他更新了说说,他拍了那篇作文,旁边备注:我不知不觉爱上了学习。看到这些,我恍然大悟,他之所以自省转变,就是那些我不经意间的赞赏。这真应了朱教授说的,爱是教育的底色。
虽然,我现在只改变了一名学生,但是那种幸福的滋味是别人难以体会的,我想我被《致教师》唤醒了,我愿意创造更多这样的幸福。借用朱教授的话,那就让我挖掘自身的无限潜力,激发不可限量的能量,让明天远远超出想象,为孩子的童年抹上亮丽的一笔。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5
说起来,这也是我第二次阅读《致教师》这本书了,第一次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完整的读完整本书,只读了第一辑的内容,感觉很遗憾,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把这本书再认真读一遍。恰好,今年寒假,中心校给所有老师都发了这本书,我就赶紧认真的把这本书又读了一遍。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纯理论的书籍,它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且还都是朱永新教授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困惑的解答,在这本书中我也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
我觉得,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只要能做到第一种和第二种就可以了。
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础的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的把那些作业完成不好的学生归结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贪玩等,想的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从来没有想过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问题导致他们不会做而没有完成。其实现在来看,也许是我们在课堂上的讲解方法没有做到深入浅出,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才会出现作业没有完成的。寒冷的冬天跑步的时候我们一致要求孩子们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可是我们自己的手又在哪里放着呢?是,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么做是为他们的安全考虑。可是,孩子们不这么认为,他们只会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现在,我们一直在高呼口号,要求孩子们要多读书,告诉孩子读书有千万般的好,可我们作为老师在要求孩子的同时是不是自己做到了呢?我自认为,这点我做的不好,今后得努力做好。孩子们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做第二种老师需用良心去践行。是啊,都说教师是一份良心活,只要用心做,方能心安。我有一个同学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她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次,在一块聊天,她给我看了一个她上课时的视频。我一看,随口而出的是:“呀,你们一个班就七八个人,这么少啊!我们一个班都快60个人了。”她说:“我们的性质不一样,你们面对的都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等他们毕业了还会记得曾经有你这么个老师。可我们的孩子呢,你就是把他们教到18岁,也没有人会记得你。”听他这么一说,我沉默了。是啊,我应该感到幸运啊,至少我带的这些孩子是健康的,他们还会记得我。我说,那你们的工作多无聊啊,成天面对这样的孩子,说什么也听不懂。我的同学笑着跟我说:“不会啊,其实很好玩啊,你别看他们智力有缺陷,他们也是很可爱的。”随后,她就给我讲了他班里孩子的一些事情,我这才知道,即使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只要用心去教育,他们也是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感动的。现在,我们在进行的新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份教育,用心去做,用爱浇灌,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幸福。
朱老师还在书中提到了新教师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其实,关于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朱老师在这本书中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到了。就我个人的成长来说,我是非常认同朱老师的观点的。朱老师还在书中提到他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文字看上去带有嬉戏性,实则着实有效。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只要真如上所做,必然会成功。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我们的身体所能到达的地方是有限的,但我们的精神所能到达的地方却可以是无限的。而这就要靠阅读来实现,唯有阅读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汇聚众家之长,让自己的语言拥有思想的力量。
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要求师生共读共写。可我们作为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坚持写,自己却很难坚持写下去,自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是非常不好的。参加新教育也有差不多四年了,可真正用心去写随笔、叙事的也就这两年的时间吧。但就是这两年,虽然没有像那些优秀的老师们那样坚持的那么好天天写。
基本都是一周一篇,但就是这一周一篇,我发现真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件事你做的时候跟你静下来认真去思考怎样写的时候是有一个过程的,做的时候可能是一时冲动,但写的时候就会理清思路。这样同样的一个问题可能下次再遇到就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就这样,一次次的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已在悄然改变着我。
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在我刚来到白元二小时,身边的优秀老师们不吝赐教,帮我解决了许多困惑。现在在我们的“白元新教育”和“伊川新教育之家”这两个微信群里,每天都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在分享他们的随笔、读后感以及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等等,我们可以在一起讨论、交流,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人生没有最高峰,风景永远在路上。教育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追寻中。新教育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2018已成过去,2019我会更加努力,向着明亮那方坚定前行!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6
从成为一名教师开始,“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话语已经伴随我走过很多个春秋。翻开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前言中朱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其实,教师和孩子一样,是需要注入新鲜生命活水的花儿,是花儿与花儿相互吸引、相互映衬、相互推动的过程。同时,阅读前言,也让我感受到教师职业不再过于神圣化。教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不再是蜡烛,以燃烧自己化为灰烬、照亮别人作为代价。同时教师也能从这份职业这个使命中,让生命幸福完整。看完整篇前言,感觉颠覆了以前所有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却更具人性,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让我有了阅读全书的冲动。
我们小学老师尽管工作的琐碎繁重和各种压力,有时让我觉得很累,但是只要看到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依然会从心底感觉快乐和幸福。朱永新老师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来自物质生活的满足,二是来自人际关系的满足,三是与自己的关系。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幸福感莫过于孩子从心里喜欢你。每天孩子亲热的挤在跟前跟我说这说那;每次双休日后来学校,孩子们踏进教室就扑过来抱住我的时候;每天回家前,孩子一定要听到我跟他说再见,祝他快乐的时候;每次我身体不好,孩子主动过来关心,给我捶捶背的时候;偶尔请个假回来,那么多孩子围着我问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来的时候……心里总是很温暖。看着孩子们游戏活动时的专注劲儿;看着他们饭吃得香香的;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能干……特别开心和满足。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平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书中提到,教室就是幸福的源泉。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落后的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让教育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相连,给予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成为主人。在一个班级里,孩子千差万别,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在班级里的快乐。特别是对待一些落后和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天使。
教师这份职业,让我们收获着快乐与幸福,但同时“教师”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在《致教师》中,提出教师也要正确的关爱自己。像废寝忘食之类,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可以作为拼搏的状态,却绝对不能成为常态,要学会科学、合理、从容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教师不是神仙,教师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有着寻找幸福的权利。相信,让生命幸福完整,是每一个教师的心声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7
七月的上海天空透蓝,高悬的太阳通红似火,晒的大地仿佛都要融化了,云彩都似乎受不住酷热,悄悄地躲得无影无踪,哪怕河堤上的树木也撑开浓厚茂密的枝叶,努力遮住耀眼的太阳。这样的天气显然不适合外出,我把空调打开,让温度降下来,心情好像也不在那么烦躁。就是现在了,总是再等待一个时机:天很美、心很静、书很好!随手拿起朱永新的《致教师》,躺在沙发上细读起来。炎炎夏日,看书是另一种方式的解暑。
朱教师的文字朴实无华,读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就像在和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聊天谈心,很多话细细咀嚼之下给人一种哲学和诗意的享受。教师在人眼中无疑是伟大的,不在在于授业、传道和解惑,更在于奉献和牺牲。但朱教师在前言中就重新定义了他眼中的“教师”二字: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这样的定位,让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充实和丰富起来。教师不怕奉献和牺牲,也不是只需要奉献和牺牲,这也不是教师工作的全部,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凡人,一群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辛勤工作者。
就如何做好教师,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朱教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
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按照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用心做,相信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难。
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教师;要让自己心安只有将心比心,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更要时刻关注关心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或许有良心的教师无法用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也不可能段时间内看出有何效果,但多年以后,有多少学生还记得教师节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路上偶遇能叫出教师的名字,都是教师良心最真实的写照。
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教师;一个教师能达到这种境界实属不易,无论你在或者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同事和领导都会想念你;无论什么时候,在和别人提起你,都会有自豪的感觉。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不管是作为学生还是同事能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得不说他们确实令人敬佩!
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教师。这种教师可遇不可求,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教师。或许他们自己从来没想过让别人和历史记住,只是默默耕耘,从来不问前程,但就是这样,让他们成为了历史铭记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历史上有,今天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英雄不问出处,好的教师也从来不只在好的学校出现,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他不被我们知晓,但天知、地知、历史知道。真正存在过的这种教师肯定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朱教师在这本书中悄然把教师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记得他说过:“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而我们,不正是在教师这个职业道路上幸福奔跑的人吗?
也许前进道路上仍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教师。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8
《致教师》是我在悦享读书会读的第三本书,一拿到此书就被书名所吸引,于是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又和书友们详细地共读一遍,每读完一辑我们会集合在二楼小会议室进行读书交流,分享我们的感受,交流我们的收获,每次都收获满满。
朱老师的新教育是让老师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践行新教育以来,深知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群人奔走在现实的土地上,用脚刻印的事实。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期待着,并为之不懈地努力追求者。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真好“滴水穿石的成就,只问耕耘的精神,高于命运的理想,历史选择的天时,花开处处的地利,犹如一张张鼓起的风帆,将我们推到涨潮的海上……”我们只有把握好属于我们的机会,再次接受新教育的洗礼,认真学习并践行新教育,努力培养这些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
我一直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切,但是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习新的理论知识。在《致教师》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要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有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致教师》这本书,绝不是读一次就够了,我一定会再读几遍。因为这本书给我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带来了信心和力量,我会坚持让我的学生们继续沐浴在书海中央,让他们都扬起希望的船帆,自由快乐去远航。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9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0
近来拜读了朱永新老师所著的《致教师》。书中,朱老师回答了近50个教师提出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在精神层面、理论层面、实操层面,引领教师们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
书里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反问自己是否真正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时,相信部分教师会心虚不能肯定回答。其实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些孩子招人喜爱,有些孩子乖巧听话,还有些孩子不爱说话、相对愚钝,特别是那些老是惹麻烦的孩子,很难让人喜欢。尽管教师们都同意应该一视同仁,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表现出不一致。而朱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孩子,孩子就会自信,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
是啊,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
【关于《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0篇03-07
《致教师》读书笔记02-10
致大学教师的毕业留言01-24
初中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02-27
关于悲惨世界读书心得体会03-08
教师节致老师心语08-21
初中英语教师暑假读书心得体会02-28
教师节致全校教师的慰问信12-15
关于教师读书活动总结模板集合6篇03-18
关于教师读书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