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在《进学解》里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百家之文,手不停批于六艺百家之编。”其中“口不绝吟”说明“先生”学习六艺百家之文是朗诵的,并且他的朗诵是有节拍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诵读是古人学习文章的最常用的方式。今天,诵读仍可以作为古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让枯燥呆板的文言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学习文言文是中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古典文学遗产的最直接方式,也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来这些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学生对文言文非常惧怕,由惧怕而忽视,进而抛弃。分析这种现状的成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文言文的内容离我们太遥远,多变的社会生活使许多词语的某些义项不再使用了;第二,古代的语法体系也有许多地方与今天的语法体系不同,这给对文言文的理解带来了困难;第三,文言文的讲解方法太过死板,一般都是解释字词,串讲大意,概括文意,这也使学生对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因此,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亟待改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这些话说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文章内容的巨大作用。所以,笔者要求学生坚持诵读,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只是浪漫散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四到”之中,心到最要,心既到,眼口耳岂不到?因此,笔者以为诵读可分这样的三步:
第一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朱熹说:“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这说的正是诵读的这一步。这一步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读准字音。文言文诵读要按《现代汉语词典》的标音来读,而不是像古人那样用方言来读。这个活动需要师生互动完成,老师科学引导,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是难读字和常见易错字词的读音。如:
曩者(nang)阙然(que)蝼蚁(1ou yi)篓楚(chui)惕息(ti)赭衣(zhe)缧绁(kei xie)愠色(yun)
除此之外,应特别注意古代语言环境中的异读。 (1)破音异读。如:“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一石”,“食(sh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与此相类似的字还有:王( wang wang)、衣(yi yi)、雨(yu yu)等。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的情况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在高考中常有考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yue)乎?”(孔子《论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君子生非(“生”通“性”,天性、禀赋)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于是信孰(同“熟”,仔细)视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罔(“罔”通“网”,搜罗)罗天下放佚旧闻”(史记《太史公自序》)。
(3)古音异读。如:“笼盖四野(ya)”这类词语的异读常常出现在人名之中,如:郦食其(h ylji人名,秦汉之际刘邦的谋士),皋陶(gao yao人名,传说是舜的臣子),会稽(kuai,地名)等等,对于这类词语的读音要求学生识记。
第二,读准句读。不要破读,要注意句中的停顿。一般来说,应按标点符号所提示停顿的长短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读,但遇到下列特殊情况还需要特殊处理。
(1)现代汉语中某些双音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应分开读。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妻室+儿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用+心=因为+心思);“吾从而师之”(从而=从+而=跟从+“而”表示顺承关系)
(2)根据语音结构,语音词意应一致的规则来处理语音停顿。
如:“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3)放在句前作为开头领起全句或全段的虚词不能与后面的文字连续,而应稍有停顿。
如:“若夫/淫雨霏霏”;“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第三,读出感情。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读出节奏感来,使语气与思想内容相适应。
不同句式的诵读语调不同,朗读时,教师应该起到示范作用,读出语气,读出腔调,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判断句:坚定有力。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感叹句:激愤感慨。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对偶句:辞清意畅。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设问句:引人人胜。如:“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祈使句:不容置疑。如:“苟富贵,无相忘”(司马迁《陈涉世家》)。
文言文的'初次诵读,笔者建议教师先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此举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感情沟通。
第二步:品赏情境,分析情理。
这一步诵读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将悟义动情发声融为一体,因悟义而动情发声,因动情发声而明义。文言文的内容在诵读中逐步清晰,古今的距离逐步缩小,甚至我们也可以摇头晃脑,感受古人给我们的亲切。
例如:《陈情表》是李密上书给皇帝的一份表文。(www.fWSir.cOm)李密因为祖母年老无人照顾,不能接受朝廷的征召;但是面对州郡急需和皇帝任命,李密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如何说动皇帝让他留下来照料祖母并且不拂皇帝的圣明,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李密在文中先悲痛地述说自己的悲惨境遇和孤独的家庭背景,以此表明祖母对他的养育之恩;在诵读该段时,应该用一种低沉哀婉的语调,读出李密的心情,使人受到感染,做到以情动人,然后在第二、三段诵读时做到以理服人,尤其是一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犹蒙矜育”。
第三步:读思结合,古为今用。
我们学习文言文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背诵吗?是考试吗?不是。这些都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学生常常苦恼,不知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朱熹说:“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继以深思,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由此可见,诵读无形中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适时恰当地引用古诗句“能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这方面三毛、毕淑敏、迟子建、周国平等人的散文都是这方面好例子。
以上讲的诵读三步,每一步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在诵读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它们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诵读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同发挥着作用。另外,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于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使学生能自由地读一点文言作品,学会断句,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翻译一般的文言文,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并使他们从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总之,只要运用得当,诵读能让文言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如何诵读让文言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相关文章:
充满笑声的课堂09-16
让激情充满课堂让课堂收获高效12-05
诵读之文言文论文06-19
文言文教学重视诵读05-26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诵读06-12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05-17
文言文诵读木兰诗03-19
文言文诵读的困境与突围06-01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范本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