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读者高度评价了朱自清散文的成就,以及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但却常常忽略了朱自清散文最能打动读者、最具魅力的根由,恰恰是作者高尚完美的人格。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与人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与人格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朴实、自然、清新、优美,充满至情。“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存、朴素……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中来,幽默从忠厚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杨振声《朱自清先生和现代散文》)“文如其人”是对朱自清先生为文为人一致性的生动概括。人格是风格的基础,风格中映现出人格,这恰是对朱自清散文风格与人格的最好诠释。
一、早期:诗情画意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他的《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名篇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使他成为人们心中名副其实的一代散文大师。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描写独自到荷塘赏月的情景。透过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及自然美的向往,又寄托着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终不可得的苦闷情怀。作者工笔细描,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月下荷塘的朦胧美景:如笼着轻纱的梦,又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朦胧”恰是作者当时身处黑暗的那种彷徨、苦闷、迷茫心情的写真。但作者内心又不甘于这种生活:“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日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段心曲透露出在那个破碎的时代不甘同流合污、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心境,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好情操。
《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用他蕴蓄在人格深处的真与诚,酝酿了这份浓浓的绿意:“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在招引我们;我们开始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作者将钦慕、欢欣、眷恋之情融会在这一片绿色中,以声情并茂、赏心悦目之景,表现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和心头无限向往之情。梅雨潭奇异的绿中融注了作者的生命,透出对绿的神往之情和对生命的热爱,也给身处黑暗中的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们以振奋、信心和希望。
二、中期:抒写心声
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创作,一改往日的借景抒情,走上了追忆之路。文字也由优美、典雅转向质朴、清峻,而富于口语味。在“五四”以后众多流派的散文中,从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奠定了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一组自叙性散文,充满至情,表现了作者对亲人、友人的爱。他从身边所见、所感中捧给读者一颗真诚的心。
《背影》是作者的成名作,以其真挚的拳拳之情及深蕴在父亲心中的那种老牛舐犊般的亲子之情感动了几代人。彼时正值祖国遭难,父亲失业,家境窘迫之时。“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储钱办了丧事。”父子在这种境况下见面更生几分凄凉、悲伤。临别父亲又从拮据的手头拿钱给儿子买来橘子。作者抓住一瞬间的强烈感受,几经闪回抒写,再三感叹吟咏,充分表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和儿子对父亲无限感怀的`深情。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
在《给亡妇》中,朱自清以淡淡的语言、娓娓的叙述,倾诉了对亡妻的爱恋、敬重和思念。这种感情与细节的叙述取得了内在的融合,真正做到了寓情于事件之中。《文心雕龙》有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乃文之本源也。”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十二年,他没有点滴不遗地抄录一切生活琐事,而是沙里淘金地选择最有意义、最能表达感情的细节,表现亡妇为妻为母的完美人格,抒发了难言的感激与悼念深情,以细小处见真情,以平实的叙述中掀起情感波澜。
在《儿女》中则抒写了对儿女之爱。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作者深为负担之重而苦。人到中年,更愧疚以前未能好好做父亲,深悔昔日对孩子的体罚和斥责,思索对儿女的教育之道,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为父者对儿女的无限挚爱。“只为家贫而成聚散”,作者愈是追悔自责,其骨肉至情则愈见深切。行文以日常口语娓娓叙说,读来亲切有味,勾画儿女情态生动欲活,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朱自清先生的人生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931年的欧洲之行实谓“文化之旅”。他的两部集子:《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是他严肃创作态度的绝好证明。文中他不写“身边琐事”,也不写浪漫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他为文认真负责、严谨不苟的态度,我们从他的“序言”中可窥一斑。“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这是有意避免的。一则(对欧洲艺术等等)自己外行,何必放言高论;二是这个时期身边琐事说来到底无谓。”对各国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客观描述,“用意是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这足见先生为文为人的认真负责。
三、后期:激进呼喊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带着沉重的心情、殷切的期盼,有意仿效鲁迅,写了许多杂文。这一时期的文章,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秉承他一贯尊奉的“为人生”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哲理意味,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前期所无可比拟的。前后期思想发生“质”的变化,文风自不同于前,但他严于剖析审视自我,时代感强的杂文仍不脱他为文为人的本质:真与诚。
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个人忧郁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他热烈地呼喊“‘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盆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这时期的朱自清思想成熟,已经成长为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当闻一多被国民党杀害后,他不但毅然出席他的追悼会,还在《中国学术的大损失――闻一多先生》一文中,肯定闻一多对民主运动做出的贡献,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表示了继续斗争的决心。
在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中,他更是一身正气。1948年,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直到临终,还嘱咐家人:“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评价道:“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论吃饭》中指出“吃饭是天赋人权”,充分肯定农民“吃大户”的义举,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从舆论上声援了爱国民主运动。《论气节》中对“气节”的固有标准做了新的界定,否定了那种脱离现实而成为“为节而节”的虚无主义。他指出: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的“义气”只重领导者个人不一样。文中经过历史的分析,认为应该以“正义感”代替旧时的“气节”,他迫切地吁求现代的“士”要以新的尺度去促使自己的“质”变。在《论轰炸》中,朱自清呐喊着民族和国家的新生:“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样,已经从火里再生了!”文章通过说古论今,字里行间充溢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像一颗静静运行的星,在陨落时爆发了耀眼的光芒,完成了人格的超越。
朱自清散文的永久魅力,就在于他那一篇篇精致的散文中处处显露出作者高尚健全的人格。他严谨坦诚,刚直不阿的铮铮风骨代表了中国人的脊梁。他在人生旅程上留下了两个闪闪发光的大字:“真”与“诚”。
- 相关推荐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与人格】相关文章:
浅论朱自清散文的风格04-19
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03-23
朱自清的散文06-16
朱自清经典散文06-26
朱自清与《女人》散文09-20
朱自清春天的散文11-05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10-04
朱自清散文《女人》03-25
朱自清散文《罗马》03-25
朱自清散文《巴黎》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