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的步骤

2023-04-07 杂文

  清明节是个祭奠先人的节日,从古到今,人们都有清明扫墓的习惯,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清明节扫墓的步骤,欢迎大家阅读!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

▼目录▼
【1】扫墓的步骤流程【5】扫墓禁忌
【2】扫墓注意事项【6】历史渊源
【3】扫墓意义【7】相关风俗
【4】扫墓由来【8】网络扫墓

扫墓的步骤流程

  扫墓的步骤

  第一步:修整墓地

  这个操作很重要,以免坟头草太多、太高,日复一日根深蒂固,会破损内部墓穴。

  第二步:添土

  添新土的讲究比较多,观察一下墓穴边、哪里有坑洼的都要添一添,修补完后,要在坟头上添新土,为的是让坟头高,老人言“添新土坟头高,膝下子孙出富豪”为的是能高人一等。

  第三步:上香

  代表着通信,传达信息。

  第四步:摆供品

  将所带来的供品摆放好,敬上、孝祖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一直都在延续着。

  第五步:敬酒

  通常以敬酒来传递思念之情、挥洒祭语,即便对方不饮酒,以酒叙旧也是一种民俗,因为酒水可以打发阴差,让祖先得到庇护。

  第六步:祭祀

  行礼、添元宝、揣纸钱,将自己所带给祖先的冥富都送给对方。

  第七步:送别

  离别之语,说些祝福的话,是在所难免的'。

  第八步:灭明火

  清明时节天干物燥,是一个万物苏醒的季节,一定要将明火灭彻底,再离开,不要留下后患,火若燎原,对祖先也不敬。

  老人言:生前床头一杯水,胜过坟前万堆灰。在我们有生之年,多尽一分孝道,祖辈去时、也少些遗憾。

  清明节扫墓流程

  1、等到墓地,首先要先扫墓,要先把坟头上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再加土把坟头修整的干干净净,要是墓碑的就要用清水把墓碑清洗干净,把周围的野草清理一下,将墓园打扫干净。(墓地是我们已故先人的房子,实际上就是我们后人就是给我们的先人修理一下房子,打扫一下卫生,让我们的先人,干干净净,无忧无虑的在此安息。

  2、下面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心灵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人和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祭奠程序;修正墓地——上香——上供品——敬酒——拜祭——放炮;最后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也可以供奉些鲜花,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后人兴旺,此后可以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要自造成一段和气的场面,让我们的先人也能看看后人的喜悦和兴旺。

扫墓注意事项

  事项一:

  1、避开扫墓高峰、避免拥挤,选择恰当的出行方式

  周六周日是扫墓高峰期,市民最好避开这两天去扫墓。由于现在开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扫墓高峰期都有交通堵塞现象发生,对此,相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前往扫墓时尽量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将扫墓时间拉长一些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2、注意防火,确保安全,提倡文明祭扫

  呼吁市民转变旧的扫墓观念,扫墓时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买小贩兜售的迷信物品,大力提倡“鲜花祭奠”,用鲜花代替焚烧纸钱、香烛以及燃放鞭炮祭扫,这既是对亲人的最好的祭奠,又大大降低了消防隐患。

  3、注意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扫墓时,尤其是在祭扫公墓时,要注意随身携带的物品。丢失物品后不易找回,应慎防遗失。在扫墓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仔细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是否齐全。带有小孩的家长更要照顾好孩子,避免小孩因玩耍而走失。

  4、食斋禁荤

  扫墓当日早晨起身至到达扫墓地点,尽量食用素食,衣着整齐素严,以示对先人礼貌和尊重。

  5、择日祭扫

  尽量避免双休日或其他扫墓高峰时段,盖因如今市民私家车增多,高峰祭扫,会因交通拥堵为出行带来麻烦,可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将扫墓时间拉长(早出晚归)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6、忌偏僻地

  不要去太偏僻,人烟罕至的地方祭祀,最好依照常走的.路线进行形成规划,切勿在偏僻地方长时间逗留,确保自身安全。

  7、勿扰他灵

  墓地为阴灵安居之所,切忌嬉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斗,随处小解,路遇其他坟冢,切忌用脚去蹬踏碰踹墓碑,不乱动其他墓碑祭祀物品,无疑碰到,应诚心诵念“对不起,打扰了”,墓地范围要内维恭维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以免打扰得罪其他阴灵。坟上有洞要用泥土填补,坟上有洞,如同房屋开了窗未关,容易惊动先人。

  事项二:

  首先到坟地后打扫卫生,平土除草,如果坟头上有灌木或树木应该砍掉,因为它会让坟墓进水而影响后人的运势。

  第二,根据逝者生前喜好,比如说喜欢喝酒要带上酒,喜欢吃肉要带上肉,如果素食主义者,就敬奉素食,以表示对亡灵的尊重。然后按照辈分,先长后幼,开始上香祭拜。先祭拜土地山神,然后再祭拜亡灵,也就是第一柱香上给山神土地,第二炷香才开始祭拜自己的亲人。祭拜完后,要给坟墓前后左右的邻居坟上香祭拜,希望乡邻和睦相处。最后燃放烟花爆竹,结束。为了环保,也可以不燃放。

  第三,病人或者运气特别差的人,当年清明节最好不去上坟。这种情况下可以请亲戚朋友代替自己烧香祭拜。

  第四,穿戴要严肃,不要太艳丽,不能嬉笑打骂,不能开玩笑,不要口出狂语,那样得罪的不只是你的仙灵,最容易遭邪。同时不能随便许愿,如果许了,是要还愿的。

  第五,清明节,不适合结婚,也不适合看望病人,也不适合看望朋友。如果一路出去踏青还是可以的。

  第六,上坟扫墓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下午一点钟,因为下午一点钟以后阴气逐渐上升,对于那些八字阴病重的人,命上阴气太重的人,还有最近运势特别差的人,最容易遭邪,而影响运势。如果身边有咒符,或者其它消灾化煞的用品,尽量带在身上。

  第七,上坟的时间,不一定是清明节的当天,一般有的地方的是前三后四,有的地方是前十天,后十天,你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者是工作性质自由安排时间。

  第八,吐痰、大小便,不可大意。一些人吐痰吐习惯了,一不小心就吐到了别人的坟前。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道理一样,或许你只是一个习惯,但对方或许会觉得你这是在挑衅,尾随你而行,那就大为不妙。大小便则不用说,虽然很多农田、山林就是个天然厕所,但是没有轮到你上,不该你拉的时候你就是得憋着。而且,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们很多所谓被”鬼上身“的现象的入口,就是我们的阴窍。在清明节的时候,你胆敢”菊花外露“简直是自寻死路,没有鬼跟着你也有山精野怪跟着你,切忌切忌。

  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

  有些人认为,扫墓时忌穿黑色衣服,要穿红色或黄色等颜色鲜艳的衣服,理由是黑色衣服容易招惹阴气,这种看法是没什么道理的,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扫墓时反而不宜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这种衣服与扫墓的气氛不协调,还是穿素色衣服比较适宜。

  还有人认为清明节不要买鞋,因为“鞋”与“邪”同音,买鞋会招惹邪气,其实这只是心理作用而已,这个时候买鞋不会给自己带来坏运气。

  返回目录>>>

扫墓意义

  清明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一开始与扫墓祭祖无关。扫墓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墓祭是贵族活动,在古代,平民百姓没有墓,只有贵族才享有墓。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等级没有那么森严,老百姓有坟地后才仿效贵族举行祭奠活动以缅怀先人,称之为家祭。到汉代以后,墓祭才逐渐形成风俗。

  扫墓又与寒食节有关。“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唐玄宗则把“寒食墓祭”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一直沿袭至今。但是后来寒食节那天严禁烟火,因此扫墓祭祖便推迟至与寒食相距一两天时间的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合一。于是清明扫墓祭祖便成为了传统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清明扫墓的意义

  1、孝敬祖先,缅怀先人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孝道,而祭祖又是和孝道相挂钩的,所以清明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孝敬祖先的一种表现,是人们借以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爱的一种活动。

  2、铭记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清明扫墓祭祖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乎国家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扫墓祭祖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传承了中华民族“孝”的精神,万人同祭万姓祖,是敦亲睦族的表现,同时使人们追本溯源,不忘本分。而海外侨胞、华裔清明回乡扫墓则表达了其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有利于巩固民族的感情。

  3、尊重生命,敬畏历史

  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是人们尊重生命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过往历史的一种敬畏,对先人奋斗和辛劳的敬重,在个人与家庭传续的同时将国家与文明的历史一并传续下去。

  扫墓及祭祖的意义

  拜祭祖先,以耀祖光宗,展示华夏儿女熠熠风采;寻根问祖,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省亲祭祖、瞻礼祈福;追忆和汲取先人思想精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这是凝聚全球华人力量,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拜祭祖先,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重阳节对祖先的祭奠,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实必不可少。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扫墓由来

  清明节扫墓由来

  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和丧葬礼俗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关系。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即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也就没有办法进行扫墓祭祀,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后来“墓而且坟”,即埋葬之后在筑起坟丘,使祭祖扫墓的习俗有了依托。到了秦汉时代,扫墓祭祖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区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先秦已有设坛祭墓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坟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也清明节扫墓原因。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清明节扫墓传说

  1、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2、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

  有个他家乡来的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献了一条妙计。朱元璋听后大喜,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节的复兴与朱元璋有关吧。

  清明扫墓习俗讲究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时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一般应带上香纸供品,亲自到茔(墓地)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旧时“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现在则流行网上扫墓,其实不论哪种形式,都是为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传承人类文脉,当然亲自到坟上去扫墓,体现精诚,则效果更好一些。同时,给祖坟插插花,压压纸,添添土,除除草,也有利后代运势。

  清明节还流传插柳的风俗,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祛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所以在扫墓时,如果条件允许,在坟地周围,插几棵柳树,载几株杨树或松柏,都是避邪扶正、荫庇子孙的善举。

  扫墓一般都在山野进行,清明节时因为风大,在烧纸上香时,一定要注意防火,到指定的地方梵烧,否则引起火灾,不但愧对祖先,也破坏环境,也可以只点些香,供些花果,而不必非得烧纸。

  有的地方对扫墓还有一些其它的讲究,比如一般女人是不宜去墓地的,这倒不是男尊女卑,是由于女人阴气较重,而坟地阴气也重,如再沾染一些阴气,则会影响睡眠与健康,但唯独在清明节时,可以去墓地为祖先扫墓。

  不过来月经的女性朋友,最好回避一下,虽然也可以随同家人一起去扫墓,但宜远远祭拜,而不宜直接到坟前活动,因为月经是“生气”,容易与“阴气”产生反应,而影响健康与情绪,或带来其它麻烦。

  同时,学生或青年人,应该尽量跟团或随家人前去扫墓,不但要祭扫祖先,而且还要祭扫革命先烈之墓,缅怀英烈,激发爱国热情,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总之,祭祀祖先有各种形式,心到则神知,并不一定非得拘泥,而通过祭祖传承孝道,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热爱祖国,传承文明,才是最重要的内容。

  返回目录>>>

扫墓禁忌

  清明节扫墓禁忌盘点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与感谢之意的节日。我们常听说孕妇不能祭祀、扫墓不能穿艳丽的衣服等等,在清明节扫墓时,有哪些禁忌的地方呢?

  1、清明节扫墓的程序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人们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

  2、清明节拜祭辈分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当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3、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4、清明节穿衣配饰

  清明节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

  5、清明扫墓时间

  一般来说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前完成扫墓山活动,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6、扫墓时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跑到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7、要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得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谨慎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它坟墓拍进镜头。否则,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8、清明节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9、清明节可以出去旅游吗

  清明节除了扫描祭祀活动,还可以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例如: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所以出去旅游是可以的,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因此清明节休假出去旅游不能说是对不起列祖列宗。

  10、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供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财帛。

  11、清明节前忌买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买双鞋。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你只要留意鞋店为何清明节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12、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扫墓

  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扫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属陪上司等。

  13、怀孕妇女不宜祭拜

  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纪的长辈多数都会阻止孕妇清明拜祭的。

  14、家中有人清明节生日应适当禁忌

  如若家中有人正好是清明节过生日,应尽量避开。比如阳历生日恰巧清明节,尽量过农历生日,反之亦然。如果实在避不开,则当日不要接受鲜花,生日蛋糕也不可当天吃。

  其实当下的年轻人早已无所谓上述的诸多禁忌,不过由于是给已经过世的长辈扫墓,多少还是应该注意一下的,免得落下对先人不敬的`话柄。

  清明节扫墓有什么禁忌

  1、孕妇避免扫墓

  孕妇最好避免清明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清明时节是非常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加,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

  2、不可在墓地照相

  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地合影,甚至随意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3、忌穿大红大紫

  清明节是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4、发不遮额忌买鞋

  事实上,清明节也算是鬼节,当然在发型上是需要注意的,尤其头发不能遮住额头,额头是人身体的神灯所在,是不可盖住的。同时鞋子也不要在当天购买,因为鞋同邪,有点常识的朋友大多不会在这天购买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5、忌嬉骂,非议先人

  扫墓完毕后,有人带着孩子去的,可能刚开始还算肃穆,一结束就开始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了。这是要注意的,要知道坟地毕竟是阴灵沉睡之所,嬉笑怒骂会滋扰阴灵,是大不敬,可能会招致报复。

  清明节扫墓带哪些祭品

  1、香烛

  香烛是清明扫墓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不仅要在先人目前点燃香烛,还要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保佑先人亡灵。

  2、纸钱

  纸钱是要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须要焚烧干净。

  3、素酒

  扫墓过程,等于带着吃食来为先人过节,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为扫墓必备。

  4、水果

  点心水果以各地时令水果为宜,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点心可视具体情形而定。

  5、饭菜

  以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为佳,很多人会在祭奠先人的同时,向孩子们讲述先人生前的事迹,让下一代勿忘祖先。

  6、鲜花

  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清明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色菊花尤其对景。

  扫墓的时候不能做的事

  1、不能黄昏扫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不能给坟墓照相。不利家运,也容易做鬼梦。

  3、不能在坟墓周围的大树下照相。民间有这样容易带鬼回家的说法。

  4、不能在坟墓上大小便,不管该坟墓是否破败。这种行为往往会引来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5、不能将坟头的花花草草树枝树苗带回家。

  6、祭祀剩下的香烛不能带回家。

  7、祭祀食品除了肉类,一般到了最后要么就放坟墓前,要么就给孩子吃了,总之不带回家。

  8、扫墓的时候当肃穆严肃,不打闹嬉戏,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辞行为。

  9、不对他人的坟墓进行不友善的点评。

  10、扫墓祭拜顺序别颠倒了。顺序应该是修整―坟头压纸―点香烛―放供品―敬酒或敬茶―烧纸钱―拜礼―放鞭炮-撤供品。

  11、不可在墓区过度亲热,房事。

  12、不要对自己或他人的扫墓过程进行拍照录像,此为大不敬。

  13、扫墓回家后不能穿着沾满泥巴的鞋回家。进家门前当先清洗鞋底。

  清明节扫墓用什么花

  一般来说,白花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唐菖蒲、排草等朴素、坚韧的植物。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黄菊花的使用最为普遍。

  清明节用的鲜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点缀以紫色。组成清明节花束的花材可以从以下这几种中来选择:马蹄莲、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

历史渊源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观点多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那么寒食扫墓的习俗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这又是一个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宋欧阳修谓:“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换句话讲就是寒食扫墓的习俗是从五代才开始的,而且这是礼制废弛的结果。其后有人指出,寒食扫墓的习俗至少在中唐时已经流行,根据是宪宗元和七年(812)诏:“常参官寒食拜墓,在畿内者听假日往还,他州府奏取进止。”再往后,又有人注意到《旧唐书·玄宗本纪》里“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的记载,便以寒食扫墓始于盛唐玄宗时作为定论,如《湖广志书》称:“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始。”这一结论影响很大,不少介绍清明扫墓的著述都予沿袭。

  有人从《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埽》里查出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宜许上墓”诏令的原文:“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由此可见,这道诏令只是运用法令的形式,对已在民间流行的寒食上墓风俗给予认可,而非该习俗的起源。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更有人作“釜底抽薪”之论:不仅寒食扫墓不自唐玄宗始,连清明扫墓亦非从寒食节俗转化而来。据《唐会要》卷二十一《缘陵礼物》载,永徽二年(651),有关部门向高宗奏呈:先帝(唐太宗)在世时,逢“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日)”向献陵(即唐高祖墓)“上食”,先帝的丧期已结束,陛下也宜循行故例。高宗“从之”。可见李唐皇家清明墓祭的制度自唐太宗时就已确立。再往前溯,又可发现这一礼制实际上在汉代就已形成,唐章怀太子在为《后汉书》作注时,便引用了应劭的《汉官仪》:“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应劭所谓“二十四气”,自当包括清明在内。因为早在《淮南子》及纬书《易通卦验》、《孝经援神契》这些汉代的著录中,二十四气就已经跟现今的二十四气完全一致了。

  那么,汉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袭什么传统?“二十四气”皆有墓祭又是如何改变成唐初的“惟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上食”的呢?唐皇家的清明墓祭与已经流行于民间的寒食上坟是并行不悖各有所本,还是同源殊流而最终合一呢?看来,不把这些问题一一辨析清楚,是无法彻底揭示清明扫墓之由来的谜底。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卫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唯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待人提醒,重耳想起旧事,派人去请时,介子推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派人上山搜寻也未找到。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顺,要是纵火烧山,他准会背着老母亲跑下山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树洞,洞内藏着他留下的一块衣襟,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致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感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建庙纪念。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枯柳死而复活,便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以后渐将寒食节与清明相混淆,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返回目录>>>

相关风俗

  郊外踏青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9-10]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36]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植树

  清明节植树[39]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节扫墓扫墓祭祖习俗历史久远,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将清明扫墓称之为“扫山”、“拜清”或“拜山”等,出于对祖先的礼敬,又或“去恶字而呼为美”的修辞习惯。例如清明节扫墓,北方叫上坟,南方沿海一带为了避开“坟”、“墓”二字,婉称为“拜山”。“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作“坟茔”解,如今堪舆仍然称墓地的坐向为“山向”。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祖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古时我国北方人将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寒食节的习俗文化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zhuàn,饭食),携家春游。”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北京习俗

  北京清明节时的另一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在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这个“爷”其实就是一个城、一个县的“不管部”部长,城隍庙在每年的鬼节——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据家中老人回忆在民国初时还有“城隍爷”出巡之举,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用藤制的“城隍爷”在城内巡走,各种香会相随,分别在“城隍爷”后赛演秧歌、高跷、五虎棍等,边走边演,所经街市观者如潮。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

  天津习俗

  中华文化注重孝道,天津民风自古淳朴,天津人缅怀逝去的家族先辈亲人,非常重视祭祀的仪式,每年在三个“冥节”中,最首要的当数清明节(另两个“冥节”是指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一,送寒衣”日)。

  天津人俗称清明节为“鬼令”,在清明前后各10天祭祖,最好的日子是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天津人曾普遍称扫墓为“添坟”,后来又改称“上坟”),系天津地区传承下来的重要风俗。

  在天津市武清区(原先的武清县),祭奠供品还要加上煮熟的饺子,武清北部村庄,一些上坟的人还有折松枝戴在胸前或头上的做法。一些大户人家,有吃“清明会”的习俗。

  在当代社会,全市都实行火葬了,人们便到火葬场,将骨灰盒取出,恭敬地擦拭干净,找片空地,也是进行上面那样程序的祭奠缅怀。有很多人家,还会买了鲜花供奉在骨灰盒前。

网络扫墓

  简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网络扫墓开始兴起,但较多用于较大型的纪念活动,如纪念烈士等等。网友可在专门的网络纪念馆发表留言寄托哀思和祝福。

  一些华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统。

  二维码扫墓

  用智能手机扫描一下可以看到逝者照片或视频,了解他的生平事迹。逝者家人还可以对网页内容更新维护。二维码墓碑的提供者表示:“用技术提供更多有关逝者的信息,也让其生前的经历得到一种分享。”

  家属可为隐私设密码

  二维码墓碑起源于英国,外地墓葬园在推广二维码时,还会在未售出的墓地上镶嵌二维码,内容包括墓碑的价格、方位、面积、绿化、设计理念等。

  墓园工作人员介绍,二维码墓碑要先由墓园用户申请,之前是免费制作。工作人员会在墓园祭祀主页为逝者注册相应的祭祀网页,也会为其生成一个二维码。亲属要丰富和完善网页,录入想要与他人分享的内容,包括照片视频或追忆等。

  对于扫描之后能看到哪些内容,亲属可根据自己的要求,在祭祀主页设置相应的选项,即哪些信息是完全公开的,哪些部分是隐私要通过密码查看。保护逝者的个人隐私。

  一般来说,普通吊唁者都可通过二维码访问逝者纪念馆,可献花、留言,与更多在纪念馆祭祀的亲朋互动,也可将网址分享给亲人、朋友用于祭祀和留言。

  意义

  1、促进和谐:网络纪念馆是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祭奠和沟通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向先人表达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强化亲情、维护团结,增强凝聚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2、激励后代:在这个虚拟的纪念空间里永久记载着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光辉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

  特点

  便捷性

  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网络祭奠平台可让用户可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用户可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满足“日思夜念”愿望。

  永久性

  尽管许多家庭都有家谱,但是人们只能从家谱中获得简单的信息。网络祭奠平台可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子孙万代了解祖辈的光荣与梦想。

  环保、安全、节约

  据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节祭祖费都超过千万元,燃烧纸品引发的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网络祭扫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方便、快捷,不受时空的限制,容易祭奠。

  绿色、低碳:用鲜花和音乐代替了现实中烟雾缭绕的香、烛、烟火等,实现低碳环保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文明、和谐:通过互联网,方便了旅居各地的亲朋好友增强沟通和交流。

  群众接受

  网上祭奠、网上扫墓还并未被大众人群所接受,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他们甚至还不熟悉网络,更无法相信接受这种祭奠方式可以取代传统。这跟中国人民传统观念有巨大的联系,认为身切感爱、扫墓上坟这才是行孝义。当然,网上祭祀也只是延伸和弥补现实扫墓祭奠的不足,很多人群因事未能如期扫墓看望故人,这样就有了一个行动表达思念的平台。用户可以不受现实的约束,在网上给故人建墓,记录逝者的生前故事。在网上祭奠系统中也可以给逝者行礼、献花、上供品、点烛上香等扫墓操作。

  返回目录>>>

  • 相关推荐

【清明节扫墓的步骤】相关文章:

清明节扫墓句子11-22

清明节扫墓诗词11-25

清明节日扫墓诗词09-25

清明节扫墓的诗句03-11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诗歌11-22

清明节祭祖扫墓诗词09-28

清明节烈士扫墓诗词04-02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作文11-25

清明节扫墓的场景的句子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