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注释】①洵:指苏轼的父亲苏洵。②范滂:东汉人,以清节闻名,不惜以死护名节。其母亦深明大义。③修:指欧阳修。④梅圣俞:北宋诗人。
阅读练习一
11、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与“吾顾不能为滂母邪”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王顾左右而言他
C、顾野有麦场 D、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⑵与“比冠,博通经史”中的“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把西湖比西子 B、其两膝相比者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13、请写出本文所含的一个成语:(2分)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从小接受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 B、苏轼以范滂为榜样得到母亲的鼓励。
C、苏轼与欧阳修是同时代的青年才俊。 D、苏轼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让众人信服。
参考答案一
11.(4分,各2分)(1)A (2)D
12.(3分)苏轼听到古今盛衰的历史,总是能说出其中的要义。
13.(2分)出人头地(出一头地)
14.(3分)C
阅读练习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冠,博通经史。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诣:到。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A.②③⑥
【答案】A
【解析】(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②是直接表现,①是说苏轼的品行的,⑤是王安石的话,④是苏轼守城的决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很让王安石生气”错,王安石没生气,他们二人谈得很融洽。
做本题要对照原文,注意细节,关注人、事、时、地。命题者通常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分析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考生。设题“雷区”有:曲解文意(错解关键词)、无中生有(文中无此信息)、张冠李戴(写错做事者)、移花接木(不同时、地等做的事搅乱混编)、以偏概全(一点缺点,全盘否定)、言过其实(过高褒扬或贬低)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5分)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5分)
【答案】
(1) 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
(2) 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
- 相关推荐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父与女》阅读答案06-12
父与女阅读答案11-26
《二十年以后》阅读答案03-25
《三十年的分量》阅读练习及答案11-18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06-25
《中等生》阅读答案06-05
《寒夜生花》阅读答案04-17
《生》小说阅读题及答案06-16
《南宫生传》阅读答案及译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