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志摩传有感

2024-12-16 徐志摩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徐志摩传有感(通用3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徐志摩传有感 1

  第一次认识诗人徐志摩是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徐志摩浪漫;漂逸;潇洒的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些绅士风度,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读过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诗最后的一节中诗人是这样写道: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他才华横溢,当他在世上只待34春秋的时候,意外孤独地死在了天上,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归宿。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讲过:“理想主义者就是让自己过得最不理想的人。”

  徐志摩的是一个不受命运束缚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遗余力,他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起离婚事件,他为了爱情,执着狂热,虽然天不佑才子,但是他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间待了短短的34年,他短暂的一生像是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叫人永远怀念,永远难忘。

  读徐志摩传有感 2

  今天晚上读了徐志摩传,感慨颇多,想抒发自己的想法。

  徐志摩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终其一生,在各地奔波,像一只永远不能落地的鸟儿一样,唯有不断地飞行,美国、英国、德国、印度、上海、北京、浙江等等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众所周知,徐志摩最后死于空难,而在此之前,好友韩湘眉张歆海夫妇曾劝戒他不要搭乘飞机,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他这样回答他们:没关系,I ALWAYS WANT TO PLAY 。或许他不仅希望搭乘飞机在空中翱翔,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起飞罢了。

  他是新月派的创始人,是狄更生和梁启超的爱徒,是泰戈尔的一生的挚友,他在英国拜访了当时英国的名士,哈代、嘉本特、惠特曼……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英国女作家曼殊菲尔,并在生前见到了最初来到英国所要追寻的罗素,正是与这些名士的交往使徐志摩从精神上脱胎换骨,让他从一个对政治极感兴趣的青年转变成了一个爱文学爱写诗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也永远的'记住了徐志摩。

  或许大多数人知道他一是因为《再别康桥》,二是因为他与林徽因剪不断的爱恨情愁,与陆小曼轰轰烈烈的爱情。徐志摩风流倜傥,与两位才女自由畅谈,而却忽略糟糠之妻张幼仪,但我却最喜欢这个女子,她隐忍,坚强,孝顺,是中国妇女的代表。在于徐志摩离婚之后独自一人抚养幼子,在徐志摩死后为公公料理后事,这该是怎样的一位女子才能做到这些啊!离婚之后,她一直孤身一人,不是没人追求她,民主同盟创始人罗基隆曾狂热的追求过她,而她在53岁时才在香港与医生苏纪之结婚,婚前他增写信给儿子征求意见,儿子在信中这样回复她: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而正是儿子这封信抚平了徐志摩辜负张幼仪医生的伤痛。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幼仪在晚年曾说这样的话:“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的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在我看来,她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徐志摩终其一生能得到这样一位女子的爱也无憾了。

  读徐志摩传有感 3

  初识志摩,是因为那首集自然美、韵律美及结构美于一身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每每读它,就如临睡前突然收到来自远方朋友的一个问候短信,被温暖的心醉,也心碎。

  前两天,同事小丫借我一本《徐志摩传》,可以说,我是一直带着欣赏的目光读完的。尽管他有感情方面的波折,有英年早逝的遗憾,但我自始至终认为:他是伟大的。不管是作为诗人,还是男人,他都是!

  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秀外慧中,雅爱淡装,却又精明干练,深得他父亲徐申如的赏识。然后在剑桥不远的沙士顿,在美丽的康桥河畔,志摩和妻子品尝着生活赐予的'美妙,懂得了享受大自然的优美舒畅和性灵顿悟的宝贵。结识林微音,是因为有一见钟情的激情迸发,也是因了知音的解脱,这一刻,志摩在精神上、性灵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升华。然而在林微音毅然决然地离开他后,他的痛苦是实在的,但他的爱绝没有因此而失去了颜色。此时的寂寞与苦闷倒孕育出他诗歌的精魂。当热情诚挚的志摩遇上忠厚柔艳的陆小曼后,他有了实现理想的目标。也就在这个时候,他看云、听泉、观花、赏月的隐世思想成就了他的诗意人生。即使在小曼毁灭性的生活状态中,他也依然坚守着他的信念:人要经常品尝痛苦,经常忍受精神上的苦刑,不能太过于安静,然而这种痛苦和烦恼都是自找的,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他学会用心去体会、去欣赏、去尊重他所爱的所有女性,无需言语,所以他才会说 “悄悄”和“轻轻”。

  而对于他的诗歌,老实说,我并没有读过太多,但下面的这些经典语句却彻底征服了我: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你说你醉的时候,我疼,疼的不能自制,思绪混乱。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

  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如果不是对爱的纯真追求,对爱的圣洁理解和对爱的深沉,是不会有这样令人心痛、惹人心碎的诗句的。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有着飘逸与灵动灵魂的人,却像一片云彩一样,稍不经意就轻轻地飘走了!留给世人的,是对他和他的诗有太多的遗憾和遐想……

  读徐志摩传有感 4

  徐志摩,名章垿,出生在似花如锦的海宁县硖石镇,却恰逢昏天黑地的年代,童年的志摩经历过书塾,但枯燥寂寞压不住他的轻快磊落,他的心头贮满幻想。人民生活的悲惨与灾祸没有使这位富家少爷不屑却使他产生了复杂的思想。从开智学堂到杭州一中,让他认识了郁达夫这位挚友,为他打开了科学、人文、自由这扇大门,也让他看到在昏天黑地里的时代里中国的国魂没有死。但烦恼也随之而来,随着他优异的成绩,被张君励相中把自己的女儿嫁与他又成了志摩心中的痛处,在他眼中张幼仪缺乏与他的爱情,所以虽诞下一子但婚后他立刻赴沪,在天津北洋大学他通过许多渠道拜梁启超为师,愈发地相信“春阳终究会战胜残冬”。

  1918年徐赴美留学,政治民主经济播种在他的心中,又偶遇林徽因(林长民之女),从此开始尝到爱情的滋味。但与此同时张幼仪也来到剑桥,可志摩对她极其冷淡以至后来成了中国第一对离婚的夫妻。而另一方面,徐志摩万分痛心林徽因早已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订婚,旁人也才想通徐对林的感情是带有幻想的,他心中的林是个诗人。他虽身居海外但十分关心国事,对禁锢国人思想的宗教与封建进行揭露和谴责。他爱欧化,然不恋欧洲。他在剑桥的挚友为狄更生、罗素,在国内为胡适。此三人对他影响很大。而后,他启程返国,开始创办“聚餐会”,谈论理想。他本身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认为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一个注定要灭亡的民族。志摩有梦不顾死活跳入梦中,虽仍在病态社会里,但他要伸出巨掌,揪住东南风,向它要回嫩芽的光泽。泰戈尔来到中国后他又认识了一位北京名媛——陆小曼。爱情之火重新燃起,虽然小曼已是有夫之妇,而且受到双方家长全力阻拦,他们没有放弃终于在1926年两人订婚,但婚后上海风波再起,而两人的感情也有了些裂痕。翁瑞午带着小曼上夜总会,看戏跳舞但徐依旧相信她。虽然《新月》已解散,但诸多好友依旧来往直至后来重新办刊。徐一直想让小曼来北平过新生活但小曼不愿,于是第二日徐便要只身从上海回北平可在途中飞机失事,徐坠机身亡。诸位好友纷纷写挽联悼念他。

  至此,一个伟大的诗人——徐志摩便离我们远去,他活了三十几年,却铸就了千年不朽的灵魂。凡志摩爱过的女人,中间不管发生过任何波折,涌起过任何风浪,也没有一个女子不真心地终身爱他;凡志摩相交的男友,没有一个男友不把他当做知心的朋友。志摩的魅力何在?那就是他的赤子之心,那就是他淳朴、风趣和永不恨人的人格力量。他让后人缅怀不已的,又何止他的作品呢?他那像谜一样神秘、梦一般美丽的爱情信念,他那短暂但骇世惊俗的一生,他那真挚率真不作伪的人格魅力,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泯灭光彩……

  我从志摩身上看到最多的便是他人格的真挚率真。

  他觉得郭沫若的诗写得不好,便以诗为话题探讨诗的实质,不惜与他打文字官司。

  他觉得路边的乞丐可怜,他边放下架子每日好好招待他们,与他们一同吃酒全然不顾世俗鄙疑。

  他觉得与幼仪不会产生爱情,便直截了当提出离婚而不是看她们家庭的富贵而阿谀奉承。

  这是多么真多么善的一个人啊,而现在这个被称为文明先进的21世纪真的做到了吗?你去看呀,酒宴上办公桌上宾馆里会议上,多少人拍须遛马为的是保住一个饭碗,让自己生活安稳。他们像是没有了灵魂,全凭着肉体的'欲望驱使他们而不再焕发精神世界的光芒。这样的人是值得同情的。他们的眼神失了这世界的美好,换来的全是满身铜臭和大腹便便的窘样。没有了这人性最光辉的一点又何谈心灵之美,道德之善呢?

  面对风起云涌的变化,一天变一个样的社会,如果满口谈钱,追名逐利的人少一点,那么我相信这社会还是有救的。最后以志摩的一首诗来结尾《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为要寻一个明星:——为要寻一个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阴,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读徐志摩传有感 5

  初次了解到徐志摩,是源于一首《再别康桥》,犹记得那潇洒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次更深的认识到徐志摩,使自己偶然从同学那里得到一本《徐志摩散文》,我本来打算:在闲暇之时,读它消磨时间;在晚上失眠之时,读它催眠;找不到枕头时,拿来垫头……可谁想到,就在我每天漫不经心的读一些散文时,我渐渐的走进徐志摩,渐渐的开始崇拜他,读他的文章感觉就像久旱的田地初逢甘霖;行走在沙漠里,饥渴的旅行者发现绿洲;五岁的孩童在海滩上捡到贝壳……那份欣喜,那份快乐,让我如痴如醉的徜徉于书里,自由的翱翔,尽情的品味墨香追寻徐志摩的痕迹,领略一代才子的风采。

  他让我看到自己.“昨天我是个孩子,今天已是壮年:昨天腮边还带着圆润的笑容.今天头上已见星星的白发;光阴带走的往迹,再也不容追赎,留下在我们心头的只是些揶揄的鬼影,我们在这道上停步回想的时候,只能投一个虚圈的‘假使当初’,解嘲已往的一切,但已往的`一切,即使有,也不能给我们利益。因为前途还是不减启程时的渺茫,我们还是不能选择自由的途径 ---到那天我们无形的解差喝住的时候,我们唯一的权利,我猜想,也只是再丢一个更大的‘假使’。圆满这全程的寂寞。那就是止境了。”我不也有此感觉吗?总自己失败,撞到南墙后,独自哀叹“假使当初自己能……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

  一声声的悔言犹在耳际,我的心无法释怀那份酸楚,我不断的告诉自己: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怀揣着这样的信念,我整理起那疲惫的行囊,踏上征程,我不知前方等待我的将是什么,也许只是另一个“假使当初”的伏笔,但我没有选择,我只能义无反顾的向前冲!

  他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有原则。他说“不能在我生命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我对不起自己;在为人的生活里不能实现我之所以为我,我对不起生命。”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人说我很随和,有人说我很圆滑。我时常自我反思:我到底有着怎样的性格?我写信问知心友人,友人说“想得太多,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总替别人着想,从而埋葬自己”听到她的回答,自己想想还真有几分道理。我承认自己是想多了,因为我害怕,害怕自己无意的一句话会伤害到别人。徐志摩说“一句话可以泄露你心灵的浅萍,一句话可以证明你自觉的努力,一句话可以表示你思想的糊涂,一句话可以留下永久的印象。”

  自从读了徐志摩的《‘话’》后,我想了很久:我就是我我要有自己的个性,我要有自己的原则---“任天堂沉沦,地狱开放,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我无可取代!

  读徐志摩传有感 6

  读了这首诗,我特地查了字典,偶然,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的词。虽然诗只有十行,但是仍然让我回味无穷。其中似乎包含了他的一生,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和陆小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最后,飞机失事更是偶然。

  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自身。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无重复。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了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来?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相遇,又将匆匆分别。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这是现实的哀伤,人生的无奈。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表达他对徽因的爱与不尽的追求。

  虽然我只是高一的学生,但是我可以读出徐志摩的爱不是一般人那样,仅仅只是因为外表或一时的好感,志摩不同,他羡慕林徽因的才华,喜欢她的内在,虽然最后未能有结果,但是他的精神依然让我感动。读读他的诗吧……

  读徐志摩传有感 7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徐志摩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创造无数经典,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唤醒了我们曾经的那份纯真和对世间的幻想‥‥‥

  初识徐志摩还是那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不懂世故的懵懂小男孩,望着如此洒脱的诗句,内心也不禁泛起涟漪,那是一种天性的思想泛滥,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今再次观赏这部作品,却发现那时的徐志摩少了份纠缠,多了些许奔放,浅露离别的忧伤,显现了浓浓的浪漫情愫,他把浓郁的离愁深埋心底,用寥寥几笔点化得淡雅、飘渺,全诗显得飘逸而空灵,激起我对大学生活的深刻怀念,对职工生涯的无限憧憬。如果你觉得徐志摩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仅此而已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眼界低见识短了。

  前不久,在空暇时间有幸拜读了徐志摩的《偶然》一诗,全诗短短几十字,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偶遇之人的喜爱,却又无可奈何而引发感叹。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表达了他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每每读起他的这首诗歌都会激起我对美的无限追求,对偶遇的深切渴望。对于二十岁正直青春年少的我们而言,正处于抉择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美,只有拥有发掘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追求美,才能,感受美。对美的发现与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徐志摩面对愤怒,没有咆哮,没有慷慨高歌,甚至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淡然洒脱的文字、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用他的才能与行动告诉我们面对不如意的事需冷静,乐观,要豁达。

  徐志摩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我而言,还是偏爱他的诗歌,他的浪漫主义,每每翻阅他的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作品都足以给我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

  徐志摩以彼之细腻的心理捕捉,赋我缠绵的情感体会;

  以彼之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赋我酣畅淋漓的心灵洗礼;

  以彼之坦诚的语句,无畏的呐喊,赋我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世间短暂的停留,他的出现虽似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留下为之动容的作品,留下令人陶醉的浪漫主义情怀,叫人怀念,令人难忘,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读徐志摩传有感 8

  这秋阳。——他仿佛叫你想起什么。一个老友的笑容或是你故乡的山水。你看他多镇静,多自在,多可亲爱,在半枯的草地上躺着,在斑驳的树枝上挂着,在水面浮着。你直想伸手去把他掏些在掌心里,朵着嘴去亲他一口。要是你是一颗露水,低低的蹲在草瓣上,他就从东边的树荫里窜过来,一口噙住了你,叫你一肚子透明的思想显得分外透明。(这段话来自于徐志摩先生的《秋阳》,用于第一段开始刚刚好)

  又到了这个季节。叶开始落了,风也渐渐萧瑟,下了一个星期的雨终于停了,说实话我特别讨厌下雨,下的空气里面黏黏的,潮潮的,感觉身体都好像长出来了霉菌。深秋了吧,现在?算是的,阳光出来暖暖的,我不止一次在很多地方提起我喜欢秋天的阳光,那个季节刚刚好,多一份错觉,少一分萧瑟。我们在这个季节经历着各种事情,或喜或悲那都不重要,你走在故乡的小道,叶开始慢慢的飘落,在空中那么飘曳的滑落,树干越发的显得咖啡色。我在秋日的风里期待着认真,舒心的风暂止了是种悲伤的停顿,表面的慵懒轻佻推迟了我的清晨,睁眼垂眼都是我。

  说了那么多的字,尽了那么多的心,一点也不觉得不怎么划算,一百次的经历只要有一次的不遗憾,在这个秋季,就那么清澈。不做一个悲观的人,是一件足够幸福的事。秋日的暖阳总是忍不住的出去,谁不喜欢阳光温暖,那一层层的阳光洒在身上,轻抚这每一个毛孔,就像回忆缠绕,晕开的电影,那么平淡,那么自然的'进行,没有剧本的往下走,你不觉得什么是定数,什么是必须的。并不是那么紧张的悠闲,你可以看本书,放着你喜欢的歌曲,或者出去旅游。嗅着舒心的空气,我不合时宜的想起我喜欢的一个歌手,孙燕姿,我喜欢她声音那份空灵中夹杂着有点点的悲伤,很适合唱情歌的嗓音,随性淡泊、率真洒脱的她,和她极为独特的个性,低调生活、专心唱歌的态度,所有这些都天然地融为一体,她的健康,她的笑容,她的声音,无不让人心动。我很少提起某个明星代表我的青春,她是唯一的。人就应该这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带给关注自己的人快乐温暖,做一个可以让人倾诉和信赖的老友。

  秋日免不了谈起伤感和萧瑟,想起曾经离开我们的亲人,逐渐不联系的朋友等等。所以说秋日需要更多的暖阳来蒸发空气中难过的味道,带给人力量。 我一时有感而发写下这些话,并没有怀念谁,也没有想起什么事情,只是不忍如此美景就这么逝去然后被人遗忘,或许这样的天有很多,我只写这一天,或许就是一种缘分.

  读徐志摩传有感 9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里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徐志摩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都离不开他平日的默默积累,努力耕耘着属于他的写作空间,但有时真正去看这本书时,却揣摩不出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中心主旨,或不能理解某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觉得这是阅读书目该努力攻克的要点。来自某人内心的情愫,其实就是那人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而徐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不同的情感,并能把从体验中发现的生活用笔记录,即使件微不足道的不易发觉的他都会写下,作为像日记般的生活片段。

  若身体放松蜷伏在沙发,手捧这本散文集,或细嗅包蕴在其中的墨香,就如同在荷花池旁观赏荷花之美趣,那么读者的心灵就会得到慰安。琢磨散文大多尤以游记为题,体裁而没有偏离散文作主体叙述,此处真能用大家熟知的一句:“形散而神不散”来夸赞。以下是对徐志摩作品的介绍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在《想飞》一文中: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大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充分体现作者对飞有极强的欲望,对啊做梦中谁没有梦到飞呀!作者赋予“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的意义,抓住瞬间的灵感,把心底压抑已久的感情释放出来,从而寻求灵魂深处的解放,但释怀之后是更深沉的苦闷与压抑,因为理想与现实形成了激烈的冲撞,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愿我们也能如徐先生在写作的空间里越飞越高,以精美华丽的语句博得更多人的赞赏!

  读徐志摩传有感 10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是新 月诗派代表诗人,也是现代作家中有特色的 散文家。

  香茗,只是渲染;午后三点的阳光,只是氛 围。真正需要的是一颗善感的心,在心灵 的翕动间,捕捉到细若游丝的美。深阅读, 这才开始。

  读着志摩的.散文,倘若浮华气躁,你吸取的 只是香气而不是灵气。读着读着,你便会 发现深阅读,不止于读“书”。

  若将厚厚的一本散文比作一瓢浓羹, 那么最让人口齿噙香的便是志摩与曼殊佩尔相 见恨晚的一段。无数个夜晚,细心拜读了曼殊 佩尔的文章后,志摩依然决定前往相见。

  门扉启开的一刹那,便看到的是眉目口 鼻之清之秀,浅浅的一眼,便令志摩 难忘。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驰骋于 英美文学的广袤之野,思绪行云流水, 褒贬评议让交谈时而舒畅时而局促, 曼殊佩尔优雅的举止,娴静的笑容、 谦逊的言语让志摩对她的阅读逐渐臻 于深入。正如志摩所说:“你直接无 碍地领会着上帝最高明的意志,在伟 大深刻的戟刺中体验了无限的文章, 在更大的灵魂中解化了性灵。”

  阅读人志摩, 读出了粹极的灵彻性, 没有一丝杂质的宁静与安详。 阅读人志摩, 读出了思想者的深刻与沉默, 那是另一种灵魂的宁静。

  深阅读,无论是读书还是读人,都宛若泛舟于一湾宁静的湖水。

  一滴思想的源泉悄然落下,舟身微曳而共鸣。

  读徐志摩传有感 11

  “在康河的柔波里,一缕诗魂在浅吟低唱,袅袅余音划破了静寂的秋色,凝成轻霜似雪,化成文思如梦。”这句话是我在《徐志摩散文精选》中摘抄的。这本书用三十余篇诗化的散文组成,在诗情画意中让我们领略作者的气质和文人的`儒雅,尤其是那自由浓厚的浪漫气息,独具神韵唯美景象,幽雅清逸的语言风格,读起来更是让人陶醉。

  这本书到底有多美多浪漫呢?举个例子吧。《翡冷翠山居闲话》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作者闲适的山居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任由想象驰骋,寓情于景,尽力诠释纯净清新的自然,从而深层次地解读自然,了悟自然带给人的启迪,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境界。

  只有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才能产生强大的力量。只有心底有力量,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克服前进中的障碍与困难,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让人生绽放出完美的花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要成为一个睿智、博学、多才的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达到。让读书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乐而不为呢?

  读徐志摩传有感 12

  一段凄美传奇的爱情故事总是能让世人铭记称颂,不管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流传于世与人们对纯粹爱情的向往是分不开的。我也不免流于俗套,对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恋故事真真是恋极了!因此我从不放过任何能了解这段故事的时机,从早先的听说,到后来的《林徽因传》,再是她与他的作品,但是终究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感觉,如雾里看花,云中看月,我是一定想探个究竟,所以当我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不免兴奋,今日总算是看完了,终于是对这段徐林之恋有了些了解,除此之外,却也多了些其他的想法,细细道来。

  我所读《徐志摩传》乃韩山石老先生所著,对于韩老我只是听过其名,却从未读过他所写之作品。这本书虽是个人传书,却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可谓新奇,效果却也奇佳,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虽然书中分篇独立,但是全读下来,诗哲生平却也一目了然,相对于传统的人物传记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此书内容详实,所述历史几有可考之处,相对于之前我所读之《林徽因传》,这本书那么更为人可信,韩老的严谨也让小辈不甚敬仰。此书也绝大多数的笔墨不是在徐林之恋上,多讲徐志摩生平所做之事所交之友,看书时更像是置身其中,看到的是近一个世纪前的种。种画面。我却也无憾之处,从书中我认识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徐志摩,而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中的男主角,也让我更加明白为什么徐林之间会有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徐志摩无疑使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文坛上最璀璨的新星,他的才气让太多的`人折服。然而让我更为赞叹喜爱的是他的性格和处世之态。他在文字上的骄傲,在交友中的温和,在生活中的率真,在爱情中的稚气和执着,这些都让我太喜欢他了,我觉得我跟他有相似之处却远不如他,他就像是我最希望成为的却没能成为的那种人,所以我想如果我跟他生活在一个年代里,我也会毫无疑问的爱上他。鉴于这种。种的种。种,再加上林徽因的那一份温婉骄傲和豆蔻初开时的懵懂,那一份令我心醉神往的徐林之恋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明白了。

  读徐志摩传有感 13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打开了爸爸珍藏的书籍,看见了十来本书,我翻开一看,看到了《徐志摩诗集》……

  翻开那布满尘灰的书,看见了一张画像,那是徐志摩的头像。正巧,爸爸来到我身边,我缠着爸爸要他给我讲徐志摩的故事。

  听爸爸讲,徐志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为人很好,他对人热诚,不管是九流三教,周围仕女如云,就像拜伦和雪莱一样,生活也招人物仪。他自谦不懂科学,可老早就发表文章介绍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徐志摩出身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富裕商人家庭。他从小被泡在诗书礼教当中,被训练得能信手写洋洋洒洒的骈四骊六文章。家里要他当银行家,就送他出洋镀金。但是正好在美国看到欧战结束举国若狂的兴奋景象,反而促进他的爱国热肠。美国的资产阶级生活物质文明却又促使他违背父亲的初衷,抛下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跑去英国剑桥大学吸烟,划船,骑自行车,读闲书,过落后于时代的悠游日子。他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回国,和由包办而结婚的夫人离婚,力争所谓人格的尊严,恋爱的自由。回国后,他的所谓“理想主义”,所谓要“诗化生活”,在现实面前当然会碰壁,碰壁是好事,他的深度近视眼里也没有能避开过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人间疾苦。

  这些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诗里都有所表现。他的诗,不论写爱情也罢,写景也罢,写人间疾苦也罢,在五光十色里,有意识无意识,或多或少,直接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简单化来说总还有三条积极的主线:爱祖国,发封建,讲“人道”。这三条不是什么“先进”思想。但是讲起来似乎是显得陈腐的三条,在我们的今日和今日的世界,实际上还是可贵的东西。

  徐志摩的的诗自有特色,别具一格,生动、活泼、干脆、利落,多彩多姿,有气势。例如《再别康桥》中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写的干净利落,朗朗上口。又如《五老峰》中写道:

  朝霞照他们的前胸,

  晚霞戏逗着他们赤秃的头颅;

  黄昏时,听异鸟的欢呼,

  在他们鸠盘的肩旁怯怯的透露

  不昧的星光与月彩:

  柔波里,缓泛着的小艇与轻舸;

  听呀!在海会静穆的钟声里,

  有朝山人在落叶林中过路!

  写得生动活泼,多彩多姿,有气有势。

  他是我们写作学习的榜样,他是我们的精神支持,他那灵活的诗歌让我沉醉。

  读徐志摩传有感 14

  许是因为他在诗的创作上成就过高而掩盖了他在散文方面造艺,人们记住徐志摩,多是因为他的诗,当然我也不例外。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说: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其实,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著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篇,如《丑西湖》,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了……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读徐志摩传有感 15

  手捧着《徐志摩诗集》,我心潮澎湃。读者自己仰慕已久的诗人用心血写就的诗歌,我沉醉其中,如饥似渴。随着他的脚步,我参观了欧洲各国的风景名胜;顺着他的目光,我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他的思想,我也对黑暗的旧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

  想必多数仰慕徐志摩的读者,是因为看过了《再别康桥》,我也不例外。本是普通的小桥流水,经他描写,竟成了世外桃源,宛如仙境一般。“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诗人眼中的景物,经过想象的雕琢,都被赋予了生命轻的超凡脱俗。康桥上肯定留下了徐志摩许多美好的回忆,康河中也溶着他水晶般的梦幻,这是他恋恋不舍的佳境啊!我跟随他漫步在康桥上,听流水潺潺,看柳絮轻舞,让心重归于静谧。忽然,身边景物瞬息万变,我已站在泰山脚下。“你阔大的巉岩,像是绝海的惊涛……承受日月与云霞的光豪……”在这里徐志摩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柔情,而变得豪情万丈,诗人的感情真得太丰富了。

  我不知疲倦的读着,马不停蹄的`游走,愉悦地欣赏各地的壮丽景。可是,我的心情突然变得十分沉重,只为眼前悲惨的景象。“‘行善的太姑修好的爷,赏给我一点吃剩的油水吧!’,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有玉杯;但这沉沉的紧闭的大门,谁来理睬……”我的眼泪簌簌落下,不由得想到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在这里得到印证。悲痛之时,耳边又传来一个凄凉的声音:“‘先生,可怜我一大元吧,先生!’飞奔,急转的车轮,紧追,小孩的呼声。”在这阴沉黑暗的时期内,有多少苦难的百姓受尽苦难的折磨!他们是不幸的,相比之下,我们生长在阳光下的新时代青少年又是何等的幸运!如果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还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我们又怎能心安理得的生活呢?

  追随徐志摩的脚步,看到的景物包罗万象,却受到了心灵深处的启迪。为了祖国江山远壮美,为了和平盛世永远延续,我们青少年必须发愤图强,有所作为—“青年!你幸而为今世的青年,你的心是自由梦魂心,为这大自在的无始终,问谁能挽精神之狂澜?

  读徐志摩传有感 16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志。熟悉的笔调还是难以让人忘怀。

  《徐志全集》收录了徐志生前发表的《志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四部诗集,并整理了他的其它诗篇,合并为《醒!醒!》。诗人虽然轻轻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却会永存于读者心中。

  徐志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尽管他自己说: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但他一旦拿起笔来,佳作便犹如山洪爆发一般涌现出来。作为新月派诗人的代表,徐志的诗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同时具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他的诗就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驳杂的思想也在这个世界中一一体现。他的诗歌写爱情。写生活。写景色。写人间疾苦。

  这里引用徐志的诗: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爱落叶的癖好。他们初下来时颜色有很鲜艳的,但时候久了,颜色也变,除非你保存得好。所以我的话,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与落叶一样的'无用,至多有时有几痕生命的颜色就是了。有着对自己思维方式的反思,人的思维不见得完美,有时只是一种多余。看似华丽,却经不起推敲,看似深,却不能传给后世,也是一种无奈吧!对自己的无奈!人类最伟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理想的极度,想象的止境,从人到神!诗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盘旋的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他可以看出理想的重要,诗的伟大,哲学的美好,他也可以用它的笔惊醒人们,别总关注物质,心灵的美也很重要。诗歌,它可以给你带来心灵的享受,它是不可或缺。

  现在,诗歌已经越来越少,看诗的的人也更少了。的确,诗不能给人们带来财富,也许你认为它只是在浪费时间。但你,没有明白诗的意义。那种对心灵,对灵魂正真的描写,在诗人的面前,你能看到自己的心声,也许你一直在影藏它,你不曾发现的你的那份情怀。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也许你没有志的多情善愁,但你也有着你的感受。被让世俗蒙蔽你的眼睛,睁开眼,看看诗的世界。诗歌不是一种任务,诗人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对自身的觉醒,一中参透。诗歌没有什么,只要有那颗向往的心,让我们细细品读《徐志诗歌全集》,发就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情怀。

  读徐志摩传有感 17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首经典的诗作相信大家都熟悉,它来自于徐志摩之笔。他身处旧社会中,却没有旧的历史负担,反而有着开放的思想,活得真实而潇洒。

  走进徐志摩,是因为他对爱的无尽追求,他的世界里,爱是纯净的,胡适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他的诗人气质具有无尽的魔力,所以选择走近他,深入了解。曾经迷恋他的诗《雪花的快乐》,初读来感受到积极奋斗的韧性,但走近了解后,才发现,原来,他也有许多困难,面临许多挑战,只是他选择相信,选择浪漫。是的,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

  诗人灵魂的诞生是什么时候?那是他前往英国后,接触到康桥的文化时。康桥是他创作的起源,可以说康桥是志摩的精神故乡。但由于在康桥与国外朋友的关系,徐志摩则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反叛意识以及个人唯美主义的倾向,也因为这样,徐志摩才会做出影响他终生的决定。

  我喜欢志摩的`作品有很多,最喜欢的也就只有开头的《再别康桥》了。初读这首诗时,我感觉到诗人对于康桥优美景色的热爱。当我读了传记后,才了解这首诗原来写于寻找英国朋友而不得时,只有康桥在等待着他,于是一幕幕的生活情景的再现致使他写下了这篇诗作。

  说到徐志摩,还要说到和他息息相关的新月社。他希望“新的希望跟着新的年产生,旧的烦闷跟着旧的年死去”。新月社真正挂牌,是从俱乐部成立开始的,然而新月社却连社员的名册,谁是社员,谁是客人都一概不知。并且新月社一天天向着庸常的方向滑,变得以娱乐消遣为主。然而徐志摩最初的本意并非如此,当新月社名存实亡到无声落幕时,我想,他心中是有多么落寞,多么惋惜,因为心中真正难过的只有他一个人,他的一番心血与热忱就这样悄然逝去…

  看了这本传记之后,我总觉得事事都不如徐志摩所愿。自从他去了国外后,有了新视野,有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以真诚的心态做着每一件理想的事时,周围的人对这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总是持以否定,很少有人真正地了解他。对于他婚姻的质疑,对于他演讲的批评及冷落,对于他信仰的否定等等……这一切的一切他极力想摆脱,却使他生活的枷锁变得越来越沉重。就这样,他随着那一声震天巨响和冲天大火在时间的帷幕下瞬间逝去,而那烈焰浓烟却仿佛化作一片云彩,永远飘在我们记忆的心头。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志摩是幸运的,江浙富商的家庭背景,新旧交替的教育历程,中西兼采的文化视野,使他柔肠百转的诗情得以泛滥。

  志摩又是不幸的,他生逢乱世,国濒危亡,他立志救国,企图以笔代舌,却壮志未伸。

  他既是封建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的窠中人,又是多情热列的自由主义者。他生前颇招口舌,身后亦不得安宁,一度成为“革命旗手”们操练时的靶子。

  志摩是一个大孩子,来自家庭的溺爱使他的成年仪式被无限期的推迟了。正是这种来自家庭的溺爱使生性善良的志摩处处洋溢着自然、率真,甚至有些稚气。即使在今天看来,作为有妇之夫的他在追求林徽音、陆小曼的过程中做表现出来的直接和热烈也令人咋舌。这种“任性”、“不成熟”、“感情冲动”也的确在他的生前身后留下诸多诟病。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他的真善美。他不虚伪,不做作,不欺人。他同情弱小,他有正义感,他爱国,爱艺术,爱生活,他敢爱敢做,直接用生命去实践理想。

  志摩的诗清新隽永,所谓言为心声,读他的诗似乎可以跟着他神游,一起爱,一起愁,一起哭,一起笑。无论是康河的柔波还是翡冷翠的一夜都令人禁不住心旌摇曳,难抑心底深处柔情的翻滚。

  志摩才华横溢的一生中曾经向往: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中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也曾经迷惘: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也曾经毅然决断:我的爱/再不可迟疑/误不得/这唯一时机……但是天妒奇才,如佛光、如奇葩、如朝霞、如海市,他绚丽过、耀眼过,最后他无声地走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来,我挥一挥衣志摩短暂的一生是忙碌的、激奋的。他真诚、善良、温和,在那个气息敦厚温馨的文化时空里恣意挥洒自己的才情,热忱地扮演了一个追随者、一个创造者、一个实践者。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的才气,他的对于浪漫爱情的追求,他的对于爱人的守护,他的哲学思想,所有都那么具有迷幻的色彩,后来的结局,也许他早料到,也许对他而言,这是一种解脱,是最好的追求自由方式,他终于可以追求他想要的世界了。

  读徐志摩传有感 18

  读了《徐志摩的日出》让我想到了一句:“生是一株长在深深峡谷的小草,生是那么平常却又是那么美丽。”

  “生是一株长在深深峡谷里的小草”“我们生活中的这种美好事物,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而是用心灵去感知的。”我们要用心灵去体会,用心灵去感受,去感知生活的美好。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一定不能被打败。”这就是徐志摩对生活的评价,对生命的理解。他用他对生命的热爱,用他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人。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们生活中不也有如夏花一样的人吗?

  那天,我正坐在沙发上看书,突然,我的心情很不安静。这时,我看见了一个人,正趴在桌上看书。我想了一下,说:“他是谁?怎么是你的老婆婆呢?”“死了,她不在你身边了。”“去哪了?”“奶奶走了,我没有回家。”“没有。”“奶奶去世了。”“我没有回来。”“奶奶去世了。”……我的心“”的响着,仿佛有千万个不舍,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心里默默地说,“奶奶去世了,我没有回来。”我又一次默默地站立,“不,我不能让奶奶在我的身边。”“奶奶去世了。”……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但,最后我还是没有回到奶奶的身边。

  在那时,我才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生命的珍贵。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徐志摩学习,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多多美好。

  读徐志摩传有感 19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读徐志摩传有感 20

  前不久,在空暇时间有幸拜读了徐志摩的《偶然》一诗,全诗短短几十字,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偶遇之人的喜爱,却又无可奈何而引发感慨。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粹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表达了他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每每读起他的这首诗歌都会激起我对美的无限追求,对偶遇的深切渴望。

  对于二十岁正直青春年少的我们而言,正处于抉择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美,只有拥有开掘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追求美,才能,感受美。对美的发现与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徐志摩面对愤怒,没有咆哮,没有慷慨高歌,甚至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淡然洒脱的文字、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用他的才能与行动告诉我们面对不如意的事需冷静,乐观,要豁达。 徐志摩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我而言,还是偏爱他的诗歌,他的浪漫主义,每每翻阅他的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作品都足以给我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

  读徐志摩传有感 21

  近来我读了一些徐志摩的诗,在这冬天寒素的日子里,优美诗句在寒气中迷漫,就像刚吃了一碗热乎面,暖和全身。读他的诗源于对他和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的好奇。起初只是闲来无事随意翻翻,可读过两篇之后感觉他的诗虽然很简短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难得》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首。

  这首《难得》写了一双“寂寞”灵魂深夜对视,互诉孤寂之情。但这不是一团无病呻吟,而是令人感受到的贴近诗人心中的炉火的温,还有对现实社会冰冷现状的担忧。人们常常把诗人和失意怯懦联系在一起,但我觉得诗句就是诗人手中的.利器,在这白纸黑字上刻出了社会的分明;诗句更是入口的良药,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通过徐志摩的诗,我感觉到了他心中那份对浪漫的执着。“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为什么不让它飘满浪漫的雪花”。《雪花的快乐》一诗则将浪漫与情景融为一体。

  读诗并不是去钻研它的意思,更注重的是它的意境,情到景到意象到既是读诗的大境界,自己的心情随着诗歌文字的浮现而波动,感觉自己的思想在窗外的浮云之上随风飘荡,来到诗人面前,感受着诗人创作的冲动。诗句结束,合上书,周围的一切还是原样,但嘴角一笑,心里已多了份对生命的礼赞。

  读徐志摩传有感 22

  徐志摩,他的诗歌,他的情感生活,他的异国情怀,他的对于独立人格的追求,都让一辈辈人着迷着。读过他的诗,但并不能足够理解,今次看这一本散文集,又是一样的朦胧,也许是太年轻,但徐志摩正是年轻时创作的这一切,那我该如何解释自己的愚蠢和混沌呢?我不知道,只有继续努力下去一途了。

  徐志摩生前只出版过三本散文集,分别是《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其内容散而杂,有抒情,有哲理,有议论(毕竟他在剑桥学的是政治经济学),有回忆,有文艺评论。拿这一册《巴黎的鳞爪》来说,《巴黎的.鳞爪》和《我所知道的康桥》显然是带有抒情和回忆性质的文章,而像《拜伦》,《罗曼罗兰》,《济慈的<夜莺歌>》等又是明显的诗歌文艺批评,《吸烟和文化》是议论的文章,《天目山中笔记》则又带有很强哲理的思考了。

  但不论徐志摩写的是何种题材的散文,都可以从中看出他那作为诗人的华美笔触,以及他那饱满的情感,和他深邃的思索。每篇文章的写作,几乎都能同时体现这些特质,因为他的散文也是独一无二的了,正像他的诗歌,他的做人一般。

  遗憾我的读后感也就止于此了,那就说一点体外的话。书前附有徐志摩的一段话,那是写给他正热恋的陆小曼的。他把陆小曼比作猫,这我们也都知道理由;当然他也夸奖这“猫”的出色的批评能力,为他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读徐志摩传有感 23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选的散文着作,带给我的当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读一章都会深陷其中,过后便养成了闲余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欧洲漫录”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语言刚柔并工的表达。让读者深陷其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对于托尔斯泰的书与人的看法及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对于莎士比亚的回信,更让读者了解他为人礼貌,性情温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会发生,因从南京乘机去北平路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他告别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虽死犹荣,用在这样一位诗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对文学历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还没有结束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夜莺歌>)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与泰戈尔的对话,相当的好,能与这样一位印度诗人如此联系,并与他环游亚洲,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并影响着徐志摩对于印度洋的恩情。

  游历学习的志摩先生,写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也有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写。

  在我看来,他所写的是人所触的正常感受,只不过是他会用最准确,扣人心弦的语言描绘罢了,体会是深刻的。

  如果世界上最后一本《徐志摩散文集》在我的手上你给爸妈炒的菜真好,有机会让老师一饱口福吗?我该会是怎样的欣喜发狂啊……

  读徐志摩传有感 24

  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本《徐志摩专集》。

  从第一页开始往下看,当我看完书的最后一页时,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笔。就拿诗歌部分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这首诗歌来说吧,诗歌收入于一九二五年八月版的《志摩的诗》。诗歌开头的那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就将日本女郎贤淑、端庄的品质表现得活灵活现。还有《乡村里的音籁》、《再别康桥》等诗歌写的非常优美。

  在散文这一部分中也有许多写的`不错的散文,就拿《求医》这篇文章来说吧,这篇文章原载于一九二六年九月六日的《晨报副刊》。这篇《求医》是作者继《自剖》、《再剖》之后的又一篇内心的独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内心的苦闷看成一种病,一种需要医治的病。散文中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层层拨开,努力地抛开现实社会的拘束,努力地自省,但无论如何,这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这篇文章作为一篇打开内心的文章,作者舍去老套的开篇模式,釆用和朋友的对谈内容引出主题,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还有《我所知道的康桥》、《罗曼·罗兰》等散文也非常不错,希望别人也能够看到这些好文章。

  当我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我决定要利用这些好的文章,来写出比以前还要好的文章,因为我知道这文章给我带来的好处是无限的!

  读徐志摩传有感 25

  不太喜欢徐志摩,因为他太过多情。男人多情总是不太好,不管是真情,还是实意,受伤的多为女人,而女人多情受伤的还是多为女人。因徐志摩的多情,苦了张幼仪,因徐志摩的多情,苦了陆小曼,可最终,他还是没有赢得爱人的怀抱,他这一生,也在多情中完结了。

  我读他的诗歌有限,读他的散文就更少了,上一周读了两篇他的散文,只觉得这样一个人,不论是诗歌创作,还是散文创作,都带着志摩似的浪漫和多情。不愧是天才的诗人,新手捏来的东西也并不显生硬和牵强,难怪文章后评中写道:在别人的委托下,于十分紧迫的时间内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在是难得!且他那篇作品是在泰戈尔来华时做的,本身委托者就有着要他写出恭迎泰戈尔的意思,可他只轻轻在篇末点了一下,就出了无限深意,看似平淡,实则深情,需细细感受。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张爱玲的散文的。没办法,从她的小说到她的散文,无处不透着世俗的真实。而徐志摩太过飘渺了,我想一个男人这样的.性格终究不适合。像柳三变,像秦少游,是对柔情女人的折磨。我还记得他的一首诗《沙扬娜拉》,真是无处不留情,又让人怪罪不得,因为他所体现的情那样直接,那样的不猥亵,又让人怎么生得起气来呢?仿佛爱一个人真的是理直气壮的事情,除了当事的两个人,其他人都是旁观者,而你又无法否认似的。

  多情总是苦

  苍茫人生路

  到处都逶迤

  我去他不留。

  读徐志摩传有感 26

  前不久,在空暇时间有幸拜读了徐志摩的《偶然》一诗,全诗短短几十字,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偶遇之人的喜爱,却又无可奈何而引发感叹。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表达了他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每每读起他的这首诗歌都会激起我对美的无限追求,对偶遇的深切渴望。对于二十岁正直青春年少的我们而言,正处于抉择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美,只有拥有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追求美,才能,感受美。对美的发现与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徐志摩面对愤怒,没有咆哮,没有慷慨高歌,甚至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淡然洒脱的文字、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用他的才能与行动告诉我们面对不如意的事需冷静,乐观,要豁达。

  徐志摩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我而言,还是偏爱他的诗歌,他的浪漫主义,每每翻阅他的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作品都足以给我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

  徐志摩以彼之细腻的心理捕捉,赋我缠绵的情感体会;以彼之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赋我酣畅淋漓的心灵洗礼;以彼之坦诚的语句,无畏的呐喊,赋我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世间短暂的停留,他的出现虽似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留下为之动容的作品,留下令人陶醉的浪漫主义情怀,叫人怀念,令人难忘,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读徐志摩传有感 27

  一段凄美传奇的爱情故事总是能让世人铭记称颂,不管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流传于世与人们对纯粹爱情的向往是分不开的我也不免流于俗套,对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恋故事真真是恋极了!因此我从不放过任何能了解这段故事的机会,从早先的听说,到后来的《林徽因传》,再是她与他的作品,但是终究是一种朦胧不清的感觉,如雾里看花,云中看月,我是一定想探个究竟,所以当我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不免兴奋,今日总算是看完了,终于是对这段徐林之恋有了些了解,除此之外,却也多了些其他的想法,细细道来。

  我所读《徐志摩传》乃韩山石老先生所著,对于韩老我只是听过其名,却从未读过他所写之作品。这本书虽是个人传书,却采用了纪传体的形式,可谓新奇,效果却也奇佳,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虽然书中分篇独立,但是全读下来,诗哲生平却也一目了然,相对于传统的人物传记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此书内容详实,所述历史几有可考之处,相对于之前我所读之《林徽因传》,这本书则更为人可信,韩老的严谨也让小辈不甚敬仰。此书也绝大多数的笔墨不是在徐林之恋上,多讲徐志摩生平所做之事所交之友,看书时更像是置身其中,看到的是近一个世纪前的种。种画面。我却也无憾之处,从书中我认识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徐志摩,而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中的男主角,也让我更加明白为什么徐林之间会有这么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无疑使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文坛上最璀璨的新星,他的才气让太多的人折服。然而让我更为赞叹喜爱的是他的性格和处世之态。他在文字上的.骄傲,在交友中的温和,在生活中的率真,在爱情中的稚气和执着,这些都让我太喜欢他了,我觉得我跟他有相似之处却远不如他,他就像是我最希望成为的却没能成为的那种人,所以我想如果我跟他生活在一个年代里,我也会毫无疑问的爱上他。鉴于这种。种的种。种,再加上林徽因的那一份温婉骄傲和豆蔻初开时的懵懂,那一份令我心醉神往的徐林之恋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明白了。

  读徐志摩传有感 28

  假期中,有两篇文章让我记忆犹新,一篇是《我所知道的康桥》,教我写作。另一篇是《赋得永久的悔》,教我感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大多数人都知道这句情诗,而徐志摩先生更是家喻户晓。每当读到徐志摩先生写的诗亦或散文,总是很荣幸。

  他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作品用词严谨,生动形象,尤其是《再别康桥》,他的妙笔勾勒出来的康桥之景,让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笔下生花”一词用在他的作品上,更是再合适不过了。

  读到这篇文章,我仿佛跟着徐志摩先生的视角,领略对他意义不一般的景点,那就是康桥。“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我闭上眼,先摸一摸书上的文字,感受隐约的桥影,再摸一摸书口,胜似一阵阵水波纹,接着我摸一摸书封面,觉得有一丝清凉。声临其境,我仿佛就是来到了康桥,来到了这个让徐志摩先生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座桥。

  分不清是康桥因他的文字而丽,还是他的文字因康桥而活。

  赋得永久的悔——作者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当代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我想,对于如此美好的身份,作者肯定也会很满意吧。

  文中倒数第二个段,最后几句。告诉了答案“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作者没有为自己的多重身份感到骄傲,反而愿意用这一切换来母亲的笑容。娓娓道来的人间之情,感人肺腑。

  读完全文,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他的母亲的“永久的悔”。半夜作者时常在梦中惊醒,渴望在梦中见上母亲一面,却是“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我想,那种痛彻心扉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所以,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温一壶月光入酒,揽一缕清风如梦。在书香中,我懂得从未有的哲理,看着从未有的景色,何乐而不为呢?

  读徐志摩传有感 29

  很久以前,就喜欢上了志摩的诗。

  记得那是一个青春萌动的季节,一个人坐在家里的楼顶上看书,看到了这样的一段: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纱扬娜拉。

  就是在那个瞬间我爱上了这首小诗,也是在那时开始,知道了志摩,知道了他的诗集。

  读者眼中,志摩只是执着于爱情。我不否认,志摩的诗有太多的爱情,就如前面的《纱扬娜拉>>.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打开《徐志摩诗集》,你会发现,一样有许多的诗不是爱情的。《破庙》中"千年万年应该过了,只记得那凶恶的神道,忘了,我现在的破庙"传出了志摩对祖国的忧对当权者的`恨。而《望月》却表达出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品读志摩的爱情诗,能够一起品味志摩那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在他的爱情诗中,我们的感情随着他时而的激情澎湃,时而的婉转流长。也是在读了他的爱情诗后,我的感情观脱离了高中的幼稚,才能更好的理解爱情的意义。

  读志摩的忧国诗,我能明白那时的中国,明白那时的世界的情形。他没有直接把祖国写出了,但他用暗喻的方法,写出了当权者的黑暗,写出了百姓的流离心酸。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恋,志摩没有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达,而在那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词语中,却有着他浓烈的情节。

  而读志摩的生活哲思诗,我们又能看出一个对生活观察细腻,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矛盾的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能看到一棵小草的悲喜,能看到一条小河的清纯。是他的诗,让我更加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我用一颗更成熟的心去生活。

  诗,许多的人不喜欢,更有许多的人不理解。我不敢说我很懂诗,但我很喜欢诗。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我喜欢诗中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喜欢他处出透出的哲理。诗,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如果可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看诗,品诗,从诗中学会生活,从诗中学会为人,甚至,从诗中学会爱国。

  读徐志摩传有感 30

  第一次接触徐志摩,是他的那首《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第一次感觉,诗是这么美!

  后来才慢慢发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谜一般地传奇人物,因为他的诗文,因为他的情爱,更因为他的云游。我也试着走进他矛盾杂糅繁复奇特的世界,去感受他那颗在理想与现实、飞扬与堕落中冒险的灵魂。

  他的诗文大多是与自己的情与爱,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感觉他就像是一个躲在象牙塔内吟风弄月自怨自艾的诗人。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当1922年他带着“康桥”式的浪漫激情与救国救民的愿望回到祖国同时,他的理想主义却碰了壁。他看到了现代文明掩盖下的虚伪、狡诈、猜忌、残酷的社会现象,他一次次地剖析自我、剖析社会、攻击龌龊的政治,急切想开出救国良方。终其一生,他始终是个爱国主义者,就算是在病苦的日子里。在实际生活重重压迫下,他仍然并不绝望,并不悲观,在极深刻的底里。我那时还摸找了希望。”

  他和陆小曼的爱情长久地为世人所羡慕,又不断地遭世人的非议。在那个年代里,包办婚姻是再平常不过的,他为了纯洁的理想的爱不惜掀起极大的家庭纠纷,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这在当时是罕有仅有的。这让我感觉他很酷,有个性,是个至情至性的人。

  他的云游更是我心中向往的理想生游。他抛却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哥伦比亚的.大学博士头街。他独自一人飘扬过海到美国大学去散步、划船、抽烟、看闲书……过着一种实在而惬意的生活。这种“云游”生活默默地滋养了他的胸襟和情怀,建议了崇尚自然的自由理想。

  我从他“如飞”般的诗中看到了一种追求自由美好幸福的精神,我想这便是我吸引我的地方。

  读完他的诗,你能了解他的内心与他的信仰;读完他的诗,也能让你依稀感觉到上个世纪历史的沧桑、风起云涌;读完他的诗,给我一种爱、美与自由的感觉……

【读徐志摩传有感】相关文章:

徐志摩传08-23

《徐志摩诗传》介绍11-28

《徐志摩传》读后感10-16

徐志摩传读后感09-23

《徐志摩传》的读后感11-11

读徐志摩诗08-09

读徐志摩的散文12-04

《偶然》-徐志摩,有感10-22

徐志摩传读后感2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