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词牌名,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声声慢李清照赏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篇1
【原文】
声声慢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② 最难将息。③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④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⑥ 怎一个愁字了得!⑦
【注释】
①此调原名《胜胜慢》,后蒋捷用此调咏秋声, 全词都以“声”字押韵, 因改称《声声慢》。上下阕,九十九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凄凄惨惨戚戚是指描绘内心孤独痛苦的感觉。凄凄,凄苦寒冷悲伤的样子。惨惨,悲惨,内心忧郁的状态。语出《诗经·小雅·正月》:“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虚。”戚戚,忧愁,心有所动的样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于我心有戚戚焉。”形容心情极度忧伤。
②乍暖还寒是指时而暖和,时而寒冷。
③将息是指养息,保养。
④谁是指何,承上文指花。有谁堪摘:犹言无甚可摘。一说:有谁堪与共摘。
⑤怎生得黑是指看样才能捱到天黑。
⑥这次地是指这光景,这情形。
⑦了得是指怎得包含得了。
【赏析】
词的上片,开头三句,叠字运用,大胆创新,倍受人们赞赏。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肃条的秋景,寒气袭人,愁情倍增。“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写词人的内心感受,是“冷冷清清”的加深与继续,悲伤愁苦无以复加,接下来的五句,是对愁情的具体叙述与描写。
“乍暧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气候忽冷忽热,变化无常,使人无法适应。只好借“三杯两盏淡酒”来御寒浇愁,然而,又哪能抵挡得住那阵阵袭来的晚风呢?经历那么多的变故,几番折腾,终日忧愁满腹,郁郁寡欢,身体无法承受气候的变化。本想喝酒御寒,借杯中之物来消解心中块垒,殊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给人带来的却是无限的'沧桑与苦涩,内心无边的悲怆,在寒冷的人生旅途中反添了更多的忧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渲染悲凉凄苦的气氛,中国古代文人对季节的更替,景物的变迁非常敏感,所谓“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李清照触景伤情,仰望南飞的大雁,无限感慨,雁叫声声心欲碎,自然联想到“鸿雁传书”,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丈夫已去世,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词的下片,李清照给读者勾画了一幅感伤的秋景图,满含了词人的家园之思,漂零之感。“满地黄花堆积。”“黄花”即菊花,落花遍地,狼籍不堪,一片调零,破败的景象。“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枯落,不值得去采摘。读者听到了词人凄苦的心声,看到了词人那憔悴感伤衰老的容颜。此时此景,只有人菊相吊,茕茕孑立,是何等的冷漠萧条,孤单伤感。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写进了一个孤寡夫人的惨痛哀伤,这两句诗在上面所描写的种种令人伤心的感受后,一个不幸着的哀叹。她寻觅无主,心神残凄,加之深秋风寒,淡酒难御,望雁过而怀旧事,见残菊更起新愁,这样的境遇,一个人守在窗前,如何能挨到天黑呢?前人的评论极赞赏这两句,说是“借用淡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彭孙遹《金粟词话》)。“黑” 字是个险韵,很难押,此处用得很自然稳妥。
“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声声慢》一词将愁情抒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这首词的艺术特点,一是铺叙手法的运用,而是叠字的运用。词人通过铺叙“淡酒”、“雁”、“黄花”、“梧桐”、“ 细雨”等这些富有特征意义的景物,通过一组接一组的叠字连用(十四个叠字),把内心感情层层深入地渲染和烘托出来,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篇2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背景简介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出生在山东济南的一个官宦家庭。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笃于经学,负盛名。母王氏,,亦知书善文。李清照自幼受家庭优越教育,工书,能闻,兼通音律,少年便有诗名。丈夫赵明诚是当朝宰相赵挺之侄子。夫妻常以诗词相唱和,并拾掇、收藏金石书画。南渡前一直着优裕的生活。
靖康之变,举家南迁。途中,金石书画毁失殆尽。第二年,赵明成因惊吓悲伤过度而病逝。从此,她就孤身一人流落在杭州、绍兴、金华一带。晚景孤苦无一,我不知道赏析。生活窘迫,处境相当凄惨。比拟往昔优裕幸运,常有人生沧桑、恍若天上人间之叹。
李清照诗文俱佳,尤以词擅名,词风以南渡为界,变化很大。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和天然风景,内容较为偏狭,风格清爽俊逸。后期词多写国破家亡后的乱离生活,,内容大大拓宽,风格苍凉沉郁。其词令、慢皆工,擅长白描,情致委婉,擅于化用口语,注重炼句立意,自成一格,被称为“易安体”。
这首《声声慢》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
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长调慢词。全次上下篇共八个层次,以“愁“字贯穿始终,极尽哀婉凄绝之情的倾吐。
“寻寻觅觅,冷沉寂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以十四个叠喝起,千古奇句。“寻寻觅觅”写行为,“冷沉寂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行为、环境、心情三者横向循环,纵向延长,统领全词整体建构。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抓住深秋气候忽冷忽热、反常多变的特点,突出心情的烦闷难熬。是气候多变引发了心情烦躁,也是独处烦闷的心情更迟钝于气候的反常。烦闷难熬必然坐立不安,于是发动了后文中喝酒、望雁、看花等一系列寻求解脱的行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前句写喝酒,是借酒消愁。“三杯两盏”是不定数,证据他意不在酒,只是由于烦闷难熬,看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才下认识的以酒削愁。“淡酒”是非真实感觉,意在反衬心坎愁情的深重难解。后句写屋外秋风呼啸,渲染秋愁。“怎敌他”三字,将喝酒与秋风巧妙绾联,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强调借酒消愁愁难消,秋风袭人更增添了浓浓的新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以大雁的候鸟特征和“信使”身份,引发联翩情思。闻名誉雁,是词人意在转移视听,寻求精神寄托。雁从南方来,勾起她对故国、故乡、亲人及往昔乐事的追怀,而追怀又与眼下的孤凄处境构成强烈反差,于是国破家亡之痛涌上心头。”旧时相识”是在伤心中生发的错觉,这错觉又引发了她对夫妻两地传书、诗词赠答美好生活的回想,并勾起她对丈夫新丧的无限痛楚。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以残菊自喻。写满地黄花堆积、残败憔悴、无人心爱、就是写自己的凄惨遭遇、人老珠黄、孤单无依。”如今”二字暗含着对往昔的比拟,感叹自己身世的沧桑巨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空房独守以够凄苦,而望雁、看花所引发的国破家亡、身世变化之痛,又塞满她的胸膛,于是,忍不住收回”怎莫能压到天黑”的呼告告。这是心坎愁情满盈的必然外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用嘀嗒嘀嗒的雨声来刺激词人的听觉。雨点声声,不是落在桐叶上、石阶上,而是敲击词人已经破碎的心上。”到黄昏”暗示着漫冗长夜、乃至整个凄苦晚年得令人畏惧,于是又一声绝望的呼告接踵而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切苦情都涌上心头,一切寻求解脱的致力都宣告失败后的一声撕肝裂胆的哀叫。痛苦、绝望到了极点,是无法诉说的,故而以不了了之,将无限悲情留在读者的脑海里荡漾。总体说来,声声慢是通过一系列深秋景物的反复渲染,层层叠加地表现出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凄凄惨惨的心情。但必须看到,这凄凄惨惨的心情,绝不但仅是即时即景的感受,也不但仅是晚年的写照,而是将国破家亡、身世变化等一生的遭遇和痛苦都浓缩在一时间的感悟伤怀之中。听说声声慢·寻寻觅觅。意境是广阔的,痛楚是深微的,情致是动人的。同时,也不能以为这首词所表达的仅仅是一己私情。靖康之变以前今后,李清照生活在两个反差极大的世界里,心灵的深度创伤是难以治愈的,所以她晚年的词作总免不了伤离感乱、哀婉凄绝的情调。应当说,她的悲剧也从一个正面体现了时代的悲剧,她不断地言愁唱恨,也是对乱世的控诉。
一、象外之象:意境空间主要发生在象外
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化的程度体现着诗词审美程度的坎坷。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的深秋景物来书写愁情,意象联翩而情致充盈。但意象化的程度,主要不是看诗词中描述了几何景物、而是看这些景物中究竟包含了几何东西,或者说看它们究竟能生收回几何东西。说得更清晰一些,就是要看这些景物中究竟有几何象外之象,有几何言外之意。这是诗词审美特征的凑集体现。古人特别崇尚”象外多象”,”言外无穷”,”在有限中见出无限”,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方面,《声声慢》是相当出色的。
先以“过雁”这个意象为例。“雁过也,正伤心”,为什么?首先是由于大雁是候鸟,北雁南飞,宣告了秋天的到来,于是一派万木凋零的残秋景象和一缕悲凉的`秋愁袭上心头。但这不是伤心的主要原因。大雁从哪里来?南方。这“南方”二字一跳进去,词人的心思就飞向了南方的故国、家园。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然而故国已沦陷,家园已败毁,于是她的脑海里就会映现出一片故国度园的伤残景象,乃至举家南逃的惨状。同时,那往昔家园的亭台楼阁、赏心乐事也会在脑屏幕上不断闪现,使她陷入一阵阵美好的回忆之中。然而当她的思绪再回到面前目今来时,那孤身流落、晚境悲凉的现实,却使她更加感到凄凄惨惨了。“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又是奈何回事呢?原来是大雁的“信使“身份又引发了词人一连串更痛切的系念。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笃,往昔常两地诗词赠答,传情寄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那时李清照词中的名句。所谓“旧时相识”,当然只是心神恍惚中的错觉闪念,但这一闪念却恰恰刺中了词人那时最痛楚的神经:勾起了她对丈夫丧状况的记忆,同时也引发了她对往昔夫妻恩爱生活的追怀;而最比拟眼下空房冷寂、孤苦无依的状况,那就难免苦上加霜、痛上加痛了。如此看来,在”雁过”这刹时景象背后,至少包含着秋色凋零、故国沦丧、家园败毁、往昔荣华、夫妻伉俪、丈夫新丧、晚境孤苦等诸多象外志向,说他一以当十,绝非虚言。
再看“黄花”这个意象。“漫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声声慢·寻寻觅觅。如今有谁堪摘!”这无疑是看残菊,想人事,双层空间,同构隐喻。这被西风摧残的枝颓叶败、堆积满地的景象,怎能不令人联想到词人国破家亡、飘泊江南的坎坷遭遇和痛苦处境呢?那满地的败叶落英,被风吹来卷去,憔悴破损,不堪入目,怎能不令人联想到饱经沧桑的词人那青春已过、人老珠黄的影象和那颗已破碎得无法弥合的心呢?盛开的美菊,让人美观娱心,女人天生就应但招人心爱,何况是才华风流的女词人;然而如今却是亲人亡故,朋友星散,伶丁一人熬空房,哪里还会有半点人情乐事光顾呢?“如今有谁堪摘”这一感叹中,包含着几何独处,几何苦闷,几何悲凉!不但如此,当词人写下“如今”二字时,就不能不含有“追昔”的情思。面对黄花的憔悴,认识到自己的人老珠黄,怎能不想到往昔年老貌美、楚楚动人的青春光彩?诘问黄花“有谁堪摘”,喟叹晚境孤苦无依,又怎能不想到往昔朋友满座、诗酒礼赞的富贵荣华?“伤今”必然导致“追昔”,而“追昔”又回过头来激化了“伤今”。可以说,这黄花的盛衰,也就是词人一生巨变的写照,黄花意象的比兴意义,就在于它触发了词人对自己一生沧桑命运、身世变化的痛切反刍。
从以上两例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诗词中所间接描述的景物,不如说是诗词主要是开启情思。情思是一种张力极大的心理具体形式,它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对于声声慢 寻寻觅觅。只有在情思涌动中联想、滋生的象外之象和意外之意,此时诗词意境的真正时空天地。你看,《声声慢》所间接抒写的,只是词人在某一秋天黄昏的所见所闻,但就其情思中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来看,却几乎涵容了词人一生的遭际和感受:由急风、细雨、过雁、黄花所引发的天然景象,是一个满目凋零、感伤难尽的秋色秋意;由北雁南飞和“旧时相识”所引发的社会景象,是十多年来国破家亡的遭遇和亲朋离散的孤苦;由黄花的盛衰所引发的人生景象,则是几十年来反差极大的个人身世变化和无限哀思;有梧桐细雨所引发的长夜难熬景象,则预示着词人整个晚年的凄苦和绝望。这每一方面得象外天地都深广的难以限量,何况将他们分析起来才是《声声慢》的意境所在呢!好的诗词,其意境空间应当主要生发在象外,这是一条重要的审美规则。
二、内在结构:越寻求解脱心态越不平衡
诗词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其内在形态是一系列景物认识的转换,其内在结构则是一条情惑流,或者说是一条心理活动流。好的诗词,其内在的物象的转换应当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必然结果;而反过来,内在物象的转换又有用的推进者内在情感的活动。在这方面,《声声慢》也显示出过人的匠心。
总体说来,《声声慢》的抒情心理,是一个由失落心态引发不断寻求解脱的行为,而又由寻求解脱行为不端导致心态更加失落的经过。开头“寻寻觅觅”四个字,写的是行为,但体现却是一种失落心态。国破家亡、飘泊异乡、丈夫新丧、孤苦无依,是酿成失落心态的根柢原因;乍暖还寒、气候反常、独处空房、苦闷难熬,则是引发失落心态的导前线。当这种失落感无法排解时,就会酿成心态的极度不平衡,而心态不平衡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就是下认识地东望望、西看看、东摸摸、西弄弄。这举止看来没有目的,实际上却目标清晰,那就是寻求解脱,声声慢赏析。以恢复心态平衡。这是由心理学依据的。生命运动的一条基本纪律,就是随时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当人的情感、心态因某种原因而失衡时,生命本身就会自动地生收回一种扞拒不平衡已恢复平衡的力量。在生态心理学上,这叫做心里趋衡力。这是生命本体维护自我的一种天性。在这种趋衡力的支配下,人们经常呈现出一些看似无目的、但实际上目标清晰,虽然无自觉认识、但却合乎心里逻辑的“寻寻觅觅”行为。只要心态平衡得不到恢复,这种寻求解脱的行为就会延续下去。声声慢正是借助趋衡力的作用,通过不停地寻求解脱行为,将景物一个个导引进去的:坐卧不宁就走来走去地喝酒,喝酒不行就开窗望雁,望雁不行就折腰看菊,看菊不行就喟叹、呼告。无疑,这样的景物转移是异常合乎内在心理活动的纪律的。
更见匠心的是,为了达到表现愁情深广无边的目的,作者始终不让寻求行为取得从来应有的解脱效果,而是恰恰相反,总是让一个个解脱行为不断打开新的愁情空间:借酒浇愁更感到愁情的深重难解;听到屋外风急又扩大了阵阵秋愁;开窗望雁本意在于缓解苦闷,但却带来更为广远的家破人亡之思和丈夫新丧之痛;折腰看菊本是为了转移视听,但却开启了身世变化之哀的闸门┄┄显然,随着寻觅行为的推进,景物不断转换,愁情也层层叠加。这就是越寻求解脱心态越不平衡、有意消愁愁更愁的整体建构艺术。这种通过描述消愁行为的反效应,来反托愁情深重难解、拓展意境空间的构思方法,无疑收到了愈相反愈相成的审美表现效果。
与此相应的是层次安排的心理合律性。全此除开头叠字句外,共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通过气候、秋风、过雁、残菊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是一个情绪缓起渐进的经过。其中二、四两层,间隔应用了“怎敌他晚来风急”和“如今有谁堪摘”两个反诘句,是情绪上涨在句式上的体现。到“黄花”句愁情天地已拓荒完毕,情绪已达到高潮,于是迎刃而解,有了独自怎生得黑的第一声呼高。至此,词意似乎义无所付家,但作者又妙笔横生,让点点滴滴的雨声来刺激她的听觉,敲击塔纳早已痛楚不堪的心灵,这无疑是火上浇油,点火引爆,于是又爆发了更强烈的第二声呼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显然,这一切安排,都是异常合乎心理活动、情绪上涨的必然律的。试想,如果把呼告句放在别的部位,或者不是把梧桐细雨放在两个呼告句之间,还会有如此合情合理的内在逻辑效果吗?
三、叠字句:统领全词意境整体构建
《声声慢》在发言上的特点有三:一是口语的应用,如“将息”, “怎生”, “了得”等;二是反诘肯定句式的恰当应用;三是叠字句的胜利应用。声声慢朗诵。前两点无需赘言,这里主要谈谈叠字句的构建意义。
几乎整个古今论者都赞叹本词开首的十四个叠字,但说来说去总是在”奇”字上打转,没有看到它对全词整体构建的统领作用,这是不应该的。开手叠字句的统领作用,体现在横向的三点循环和纵向的三点延长两个方面。
先看横向的三点循环。“寻寻觅觅”写主体行为,”冷沉寂清”写周围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在的心情。行为,环境,心情三者之间是一循环关系;因心情愁闷而有了寻求解脱的行为,由寻求解脱的行为而引出了周围的景物,因景物的沉寂而使心情更加愁苦, 因心情更加愁苦则更要寻求解脱------这行为, 环境,心情的三循环,就是<<声声慢>>整体意境的横断面,非论从词作的哪个层次上横截一刀,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三者之间是一个循环生发的心理经过:“乍暖还寒时候”,是坐卧不宁(行为)、气候变化(环境)、烦闷难熬(心情)三者的循环生发;“三杯两盏淡酒”,是自斟自酌、酒、愁情深重难解三者的循环生发;“雁过”,是开窗仰望、北雁南飞、国破家亡之思三者的循环生发;“旧时相识”,是泪眼恍惚、错识过雁、丈夫新丧之痛三者的循环生发;“满地黄花”句,是折腰俯视、菊花凋残、身世沧桑之叹三者的循环生发;“梧桐细雨”,是闷坐静听、点点滴滴、长夜难熬之惧三者的循环生发。应当认识到,诗词中的每隔一项,都是一个行为、环境、心情三者的循环生发的心理经过。人们习惯于把意象分解为情与景或意与象两个方面,那是静态要素分解,容易忽略其中的动态心理活动经过;把主体行为加进去,这个心里循环生发经过久旋动起来。这就是“结构”与“构建”的差别所在。一切诗词创造和解读,都必须走进主体、环境、心情互相生发的心里构建经过,因而,这个横向的三者循环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再看纵向三点延长。诗词意境的展开有一个时间经过,这个时间经过实际上就是前面说的横向三点循环生发经过的不断向前推移。如果把这个推移经过作纵向解剖,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是并行的三条线在向前延长;一条是行为活动线,一条是景物转换线,一条使心情变化线。显然,《声声慢》的这三条纵向延长线,分别是由“寻寻觅觅”、“冷沉寂清”和“凄凄惨惨戚戚”统领的:独守空房、自斟自酌、听屋外风声、开窗仰望过雁、泪眼恍惚生错觉、折腰俯视黄花、窗下闷坐叹气、烦腻室外雨声、心坎收回呼告,这是纵贯全词的主体行动线;乍暖还寒气候、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北雁南飞、旧时相识、满地残菊堆积、梧桐细雨黄昏,这是纵贯全词的周围环境线;烦闷难熬、愁情深重难解、秋思秋愁、国破家亡之念、丈夫新丧之痛、身世变化之哀、长野难熬之苦、晚境孤苦之惧,这是纵贯全词的内在情感线。一般说来,环境转换是着力描写的明线,声声慢。内在情感是令人思而得之的暗线,而主体行为则经常是一条略加点拨的半明半暗线。但不管怎样,这三条线的纵向延长与其每一环节上的三点循环生发的动态性无机合成,就是诗词意境整体构建的基本模式。只有当一首诗词的之一纵横交错的动态构建模式的局部和整体,都在你的头脑中生动的活起来是,才能说你已经真正走进了这首诗词的意境。这是诗词解读的基本功。
四、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面前目今只有冷沉寂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心坎的感伤,声声慢优秀教案。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容忍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柢不能扞拒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外,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想象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听说声声慢朗诵。
地上随地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奈何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收回令人心碎的声音。对比一下《声声慢》赏析。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奈何能说尽!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篇3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李清照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李清照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李清照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李清照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李清照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李清照,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李清照,情何以堪?所以李清照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李清照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李清照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篇4
声声慢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乍暖还寒:谓天气忽冷忽暖。
⑵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⑶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⑷黄花:菊花。
⑸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谁:何,什么。
⑹怎生:怎样,如何。
⑺这次第:这情形,这景色。
声声慢赏析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但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几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这个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 相关推荐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相关文章:
李清照《声声慢》的赏析06-22
李清照《声声慢》诗词赏析09-15
李清照词的声声慢赏析07-26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09-08
关于李清照的《声声慢》赏析05-28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07-06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05-11
声声慢 李清照课件08-29
宋词 李清照 声声慢09-25
李清照诗词声声慢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