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2022-01-29 小石潭记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的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学生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学生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第26课 小石潭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屿

  嵁 佁然 翕忽 幽邃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 斗:象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6)不可久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随从。

  (8)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 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预习指导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寂寥( )

  悄怆( )幽邃()

  三、重点词解释

  心乐之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

  四、翻译: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

  一、写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二、再读课文,把握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三、合作探究:(老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四、自测评估:(老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

  2、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

  3、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

  4、描写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一、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谈谈感受;三读,传韵味,养语感;四读,放胆评,出口诵。重点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然后是创造性活动,“我是设计师”,设计一景点,并描绘景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最后是课文延伸。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想象和创新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2-1-c-n--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领会作者的心境:前乐后忧,以乐衬忧。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古诗文中的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官永州,这是他政治生涯的极大不幸。可永州有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永州从此不再默默无闻,重现天日;山水游记有幸,它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永州八记”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不朽的名篇。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

  二)、学习古文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并大体弄懂的意思。

  学生初读 老师范读 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相结合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嵁 佁然不动

  参差披拂 俶而远逝 翕忽 悄怆幽邃

  ②区别下列句中词的含义。

  (1)之: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2)而: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3)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4)环: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5)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⑶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潭西南而望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二读,这一遍读读出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1)探究一下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题的“小”字“石”字

  小在“全石以为底”;小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在鱼“历历可数”;小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等。

  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游览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

  3、三读,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21教育网

  学生品味词句

  4、四读,放胆评,出口诵。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21·cn··c

  学生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近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21-cn-.c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2·1·c·n··

  学生在班上背诵喜爱的段落句子。

  三)、“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21·世纪*教育网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21*cn*c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 “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学生还设计了“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四)、课文延伸。你已学了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交流描写山水的名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皆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四读,由浅及深地学习课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打破常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活动能抓住学生的心,拉近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激活其认知潜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地位,而以往“一字一句”式枯燥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在一个个课堂活动设置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六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九篇11-21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9篇10-24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10篇07-01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八篇06-28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8篇10-21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10篇10-04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6篇09-21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9篇09-21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九篇09-09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汇编5篇09-05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教学的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学生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学生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第26课 小石潭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屿

  嵁 佁然 翕忽 幽邃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 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 斗:象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

  (6)不可久居 居:停留。

  (7)隶而从者 隶:随从。

  (8)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 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预习指导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二、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清洌()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寂寥( )

  悄怆( )幽邃()

  三、重点词解释

  心乐之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

  四、翻译: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

  一、写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

  二、再读课文,把握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主旨:

  三、合作探究:(老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四、自测评估:(老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

  2、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

  3、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

  4、描写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一)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练习】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一、设计思想: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感情,谈谈感受;三读,传韵味,养语感;四读,放胆评,出口诵。重点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然后是创造性活动,“我是设计师”,设计一景点,并描绘景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最后是课文延伸。让学生搜集古诗文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提高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

  涵泳品味语言,体会的写景技巧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想象和创新中得到审美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2-1-c-n--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领会作者的心境:前乐后忧,以乐衬忧。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古诗文中的描写山水名句,摘录下来,选一二则加以赏析。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柳宗元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官永州,这是他政治生涯的极大不幸。可永州有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永州从此不再默默无闻,重现天日;山水游记有幸,它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永州八记”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不朽的名篇。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柳宗元

  二)、学习古文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1、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并大体弄懂的意思。

  学生初读 老师范读 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相结合

  ①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嵁 佁然不动

  参差披拂 俶而远逝 翕忽 悄怆幽邃

  ②区别下列句中词的含义。

  (1)之: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2)而: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3)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4)环: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

  (5)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⑶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潭西南而望

  学生看书下面的注释,边弄懂文意。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2、二读,这一遍读读出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1)探究一下的标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题的“小”字“石”字

  小在“全石以为底”;小在“潭中鱼可百许头”;小在鱼“历历可数”;小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等。

  文中哪些景象与“石”有关:

  “全石以为底……为岩”这一句与石有关;“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

  (2)本文的游览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心乐之”“似与游者逗乐”“凄神寒骨,悄怆忧邃”,一乐一忧。

  3、三读,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

  老师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洁、清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里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21教育网

  学生品味词句

  4、四读,放胆评,出口诵。

  老师示例:第二段写了潭中的游鱼。写时一石双鸟,既写鱼之态,又写水之清。写游鱼,动静结合,显出鱼的活泼和情趣。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说说你的体会。21·cn··c

  学生品评,赏析:

  如(1)声形结合。发现小潭,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远近交错。“潭西南而望”这段是远,下段“坐潭上”是近。远远近近,多层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动静互衬。写游鱼,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景物的描绘,渗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怀等等。21-cn-.c

  师生共同探讨,明确作者的情怀,前乐后凄,以乐衬凄。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但面对过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怆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的压抑烦恼之情,但欢乐只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触发了出来。2·1·c·n··

  学生在班上背诵喜爱的段落句子。

  三)、“胸中有丘壑”,我是设计师。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并用优美的语言,展开想象,来描绘其景致。21·世纪*教育网

  老师示例:据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通幽”景点。依山势地形,蜿蜒前行。路宽约1米,两旁翠竹摇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边还不时传来婉转悠扬的鸟鸣声。 21*cn*c

  学生设计:如据文中“潭西南而望”这段,设“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凉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设有几张木椅竹凳,凭栏远眺,一条小溪迤逦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设 “观鱼台”。小石潭四周,围着一圈竹制栏杆。潭水清澈见底,潭中游鱼似在空中游。树蔓倒映潭底,和鱼影交织在一起。

  学生还设计了“听水轩”;”、“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阁”等等。

  四)、课文延伸。你已学了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交流描写山水的名句,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吴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皆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李白)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曹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王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四读,由浅及深地学习课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打破常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活动能抓住学生的心,拉近文言文和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特点,激活其认知潜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地位,而以往“一字一句”式枯燥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能动性。在一个个课堂活动设置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晓文意并背诵课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紧紧扣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好文中的乐(难点)。词语、生字结合预习当堂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与《马说》的作者韩愈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世称“柳河东”,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1、学生齐读

  2、师生评议后教师范读

  (二)译一译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注意纠错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三)议一议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从音、形、色三方面入手。

  2、第2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特点: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写潭水。

  写法:动静结合

  心情:愉快

  写鱼,动静结合,侧面衬托水的清冽。

  3、文中写景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抓住了事物特征。

  (1)突出了“石”。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 “闻水声,如鸣佩环”(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后面还有“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紧扣“清冽”写潭(水)。

  4、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讨论: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水声动听,环境优美,游鱼逗乐。

  (四)比一比

  当堂背诵,比比谁背得最快。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