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
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
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
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
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六、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小石潭记教案 篇3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第二段写“鱼”与写“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生字词(请学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标展示】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吗?
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
(1)重点词语
西行 心乐之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俶尔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佁然不动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2)特殊现象
①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3)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第1节,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概貌。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潭水的来源。
第4节,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5节,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请问作者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顺序。
5.写景过程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弯曲的样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7.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归纳总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巩固拓展】
想象描写: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预习指导】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达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
潭水和游鱼
潭水的来源
潭边的感受
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了解作者所写之景,学习作者写景之法,感悟作者所抒之情。在学习新课之前,先来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齐读课文,重温内容。
2.给红色的字注音(幻灯片2)
篁竹( ) 清冽(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俶尔(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3.重点词、句积累(幻灯片3、4、5、6)
实词积累检测(幻灯片3)
青树翠蔓 为坻 潭中鱼可百许头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水尤清冽
(幻灯片4)1、乃记之而去 2、佁然不动:
3、崔氏二小生: 4、不可久居
(幻灯片5)1、从小丘西行闻水声 2、如鸣珮环
3、心乐之 4、下见小潭
5、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
(幻灯片6)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幻灯片7)“记”的有关常识。
二 、走近文章
1、读课文思考:请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 !”为题,谈谈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2. 再现小石潭的写作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走进文章
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我们来进一步感受它的美,体会作者的写法。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学生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读)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起作者好奇于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发现了小石潭。(所用方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石潭有什么特点?用原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些特点的?
明确:——“石底”、“水尤清冽”
3、作者依次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的是哪些写法?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特写镜头。潭水:清 鱼:乐
怎样描写?水:侧面描写 鱼:动静结合 溪: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运用比喻修辞)
石→树→ 鱼 → 水 →溪身→ 岸势→ 四周
↓ ↓ ↓ ↓ ↓ ↓ ↓
奇 美 乐 清 曲折 参差 幽寂
其实,文章景物中无不透着“石”的气息,请找出。(学生找出并且读出来)这才是小石潭。
4、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先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再来读)
明确:——“心乐之”、“似与游者乐”(体现作者观赏小石潭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和快乐)
——“以其境过清”(环境凄清,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悲凉的心情。)
明确:作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小结:景物:潭、树、鱼、水、源头、岸势
潭:“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
情:“乐”、“清” “凄”
四、疑难探讨: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作者到底是“乐”还是“忧”?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结: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人,他时刻牵挂着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呢?
五、感情体悟
作者借小石潭的美景来抒发怎样的情感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在文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作者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运用修辞、寓情于景),更让我们看到了《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水彩画(寓情于景的写法);也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乐曲(抑郁寡欢的情感);更是一篇让我们难以忘怀的优美篇章(山水游记的名篇)。
七、学以致用、运用文中所学写景方法,写一段景物。(十分钟后让学生读)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积累古诗文中写景的名句。
3、读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章。
小石潭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一、教学的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学生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学生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资料.
积累文言资料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心境.
学会欣赏山水景色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初读课文,搜集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资料.
一。 导入:由学生简介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教师导入: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烦闷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访山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洞纷至沓来,美不胜收,看于茂林修竹之中,谭清泉又呈现于眼前了.
二.朗读---整体把握
1.朗读:1) 教师范读
2) 学生自读
2.翻译:分段进行,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 ,全班根据课下注释自己翻译,不懂得划出.
提出不懂得问题,全班同学和教师解答,指名翻译.
3.齐读---梳理文脉:说景物:作者描绘了那些景物,这是景物按什么顺序一次出现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溪岸)-- -潭中气氛 按游览顺序
说氛围:作者认为这些景物笼罩着什么气氛?
幽深冷寂
作业:积累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
三.选读---品味语言
1.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品味最美的一个画面,用得最妙的修辞,用得最妙的词语.
四.探究---理解主题
1.小石潭在当时称不上美景,也算不上胜地,只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潭,假如经柳宗元妙笔生花,现在已经成为名胜古迹.发挥你的想像力,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去游览,请描绘一下看到的风光.
2.游览了小石潭的风光,你觉得那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
3.同是小石潭,为什么柳宗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柳宗元参改革,失贬被贬,这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这种写法叫寓情于景.
五.联读---赏析体验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物皆情语"的确,景如果没有情绪加入,景是死景,情如不借景抒发,情又太直白,景物与心情相结合,就会出现一种境界.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名言佳句都体现了这种境界,请任选一则赏析.
(多媒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石潭记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二、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
三、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 熟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翻译全文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3》。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
一:
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二: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
【小石潭记教案范文锦集9篇】相关文章:
1.小石潭记教案
3.小石潭记教案
4.《小石潭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