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略说

2020-11-13 温庭筠

  温庭筠的词给人的是一种感官印象。先看第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这个形象,在"花间集"的时代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可以指山眉,说女子眉毛的形状象山。在这首词里面,它指的是不是眉呢?我以为不是的。词中说小山重叠,眉毛可以象小山,但如何重叠呢?还有,词中第三句有"懒起画蛾眉",又提到蛾眉。就文学的感动的情意上说来,这种重复显得凌乱,不能造成一种感发的效果。

  小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山枕。五代时"山"是可以形容"枕"的。顾?写的两首"甘州子"里,就有"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和"山枕上,几点泪痕新"的句子。但我以为,温词中的小山,不指山枕。因为他说小山重叠,现在软的枕头可以两个重叠,山枕是无法重叠的。

  剩下的一个可能,是山屏。小山的形状,指的是屏风,是折叠的屏风,有点像山的形状。有人以为这说法不对。说下边将"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鬓边如云的头发要从脸上遮掩过去的样子。屏风离得老远,女子在床上,两者不能衔接。可是,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屏风来理解古人的词。古人所说的山屏或屏山,就是在床头的。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自己的词来证明。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有"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把屏山和睡脸结合在一起来写。我们上面讲的"鬓云欲度香腮雪", 指的是睡脸,小山指的正是屏山。

  "小山重叠金明灭","金明灭"是什么呢?他所写的应该是早晨,阳光从门窗的空隙照射进来,照在这个女子枕畔的屏山上,而屏山上是有一种金碧螺钿的美丽装饰的。所以当日光照在上面,就显出金光闪烁的样子。有了光线人就容易惊醒。"鬓云欲度香腮雪",晚上卸了妆,头发是披散的。鬓云欲度,度是度过的意思。当她在枕上一转头,那鬓云就欲度---流动过来,要掩过去没有掩过去的样子。腮就是指面颊,以"香腮雪"说明她的腮上有脂粉,是香的,皮肤是白的。他把"云 "放在前边,把"雪"放在后边,说香腮的雪白,鬓发的乌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

  到后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就跟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了。屈原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其中的"蛾眉"是指一种才德志意的美好。李商隐写的"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是代表一个有才学,有志意,有理想的人,对于自己的才能志意的珍重爱惜。可是温庭筠说的不只是画蛾眉,他说的是"懒起画蛾眉",这懒起有道理吗?欣赏诗词不能从表面上来看,我们读诗词要超出外表所说的情事,看出一种精神上的本质才行。你要从屈原的爱美要好,看出一种在精神品质上爱美要好的心情。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培养读者一种爱美要好的感情。

  下半首说"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女子戴上花是前后镜都照一照,从每一个角度看这花的位置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美好。"华严经"上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之间的关系,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是渺小的,是微弱的。每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在众生界中,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不同的连锁反应。"众镜相照 ",就会重重现影,就"成其无尽复无尽"了。所以照花要前后镜,就看到花面交相映。花是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女子从起床梳妆到梳妆的完成,最后自己的这种衡量,写的是一个美好的完成的高峰。"交相"二字表现了一种重重无尽,精力饱满的样子。而且这种修容自饰的精神,也与屈原"离骚"之以衣饰之美为喻托的传统有相合之处,这正是张惠言说"照花"四句是"离骚"初服之意的缘故。

  最后两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帖"字通"贴"字。"帖"字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熨贴的意思。襦是短袄,罗是材料的质地,绣是罗上花纹。另外一个可能是"贴绣"的意思。贴绣和补花差不多,剪一块材料补贴上去,然后在剪贴的花样周围,把它用针线缝起来,缝绣上去。帖绣的是一对一对的金色鹧鸪鸟。中国常常用鱼鸟---比目鱼,鸳鸯鸟,代表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代表一个人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和归宿。而这一首词,是写一个孤独的女子没有人赏爱的寂寞的心情。所以最后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一个反衬,是点醒她所追求的,正是一个双双对对的理想,衣服上双双对对的鹧鸪,正是对她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反衬。用西方的话来说,是irony,是一个反讽。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温庭筠词的美,不仅是感官的形象,还有声音的美。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把中国的语言文字运用得最精致最美好的。枕,锦,都是上声的字,都是曲折而向上扬起的声音,有一种飘扬悠远的感觉,这都在词的声调中表现出来了。烟,天,两个非常轻快的韵,显得轻倩而空灵。还有个特色,就是前后用跳接的承接。前面是在有"水精帘","颇黎枕",而且还有"鸳鸯锦"的卧房,还有做梦,忽然间就到了"江上柳如烟"。这就是跳接。下半首"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都是齿头的声音,不用说出来人胜的形状是参差错落,而是在读的声音之中,就表现出来了。

  颇黎枕和水精帘两个形象是互相映衬的。都是玲珑的,都是晶莹的,都是皎洁的,都是寒冷的。在这样的境界中,该是什么样的人物?古人写美女的时候,往往先不说这个美女本身形象怎么美,而先写这个美女的环境的背景是怎么样美。如同李商隐的诗:"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她屋里焚香,屋里是暖的而且有香炉的香气,被褥上也有薰香,在这种温暖有香气的感官刺激之下,所引起的梦境那种香甜美好,是可以想见的。

  “江上柳如烟”写的是江边早春的景色。早春二月杨柳刚刚发芽,那个嫩绿的颜色,"草色遥看近却无"。柳色有时也遥看近却无,像一片烟霭的笼罩。在这样的情景之中,"雁飞残月天",春天了,鸿雁开始北飞了,天上有雁飞过时,一轮残月西斜了。俞平伯先生"诗词偶得"中说:"帘内之清穠如斯,江上之芊绵如彼。千载以下,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好言语矣。"正如电影讲究蒙太奇的手法,把两个镜头一重叠,马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境界就出现了。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藕丝,指的是一种很纤细的丝织品,一种衣料,藕丝上染的是秋色,我以为是黄绿之间的一种颜色。藕丝是材料,秋色是颜色。这又是温庭筠的特色了。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裙了吗?没有。他告诉你那是藕丝裳了吗?也没有。它只是一个直接诉之于感官的叙述。人胜是什么呢?《荆楚岁时记》记载:“人日剪采为幡胜”。就是女子在人日剪了五彩的花样插戴在头上。

  后边说“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香红是花朵。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而下句 “玉钗头上风”,这两句是温庭筠常常被人讥讽,说他不通的句子。香红是花朵。红是花之颜色,香是花之气味。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句子。你可以把花插在头发中间,双鬓被花朵隔开了。另一可能,是把花插在两边,花被头发隔开了,两边都是鲜红的花朵。总而言之,是“花面交相映”的感觉。而下句 “玉钗头上风”,就是这“风”字,使整个形象活动起来了。玉钗头上有风丝的撩动,幡活起来了,花也活起来了。

  拓展阅读:《遐水谣》温庭筠

  遐水谣

  作者:唐·温庭筠

  天兵九月渡遐水,马踏沙鸣惊雁起。

  杀气空高万里情,塞寒如箭伤眸子。

  狼烟堡上霜漫漫,枯叶号风天地干。

  犀带鼠裘无暖色,清光炯冷黄金鞍。

  虏尘如雾昏亭障,陇首年年汉飞将。

  麟阁无名期未归,楼中思妇徒相望。

  【注释】

  ①惊.雁:全诗校:“一作雁声。”

  ②伤:全诗校:“一作双。”

  ③号:全诗校:“一作飘。”

  ④犀带:饰有犀角的腰带。鼠裘:貂皮袍子。鼠,貂鼠。

  ⑤亭障:古代边塞的堡垒。《史记·秦始皇本纪》:“筑亭障以逐戎人。”

  ⑥汉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号日“汉之飞将军”。

  ⑦麟阁:即麒麟阁,汉武帝时所建。汉宣帝于甘露三年,画功臣霍光、苏武等十一人图像于阁上。见《汉书·苏建传》。

  【赏析】

  温飞卿这首诗,是他自创的新乐府辞,大约是从古乐府的汉横吹曲《陇头水》演绎而来的,因为从古乐府《陇头水》中,完全可以找到这首诗的渊源。例如首句“天兵九月渡遐水”,作为“陇头水”来说,写水自然是很多的。最有名的如张正见的“陇头流水急,流急行难渡”。次句“马踏沙鸣雁声起”,连水带沙的亦复不少,可以找到的有陈后主的“漠漠扬沙暗”、“移沙屡拥回”,梁元帝的“沙飞晓城暮”,刘孝威的“陇水带沙流”,以及翁绶的“平沙隔水见牛羊”等。杨师道更全面,他说:“雾中塞雁至,沙上转蓬轻。”第四句“塞寒如箭伤眸子”,有陈后主的“寒多不识春”、“寒声起夜丛”。第五句“狼烟堡上霜漫漫”有卢照邻的“旌悬九月霜”。可见九月渡遐时,这里已是有霜的了。第六句“枯叶飘风天地干”,鲍溶说:“细响风凋草”。第八句:“清光炯冷黄金鞍”,车喿攵说:“雪冻弓弦断,风鼓旗杆折”。第九句“虏尘如雾罩亭障”,陈后主说:“惊风起马嘶,苦雾杂飞尘”。第十句“陇首年年汉将飞”,刘孝威:“勿令如李广,功遂不封侯。”最末一句“楼中思妇徒相望”,陈后主:“万里望佳人”,江总的“遥闻玉关道,望入杳悠悠”,僧皎然的“旅魂声扰乱,无梦到辽阳”。细细寻来,当然还可以找到一些。

  温庭筠却放着现成的《陇头水》不用,而偏要别创一曲《遐水谣》。他这样作,是为了承乐府之意绪而别有所指的;故用“遐水”来代替“陇水”。遐,远的意思。借《陇头水》的传统题意吟边塞之苦,而又不是写的甘肃这一带,故用一含糊的方位词“遐”盖过,以便写心中所思的地方。

  这首诗共分三段。首四句写战士进戍边塞的情景,着眼在“杀气空高万里情”。“空”,可以作高旷讲,但这里已经是高,不必再以空来形容高;要形容,那也应当是说高飞或高扬,而不宜说空高。空,也可以作虚空讲,以空来形容高,就只能是白白地高了。“杀气空高万里情”是说白白地把杀气搞得万里晴空都是的,以其并非国防之需要,徒然浪费感情而已。所以他和传统的写法完全不一样,原因就是他认为这样的进军是冤枉的,所以说“杀气空高”。“空”字、“情”字皆下得极冷。次四句写战士们驻扎边地的感受,着眼在“清光炯冷黄金鞍”,用将官们的“犀带鼠裘无暖色”的舒适反衬起战士只能依“清光炯冷”的马鞍而憩的非人待遇。末四句写战士们久久不能回去的原因,着眼在“麟阁无名期未归”,指责统治阶级贪图功利而穷兵黩武,以战士妻子的怨望作结。全诗三换韵,平仄相间,音韵激越,俨然是一部边塞驻军思想小史。

  诗一开头,点明了时间是九月,皇上派来的兵渡过了这远方的水,向着更远的沙漠进军。长途跋涉,使得人马都疲惫不堪,所以人马都威武不起来,而是杂乱地拖着沉重的步伐。一“踏”字,使整个军容都抹上了疲劳的灰色。可以想见,当此地“旌悬九月霜”的时候,连那旗帜都是凝重而蔫蔫萎顿的。然而千军万马,那气势毕竟是雄壮的,他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跋涉在沙漠之中,无论怎么萎顿,那都是一种浩大的声势。人马所踢起的征尘,足可以掩没大军;而人马的杂遝声,当传闻老远,是以使得栖息在沙岸水边的大雁早早地惊飞呼叫起来。远远看去,就是黄尘与雁阵齐飞,苍天与大地一色。把一次进军写得既有气派,复又透出不济来。诗人在这里对这次到万里边地来搞得这战尘杀气弥天的行动提出了责备,表示了他对这一次进军持否定的态度。可见这次行军,不是为了守边,保卫祖国。因为如果这样,温庭筠甚至都会要去参加的。他在《山中与诸道友夜坐闻边防不宁因示同志》一诗中说:“韬钤岂足为经济,岩壑何尝是隐沦。”这就表白了他之所以处于岩壑,并非是为了作一个隐士,而是皇帝不用。如果要启用他,他甚至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即连扶助文王以匡天下的吕尚都不放在胯下。可见他的雄心是很大的,和这首诗的情绪迥异。因而可以推见这次进军是一次不义的行为。大约正因为不便指出,所以这才采用了古乐府的传统写法,略去了字面的违碍之处,而发泄其胸中不满之情。而战士每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当然开始是有点新奇感的,所以什么都要看一看。然而除了寒风吹得眼睛生疼以外,几乎别无什么可以压下自己那离开热土的思念之情。一“寒”字,既像水墨画般的画出了边塞的荒凉,也精细入微地刻画出了戍卒的心理感受,并为以后的怨望张本。而这些又均妙在从戍卒的新奇的眼光中出之。乍到尚如此,则今后会更难打发。一种难耐之情,跃然纸上,为“失约”的怨恨作好铺垫。这一组形象,由于溶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真切细致地表达了客观的典型环境,故而为读者提供了审美条件,从而可以捕捉到他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获得了共同语言的基础。因此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