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凉州词王之涣注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凉州词拼音解读: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3] chūn fēng bú dù yù mén guān 。
凉州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翻译: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注释:
1、凉州:古地名,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凉州词》:即《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为凉州歌的唱词,非诗题。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原曲谱,配上新的歌词演唱,并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凉州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其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一作“黄沙直上”。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池。仞: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4、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名为《折杨柳》的曲调,属乐府《横吹曲》,内容多为惜别伤春之词。
5、度:越过。三四两句的意思是: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
- 相关推荐
【凉州词王之涣注音】相关文章:
凉州词王之涣10-11
《凉州词》王之涣08-13
《出塞(凉州词)》王之涣07-04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05-21
《凉州词》 唐 王之涣01-21
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11-22
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11-25
凉州词全文 王之涣08-01
凉州词王之涣诗词06-26
《凉州词》 唐王之涣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