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介绍

2022-12-09 汪曾祺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汪曾祺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汪曾祺的介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汪曾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联大同学办的一所中学中担任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是他的创作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写了不少的文学小说,有名的如《复仇》,后来被刊登在文艺复兴的杂志上,并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认识了汪曾祺这样的一个人。

  同样也是在教师生涯的过程中,汪曾祺认识了他的一生伴侣,施松卿。她也同样是一名教师,由于在一起工作,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因此喜结良缘,从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几经波折,历经过中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在这林林种种的是其中,汪曾祺依旧能够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态,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反而能够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其次,再来看看汪老的散文集,汪老的散文作品同样收录在散文作品集《蒲桥集》中,最为有名的有《我的家乡》等等。汪曾祺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特点,读他的散文,有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散文没有太多奢华的词藻,也没有过多浓烈的感情,相反地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描述,从细节处取胜,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对汪曾祺的评价

  汪曾祺的一生,可谓是极为坎坷,但在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汪曾祺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向政治俯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坚强的活着。

  后世之人评价汪老先生,他的一生走的极为艰难,伴随着中国的脱胎换骨,汪曾祺也相当于被扒了两层皮。但无论经历了多少生活的折磨,精神的痛苦,却最终没有将汪曾祺先生打倒,他仍然具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淡泊名利的性,真诚率真的情,不畏强权的魂。汪曾祺先生爱好学问,在文学界内的海洋里驰骋遨游,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陶冶着自己的情操。经历过文革的考验,汪曾祺更加能沉心静气的专注于对学问的研究,真乃是令人佩服。

  作家贾平凹评价汪曾祺是一只文狐,而且是一只修炼成精的老狐狸,可见汪曾祺在文学上的造诣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经盛赞过汪曾祺,说他是少有的学问界文章写得好的。沈从文也曾经说汪曾祺就是人太老实了,虽然文章写得很好,但却一直没有刻意的表露过自己的长处,以致于老舍先生很久之后才发现了汪曾祺这颗文学界的金子。

  创作特点

  一、主题思想

  1、生活审美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2、以画记事

  汪曾祺的绘画题材的选择上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白菜、萝卜、大葱、大蒜等不入时人之目的瓜菜皆可入画。这些寻常之物经常成为他的创作对象,并在他的画笔下显现诗意,具有了审美价值。

  汪曾祺的小说中,众多典型人物大都具有率真、美好的品性。《受戒》中的和尚可以不守清规戒律,率性而为。《大淖记事》的挑夫们,《安乐居》的酒客们面对艰苦生活依然通达乐观,不为物累。

  3、举重若轻

  汪曾祺来自文化浓郁的江南,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注入在他的血液里,对他的文章意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以“中和为美”的传统美学思想也同样蕴藏在汪曾祺的笔下,笔下文章中的“中和为美"体现在他不讲求气势恢宏的意境,也不讲求繁琐沉重的抒情,在意的只是舒缓从容的表达,“中”与“和”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一直秉承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曾这样表达他的美学思想,“ 泰山过于雄伟,所以我从不写泰山。”“我不在乎深刻,中和才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汪曾祺从不描绘过于庞大的事物,他所描绘的多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草木瓜果。这些常人看来最平常最细微的'小事物,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真正具有民族风俗意义的。常从朴实无华的饮食人手,来表现他的传统文人精神。

  4、儒家美学

  汪曾棋认为,儒家的精神内核是“仁心”和“恕道"。对于儒家仁学思想,汪曾祺的接受是有选择的,他曾说:“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这里的“人情”,指的是儒家伦理情感。这种“人情”以亲情为起点,由己及人,以等差的形式加以推衍,在日常创作中有所体现。

  儒家诗教强调诗歌的社会职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汪曾祺非常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作用,他认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首先是社会的得失。有一个朴素的、古典的想法。总得有益于世道人心。

  5、道德人格

  汪曾祺的小说在于倡导以伦理情感为核心的道德人格的同时,还崇尚艺术人格。汪曾棋笔下人物的各种艺术创作、工艺技能,实际上都可以归人广义“艺”的范畴。汪曾祺在评价阿城的《棋王》的时候说:“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

  二、创作手法

  1、语言魅力

  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学习文学表达的方式。不但刻意从人民群众的口头吸取营养,还留心街头的各种文字,能从引车卖浆者流的各种启事、告白中感受到口语的芬芳。

  在《小说笔谈》中,汪曾祺首先谈语言,而一开始就写下这样一番话:“在西单听见交通安全宣传车播出:‘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语言。在一派出所外宣传夏令卫生的墙报上看到一句话:‘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再吃’,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语言。”

  2、行文流水

  汪曾祺对于语言在文学中的分量是十分重视的。他的作品分开来读,句子平淡无味,凑在一起来读, 便充满韵味。

  汪曾祺平淡的笔调不意味无趣无味,恰恰相反,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都在这内敛沉稳的笔法中彰显了出来,体现了个性的魅力,独特的风格。汪曾祺曾把语言具象化成“流动的水”,这样的比喻也在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出现过。语言的流动特性可以使看似散乱的篇章变得和谐流畅,从而达到统一的效果。 这种行文似水的意境在《葡萄月令》中表现的尤为生动,《葡萄月令》写的是葡萄从播种到收获的生长过程,这样一个普遍的自然现象被他用流动的笔调描绘的又生动又有趣。他对语言进行巧妙的设计,用比喻或是拟人手法,使句与句的联系都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在这样语言的作用下,无论是句子,还是篇章,或是整个文章的意境都显得栩栩如生,流露出作者对世间万物的爱惜之情,对平凡生活的歌颂。

  3、自由自在

  汪曾祺的绘画作品笔墨丹青间大都隐着真性情。其画水仙,苍润多姿,柔中韵刚。其画荷花,墨气淋漓、俯仰生姿。花卉作品,有临风自得的恬淡,也有活泼自然的热烈,在抒情写意间,借所画之物表达了胸中的某种意趣、某种激情,使人感到他率性而为,自由自在的本性。

  汪曾祺对齐白石的画作极为推崇,被他当作领悟中国画真谛的一把钥匙。汪曾祺在进行小说创作,描摹对象时,充分注意到在似与不似间寻求平衡,看似逸笔草草,实则以极简之笔达到刻画人物入目三分的效果。

  4、情感如水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漫游,感受到的是如水一般温柔、细腻的情感,这股温泉渐渐流人的心田,带着它的温存、安静,然后读者会尝到这份情感带有淡淡的乡愁,还有些许京味的怀念。

  汪曾祺的思乡、念情还体现在他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体现在作为现代人依然保存着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情怀。汪曾祺在散文《皖南一到》中用“寻根”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情,在汪曾祺看来,这样的心态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无法抹掉的。在散文《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在写这篇散文时,还对外强调自己的家乡并非只有咸鸭蛋。汪曾祺的心始终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即使身在他乡,他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在文学的海洋里重回。汪曾祺曾表示,这种思乡的情怀是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都无法抹掉的深刻情感。

【汪曾祺介绍】相关文章:

汪曾祺的介绍08-25

汪曾祺的介绍10-03

汪曾祺的介绍11-26

汪曾祺的介绍03-02

汪曾祺的介绍11-01

汪曾祺的介绍11-16

汪曾祺的介绍资料08-26

汪曾祺的介绍汇总04-24

汪曾祺受戒介绍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