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游客。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宋朝的时候,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释题根据课本中的注释理解题目。三、理解文章内容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从诗中哪里看出来? 引出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理解角度不同,所见不同 3、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都给诗人不同的感受,说明了庐山风景怎样?
千姿百态,景色奇丽。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4、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
用之所以-------是因为--------把最后两句话连起来。 为什么还会不清楚呢?
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板书:入其内,局部) 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
还要在庐山之外,这样才能看到它的全貌。(板书:出其外,整体) 怎样才算是“识”了庐山的真面目呢?
既要了解庐山的局部,又要了解它的全貌,就是对庐山有全面的了解。 5、指导朗读,感受诗人的慨叹四、看山如此,看人、看事又怎样呢?示题:小明上课老爱说话,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你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他这种做法的坏处吗?引导学生从对已,对人,对家庭,对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引导学生从学生本身上找原因、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等方法,“入其内”,找了上课讲话的内因。五、小结 不管看山,还是看人看事,只以“入其内,出其外”的方法,才能全面的分析,避免受到局部的迷惑。刚才,我们说,诗人游庐山,留有遗憾,现在,我感觉到呀,其实,诗人,一点也不遗憾,你们知道为什么了吧?
诗人从看山中,悟出了人生哲理,这将使他一生受益,是最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看山 出其内,入其外。看人 看事 局部 整体
教学反思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思的主要方法。
2、用一个主问题(大问题)引领全首诗的教学同样适用古诗的教学,四年级学生能够适应这种方法,避免了逐词逐句讲授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
3、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融于“他有一个什么遗憾”“难道他没认真地观赏吗”和“他为什么没有遗憾呢”等问题中,较易地理解“入其内,出其外”,能懂得要全面分析事物的道理。
4、学生难于在生活中发现例子,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5、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6、课堂缺少诗味,还未能很好地让学生入境、出境。
【四年级《题西林壁》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反思02-24
语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09-02
题西林壁的教学反思02-23
《题西林壁》教师教学反思02-22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05-24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05-24
2018题西林壁教学反思06-29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01-25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