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思想体系

2024-10-17 陶渊明

  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的称号,从小到大,我们读到过好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一直认为陶渊明就是专门写农家乐田园派诗人,从来没有真正地去理会他诗文中包含的抽象义理和哲学思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陶渊明的思想体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儒家思想奠其基

  陶渊明出自显宦之家,书香门弟,虽然家道中衰,但家中藏书丰富,又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养成陶渊明爱好读书的习惯。对於儒家诗书,六经之类的书籍,自少年时代起就有所偏好。如温柔敦厚的诗教,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他的诗句引用论语的地方颇多,古直、陶靖节诗笺注,曾统计过渊明用论语典故的地方,共有三十七次之多。

  由於他先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与奠基,虽处於乱世,始终固守峻洁傲霜的气节,未曾随波逐流,难怪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

  道家思想启其知

  朱熹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於老庄。渊明虽不像孔子那样,但他自己尽其在我,抱扑含真,确保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本色,这是我们首先探讨渊明的意识里,为何没有走上儒家路线的原因。陶渊明后来转而接受他一意不变的接受全部儒家思想外,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与学术思潮,也是原因之一。在如此大的动乱中,老庄哲学思想,便乘机而来,应运而兴。

  研究老庄,既成一股风气,影响所及,陶渊明亦必有所涉猎,在儒家思想方面所无法解决的,所不能满意的,陶渊明必定想在老庄哲学中求得解决,求得满足。他吸取老庄哲学中的精华,排斥其中的糟粕,这也是由於渊明的识见超拔不同凡俗,有以致之。

  庄子养生重在去欲致静,养神所以致虚静,养形所以去物欲,都是合乎自然而泯於私智的良方。而其处世态度,却是崇尚自由平等。至於老庄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和生死论,对於渊明的影响,则是在他归隐以后,才有较明显的表现,这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关键。

  释家思想助其成

  南北朝时,中国思想界又有大变动。盖於是时,佛教思想有系统的输入,而中国人对它亦能了解。高僧传说:慧远能引庄子义为连类,於是惑者晓然。这种以庄学讲佛学,在当时谓之格。慧远能与渊明成为素心之交,可能是因疑义相与析把他们连起来的缘故,由於彼此倾心,在不知不觉中,两人从互为讨论而互有影响,使渊明吸收一些释家教义,这也是极自然的事。

  对於一切众生,佛完全采取大慈大悲的爱他心,希望人人皆能同登涅盘,人人能成佛,因此表现在处世待人的修养上,必然是谦让、慈悲的。在渊明的作品中,固然没有显明的佛家色彩,但他确实受了佛学的影响,以致佛学灌注渊明新人生观,启示他新意识,对渊明思想的垂鍊,是有莫大助益的!

  庄子思想终其身

  古直统计渊明诗用事以庄子为最多,共四十九次,可见他对庄子喜爱的程度,他在现实的世寰中找不到知音,於是只有求诸古人,结果他找到了庄子,看拟古诗的第八首: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魏晋时代,老庄之学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还是与时代背景有关,钱穆、庄子纂笺序: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也。

  陶渊明的根本思想,主要来自庄子,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曾吸收过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精华,经过提炼酿,而使其思想既能博大又能高远。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其叔父陶夔的推荐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身世

  陶渊明,中国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说生于何时何地。于是,在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现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个版本。陶渊明的身世也成了难解之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主持组建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前后经过近20年的调研考证,他们确认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上述考证的结果,第一次给了陶渊明生平事迹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 相关推荐

【陶渊明的思想体系】相关文章:

陶渊明诗句07-27

陶渊明与菊花06-28

陶渊明诗歌09-03

陶渊明经典诗句08-12

陶渊明的诗09-13

豁达的陶渊明12-06

饮酒陶渊明08-11

陶渊明《劝农》06-04

陶渊明的故事05-06

赞陶渊明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