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4-10-25 水调歌头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问题及答案】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

  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

  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二: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______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2分)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每空2分)

  (1)把 ( ) (2)不胜( )

  (3)何似( ) (4)何事( )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4分)

  4.解说下阕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5分)

  5.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5分)

  【参考答案】

  1.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

  2.(1)拿着 (2)受不住 (3)哪里赶得上 (4)为什么

  3.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这美好的月光。

  5.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7. 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时,我们应该用 的语气,原因是 。(3分)

  答:舒缓而深情 本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2分)

  9.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8.(2分)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9.(2分)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三: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①把(拿着) ②不胜(受不住) ③何似(哪里赶得上) ④何事(为什么)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答]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5)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6)“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7)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答]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8)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也表达了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词中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滚转,提示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词的上片描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抒怀,结尾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了情意的相通不受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2

  一、 作者简介

  诗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诗人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诗人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诗人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四、诗歌赏析

  (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 B、诗人苏轼 C、陆游 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诗人苏轼,号:( A )

  A、东坡居士 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 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 B )

  A、李煜 B、辛弃疾 C、柳永 D、李清照

  4.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 B、王安石C、诗人苏轼 D、辛弃疾

  5.诗人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 B )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 D、忧时伤事

  6.诗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 B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月有阴晴圆缺

  (二)、赏析题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诗人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6、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8、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 juān)

  15、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

  (2)

  (3)

  (三)、问答题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3

  《江城子》

  苏轼

  (乙卯(mǎo)正(zhēng)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ng),自难忘(wng)。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有断肠处一说)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ng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6)尘满面两句,形容年老憔悴。

  (7)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8)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轩:门窗。

  (9)顾:看。

  (10)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婵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相关试题及答案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2分)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2分)

  5、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又不尽相同,试作简单的分析。(2分)

  【参考答案】

  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前者:是无我之境,只是客观地描述分局两地的人们共赏月光的情形。后者:则是有我之境,是作者寄语远方的弟弟,也寄希望于明月之有情。

  对比赏析:

  江城子赏析

  这首《江城子》作于乙卯(公元一○七五)年,这时他四十岁,在密州作官。一次梦见了已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之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阔别,本词的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也会认不出来,因我过于衰老。于是由悼亡到自伤,哀婉凄凉。尘满面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相顾无言二句,状写今日失意、哀苦无处诉的情怀。具体真实,生动传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水调歌头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4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这首词根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

  14.本词上阕所写音乐变化倏忽、千回百转。请用四字词语概括音乐变化的特点,并依次填写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3分)

  15.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中评价本词描写的音乐“可以目听”。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特色。(6分)

  16.听琵琶曲,苏轼在本词中言“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位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

  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示例:轻柔哀怨 高亢激昂 缥缈悠远(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评分要点:理解“目听”的意思(2分),结合、理解诗句合理(2分),分析表达效果(2分)。

  16.(4分)苏轼被变化多端、起伏抑扬的琵琶曲触动(1分),心生对人世沉浮的`慨叹(1分);白居易为婉转动人的琵琶曲所打动(1分),感伤于琵琶女天涯沦落的遭际,心生同情与共鸣,自伤贬谪之痛(1分)。(意思对即可)

  • 相关推荐

【苏轼的水调歌头有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阅读答案及赏析08-19

水调歌头 苏轼答案08-25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答案10-25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10-17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05-17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09-30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05-27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10-04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11-24

苏轼《有美堂暴雨》阅读答案及赏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