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下面是关于诗经的作文范文,请参考!
诗经的作文 1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的确情意绵绵,慕少艾、伴良人、抚娇儿,无不情致纯真。
纯情之人方谱纯情诗篇,诗经纯美,因其多为平民庶士所创。他们的生活平静和满而少有大起大落,感情亦朴实而温柔,不过硕人其宽,静女其姝,一片素净的自然美好。
诗中动人的情感始于少男少女最初的心动。或许先是思慕少年的俨卷清扬,“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少女的颜如舜华,“日出皎兮,佼人僚兮”;尔后心长系之,愿长伴之,溯洄从之,而知君子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女子的温婉有行、美言德音,更添倾慕。不论结果是流水无情“伤如之何”,还是两情相悦的“视尔如茨,贻我握椒”,那种单纯而不染铅华,惟因慕美而生的感情,都是很令人动容的。
恋情愈浓,便有了男婚女嫁,相敬如宾。此时原属恋人的情感,变为家庭之爱。古人极珍重家庭,而良人贤夫养家立业,家族幸福却更有赖贤妇操持。男子对所爱的.佳偶托以家族重任,更显爱重。他希望妻子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宜其室家”,不仅有动人的美貌,还有使家人敬服之德;“有蕡其实,宜其家室”,为夫家添丁进口,使家族人丁兴旺,更应“其叶蓁蓁,宜其家人”,有使族人各得其所,使家族兴盛繁茂之贤。和美家庭是真挚情谊最安稳的归宿。
当家庭爱变为父母心,其情则越发恳切。“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氏圣善,我无令言”。一旦小儿初生,孩子便成为父母生命新的意义。父母爱子至真至切,怜稚子“棘心夭夭”,寐兴夜寐地操劳,为保孩儿饱暖无虞;谆谆教诲,不辞劳苦,希望孩子长成后也可获得幸福,亦愿他德才荫庇家族,甚至梦想他成龙成凤,立于世间而可泽被世人……父母由于爱子,甚至会对所处之世更生出几分厚爱——孩子的出生使他们的心更为柔软,使他们更任劳任怨却无怨无悔。也许这正是上古之世如斯安详和乐之本。
诗经之纯情,始终如一,打动的不止是当时身畔的爱人,也有千百年后的来人。打开诗经,人们会惊讶于其中的美好,而这般美好,却又只是从前自己眼中的生活琐事,何以如此动人呢?人们会扪心自问,是否平日对身边人的美处熟视无睹,以致同怦然心动擦肩而过;是否太过自私自我,漠视亲情,以致亲人相处也难亲近;是否太重事业上功成名就,关心子女太少,错失了本应那般美满的天伦之乐?也许,是时候返璞归真,回归那时的纯粹,认真和满足了。
纯情最是难能可贵。读罢诗经,后人不可泥于感叹,而当找寻自己初心中相似的纯真,以此善待恋人,善待家人,如初生赤子般,善待这个世界。
诗经的作文 2
首先,现有的歌曲作品,是公元前1100年左右到这个时期创作之前约600年,但音节可以大致和谐,这是令人惊讶的。特别是风部分,我们都知道这部分民歌,音节和窍门也可以这么压力,更令人惊讶。所以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学者的押韵,说农夫在工作领域随意哼着歌词自然会倾向于使音节的和谐,所以诗歌的韵律压力是自然形成的,只有在隋和唐朝之前诗人学者要进行研究,使之更标准化。
这个论证确实有一些道理,但是作为证据的歌曲书是不合适的。在“宋代之书”的来源上,有两种诗和诗。不管是什么样的,有一个事实,传下来的宋书,特别是国家的风,被当时的学者修改,然后刻板印象。只有大量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存在于国家的诗歌之间,足以证明文人是回顾性的。前辈删除了诗歌,不仅粗糙得好,还有修改提高。不难想象许多强烈的`话的话,肯定会被文士修改给予统治者。声音 本章的不和也应该这样。
第二,兴路一,房间短缺一,有些学者解释说,房间不够发送房子,这个解释只能用谦卑来形容这个词。这首歌是激烈的,这个男人骂成一只鸟,老鼠一代,她不想嫁给他,因为缺乏新娘的价格?
三,测试拨云的第一句:测试在流,主的宽。建立在山之间的自然,怎么不能宽,所以这句话的意思与孔子说绅士,什么是谦卑?只有第一首诗,孔子说,所以后者必须从歌的书中学习毫无疑问。
诗经的作文 3
小时候喜欢跟着妈妈收拾家中的储物柜,我总是对从柜中翻出那些同处一室多年却未曾见面的东西惊奇不已,多数是压了箱底的旧书。早期出版社并不精美的排版与整页的灰白丝毫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趣,我仍可以翻着这些泛黄的书页看上一个上午。
我记得一本画集,画集里每页都印着整幅的植物工笔画,其中有一幅桃花图。由于印刷不精,有些模糊,只能看清楚大概轮廓及两行隽秀工整却不死板的小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执子于归,宜其室家。”我不懂其意,又因图一会儿就看完了,书随手一扔,此后再未相见。
后来,我读到一本有关《诗经》的评析的书,才知道小字的内容印于《周南》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到“灼灼”二字,仿佛真的看到四月芳菲,漫天遍地的桃花;连结苍穹的万紫千红,仿佛真的感到那一张张桃面所蕴含的欢喜的灼热,以及那灼眼的鲜明与华丽。我才识尚浅,对大师所评析的内容理解不到一二,却能把脑海中那幅桃花图补全了。青墨为枝,朱砂作桃,是哪户人家有女将嫁?二千年前先人对和睦幸福单纯而热烈的向往已打破时空的束缚,透过一行行歌词与沁人的桃花香气一同扑面袭来。
《诗经》中有一曲《芣苡》,是我最爱的诗词之一。“芣苡”又名车前子,和漫天桃夭的华丽景象不同,车前子是常见而朴实的,它通常敦厚地与田间地头的野草生在一起,和善得容易让人漠视。芣苡是首人们采车前子时所唱的短歌,歌谣不长,除去反复无义的发语词不过36个字,简单地描述着采车前子的动作,不加修饰,也不加渲染。可小声读起来,却感到每字的音调都轻快而赋有灵气,乡野田间的轻盈素净流连于齿。
清方玉润有评:“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我并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闭上眼田家好看麻衣荆钗,吟唱采车前子的景象便历历在目。可翻开书,六字动词白描出动感欢快的农作场景,大自然的'清新与舒畅顿时由然而去,清澈了现代都市的纷乱污浊。农女欢歌的音符在车前淡绿的圆页弹落,田间野草散发出的香气萦绕。
我并不清楚《诗经》的文化价值,也不能透过行行文字解析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只能狭隘地把他看作先人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着千千万万歌者吟出的音韵,及从时空中撷下的一朵盛开的香气。
诗经的作文 4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在我在学习品读诗经的时候却感觉,一个读者也可以有很多个哈姆雷特。高兴时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感觉这是人间纯真爱情透露的愉悦,可在伤心时看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散发着内心的苦楚与心酸。
在文学世界,我感觉诗经好像一个无所不能的魔术师,能够时刻给你惊喜、希望,有时又会在某些时刻给你难过、伤心。让你的精神生活在某一时刻突然变得五彩斑斓,又能够不动声色地使你触景生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首《采薇》道出了离别归来的人情变化。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己的定义或许被《黍离》寥寥数字概括的淋漓尽致。
读诗经,不像研究著名的古典名著那样需要借助过多的辅助资料,诗经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戏剧,仿佛从那押韵的`音节中,阅读的节奏里便能体会人生百态,没有特别生涩难懂的,遇到一些生僻字也不会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
诗经的取材广泛,从官宦生涯到世俗百姓,包含人间所有情感,后世都可以从诗经中寻求到他们所需要的思想。而正是这种思想才奠定了诗经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人们透过浅显的文字可以去领略村妇的伤感,游子的思念,友情的珍贵,才子对佳人的渴望......
在这个时代,诗经更可以给予我们精神寄托。某个清闲的下午,坐在办工桌前,随手翻开诗经看上两篇,发现原来的人们是这个样子的,遐想未来我该怎么做呢?
诗经的作文 5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跨越千年的历史阻隔,我仿佛再次听到了耳畔边想起的秦国士兵的震天呐喊与一同报效国家的誓死决心。
这便是诗经的魅力,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过分的修辞,一幅惨烈艰苦的战斗场面便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仅三言两语,就将秦人不苟且偷生,而是奋起勇敢对敌的爱国情怀表露的一清二楚。
战争,中国文学史中最不缺的.一种宏大场面。可虽多,却不尽好,而我独爱这一篇《无衣》,这是出征前士兵互相鼓励之言,更是他们面对强敌的勇敢宣言。即使环境再艰苦,甚至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同战友共穿一件便罢。君主命我们抗击戎敌,保家卫国,我便勇往无前,无所畏惧!只要你我同心协力,再强的劲敌也将被我们攻克!这种由诗中读出的战斗场面,如同从字里行间迸发出来,填满了我的内心。在那一刻,仿佛我就是那个征战在外的秦国士兵,国之生死存亡,家之和睦兴衰,朋之相见离别,田之丰硕荒芜都同时涌入我心间。顿时,我迟疑了,我不知是否应用生命的光辉去点亮那死亡的圣火,更不知是否应舍弃自己的一切去报效祖国。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顶着生活的巨压,毫无顾及地踏上那片注定没有归路的沙场,一次又一次地奏响生命的赞歌。
正是这首满满爱国的《无衣》,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流进鲜血只为国家的一丝胜利的人们的真情告白。那时秦人的团结勇敢,舍身忘死的拼搏精神,即使是千年的今天,这首可歌可泣的诗还是能唤起我们内心中的一丝激动。曾有人这样评价它:“英壮豪迈,非唐人出塞诗所及。”它不仅是《诗经》中的一段佳话,还是那些永埋入地下的勇士们的永远回忆。
诗经的作文 6
原来我们已经失去了,迷失了许多东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人们之间所有美好的情感全在这里诠释,质朴的语言中流露真情,让人心中如同一股清流划过。
子衿,是女子思念未能赴约的恋人而心生惆怅。"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一句反问体现了她对恋人的失望与责问,同时又有对恋人的担心。那是纯真的爱情,没有丝毫杂念。无衣,古代人民为保家卫国发出最有力,也是最简单的呼喊。战争中,只有团结,方能取胜。关睢,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啊!文静善良的她牵动着君子的心,夜不能寐,辗转反侧。如此有内涵修养的女生应配上一个同样的男子。君子为他弹琴鼓瑟,击鼓作乐,简单的追求,才应是高尚的爱情。
一转眼,满是被霓虹灯装饰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围绕着每一栋房子,让人眼花缭乱。原来才意识到,我们已经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久。时代在进步,却有许多东西变了味。人们变得更复杂,纯真的感情在一点一点的消逝。诗经的美,在于它的语言,它的格式,它的内容,更是他的情感与内涵。
如今我们迷失的,失去的都能在诗经中寻找到。诗经保存下来了这么久,而美更重要的也是留下。
诗经的作文 7
居五经之首的《诗三百》,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原始也最纯真的表达。茫茫原野上,人们在为爱情、友谊、战争等大声放歌,那是一副怎样的美好画面!依我说,《诗三百》是青涩的,也是青色的。
《诗经》的语句是青色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缠绵相思的青;“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是尊重仰慕的青……青,表达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寄托了人们简单美好的愿望。
《诗经》这个广袤舞台的“幕布”也是青色的。兴是常见的手法,作者们往往挑选身边常见的事物来起兴,而不布置是否是巧合,这些事往往是青色的:“参差荇菜”、“采采卷耳”、“葛之覃兮”……青色遍布各处,它藏在歌者的箩筐中,藏在淑女的纤指间,藏在君子的衣饰上。再放眼望去,天空、草地、山川……哪里不是青色的?
青色是一种奇妙的色彩,它不起眼又无处不在,同时能赋予人们不同的情感、渲染诗中不同的基调。
最后,也是最突出的`,《诗经》的情感是青色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使一种复杂却不繁琐、单纯却不单调、伶俐却不圆滑、清澈却不张扬的颜色。而这种颜色,正符合《诗经》文艺的特点,符合古代人民率真的特质……
青色,将《诗三百》的“思无邪”表达的淋漓尽致。
《诗三百》是青涩的,也是青色的。
诗经的作文 8
风雨凄寒之夜,最宜围炉读书,烧得通红的炉火,坐着白铜大茶壶,水嘟噜嘟噜地响着,还有柴木爆裂之声犹为刺耳,手捧素卷,静心享受。窗外风声雨声,窗内一片安详。案几上放着的书,封面上醒目的汉字是——《诗经》。
关于中国,大多人只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乃国之瑰宝,却不知有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上游尽头之处还有中国第一部诗经集《诗经》,在熠熠发光。
春秋有姓孔名丘字仲尼者,自鲁国起,踏南北,寻访民间,采集整理了在人民口中广泛流传的民歌,自此,才有了崭新一版的被现代人所熟见的.《诗经》一书。
诗歌总能给人以不曾有的享受,有利陶冶情操,抒发情怀。像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读至此处,眼前便浮现的是:河边芦苇苍苍,洁白的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在水的另一边,可望而不可即,逆着水流追赶她,道路艰险又长;顺着水流追随她,她像在水的中央。听,那遥远的一方仿佛传来了这深隧悠远的歌声,像在惋叹爱情之中悲凉难耐的悠思之情。这是《诗经》中的爱情之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思归之歌;“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爱情之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赞美之歌……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古代劳动人民之口,它寄托的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它承载的是劳动人民质朴真挚的感情,它传承的是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爱与永恒即是它的主题。
闭眼聆听,那是远古自洪荒世代起对爱的呼唤。
诗经的作文 9
学了一周《诗经》,开始想想还怪神奇,只是几首诗而已,不至于那么久的时间都泡在“关关雎鸠”中。
两天,三天过去了。我发现,听了古人的诗不如听别人唱,更有种向往的感觉。悠扬的长笛,深思,更深的意境,更深的我。
但这结束了吗?
如同曲一般的美感维持了一阵子,但又全无了。当我发现了,曲只是配乐,而真正的,在于意义。
意义何处?古代的吟诵,慢。
古代是慢性的美,我们太快,太快了,渐渐的抛弃了美。我们要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是啊,过去太快了,“一去二三里”成了“操场一千米”;“千古风流人物”成了“大河向东流”,我们真的`快了。
说到快与慢,这让我想起了音乐课上的“天体”主题音乐。人们不说它的慢,反而说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宇宙,星际的宏伟魄力;却说《诗经》是什么“慢生活中的美,我们得不到”!哎,人们这么喜欢外来事物吗?好像不至于这些。没错,要是只在这一层层面上的话,那它又如何跨越这漫长的五千年,来到这里。
综上可得出,诗经的美不止于此,慢是它明显的风格,我们迷失了编者的情怀。细细想想,它真的能够凭借着它自己的力量来到现在吗?这使我想到一道生物题:说岛中间有一座高山将到分成两面,一面迎风,一面背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过后,发现两边的昆虫有所不同,迎风面无翅,这是为什么?认真学的人都知道: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迎风面所有有翅的昆虫都被强大的海风吹了。
这么一想,《诗经》也应是如此。慢了,不合时了,有没有现代人所认同的地方,早应被淘汰了,可没有。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也应考虑到:金鱼的存在。金鱼这个品种是人培养出来的,尾巴越大越是好;眼睛越大越是好。这就很神奇了:想想,把金鱼放入海洋里,游的又慢,阻力又大,不适合在自然中生存。换句话说:是人让它活着的,要不然这种品种就被自然淘汰了。把这个往《诗经》上一套,好像也成立。毕竟《诗经》也是一种历史遗产呢。没错,是有这种因素的存在,但真的吗?
为什么不是呢?想想,“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编者又不是什么“脑子有问题”,如果《诗经》直到现在仅仅只是所谓的“历史遗产”的话,为什么编者还把它摘进教材里?这说明它另有意义。但它意义何在?这使我想到了一个类似的话题:为什么我一开始就喜欢《诗经》的配乐?
因为它比一般的节奏慢,更富有美感,它感觉让我回到了过去,让我回到一开始的向往……
没错,因为它更让人向往。它的美,他的慢,合成了向往,向深处,想梦境,向内心。我们一听到音乐时其实已经感觉到了这种美感,但我们却把美感赋予了音乐,但忽略了:音乐只是一种表达形式而已。
耳畔又想起了音乐,不,是美。来自过去的美。
看来,它真的,凭借着它自己的独到的古代美,自己独到的民间美,横跨五千年,与我们相伴,走过了历史的长河。
诗经的作文 10
翻开手中的书,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着战袍的战士,一个个思乡却不能回的士兵。诗经的美,在于轻描淡写后的波澜壮阔。用最平常的语言,叙述一个最美的'故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句,便写出了对少女的那份倾慕。“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再平常不过的几个字,却让人读懂了他心中那份抑不住的思念,日日夜夜都思念着她,这份执着让人动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用几句话便写出了一个美好女子,虽然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得。“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想要追寻佳人而去,却失去了她的消息。追寻的艰难,他的执着在这一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思念,她的样子还浮现在眼前,却始终无法追寻到她的足迹。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可谁知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背后,竟隐藏着深深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无法信守我们的诺言,曾经多美好,现在回忆就有多痛苦。千年前,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着过去的种种。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诗经的美,是细品之后才懂的惊心动魄。它用婉转的歌声,穿越千年而来,告诉我们曾经的过往。诗经之美,无以言说。
诗经的作文 11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一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作品。是所有的民间和王室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无可匹敌。
《风》是记载了民间的风土之音,总有深深的.民意在其中。《雅》像有一种美妙的音乐在我的耳边轻轻拂过,仿佛置身在那时的周朝一样。《颂》是一种有德行的礼仪的声音,十分严重庄重。
《风》共一百六十篇,数量最多,其次就是《雅》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最少的,共四十篇。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风》,因为它深表民情,百姓生活的好与坏,一目了然。
《风》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卫风·木瓜》。此诗写的是男女互赠礼物,表现出感情在礼尚往来中不断加深的过程。表达了情谊交流重于礼物赠答的淳朴爱情观。在全诗中“琼琚、琼瑶、琼玖”与“木瓜、木桃、木李”变化莫测,可在最后一句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来结尾,却别有一番意趣。全诗语言优美,声律和谐,也是我喜欢的一个方面。也因此,我对诗经的喜爱,又近了一步。
《风》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诗《秦风·无衣》,它写出了将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我爱《诗经》,爱其中斑斓多彩的历史,爱其中灿若繁星的故事,更爱它的声律和文采,充实了我的文思,为我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经的作文 12
《诗经》,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轻风细雨。虽有枪林弹雨中的阵阵烟火,却又少了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思绪,却又少了一份女子的娇弱。
《诗经》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一份纯净。每当我漫步于《诗经》中,都会被那书中氤氲着灵秀之气所倾倒。那是一种恬静,一种淡然,一种飘逸之美。轻诵《诗经》,口中吟出的也是雅俗共赏的曲调,远离世俗喧嚣,无与伦比,令人陶醉不已。
《诗经》中的诗歌没有刻意的雕琢,都是用最平实的话语写下最平实的事与情。
“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中的征夫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那一幕幕军旅生活在眼前重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短短几句,却奏出了那份对少女的倾慕之情。“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是那坚贞的女子在捍卫爱情,至死也不变心,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又是谁的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妻子儿女的笑脸。”我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田间。”
《诗经》,一本永不灭的书,他写出了真情,写出来了无奈。像桃花源那般典雅。在人们心中缓缓流淌。
诗经的作文 13
带着对《诗经》的热爱,我来到《诗经》的世界,一探《诗经》的色彩。
走在路上,我看到一片桃林,穿过桃林有一户人家,这家到处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好一个热闹的景象。上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有姑娘要出嫁了。他的父母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使我感受到这少女出嫁时的娇羞,不正是那桃花的粉红吗?
绕过这户人家,来到一条小河边,河岸两旁芦苇随风飘摇。芦苇丛中,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在其中隐约浮现。岸边,一位男子在不断地向芦苇丛中张望寻觅,却一直还没有看到那位佳人在哪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可遇而不可求的感觉是否像那青青的、飘摇的芦苇呢?
离开河边,来到一处村庄,看到农夫在田中辛勤的劳作,而一个满面油光的地主在旁边趾高气昂的.看着。农民虽未说出口,我也依旧理解他们心中的不平,暗暗骂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种不公平的阶级压迫如同硕鼠的灰色,让我心情压抑。
继续向前走着,我遇到了另一户人家,了解了氓的无礼与无情,这是带有悲伤的灰白色。又来到一座城市,遇到一位独自徘徊的女孩儿,那种思念的心情是子衿的青色。我看到战场上的情谊:“岂日无衣?”那是铁甲的颜色,战鼓声声惊心,家中却有人等着“与子偕老"的约定,这是被役的誓约,浓郁的灰色。我看到了几对情侣,互传信物。甜蜜的爱恋,有木瓜般的黄色、彤管的红色、荇菜的翠绿。同时我也看到战争带来的悲剧,那种雨雪霏霏的白色,让人无不忧伤……
走过大大小小的场景,领会各种各样的情感,《诗经》的颜色愈加丰富,忧郁的白、压抑的灰、娇羞的粉,友谊的银,思念的青以及数不清的五彩缤纷共同组成了七彩的《诗经》。
诗经的作文 14
一茎清渺的秋歌,楚楚地飘向水之湄,任百年又百年的白露,在你的瞳仁深处开成两朵亭亭的白莲花。
清寒的季节轻愁的你,在孤雁斜飞的水中央,寂寂拭泪。
一抹淡蓝色的忧郁,辗转着飘在水里,一遍又一遍的漂洗你那件水袖霓裳。纯白的芦苇花在十一月的天空中飘洒,于水雾迷茫的伞中频频回顾,你憔悴的背景有些象梦了。
风独自在上游的烟霭中静静地轻叹,千年,万年,读不懂的哀愁远在天涯,近在水一方。
无奈的心绪无奈的你,在低回的长歌中唱不尽清秋的浸骨忧伤。
缠绵不绝的秋雨在风中惆怅,你苍苍的'来路和茫茫的归路,尽已被水阻隔。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漫漫一个秋季,你就反反复复倾听南去大雁留给你的那张旧唱片。
一世未了的情缘是一世未了的梦,在清冷的水路中感知,泠泠的弦音不绝如缕的从上游漂来,放开注定会使你痛苦,而捞起注定会使你更痛苦。
散去白色的霜露,散去蒹葭苍苍的你。一袭西风款款地悄然卷帘,一把竹椅,一杯淡茶静止在夕阳中,摊开的那本《诗经秦风》,在窗前默然无语,凝眸远天的一片水雾迷蒙,再也不忍翻过最凄美的这一页。
诗经的作文 15
白色是混合了所有色光得来的颜色,也是一切其他颜色在画卷上肆意铺陈的依托(“绘事后素”)。若缺失了这最朴素的颜色,其后缤纷斑斓的颜色便都不成立了。因此,这高洁无瑕的颜色在《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而绝非是因什么“殷人尚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铺上一张素白的画布,取少许石青与石绿,加入清水调但,再提笔在纸上染上一层浅青色,在下方不断加重以绘出采采蒹葭。如此一来,飘渺白雾中混着几片淡泊的青色,叶上晶莹露珠映着微光,也映出他对伊人高洁纯粹的`爱。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素绢上改上了一层深紫色,朦胧中的万物在月光下不再漆黑一片,都洒满了朴素典雅的白色。尤其是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在白玉盘下更为明澈。柔和恬淡的月与静谧优雅的她相映成趣。远离了嘈杂陆离的色彩,空荡荡一片令人沉迷其中,心神远游于无穷深远的仙境。
最终,让我们抛下有颜色的一切,让这里只剩白色。“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抟抟兮。”这或许是丧亲的君子,或许是流亡的贤臣,但总是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广袤的天地间万物黯然失色,只能见到他一袭白衣挺立在此,面容瘦削而憔悴,哀莫大于心死,信矣哉!在彼空谷的不是皎皎白驹又是什么?那人不容于朝廷,将骑它去隐居。它还在此,那人却不见了。追忆起与他相处的时光,却也如白驹过隙,匆匆消逝,再难寻觅。顿时,心如这天地空旷茫然,一切思虑都归于虚无……
从纯真情思、虚幻仙境再到孤寂长悲、无物忘我,白色被寄托了太多深意。然而最终既已无意,又怎称得上深意?罢,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诗经的作文 16
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柳暗花明的便是先秦那淳朴的民风;踏过千年的滚滚红尘,源头处便是《诗经》那闪耀着的华夏文明。《诗经》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不自觉地打开了那千年古卷,诵读《诗经》中的文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行简短的文字中,却把一幅温婉女子在水中央,谦谦君子倾慕追求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男子心中的激动羞涩,女子心中的芳心萌动,仿佛马上就要像河中结伴关雎鸟那样比翼双飞。短短几行文字,让我恨不得立马穿越时空去寻找这对美好男女,目睹这样的画面。
《诗经》的.两大核心主题就是情人之爱和家国之爱,而我读《诗经》中最震撼的是家国之爱。
《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予,与子同仇!》从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那同仇敌忾的经过千锤百炼的铮铮铁骨豪情,那不畏生死的嗜血屠狼的英勇无畏与大义凛然。短短几字便给了我超过百倍的冲击力,让我不禁赞叹人们是多么伟大——那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情感,已完全诉诸于方寸纸页之间。
都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就是一部集华夏五千年文明于一体的文学巨著,在我读《诗经》的过程中给了我美好、震撼等多个影响,让我爱上了《诗经》。
- 我读诗经初一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诗经的作文】相关文章:
诗经《那》12-30
诗经《丝衣》05-26
诗经:抑10-14
诗经:绵10-20
鲁迅与《诗经》10-09
风雨·诗经06-10
关雎·诗经03-26
诗经的魅力06-05
诗经的名篇06-08
诗经关雎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