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 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孙权劝学》教案。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或辅之以投影使之更明确。
导学达标 一 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导学达标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师: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提问。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用投影展示。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
司马光 重点字词句 《资治通鉴》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马骏)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的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
现在,我们学习《孙权劝学》(板书《孙权劝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涞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2.范读课文,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3.我们大声自由朗读;
4.提示字音,卿(qing) 涉(she) 孰(shu) 遂(sui) (为wei 更geng)多音字;
5.找出通假字途、涂,邪-耶,表反问语气,语末助词,译成吗;
6.下面我们齐读;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我们了解一下,看注解①。再找人读。
7.请同学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8.四人一组,找出小组问题,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
9.重点句子,找出,画出,对不懂的字句或字义,找开课件,用黑色加粗的条纹加重;
10.在译句子时重点词不能漏译;
咱们对号入座,调整顺序的有,蒙辞以军中多务,博士一词是官名,可以留用(国号、年号、官名、人名、书名等可以照录不译);
11.文言中古今异译,但:只,只是,今是转折性连词;
12.找一找古今异译的词;
13.文言文译文五字法,展示课件,并找人读取;
14.一起朗读课文,出示课件中的`四幅图,(一、孙权劝吕蒙学习图,二、孙权现身说法图,三、鲁肃与吕蒙论议图,四、吕蒙与鲁肃结友图)。
研讨:怎样读出语气?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人叙事的文章,要读出语气,就要从读言上下功夫,我们看看孙权的语言,我们结合孙权的身份。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郎,孤学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第一句,严励、关心的语气;
第二句,怒气;
第三句,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认为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
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我们再看吕蒙,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听取意见;
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之间互动)
文中出现了两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找同学造句子。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学识尚浅。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四、拓展升华
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也不少,请找出一两则,如:读书破尤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结合我们所学的《孙权劝学》,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学习。
板书:
孙权 劝 吕蒙 赞 鲁肃
爱才 坦诚 爱才
关爱部下 豪爽 敬才
善劝 知过能改 文人雅士
好学 有礼
孙权劝学 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 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教法设计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 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
先集体背诵课文。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还有几位同学不熟。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板书课题及作者)
2.了解作家作品
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提示:知识、写法)
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
(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
(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
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板书)劝-学-赞
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文章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你看如何?
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然后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看来劝中有深意。为了让学生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我一改以往的直接提问:你从对话中感受想像到了人物的何种心理和神态。因为这样,学生不能真正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
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先做示范:
然后,我鼓励学生超越范例进行写作练习。下面就是课堂片段:学生练习。
陈思宇:吕蒙暗自高兴,想:鲁肃既然如此说我,想必我的进步真是不小。当初听孙权的话真是对了。现在我已文武双全,由此看来,读书真是受益不浅呀。想到这,不由自主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聂艺菲:孙权心想:“吕蒙这个人物有的是勇气,缺少的是智谋。如果多读书,就会弥补这些不足的。那样我身边就会多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好将军了。那样,我何愁难以创建大业呢。想到这,孙权便苦口婆心地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政掌权,可不能不学习呀!”
孙海清:鲁肃面容可掬,心里想道:“这个吕蒙,如今不仅武功高强,居然也知兵法,懂谋略。与以往的那个吕蒙比起来,真是焕然一新,真让人大吃一惊。说道:“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初的那个不读书的阿蒙了。”又想:这回我应该与他结为兄弟,以后对我也有帮助,否则,岂不可惜了。于是结为好友而别。
四、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还记得我的那个难题吗。司马光老先生教了我们这么多劝的艺术,你们也一定会是个优秀劝解员了吧。那就帮我劝劝他们吧。
设置劝学语言情境,进行对话描写训练(见课件)。
杨胜男:“学无止境,以后的日子还长者呢!现在苦点累点,以后就会苦尽甘来的。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改进学习方法后,你会更棒的!”
赵倩:其实学习方法和心态很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并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起来就不费劲了。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什么都是白学,因为他根本就没用心学。如果把学习当成乐趣,不也是很好吗?
徐德漩:爸爸,您还是需要学习的。学无止境,如果把知识比作海洋,您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弥补我们的不足。那样您就更受别人尊重了。
王雪:爸爸,社会在进步,不能因为学历高就不学。还有许多的新鲜知识等着你去学,有许多新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呢。不学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李丹:不要找客观理由,我是领导,但现在还得学习呢!咱们俩现在有可比性吗?没听过:“活到老,学到老。”吗?学习对工作也有帮助呀!现在还有老年大学呢!再说了,工作干好了,还能加工资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王艺学:爸爸,知识永远是新鲜的,即使对老人也是。一个八十岁的老人还学会了好几门外语呢!所以你也应该学习,再说,你如果博学些,您的下属不是会更钦佩您吗?你工作不就更好做了吗?咱们俩一起学吧。
王彬:学习是你的唯一出路啊。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日后回报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你看我,以前不学习,成绩倒数。现在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用心学了,也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你也试一试吧。
五、反思总结,质疑求学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文质兼美。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深刻的内涵都会启迪着我们。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学贵在反思和质疑。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吗?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吗?
六、分层作业,异步达标
必做题:用成语“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造句。
把你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选做题: 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后记:
我们学校所进行的“创建新课堂、构建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中要求课前展示教学目标,我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体会本课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能主动有意识地掌握学习重点。
从我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感受到让学生先体验,他们就会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感知,这样才会触发他们拥有探索的欲望,求知的渴望。并且探索后的收获会让学生欣喜不已从而铭记在心。
实践证明我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人物的语言情味又能在体会理解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时得以写作上的训练。
从课后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看出学生文学素养在提高,有的还能熟练地运用古文去扩写。
例如,附学生作业举例:
周鸿基:受到辅导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真应对他刮目相待了。
佟佳:几天前,他还是个淘气包,现在,他懂事了,知道用功学习了。真可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崔浩然:你现在知识如此丰富,再也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邵丹:他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却宛如一位学者,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了。
从课后作业中能看出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心理,揣摩出人物的神态。
徐德漩:肃想:蒙不过是个只知弄兵器的武夫,才疏学浅。我难为难为他,也好让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硬拼。于是开始谈论兵法,没想到,吕蒙的回答竟很有见解。他十分惊讶地说:“你今天的才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阿蒙了。
王翘楚:当鲁肃寻阳时,吕蒙与他大谈破魏、蜀之道,讲的精妙之极。鲁肃大惊道:“以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已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吴下阿蒙了。
张灿宇:蒙谈了一会军机大事,也想趁机嘲讽一下吕蒙的才疏学浅。不想,待鲁肃讲完后,吕蒙就事论事,侃侃而谈,借古喻今,头头是道,直说的鲁肃张口结舌、目瞪口呆。惊呼道:“吕大人今日的才干和谋略,再也不是当日的吴下阿蒙了。
姜楠:你今天的才学已在我之上,你过去武艺过人,英勇善战,今又文才非凡、真是文武双全,再不是原来的吴下阿蒙了。我东吴又添一人才啊!
王迪峰:初,孤令卿当涂掌事、,乃因卿有治军军平战之勇。而卿之智术浅短,诚不可做大事。孤拒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欲内修政务,卿不可不学!
汪澜:肃与蒙论议,知蒙羞于兵法,厌读兵书。故,初欲使蒙难堪。奈何!今日之蒙,非复吴下阿蒙。实乃一博学将才。遂叹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思之,吾应与之交好,此乃真博学矣!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
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 孙权劝学教案 推荐度:
-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孙权劝学 教案】相关文章:
《孙权劝学》教案10-28
《孙权劝学》的教案08-18
孙权劝学教案07-03
孙权劝学教案08-15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07-15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08-19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08-03
《孙权劝学》精品教案10-19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08-14
关于《孙权劝学》教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