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

2024-10-14 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 篇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又是怎样的不昧世俗。

  李白,衣袂飘摇,羽扇纶巾。盛唐的繁华怎能容得下这位心比天高的志士;长安的街桥又怎能承载这位诗仙的无尽才气。醒也罢,醉也罢,无尽的感慨融于妙笔,汇聚成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人们常常同时提及李白与杜甫同时提及。世人称的“李杜”便源于此。有人把杜甫比作青铜器,把李白比作唐三彩。前者厚重,后者瑰丽。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

  李白,他是酒仙,他是诗仙。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衣袂一挥便是无限风光。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的代表作,带我们走进了李白那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想起李白的豪迈,又不觉得联想起了易安的婉约。幸甚至哉,于是作诗一首。

  “阴阴翳翳,萦萦绕绕,飘飘渺渺飘飘。电闪雷鸣之势,山峦崩摧,石扉洞天仙府,轰作响,天崩地裂。九州怒,四海惊,神仙咸在其间。

  洞中碧落无垠,路不见,深眸望断天涯。日月流辉,风光金阙宫殿。青云彩霞为裳,风作马,纷纷来下。虎鼓瑟,鸾驾车,风飘仙乐。这次第,怎一个乐字了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被放逐出京后,遇到的一湾明月。温情,飘逸,有仙人之气,送诗人以自由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看看李白,他梦游天姥,一览仙境,可他并非消极避世,仍然胸怀天下。所以才有梦的醒,让自己清楚地认识这个社会,承认这个事实。这样的人,是痛苦而伟大的。自始至终,他依然记得少年的壮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啊!

  坏才,可以不遇一时,但不会埋没一生。李白,政治上的才能无处施展,于是便把满腔热血倾注于一根笔杆。于是,我们虽然少了一位政客,但我们收获的却是一位华夏奇才!

  李白,是什么让你的内心如此坚毅,是什么让你的步履如此坚定。我想,那该是你的一腔爱国之情吧。

  李白,愿我可以大声呐喊出你的诗篇,勇敢地踏上前方的路!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 篇2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以此诗句来概括《梦》诗很得当。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李白用高超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创设出超拔、光明、壮丽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崇高的人格、不懈的追求和坚决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为三节。

  第一节,塑超拔形象,表傲岸个性。

  此节中心句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三个“天”字在一句之中很显赫,而没出现“山”字。山却敢于向天挑战。“连”,为齐、平。“横”,为遮,含有“恣”“肆”义项。上可与天比高,下可俯视群山。五岳是群山之首,而天姥能藐视它,更无须提周围的赤城与天台了。一“掩”一“倾”,“视俦列如草介”。天姥形象的超拔,是诗人“壮思”所致,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思想的艺术表现。

  海上仙山不可求,有长安失意之意;“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云霞明灭”是壮丽之意象,“越人”表天姥之地,与“连”、“横”、“拔”、“掩”构成超拔之势,傲岸之性。

  第二节,梦游天姥,表理想境界。

  本节可分五层:

  一层:向往先辈,以求神会。

  “我欲因之梦吴越”,最主要的原因向往先辈谢公。谢灵运(385—433),出身世族,世袭康乐公,南朝宗王朝抑制世族,政治无出路,“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出为永嘉守,恣意遨游,寄情山水,曾游天姥等高山,蔑视权贵,后被诬告谋反,被杀。李白对这位开创山水诗的先辈是非常敬佩的,自己青年漫游就有谢公的影响,现在失意,“因之更加思念,”“因之”一梦而到谢公的宿处,并“脚着谢公屐”,而同步青云。

  追随谢公以表蔑视权贵的决心。这里还创设一个淡雅、明静、清新、飘逸的意境。“明月”关照护送,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是至爱的。这种情感是失意的人最可求的,而明月即天意,这里的“送”与后来“仙之人”的“迎”,是有意呼应的。意在表明自己的高贵之躯岂可与粪土王侯可比。“渌水荡漾猿啼”,突出自然清新,暗比官场混浊腐蚀。

  第二层:登高观日,闻晓天机。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八行》)”李白的境界是浩然的宇宙境界,笔下常为大景观、大气象,以宏观的视角而构成宏伟的意境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有色彩,有声音,是自然最辉煌最有生力的时刻,冲决黑暗的光明是那么的激动鼓舞人心,喷薄而出的红日给人以无限的温暖和无尽的.力量,雄鸡高唱天下白,给人以无穷的智慧和无比的振奋,这些就可谓是天机,天机并不神秘,人从大自然感悟到许许多多的哲理,就是天机诗人“空中闻天鸡”的巧用。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可石忽已暝”,写过程美,写奇花异石之美,写自己陶醉于奇险之境的奇绝之美。

  明月相送,海日相迎,雄鸡高鸣,迷花倚石,诗人以月为朋以日为友,飘逸于天地之间,这是对长安朝堂的藐视,是诗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写照。

  第三层:地吼天鸣,感受雄健美。

  “云青春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点出天忽已暝的原因。身处云中,体会万变,熊咆于涧,龙吟于潭,低沉而高远,“殷岩泉”是客观描写,“慄深林兮惊层巅”是主观描写,胆小者为之慄惊,豪放者为之激昂。“熊”谐为“雄”,“龙”为兴云呼雨之神,诗人为两者的威严之美而赞叹。“列缺霹雳,丘峦崩摧”进一步表神威,来抒发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劈杀之气。物我合一,感受自然的雄健美,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增强自我已被世俗压迫得几乎奄奄的刚气。

  第四层:天门洞开,群仙来迎。

  此层是梦境的高潮。诗人激昂之际,仙境为他敞开无限宇宙、无限光明,高远澄清。心为之酣畅,虽登高而不及。仪仗严整,阵容强大的神仙,飘然而来,仙乐悦耳,色彩缤纷,为迎远客而来,为迎“谪仙”、“诗仙”而来,荣幸之至,兴奋之至。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境界,《西上莲花山》《四月上太山》都有这仙境描写。与屈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于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同出一脉,同表一志。是对长安权贵的极大蔑视。

  第五层:魂魄悸动,烟霞顿失。

  惊心动魄的场面,却可即不可求。现实是残酷的,理想是壮丽的,“一生傲岸若不谐,思疏媒劳志多乖”,诗人不能不为之“长嗟”不已。

  总观梦境描写,诗人在游览中追求清静、光明、生气、奇艳、雄浑、刚健、飘逸的境界,使自身不断得到愉悦和升华。

  第三节,正视现实,养我傲骨。

  现实中应及时行乐,不要囿于名利,不要受屈于权势,应追求超拔,追求高远,享受世间美好的东西,远离污浊之地,珍惜时光,于山水之间陶冶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金钱可以挥霍,生命不能挥霍,我材不可挥霍。“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其四十)离开长安,不是人生失败,而是人生进取。这个决心和志向在安史之乱后得以展现,他加入永王幕府仍是青年时的志向“安社稷”“济苍生”的摧动,永王兵败后,流放夜郎。遇赦后仍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当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途因病而还。与杜甫一样,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垫”(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直至病死,未完已志。瞻前顾后,李白在长安失意之后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暂且的,是在养志,在养傲骨,而非真的归隐。因此说,万事东流水,行乐世间也是积极的。

  “别君去兮何时还?”此句诗人似在思虑,没有明确回答,这“还”暗指还长安,施已志。如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机会,那么可“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 篇3

  上一次听学彪老师讲课已是两年前了,今天终于有幸又一次走进了学彪老师的课堂。

  他讲的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能体现李白风格的一首诗——汪洋恣肆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梦幻离奇的意境。

  如果让我讲,我自认为讲不好,所以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以学生的身份来聆听这堂课的。

  学彪老师的课依然那样清新流畅,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整堂课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诵读,二是赏析。

  第一个环节,诵读。先听两遍录音,第一遍让学生静听,第二遍让学生跟读模仿。听完录音,让学生自读,学彪老师提了四个要求——加入想象,加入情感,抑扬顿挫,辅以手势。然后让学生展示朗诵,学彪老师适时加以点拨引导。

  第二个环节,赏析。学彪老师没有逐字解读,逐字分析,而是先后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天姥山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乐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具体指什么?”两个问题把整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全部含盖了,可谓提纲挈领。

  学彪老师这样的设计清晰条理,不枝不蔓。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课堂设计的好坏。40分钟的`一堂课就好比一次短途旅行,当然,首先要确定旅行目的地,也就是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就开始设计旅行路线,路线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决定旅行者能否顺利高效地、节时省力地到达目的地,这条旅行路线的设计就是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设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也正是学彪老师值得我辈学习的地方。

  学彪老师讲课依然是那样循循善诱,从容不迫,秉承了夫子之遗风(颜回曾赞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听他讲课总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觉,随着他的引导,不知不觉间便明晓了,领悟了,通达了。为师者不正当如此吗?

  本节课一开始,学彪老师便提出了一个问题:请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李白。我认为这个问题设置得非常好。首先,此问题难度不大,且答案并不唯一,每位同学均有话可说,参与性强。再者,一上课便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很快进入情境,走进文本。

  学生展示诵读时,有位学生很拘谨,读得很生硬,学彪老师便俯下身轻声鼓励她:“没关系,放开一点,大胆地加入你的想象和情感,就当其他同学不存在,教室里只有你一个人。”亲切而诙谐的语言让教室里顿时充满了轻松的笑声,朗诵的那位学生也消除了刚才的拘谨,再读就好了很多。

  整堂课学彪老师都是通过设置问题来推动课堂、带动学生的,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他又适时地鼓励、引导。一节课下来,学彪老师从未直接给出答案,也没有点名提问学生,但课堂却进行得很顺利,这得益于他的循循善诱。

  学彪老师曾多次教导我,要学会给学生搭梯子,不要轻易替学生回答,因为思考过程无法替代。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不断地搭梯子,让学生踩着我们的梯子自己采摘知识的硕果。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我们的问题,就说明我们的梯子没搭好。所以搭梯子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学彪老师的循循善诱,不就是在搭梯子吗?

  学彪老师这节课让我最佩服的是他设置的一个问题——“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具体指什么?

  我认为这个问题设置得绝妙。本句将全诗一分为二。之前梦境,之后现实;之前写景,之后抒情。明确了“此”字的含义,整首诗的结构,以及作者的情感,便了然于胸。

  读懂了一个“此”字,便领悟了整首诗的意蕴,真是提纲挈领,举重若轻。没有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个设计思路是很难想到的。

  之前我认为这首诗不好讲,就是因为不知从何入手,这个“此”字不是最好的切入口吗?学彪老师又教了我一招。

  这节课,受益着实不浅。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 篇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诗,别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与东鲁的朋友离别,前往天姥山游玩之前写的。

  这首诗先描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进而转入自己的梦境,诗人在梦中潇洒自如地游览了天姥山的美景,看到满天仙人飘飞。可醒来时,一切都烟消云散。由此引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抒发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

  有感其一

  李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细腻,似乎他已经在天姥山游玩了一番。如果李白整天闭门不出,只呆在家里读书写字,能写得出这样挥洒自如的诗吗?现在有的`人,嫌游山玩水太累,坐在家里有网络、有电视,什么样的美景看不到?但是,不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的话,能写出如此美妙的世界吗?能把大自然描绘得出神入化吗?因此让我们走出家门,去亲近我们的大好河山吧!

  有感其二

  李白是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爱大自然,也珍惜时间,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放一只白鹿在青崖间,要远游时便可以骑上它,任意驰骋。让他能去更多的地方游玩。白鹿是仙人的坐骑,日行千里,还可上天入地。现在我们已经发明了这种“白鹿”——汽车、飞机、轮船……李白如果知道的话一定非常高兴。

  有感其三

  李白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诗中的千古名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让我们深思。李白的正义感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现在的许多人。他说:“怎么能讨好权贵以求重用,如果这样的话,即使得到重用,又怎么会开心呢?”一个没有真本事的人,如果靠溜须拍马,才得到重用,那重用他的人也不会是正直、高尚的人,这些人对国家会有什么好处呢?总有一天这样的人会被社会淘汰。因此,靠谁也没用,只能靠自己努力,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以为我们多么聪明,多么了不起。古人的智慧我们也需要学习。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 篇5

  李白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夸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我喜欢李白的诗更崇拜他的骨气。由于要写博客必须提升自己的素质,我又细读李白的一些文章和诗,再一次被李白的才气震撼并折服。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境的描写,看了真使人目眩神迷心向神往。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癫,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奇。最后有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推究原因,李白为什么在这里能写出使人似醉似痴神迷心惊的诗句,跟他的出身阅历经历以及所形成的思想性格分不开。他是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他接受儒家“兼善天下”思想,关心社稷关心苍生关心百姓;但他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藐视世界一切的思想;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好打抱不平。总之儒家、道家、游侠三位一体,使他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他持才傲物的性格与当权的宦官外戚格格不入因此遭受他们的嫉妒压制排挤和打击,而皇帝也仅仅把他当成歌舞升平的点缀和御用文人。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所以他异常苦闷要抒发要呐喊。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以及愤懑苦闷的情绪常常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之后,这种诗也越写越多越来越好达到惊人的地步。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静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起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叛逆不羁的性格。因此他常常在诗里写出好像要登涉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同天仙神灵相往来的情景。

  李白的诗达到如此震撼人心的地步,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呢?他强烈的个性和炽热的感情,在诗歌中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他的诗增加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上天入地无所阻挡的力量,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读来感到热情奔放亲切自然。当现实生活中事物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借助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进入到神仙的境界。他的诗歌语言朴素自然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他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所以在诗歌中能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当他由梦境转到仙境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中醒来了,想到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事就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

  尽管再次重读,李白的诗对我还是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 篇6

  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屈原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不少人为李太白那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像而赞口不绝,他把浪漫主义推向顶峰。

  我们在诵读的时候,由于诗人的感情和思绪发展变化很快,全诗的节奏也颇多变化,要用心领会诗句的内容,读得节奏鲜明,我们要循着梦游的进度,展开丰富、奇妙的想像,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和高峻,其中就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在这里,使用了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其次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他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小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其脚下。喜翼可蔽空的大鹏,更爱檐头私语的小雀。事实上,天姥山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X,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境界。

  诗人在描写天姥山时,用了想像的艺术手法,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随着想像羽翼的飞翔,在笔端展现了变化万千的景象,创造出了和丑恶现实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令读者读后跌X起伏,回肠荡气。

  诗人转触笔锋,他的消极避世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其讥讽现实,却又不像屈原般愤世疾俗,从太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有儒家的积极用世,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语,蔑视权贵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更能明确其入梦的真正缘由和提及谢公的用意。

  全诗的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着一句表现的更明显。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看到了青莲蔑视权贵,追求生活的理想和精神。他之所以向往神仙的时间,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社会,踏上漫游的旅途,政治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呐喊和向往。

  翻开泛黄的丹青古卷,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青莲的超尘脱俗和神奇飘渺,让我久久不忘其余韵。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 篇7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梦想着有朝一日得展才干。但当时文人盛行的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这与他“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他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喜悦地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文人。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深厚的友谊。之后,两人又同游梁宋等地。此时,高适也来与他们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李白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李白的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的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这一首诗歌开头便从海客和越人的话语谈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海上归人的话语中,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这样便使人觉得瀛洲很虚无,难以追寻,但越人的口中说来却又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一开头,天姥山便有了神秘色彩。接下来作者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用夸张手法极言天台的高,而又将天台山与天姥山相比,更烘托出天姥山的高大,使人对天姥山油然而生敬意。天姥山原本是神话中的仙山,但作者却写来好像真有其山,使得梦有了现实的基础。作者对高大神秘的天姥山的向往,本身就是对美好事物的热情的向往和追求,文章在此便初显了诗人的浪漫的主义气质。如果说这个梦可以看做是诗人前半生的生活的折射,那么,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隐居山林,想通过终南捷径来走上仕途,曾经对国家和政治前景抱有多么美好的愿望!

  诗人李白在梦中来到了天姥山,在梦里他来到了他所追求的美好的仙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于“梦”字上,置一“欲”字,是“想要,打算”,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欲”字承上启下领提下段“梦”中之事。这足以表明,李白本无此“梦”,这个“梦”不过是他的一个奢望,是他在清醒状态下安排设计出来的“白日梦”,因此,它看似奇幻不测,实则有细致的理脉。天姥山的风光明净澄澈,溪水清澈,浩空明月,夜色如洗,湖面若镜,这就是诗人心中的仙人世界,是一片净土。“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灵运是东晋山水诗人,他自恃有才,又是士族家庭出身,渴望能建功立业,但是却不得重用,他忧愤于心,于是寄情于山水,想在山水中去寻找自己的自由。李白在这里穿上了谢灵运的木屐,他也希望能在山水中去消除心中的忧伤。“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涌现,传说中的天鸡在空中啼叫。梦境是这样的美丽而真实,诗人的梦五彩缤纷,幻想的色彩越来越浓。接下来,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似真似幻,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在千回万转的山石间,道路弯曲没有方向,诗人沉醉在这种仙境的美丽中,却也的不知走往何处的迷茫。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用到“我”字的使用,比如“我本楚狂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在诗歌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然后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只是写了一场自己无法参加盛会,在极其热闹的场景后,我们却似乎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失落。这种落寞之情让诗人写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样的句子。梦醒后,诗人转入现实,梦幻中的天姥山不是诗人该去的所在,追求那样的行乐,不过是如同东流之水,作者下定决心,从此后,要离开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放弃那个美丽的梦幻,还是去流连于名山大川,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然那个仙家之所,帝王之乡不属于自己,那么为什么要屈膝逢迎,降低人格,放弃自由,去讨好那些权贵们?诗人在感叹人生无常之后,虽然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立场去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离开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游览名山大川的目的便在于远离权贵。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对权贵的蔑视,表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阶层文人的反抗精神,正直不阿,洁身自好,也表现出了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本色的清高孤傲,豪放狷狂。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 篇8

  第一次读此诗,是在高中时期。当时只记得此诗为“诗仙”李白所写,气势庞大,想象丰富。现在重读,又有了诸多感想,不胜唏嘘,便将鄙人赘言以续,烦请各位笑纳。

  该诗写于天宝三载(公元747),正是李白政治大失败之时。李白虽为一个诗人,却早有报国仕途之志。前一天还曾让高力士脱靴,贺知章“眼花”,后一天就遇上这大失败,为玄宗赐金放还。说的难听点,这就是皇上不鸟你了。然而,李白却没有郁结于怀。余光中先生说得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这豪放之气,铸成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篇便是古代传说中的瀛洲,天姥山,虚无缥缈,却胜似仙境,这以虚衬实,表现出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天姥山,号称奇绝,“势拔五岳掩赤城”,不就是宫廷?不就是唐玄宗的重用吗?继续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气势!”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一幅幅神奇瑰丽的景色和意象:岩泉,緑水,云梯,熊,龙……浪漫主义淋漓尽致的体现,不愧“诗仙”的称号!而后,云之君,仙之人纷纷沓来。突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在唐代的屈公子,他体验过宫廷的繁华生活,又踏遍险峻雄壮的青山绿水。这梦游,看似虚幻,却是那么的真实!

  然而,相比于繁华的表象,李白心中的.抑郁,抗议,连同激情一起在诗中喷涌而出。我们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好似李白抑郁的化身,然而,他成了太阳,而不是黑暗!这种乐观豪放的情怀,敢在盛唐时期,也绝无仅有。但是,豪放来的快,去的也快,就那么一会,“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我突然想笑,因为我看见的李白,真是那么活灵活现,他就好似小孩子一样,那脾气忽晴忽阴,诚然,一个有着胸中大志的人,遭了贬低之后怎么能不难过呢?但是,他是李白,他又变回来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句话,响彻云霄!也终究让这位诗人名垂千古!

【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感】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08-16

《梦游天姥吟留别》经典说课稿08-02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07-2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08-28

梦游天姥吟留别古诗08-25

梦游天姥吟留别段落09-05

翻译梦游天姥吟留别07-21

梦游天姥吟留别 高中06-01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09-02

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