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陋室铭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 篇1
一、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二、学习新课
1、 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 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 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四、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2、 结合句子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说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大家想象一下,室内谈笑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答:韩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王叔文煮酒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扼腕长叹,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在吟诗作画,感叹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穷魅力。 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怡然自得,安贫乐道-----陋室不 陋。
3、类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
3、 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师: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杨礼赞》,并背诵其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师: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一块背诵。
4、 引发学生思考: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五、三读,品味语言。
1、 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学生找出文中的骈句,边读边体会)
2、 散句:最后一句,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要读出抑扬顿挫。
3、 押韵,找出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 修辞,比兴等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依据学生上课的情况,灵活处理)
5、 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师生一块品味。
6、 读:男女分读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块读。(配乐朗读)
7、 背: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喜欢上了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 语言魅力,能被选入《古文观止》确实是文有所值。咱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学生背。(在指导背诵上有些困惑,没想到好的方法。)
师:很多好的句子咱可以制成卡片积累下来。
六、拓展
师: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陋室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陋室铭教案 篇3
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了解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本文反向立意的写法,从“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生活情趣。
2.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背景导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朗读中感受欣赏本文的音乐美、节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背景导入,引发兴趣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他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知县,于是知县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环境还不错,刘禹锡没有计较,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看来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二、 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有中唐“诗豪”之称。文学上,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 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做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三、 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四、 朗读美文,翻译理解
朗读美文
步骤一:学生自读,标注难读的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步骤二: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音韵美、节奏美。
步骤三:师生齐读,找出韵脚。
翻译理解
步骤一:对照课下注解,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步骤二:两人一组,互译全文。
步骤三: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品味美文
问题引导
1. 本文题为“陋室铭”,但在结尾作者却说“何陋之有”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语点出“陋室不陋”的原因,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
2. 请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句是怎样引出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类比的方法,将山水与陋室相提并论,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3. 既然“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那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作者美德,衬托陋室不陋的?(小组内合作探究)
----自然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自然环境清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带来的便是“华屋玉食,锦衣美酒”无法比拟的享受了,即使身居斗室又有何陋可言呢?
----交往人物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有鸿儒来往,常有高朋谈笑,回避了世俗的人际交往,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没有世俗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即使身处陋室也绝无简陋可言。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在室中抚琴弄弦,展卷读经怡然自乐。没有繁弦急管那种嘈杂的声音,没有案卷公文劳损身体,完全是从容自由的,足见其主人的高雅脱俗,陋室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请同学们背诵这几句)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用了什么修辞?哪两个字用的好?
----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上,入”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什么。
5.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不失情感的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即安于贫困,以守道为乐。
6.提到诸葛庐,子云亭作用何在?
----以贤者自况,表达出以他们为榜样的志向与抱负。
7.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有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陋室的景、人、事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陋室铭》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的刘禹锡,感悟出刘禹锡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人生的打击未损他的锋芒,不折他的腰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励志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彰显出少有的乐观豁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人世的无常。悟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使他变得更加乐观,更加潇洒。
想必同学们也有自警自策的文字常置于桌旁,时刻自勉,请问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请大声宣读,让大家共勉!
七、 作业设计
1思考:作者怀瑾握瑜,身处陋室而不认为陋,联系自身该怎样看待自身客观条件中的不足?
2背诵默写全文。
八、 板书设计
陋室铭教案 篇5
内容预览: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
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陋室铭教案 篇6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陋室铭教案 篇7
课件简介: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g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解释下列字词
名: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陋室铭教案汇总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