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全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注释】
⑴愚溪北池:在愚溪钴鉧(mǔ)潭北约六十步。池水清澈,冬夏不涸。池水沿沟流入愚溪。
⑵宿云:昨夜就有的云。
⑶洲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这里指水边山地。
⑷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
⑸村坞(wù):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⑹予:我。
⑺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
⑻宾:指眼前景。
⑼主:作者自指。
【白话译文】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创作背景】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也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的第五年。柳宗元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受到牵连,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几年来,他遭受的打击接踵而至,“国忧加身愁”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许多诗文中抒发胸中愤懑,表达孤寂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北魏侍中济阴公柳庆七世孙,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曾与韩愈发起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著有《柳河东集》45卷,《外集》2卷。
唐贞元九年(793年),柳宗元时年21岁中进士,26岁应“博学宏词”考试,取录后任集贤殿进士,旋任蓝田县尉;贞元十九年(803年),改任监察御史里行。贞元廿一年(805年),唐德宗去世,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参与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政治革新。永贞元年(805年)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于途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元和元年(806年)五月,柳宗元母亲因病亡故,自身健康也迅速恶化。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奉诏回京,于二月到长安待令。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出任宰相,愿意相助柳宗元调回长安任用。柳宗元不幸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十一月初八病逝于柳州,享年47岁。
柳宗元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统计,现存《柳宗元集》中收录的山水游记文,其中有二十七篇作于永州。“永州八记”之外,还有柳宗元在永州写的《永州万石亭记》《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等文章。
主要成就
哲学思想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佛学思想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名家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于是,“自肆于山水间”,更有意识地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
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政治理想,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辅时及物”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的原则。
尽管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为重巽的俗家弟子。但他却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他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
- 相关推荐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赏析】相关文章:
柳宗元《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译文10-19
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译文及赏析03-26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柳宗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4
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全文赏析08-09
柳宗元《雨晴至江渡》赏析10-18
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译文及注释05-16
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译文及鉴赏06-12
晓行巴峡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1-02
江雪柳宗元赏析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