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2023-12-13 柳宗元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引领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美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写作顺序及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板书课题及作者)请大家齐读一下我们此行的目的是:赏景、探情、学技法。

  二、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欲知小石潭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不要加字,也不要漏字。

  2、强化重点读音:要做到准确朗读,字音必须得读准。1分钟时间,给加点的易读错字注音。(齐读,巩固)

  3、分组读1-4段,齐读第5段。

  4、教师示范诵读:同学读得很流畅,可老师觉得缺少点情味儿,假如我们就是作者,写了好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你看--。(配画面,背诵)

  5、配乐再读课文:请同学们和着音乐,像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再次朗读课文。

  6、凝练概括内容:读得不错,赞一个!下面我们进行一个集体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得有一个人看着单子上的提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必须凝练,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同学们的水平了。(分组读,指名概括)

  第一段: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第二段: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同游的玩伴,跟随的小生。

  7、区分内容,简介游记:1-3段主要写景物,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交代同游的人。课题加一字,小石潭记,游记,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 如果我们去“奇、险、幽、古”的龙门洞或者风光秀丽的关山牧场游玩后,把它们记下来,也就是一篇游记。

  三、赏景探情。

  1、欣赏小石潭美景:那么柳宗元游了小石潭是如何描写美景的呢?请同学们默读1-3段,独立思考,结合单子上的提示,任选一处,或者独辟蹊径,另选内容,写下自己的赏析。限时2分钟。

  (1)自读,赏析。

  (2)分享,交流。

  (3)点拨,穿插。

  (学生根据提示自由赏析1-3段,在赏析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情况,穿插解决一些重点文言词句,点拨一些写作技巧,比如动静结合,侧面烘托。)

  2、学习游记写法:

  (1)这么美的小石潭,柳宗元怎么发现的呢?先用原文回答。

  柳宗元带着我们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来步,隔着竹林聆听了清脆的水声,然后砍掉竹子开辟道路,让我们发现了小石潭,欣赏到清冽的潭水和奇异的石头,(板书:水冽石奇)他移动步伐变换景物,其实已经教给了我们一种游记的写法--移步换景。(板书)

  (2)他在潭边停了下来,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水清鱼乐,溪曲岸错)

  柳宗元站在潭边,低头看鱼赏水,抬头远眺溪岸,像这样人站在一个点上不动,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描写看到的景,我们称之为--定点观景。

  3、探情:

  (1)感受情绪变化:如此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置身其间,柳宗元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能否从1-3段找出表现他心情的词?(乐)景美人乐,是不是就在这里呆的时间很久呢?从哪里看出来的?(转入第4段)

  (2)追问探究缘由:

  为什么要这么快离开呢?用原文回答,再给大家讲讲。(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凉冷清)(板书:景凄)

  凄凉冷清的环境是怎样描述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添加一些形容词,描述一下这凄冷的环境。

  明明同行的还有五个人,柳宗元却说寂寥无人呢?

  学生根据理解回答,结合《江雪》点拨。

  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想到这里,他的心情由乐变成了?

  (3)小结: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所以同样是鸟语花香的春天,饱经离乱之苦,忧国思家的杜甫觉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漫步白堤的白居易看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难点)

  四、背诵收束:我们欣赏了美景,品味了情感,学到了写游记的技巧,就让我们循着小石潭的游踪,移步换景,定点观景,极目眺景,在朗朗的背诵声中再次走近失意但不颓废的柳宗元,感受山水之思。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2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章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3、了解文章写景手法。

  教学重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柳宗元的《江雪》导入

  2、学生介绍作者和背景,师板书重点。

  3、释题并板书课题26《小石潭记》

  4、讲解关于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1、指名读或齐读课文,师生查找误读和难读字。

  2、师出示小黑板正音(生上台板演)。

  3、师范读正音,要求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这篇课文围绕小石潭写了哪些内容?或说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并以“小石潭真——!”(静、清、绿、美……)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细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要求以4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

  2、小组派代表接龙翻译,师适时点拨。

  3、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隔簧竹……心乐之;)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佩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二、继续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小组讨论: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小组探究、讨论以下问题: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继续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讨论: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师生共同朗读第四自然段,小组探究、引导讨论:

  问: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引导明确:写了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清—冷清、凄清,形似写景,实则写心,透露出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不得志的郁闷。

  三、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如何理解作者的先乐后忧的`?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发现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地融情入境了。

  2、中心思想: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凄苦、忧伤、孤寂的情感,流露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四、作业:背诵及翻译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侧面描写乐

  小潭源流——比喻(静—动)

  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

  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孤凄之情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难点:

  作者的忧乐情怀

  学法指导:

  诵读 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身体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体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2、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乐——忧)

  3、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

  4、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

  5、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

  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

  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激情导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本课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

  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写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4、解题

  游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山水游记。

  了解作者的情况。

  知人论世初读文本

  粗品文意

  (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清洌(liè)

  为坻(chí)珮环(pèi)

  为堪(kān)佁然(yǐ)

  俶尔(chù)翕忽(xī)

  参差(cēncī)寂寥(liáo)

  悄怆(qiǎo)幽邃(suì)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实字词。

  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

  再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译。

  2.朗读PPT投影翻译。

  (五)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1)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

  (2)卷石底以出卷:弯曲

  (3)为坻坻:水中高地

  (4)为屿屿:小岛

  (5)为嵁嵁:不平的岩石

  (6)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表示约数

  (7)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8)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9)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0)犬牙差互差互:参差不齐

  (11)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2.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原意为西方,在文中意思为向西。

  ②下见小潭

  原意为下面,在文中意思为向下。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原意为空中,在文中意思为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原意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为像北斗星那样。

  原意为蛇,在文中意思为像蛇那样。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原意为狗的牙齿,在文中意思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愿意为凄凉,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凄凉。

  原意为寒冷,在文中意思为使……感到寒冷。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似与游者相乐

  原意为快乐,在文中意思为嬉戏,逗乐。

  3.一词多义

  (1)清:以其境过清:凄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着

  隶而从者:跟从

  (4)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泳,游动

  同游者:游玩

  听读课文

  感受语言的美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作答。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语言美

  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小组合作:对文本进行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找出语言要素,如修辞,共享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交学习成果,由小组长组织负责。(此课后作业是针对第二课时做准备)加强理解文本能力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2、欣赏体会自然贴切、生动逼真的描写性语言。

  【教学重难点】

  描写的真实、有序、情景交融、及用语特点。

  【教学思路】

  1、课前预习,疏通文意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当引导,读、悟、析、练、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描摹祖国的山山水水,抒发胸中之情,请同学们回忆,我们都学过哪些这样的文章呢?

  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抒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欣赏过程

  1、明确教学目标:

  ⑴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写法。

  ⑵欣赏体会自然贴切、生动逼真的描写性语言。

  2、介绍有关情况:

  指名同学参考注释⑴简单介绍柳宗元。

  明确:

  柳宗元因参加的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多写山水游记。

  来抒写自己有才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

  3、先放录像,边欣赏画面边听读课文,声画结合,整体感知:

  后出示教学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及解释情况。

  隔簧竹、轻冽、为坻、怡然不动、往来翕忽

  4、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指明同学浅译文章。(意通即可)

  5、齐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样发现的小石潭?

  明确:先“闻声”后“见潭”。

  本文写景可谓精巧神妙,细致入微。作者在发现小石潭后首先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板书:景物)

  明确:水、石、树蔓(板书)。

  作者通过描写“水、石、树蔓”,把小石潭的概貌展示给读者。(板书:概貌)作者在描写具体事物时又抓住了哪些特点呢?

  明确:清冽;奇形怪状、奇特;美。(板书)

  作者在这一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明确:鱼的'姿态(板书)。

  具体说出鱼的两种姿态:

  明确:若空游无所依;怡然不动,影布石上(板书)。

  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明确:因为“水、石、树蔓”在远处都可以看见,而只有到近处才可以发现鱼。

  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想表达什么?

  明确:衬托潭水之清。

  作者想写潭水之清,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荡开一笔,描写了日光和鱼影,来衬托潭水之清,以实写虚,描摹景物非常真切,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写作文时要学习这种写法。

  6、齐读第三自然段:

  站在小石潭边上向远处望,看到了什么?

  明确:溪水如“斗折蛇行”;岸势如“犬牙差互”。(板书)

  7、齐读第四自然段:

  坐在小石潭的岸上,放眼四下望去,发现小石潭的四周是怎样的环境呢?(板书:环境)

  明确: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寒悄怆。(板书)

  小石潭的景色优美,画面清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描摹景物的呢?同桌同学可讨论。(板书:序)

  明确: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即:远──近──远(板书)

  8、文中描写的小石潭美吗?美在哪里?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环境心情会怎样?为什么读之则有身临其境之感?用系统的语言总结。

  明确:如鸣佩环的水声;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潭中鱼若空游无所依;其影布石上等。(也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写景时抓住了特征,描绘传神。(板书)

  作者领我们观赏的小石潭的意境非常美,不只表现在“水底石清”上,还有:未见其形,先闻其“如鸣佩环”的水声;“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批拂”的优雅环境;以及“俶尓远逝,往来翕忽,与游人相乐”的鱼群,正所谓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一个秀美奇特的水潭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9、面对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而作者此时的感情如何呢?同桌同学讨论后回答:

  明确:寂寞、凄凉(板书)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感觉呢?

  明确:作者被贬永州,政治上不得意,事业上不能有所作为。

  作者被贬永州,仕途失意,虽然与如此美妙的山水为伴,却描绘了一派凄怆、幽凉的气氛,含蓄的表达了作者被压抑、不能有所作为及对当权者的愤懑之情。(板书:愤懑)

  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体会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板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0、本文虽是描写,但语言简练,请找出你最喜欢的语言,并说明理由(同桌同学可讨论)回答要有意境,教师可启发。

  例:

  “水尤清冽”形象的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蒙络摇缀、参差批拂”状清树翠蔓的风姿。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描绘溪流的曲折幽深。

  “影布石上……往来翕忽”动静结合描绘了鱼态,活灵活现。

  “犬牙差互”形象的写出了岸的高低曲折。

  大量四字格词语的运用,都是写景如画之笔,无不惟妙惟肖,形神必现。作者行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明确:

  比喻:“如鸣佩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排比:“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拟人:“似与游人相乐”

  11、小石潭的景色很美,你最欣赏哪一点呢?选取一点展开想象,口头进行描绘,要求想象合理。

  教师先作范例,后给三分钟准备时间,指三名同学描述。范例如下:

  站在潭边向远处看,远山淡淡的,象是谁用水墨在天边勾勒上那么几笔,晨曦给山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纱衣,使它更加秀美,山间有一道泉水潺潺的流着,唱着一支动人的歌,又像是给大自然述说着一个迷人的故事。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清脆

  清澈

  清新

  清清秀

  清幽

  清凄

  清冷

  沈兴邦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

  背诵全文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学习难点:

  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二、合作交流。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2.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写景都用了什么写法?

  3.第二段的重点是写水的“清冽”,却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鱼?

  4.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的景物时,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三、拓展延伸。

  1、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景物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2、生活中一定有你心驰神往的景物,请加以想象和描绘,说给同学们听。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佁然、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掌握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法。

  3.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豁达的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掌握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析造成文章前后感情基调不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古代文人的落寞,学会直面人生,豁达地面对身处的逆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首课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点拨法。在讨论中,通过点拨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

  3.品读鉴赏法。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

  4.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能学习作者的写法进行相关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给人以孤寂的感觉。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

  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

  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快乐、忧伤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

  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谁能为大家翻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翻译课文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在整理学生翻译的同时,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翻译课文的同时,整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再一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吗?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否做了思考。问题: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乐”与“忧”的原因是什么?(藉此进入到赏析文章的环节)

  五、赏析文章

  首先谁来说一说: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

  学生回答:“乐”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或小石潭的景色美),“忧”是因为作者是被贬之人,心情不好。

  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第二个问题:作者心情“乐”与心情“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我们先来谈谈“乐”字。

  学生回答:

  “乐”是因为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很神奇,还因为小石潭水很清,小石潭里的鱼儿很快乐,小石潭的源头曲折蜿蜒

  (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全说出来,教师可一点一点引导)

  同时我们可以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解决了以上问题,就能理解了作者的“乐”。

  具体如下: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一行人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作者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同时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进而引出“心乐之”的主观感受,然后就带领读者走进令人神往的小石潭。此处引出“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的'水非常清澈,作者主要是通过水中的游鱼来表现水清的。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

  此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鱼儿的表现写出了水的清澈,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一段结尾用“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拟人的写作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突出了鱼儿的快乐,也表现了自己的快乐。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只把笔墨停留在小石潭里,他还注意到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象。

  恰是这被竹树环合的环境,才使得小石潭景致清幽,既不被外人发现,少有人来,又寂静冷清。此处描写很自然的就引出下面人的情感变化,真是令人叫绝。

  好,以上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乐”,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又怎么会转“忧”。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理解,这样美的景致,这样难得一见的清澈的小石潭,作者应该快乐才对,为什么会由“乐”转“忧”了呢?

  学生回答:

  我们前面了解写作背景,已经知道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虽然眼前景象很美,但也难以抚平被贬带给他心灵的痛苦。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竹树环合的美丽世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则不然。

  作者顺着小石潭寻源探幽,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此刻作者的心情变得抑郁,发现小石潭、看到潭中鱼儿的快乐也转瞬即逝,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乐”就这样变成了“忧”。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刻作者的眼前之景完全是由于他被贬之后的心情所致。

  到此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原因,也同情柳宗元的人生际遇,但老师也希望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心情是否能解决作者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你该怎么办?

  (此处希望能引导学生豁达面对人生)

  六、总结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七、品读文章写作特点

  这无疑是一篇美文,面对这样的文章,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慨吧。通过一个训练环节回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之美:

  请同学在下面的句子的空处填上你认为本文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谈一谈,你对本文语言之美的感悟:

  我认为这篇文章(词或句子)写得很美,原因是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做进一步的品读,并能提炼出下面的写法。

  写法:本文对景物描写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对潭中游鱼进行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还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的使用。这些都是使文章语言生动的原因,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

  八、布置作业

  大雕塑家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发现美的人!请你选择一处大自然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风景名胜,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希望能模仿《小石潭记》写法,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期待你的作品噢!

  [板书设计]

  听觉声音悦耳

  小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视觉构造奇特

  数量百许头乐

  空游无所依

  石观赏小石潭清澈游鱼快乐状态依然不动静侧面描写

  俶尔远逝动

  神态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潭探源小石潭比喻

  岸势犬牙差互不知其源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②诵读课文

  2、能力目标:

  ①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

  3、德育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②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教学重点

  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学难点

  文章先些“心乐之”,后面又见“俏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聆听钢琴曲,欣赏山水图片,激发同学们的激情。

  第一环节:佳景导游

  (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学生学写导游词,本节课有学生导入新课。)

  检查对作者的了解。

  第二环节:寻景悟情

  (一)寻找小潭。

  ①学生找出发现小石潭的语句,并读出。

  (教师稍做朗读指导,然后检查上节课内容翻译此句话。)

  ②这句话中那些字暗含了寻找的开始?

  (隔 闻 伐 取 见要求学生在文勾画这样的词)学生看音画素材。

  小结:在这样一个无名的小丘之上,小石潭的现身怎不让柳宗元老先生“乐”呢?

  小潭的发现是我们寻找到的,也就是说移动了自己的脚步,想起向前去走,引领我们欣赏到了不同的景点,这无形中已经教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

  (二)潭中景物

  请大家放慢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的欣赏小潭的景色,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喜欢这里的.————(景物),因为————————。(学生在文中找景物,并动笔描绘所喜欢的景物。同桌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预设问题:

  ①柳宗元笔下的“石”有四种形态,都是什么?

  教师解释“岩”中空的石头。

  ②小石潭的树是什么样子?

  (学生试读,读出树的飘逸,读出柳宗元的快乐,教师指导)

  ③那些句子体现了鱼的自由自在?这里写水了吗?(学生读此段,找句子,教师引导写作方法:动静结合,侧面描写体现水清澈。介绍定点观察。)

  小结:柳宗元“乐”在石,“乐”在树,“乐”在鱼,此时柳宗元沉浸在其乐融融中,除这些还写了什么?我们继续来游赏。

  (三)小潭源流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

  问题:

  ①宗元此时抬头向潭西南望去,他看见的小溪是什么样子?(找句子,翻译此句,教师点拨介绍写法:比喻手法,动静结合,观看幻灯片。)

  ②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怎样呢?(这个句子是由乐转忧的过渡,似乎没有明显变化,但却暗含着一个“悲”)

  小结: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老人正茫然的望着小溪的源头“不可之其源”,柳宗元的心情陡然下滑。

  (四)潭中气氛

  让我们环顾小潭四周,看看四周是怎样的一种景色?(第四段,即兴说出小潭的美景。)

  问题:

  ①里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 柳宗元为何要离开小潭?(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③ 那些句子体现凄清?柳宗元是怎样的心情?

  ④ 文章先些“心乐之”,后面又见“俏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学生先交流回答,然后教师介绍柳宗元的处境。)

  小结: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浓浓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

  第三环节:做业布置。

  ①背诵课文

  ②课后习题三

  第四环节:再次欣赏小石潭的美(在朗朗的读书中结束本课)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 10

  【教学目的】

  1、德育点:

  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知识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技能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清冽( )为坻( )

  B、为屿( )为嵁( )佁然( )

  C、俶尔( )翕忽( )差互( )

  D、寂寥( )悄怆( )幽邃( )

  2、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通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1、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⑵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⑷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⑸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⑹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⑴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⑵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⑶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⑷文中的`水。

  ⑸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⑹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⑺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⑻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⑼文中清含义。

  ⑽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唯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课后反思】

  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 相关推荐

【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相关文章:

柳宗元小石潭记11-21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注释03-28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03-03

柳宗元《小石潭记》 赏析03-23

《小石潭记》的赏析柳宗元04-04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赏析04-22

柳宗元《小石潭记》课文解读09-14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及译文03-10

柳宗元小石潭记全文鉴赏11-22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翻译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