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问题探究
对柳永其人其词,历来争议很大。
《望海潮》,有人认为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以后,经过宋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投赠之作,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充满了阿谀奉承之词,一味粉饰当时的太平盛世,而对杭州“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柳永:《煮海歌》)的苦况,视而不见,它不是一首现实主义的诗作。
《雨霖铃》,历来分歧也很大。对柳永其人,贬之者认为其人品低下,作品鄙俗,不登大雅之堂;褒之者则赞其词语清丽,声律谐美。《雨霖铃》一词,虽然艺术技巧达到很高成就,但词中“执手相看泪眼”“千种风情”等语,浅近俚俗,宣扬了一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
对上述观点,我们都可以深入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今天我们要着意探讨的.不在诗作的思想,而在诗作的艺术,在诗作的表现技巧。
这两首词在表现技巧上有一个共同之点,都运用了点染之法。
点染,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指点缀景物和敷彩着色。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中说:“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座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由此可见点染之妙。
诗画合壁。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各门艺术手法相互融会贯通,绘画中的点染,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诗歌创作。高明的诗人,也每爱于作品的紧要处,稍事点染,便意态自足,或为诗眼,或成佳句,或出妙境。
在诗歌创作中,“点”和“染”是既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所谓“点”,就是点明,或点明问题,或点明情思,或点明旨意;所谓“染”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烘托,使所点的对象更加突出,更鲜明,进而加强读者对“点”的印象。清代刘熙载评柳永词说: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艺概·词曲概》)
我们如果从点染手法的角度对这两首词再行赏析,可以获得新的艺术享受。请你根据上面的提示对两首词作些具体分析。
探究思路:
对于点染之法,关键在于明确什么是点,什么是染,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望海潮》“形胜”“繁华”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从“人家”之多铺叙“繁华”,这是染;“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通过对“天堑”的描写,铺叙“形胜”,这也是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上承“繁华”而来,铺叙集市奢华,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染。“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上承“形胜”,描写西湖秀丽景色,这也是染。所以,这首词开篇点明主旨,接着交错地运用“染”的手法,具体铺排,前后是理与事的关系。
《雨霖铃》这首词也是多处用了点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首先点明离别(“去去”),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加以“染”,烘托离情别绪,这就更添离别之苦。接下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点明“伤离别”的情感,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生离死别本就够伤人的了,又何况有那堪冷落凄清之景色的衬托呢?下面还是“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即用衰败低垂的杨柳、阵阵萧瑟的晓风,和一弯孤冷清淡的残月所构造的一个凄清冷落的意境,来烘托前面“伤离别”的感情。作者这样点而染,染而点,点点染染,把个抒情主人公的离愁表现得极为哀婉深沉。点与染,前后是情与景的关系。
【《柳永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介绍】相关文章:
有关《辛弃疾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03-14
《辛弃疾词两首》问题的探究与探究的思路03-12
《李清照词两首》问题与思路探究11-27
《化石吟》问题探究与题解10-22
《化石吟》问题探究06-03
《李商隐诗两首》问题与思路解读02-27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02-23
《柳永词两首》的教案12-28
《柳永词两首》的译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