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塞下曲·白马黄金塞翻译及赏析

2022-10-16 李白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塞下曲·白马黄金塞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前言】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注释】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翻译】

  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拓展:李白《塞下曲》赏析

  【原文】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①“笛中”两句:只能从笛声听到《折杨柳》,实际上见不到杨柳(春色)。折柳,《折杨柳》,笛曲名。

  ②金鼓:即金钲,古代军中打击乐器,用以代发号令。

  【鉴赏】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此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知其严寒。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啐语》),措语自然,语意委婉含蓄,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也不言而喻。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末二句却陡转。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这结尾的雄劲有力,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全诗突破以联为单位起承转合的常式,而改为前四句起,五六句承末二句转合的形式,这首诗苍凉雄浑而豪放。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李白塞下曲·白马黄金塞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塞下曲》赏析11-29

塞下曲李白赏析10-26

《塞下曲》李白鉴赏与赏析08-23

李白《塞下曲》之三全诗翻译赏析08-24

白马篇李白赏析10-28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09-13

塞下曲六首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11-25

白马篇李白原文加翻译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