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本文作者从文学作品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每一条人性都是某种目的与完满智力的统一体,是运用自身完满智力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性运用自身完满智力实现自身目的的方式或者结果,所以,不能认为最优秀的作品是艺术家个人的创造物。此所谓“艺术魅力分析”,指的是去发现作品中的人性概念,也就是去命名作品中笼罩性的目的、揭示对此目的的合理性或者价值进行隐秘论证的完满智力——如果作品中存在这样的人性概念。
本文采用问答体,对李白的若干诗篇进行艺术魅力分析。
一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为什么在“举头望明月”之后,就要“低头思故乡”呢?前者与后者相互间有关系吗?
答:有关系——月亮会使人思念自己的故乡。
问:月亮为什么就能让人思念故乡?
答:这个问题可就不好回答了。
问:为什么?其实,是你的思路不正确——你是不自觉地跳出作品之外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围绕着艺术品形成的问题只能根据艺术品本身来回答。请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月亮为什么就能让人思念故乡?
答:难以回答。
问:那我就问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诗中的“月光”和“月亮”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月光是从月亮发出来的。
问:如果用拟人化的说法,那么,到底谁是谁的“故乡”呢?
答:月亮是月光的故乡。
问:月光一旦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月亮,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答:就会变得像是“霜”一样。
问:月光变得像是“霜”一样,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答:当然不好。
问:连月光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月亮都不好,人要是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又会怎么样?
答:当然也不好。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兴”的产物,“兴”就是某件事物激发起了诗人的某一情思。把这首诗改说成最质朴的“兴体诗”则是:“月光离开了月亮就变得像寒冷的霜,我离开了故乡又怎能不去思念它?”
这首诗的灵魂是“对于故乡的热爱”。
二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问:“天门山”为什么中间断开了呢?
答:因为它挡住了“楚江”的去路,“楚江”就用“碧水”把它冲开了。
问:诗中的“回”,意思是“打着漩涡”,“东流”的“碧水”为什么会“至此(穿过天门山的这一段河床)回”呢?
答:被一分为二了的天门山既然当初是浑然一体的,它就会有合二为一、恢复原状的愿望,“碧水”“至此回”等于在给天门山发出警告:不可大胆妄为,否则,你会再一次经受一分为二的痛苦!
问:“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含义应当是:穿过天门山向下游望去,就能看见极遥远处的“孤帆一片”。这句诗在作品中又有什么作用呢?它是作品真正的一个有机部分吗?
答:这句诗的寓意是:“楚江”穿过“天门山”之后不再有险阻。
问:“天门山”是强者还是弱者?
答:是强者还是弱者只能是相对而言。
问:根据你读这首诗时的感受,难道就不能直接判定它是强者还是弱者吗?
答:是强者。
问:挑战强者值得吗?或者说,“楚江”挑战作为强者的“天门山”,产生的后果是什么样的?
答:挑战强者是必需的,因为“天门山”阻挡了“楚江”前进的道路;所谓强者并不一定很难被打倒,“楚江”只须使用自己现成的“水”就能把“楚江”劈为两半;而一旦征服了“天门山”,“楚江”只需让自己的“水”“至此回”,就能永久地巩固成果;一旦征服了“天门山”,当初作为强敌的“天门山”就会变成“楚江”最安全可靠的一段河床;一旦征服了“天门山”,“楚江”就可以一泻千里地奔向自己的目的地——大海。
问:请为这首诗的灵魂命名。
答:“喜爱挑战强者”。
三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白帝城”在什么地方?
答:在现在的四川省境内。
问:伟大的诗篇本性上与地理知识、甚至人类的全部知识都无关。从这首诗本身难道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吗?
答:这个“白帝城”是在“彩云间”。
问:“白帝城”海拔上是高还是低?
答:既然是在“彩云间”,“白帝城”当然就是地势很高的了。
问:“地势高”可以被抽象为“高度”的象征,占据“高度”好不好?
答: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有的人喜欢登高,有的人却是有“恐高症”。
问:辩证法与艺术无关。作品本身没有提供答案吗?
答:“高度”值得我们去占据,因为“高度”意味着有美丽的“彩云”相伴随;而一旦占据了“高度”,最远大的目标,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千里江陵一日还”是也。
问:请为这首诗中的人性命名。
答:“喜爱高度”。
四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我认为,有言外之音的只是前两句诗,后两句应当被剔除出去。我的问题是:“玉笛暗飞声”是什么样的声音?
答:是美好而又轻轻的声音。
问:“谁家玉笛暗飞声?”是一个疑问句,到底是从“谁家”传出了轻轻的“玉笛声”?
答:老实说,我不知道。
问:这个问题其实也容易回答:这个“谁家”就是传出能够“满洛城”的“玉笛声”的那一家。现在,来回答一个更难回答的问题:轻轻的“玉笛声”为什么竟然能够“满洛城”?“洛城”,那可是一座城市啊。
答:因为“洛城”是沐浴在“春风”里。换言之,是“春风”使得轻轻的“玉笛声”能够“满洛城”。
问:“春风”值得赞美吗?
答:值得,因为它能够使弱小的美变成强大的美、使局限于一隅之地的美造福于广大的世界。
问:请为这两句诗中作为灵魂的人性命名。
答:“喜爱春风”。
五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寒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船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值得我们回味的只是前四句诗。“金樽”里盛着的是“斗十千”的“清酒”,“玉盘”上装着的是“值万钱”的“珍馐”,为什么会是“停杯投箸不能食”呢?
答:因为李白写这首诗前不久受到了排挤,被唐玄宗疏远了,所以李白心情不好。
问:你真地觉得不知道这些历史知识,就会影响你对这四句诗的欣赏和理解吗?
答:那倒不是。
问:那就说明刚才的问题还没有回答。请继续回答。
答:难啊。
问:那我们不妨暂且放下这个问题。请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拔剑”?
答:因为拔剑者感觉到了某种敌意。
问:为什么接着又要“四顾”呢?
答:想要找到敌意所在的地方。
问:为什么会“心茫然”?
答:因为想找到敌意,到头来却又不知道敌意在什么地方,敌意隐藏得很深。
问:隐藏得很深的敌意就是阴谋。阴谋好吗?
答:阴谋会让我们发出“拔剑四顾”这样的古怪动作、阴谋会毁坏我们面对美酒美食时的兴致。
问:请给这四句诗的灵魂命名。
答:“厌恶阴谋”。
六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孤帆”的“远影”为什么会“尽”——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答:因为有“碧空”存在。“碧空”象征了“辽阔”。
问:“长江”为什么就不至于“碧空尽”呢?
答:因为“长江”不是“孤帆”,前者比后者大得多。
问:“唯见”意思是“只能看见”,真正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答:“碧空”一旦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像“孤帆”这样的小小事物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像“长江”这种真正伟大的事物却会脱颖而出般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问:“碧空”可以为我们正确地辨别伟大与渺小。请为这首诗的灵魂命名。
答:“喜爱辽阔”。
七
14.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问:截取前六句,再去掉中间的两句,我们就有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末尾两句主张及时行乐,“及时行乐”是理由充分的吗?
答:因为人终有一死。
问:“死亡”为什么是坏的?
答:人从生到死,就像“黄河之水”从“天上”“奔流到海”。
问:你这是在诗意地、跳跃式地回答我的问题。如果你能证明“海”是“黄河之水”的可悲归宿,我自然就会承认“死亡”也是人类的可悲归宿,也就差不多等于承认了“及时行乐”是理由充分的。
答:对于“黄河之水”来说,“海”意味着“无边的苦涩”;何况,一旦“奔流到海”,“黄河之水”就成了“苦海”的一部分,更是“不复回”的了。
问:“海”的确就是“苦海”,是“黄河之水”的可悲归宿。如果事事处处向“黄河之水”看齐,人在死亡之前就“尽欢”,还能找到其它的理由吗?
答:“黄河之水”在“奔流到海”之前毕竟在“天上”呆过,“天上”不就是象征“极乐世界”吗?所以,人在死亡之前也就应该让自己极乐极乐——“尽欢”。
问:请给这四句诗的灵魂命名。
答:“喜爱及时行乐”。
八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问:比喻的一般情形,是用比较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比较不常见的事物、或者用比较具体的事物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用具体的春江水来说明抽象的愁。李白这首诗中的情形不同寻常:“银河落九天”虽然被用来说明“庐山瀑布”,但这个“银河落九天”既不常见、也不具体,它实际上乃是被想象出来的伟大而又美好的事物。问题是:这个“银河落九天”为什么能够被想象出来?
答:因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存在,这样的“庐山瀑布”象征了“宏大”,“宏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激发我们去想象出无比伟大、无比美好的事物来。
问:请给这首诗的灵魂命名。
答:“喜爱宏大”。
九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意谓高峻)何壮哉!黄河如丝(即丝线)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谷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问:在我看来,有禅意的诗句是“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高峻,何其雄壮——这是“西岳峥嵘何壮哉”的字面意思。我们置身于西岳之颠峰,能够看到“黄河如丝天际来”之景观。明显,“西岳”是“高度”的象征。问题是:“高度”有什么样的价值?
答:“高度”的价值在于:只有在“高度”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亲眼看到“黄河”是从“天际来”的,这意味着我们更全面地看清了“黄河”的本来面目;其次,从“天际来”的“黄河”只是“如丝”,并不真地就是一根丝线,相反,“黄河”乃是巨大而气势凶猛的东西,而正是在“高度”的基础上,我们眼中的“黄河”失去了可怕的巨大与凶猛。总之,“高度”能够让我们心情平静地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两句诗的灵魂,是“喜爱高度”。
十
《山中答俗人》:“问余(即我)何事栖(即居住)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即悠闲)。桃花流水窅然(意谓幽深的样子)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问:“碧山”即是碧绿的山、美好的山。在“问者”问过“余”“何事栖碧山”之后,“余”为什么“笑而不答”呢?
答:“问者”竟然问出这样的问题,表明“问者”还没有看见“碧山”的价值,也就表明了“问者”不会入住这里,不会与“余”分享“碧山”——这是“余”“笑”的原因。至于“不答”,指的是“余”不愿意向“问者”说出“碧山”的任何妙处,免得给自己招来分享“碧山”的邻居。不过,我们因为喜悦而笑,当此之时,我们通常会与人为善、会积极回答他人的问题,“笑而不答”就意味着某种自我克制或者痛苦。
问:“余”在“笑而不答”之后,为什么会“心自闲”呢?
答:“笑”意味着“问者”感觉迟钝,“不答”意味着“余”的应对得当,这两者共同决定了“余”独享“碧山”的愿望不会受到冲击,所以,“余”就“心自闲”了。
问:“独享”有什么样的价值?
答:想要实现“独享”,就需要其他人对于美好的事物无知无识——这是多么地困难;想要实现“独享”,我们就必须付出“笑而不答”的代价。总而言之,“独享”来之不易。
“喜爱独享”是这首诗的灵魂。
- 相关推荐
【李白诗艺术魅力分析】相关文章:
李白诗歌的夸张艺术06-01
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09-26
唐诗的魅力分析11-20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豪放飘逸04-27
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10-22
《将进酒》的艺术分析04-26
朱自清《背影》艺术分析08-01
离骚艺术手法分析10-27
《离骚》艺术成就分析11-18
李白诗集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