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课文理解

2024-11-14 课文大全

  整体感知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第一,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第二,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第三,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绝伦,令人不能不赞叹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宇宙的一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所不及的。

  作者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一、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二、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理所当然,人类应该爱护自然。

  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

  结论是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敬畏之下就是爱护。人类既然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人类智慧应该领悟大自然的智慧,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就不难看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立论充分,文章行文本身也很有特色。其特色有三点:一是总的概括与具体的展开相结合。先总说人类的智慧之于自然的智慧,犹如一滴水之于大海。然后展开,从几个方面议论人类的智慧,又用不少篇幅用具体的例子议论自然的智慧。二是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两大方面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三是视野开阔。用自然的眼光看,用历史的眼光看,用长远的眼光看,用宏观的眼光看,使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在自然面前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通篇有论述的理路,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问题研究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这些话都充满敬重的意味。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实在太神奇了,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畏惧这层意思有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从爱护自然一语中探得它的含义。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大自然的处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人类应该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起来,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课文所说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化的说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

  用拟人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效果,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就具有可比性。但是,拟人手法毕竟是拟人手法,如果走火入魔,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上帝,那就会走向宗教。

  3.几个难点的探究。

  ①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只要想想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就会觉得精巧了。生物学家研究得越精细,越觉其精巧。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想想这样小小的生命怎么会长成这样的,苍蝇怎么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够汲血,不能不觉奇妙。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会觉得精巧。

  ②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照作者的说法,人,这种智慧生物其本身就是宇宙智慧的创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头脑的认识、头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理解这一串话语了。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③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形态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诸如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山体在不断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却暂无声息,那就是一种沉默的声音。

  练习说明

  一、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本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深入思考,以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思考这些问题,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要求,提取要点,简明扼要地回答。

  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是: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二、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1.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三、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本题结合课文学习反问这种修辞手法,体会反问的表达效果。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陈述句: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陈述句: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反问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陈述句: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本题旨在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与作者平等对话。学生不仅要发表看法,而且应尽量说出根据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根据事实来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建议

  一、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可以从造物主说起。基督教徒称上帝为造物主,我们不信什么上帝,不信什么造物主,但是不妨将大自然、宇宙拟人化,将大自然、宇宙看作是有智慧的,大自然的一切,宇宙的一切,都是这种智慧的创造,请想想自然的智慧(可以想整个宇宙,也可以想任何一种自然物,也可以想人类自身),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何等奇妙,先想了几分钟再看课文。

  2.也可以从征服自然与敬畏自然说起。我们常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课文作者却主张敬畏自然,对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惧,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你站在哪一边?且看课文为什么主张敬畏自然而嘲笑征服自然的主张。

  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1.安排足够自读两遍的时间,初读之后,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读了第二遍,扼要写下自己的感受、理解和评价。

  2.张挂宇宙、大自然的挂图或使用投影。

  3.汇报自主学习成果,鼓励自主学习的成绩。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1.要安排足够时间让学生质疑解惑。

  精读不能不求甚解,应该引导学生钻研课文,疑难之处深入钻研,弄明白句意。这样的钻研,主要是自问自答,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求答案。例如,为什么说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答案可以到上下文中去找。下文有一句如同大脑是我的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可见作者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比作大脑与身体,大脑的认识当然就是人的认识,大脑对身体的认识当然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把人类看作宇宙的一部分,能思维、有智慧的一部分,就容易懂了。

  2.探究定向。先让学生自设探究方向:哪些问题需要探究?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再加以引导、归纳、筛选、补充、整理,确定探究的问题和顺序。本文探究的重点应该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的内涵?

  3.探究导航。让学生谈每个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再予引导。如探究敬畏自然的内涵,宜分解问题:其一,敬重自然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其二,畏惧自然是不是意味无所作为?其三,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四、随文学习必要的修辞知识。

  拟人手法学生是熟悉的,结合本文学习拟人手法可以充实已有的认识,要明确拟人毕竟是拟人,将大自然拟人化,不等于真有一个什么上帝,如果陷入痴迷,就会走向有神论,走向神创论,就会走到科学的反面。

  有关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二、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哲学上长期争论问题之一。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唐中期,天人之辨又出现高潮,柳宗元用元气来解释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刘禹锡对天与人的职能作了区分,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宋代理学家大都从物我合一论证天人合一。

  • 相关推荐

【《敬畏自然》课文理解】相关文章:

中学课文敬畏生命原文10-18

敬畏自然的句子07-26

《离骚》课文理解07-01

《乡愁》课文理解04-17

琥珀课文理解08-13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材理解09-02

《黄河的主人》课文理解09-11

《丰碑》这篇课文的理解分析10-03

《刷子李》课文理解06-19

《访兰》课文理解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