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课文课堂实录

2020-11-19 课文大全

  导语:《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以下是《望月》课文课堂实录,供大家阅读。

  一、拨云见月——理清行文脉络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生:(齐)望月。

  师:轻轻地读。

  生:(轻声)望月。

  师:柔柔地读。

  生:(轻柔地)望月。

  点评:“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课伊始,教师轻声的提醒使这朗读似月光般宁静柔和。课境静谧,恰好望月。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课件呈现: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一个在心中。打开书,静静地寻找,江中月在哪里,诗中月在哪里,心中月又在哪里。然后,试着做一做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第一小题。

  (生默读课文,完成作业后交流)

  生: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后写心中月。

  师:(板书: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同意的请举手。(生全部举手)好的!不简单!只读一遍,就看清了《望月》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读课文,先把思路理清楚,心中就有了方向和全貌,这叫提纲挈领地读,我们才能够细致入微地读。

  点评:提纲挈领地读。王老师以“《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直接切入文本,引导学生迅速找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也就帮助学生理清了作者行文的脉络。

  不蔓不枝,拨云见月。

  二、月光如水水如天——品读江中月

  师:那么,课文哪个部份写江中月呢?谁来读一读?(生朗读第2自然段)没错,这一段的确写了江中月。大家看——(课件呈现第2自然段文字)

  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江中月,注意,轻轻地读,柔柔地读,读出你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师:月亮是安祥的,你的朗读也像月亮一样安祥,真好!孩子们,假如你就在这个晚上,就在这个现场,你置身在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吗?

  生:清幽旷远。

  师:这是课文中现在就有的一个词,你这是活学活用啊!清幽旷远,多么独特的感受!

  生:我会选“安祥”。

  师:“安祥”,真好!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状态。

  生:我会用“静谧”这个词。

  师:“静谧”,是吗?好一个“静谧”,这是一种安静而美好的氛围。

  生:隐隐约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月光下的事物看得不是很清楚,隐隐约约的。

  师:那是一种蒙眬的感觉。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清幽旷远的、安祥的、静谧的、蒙眬的,再来读一读这一片江天月色。(音乐响起)轻轻地,柔柔地,读——(生齐读第2自然段)

  点评:自由读、指名读之后调动学生的想象与体验,再读。

  师:多么安详的月亮,多么清幽的月光,多么静谧的月色呀!孩子们,既然这段文字写的是江中月,那它一定跟江有关。请大家找一找,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语,找到一个,圈出一个。

  (生默读,圈出带“江”的词语。)

  师:好,这段文字虽然不多,却出现了不少带“江”的词语,是吧?谁来依次读一读这些带“江”的词语?

  (生依次读“长江”“江面”“江水”“江两岸”“江天”)

  师:准确地说,应该是“江天”——

  生:“江天交界处”。

  师:嗯!这就对了!出现了5个带“江”的词语。(课件呈现第2自然段,其中带“江”的词语用红框框了出来。)孩子们,请看大屏幕,我读这些带“江”的词语,你们读其余的文字。

  (师生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师随着学生的朗读,略带强调地、起伏有致地朗读这些带“江”的词语。)

  师:现在我们调换一下,你们读这些带“江”的词语,我来读其余的文字,注意用心感受老师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节奏,好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第2自然段,师读得轻缓、轻柔、起伏有致。)

  师:大家看,此时的“月”,此时的“江”,能够分离吗?(生:不能)此时的“江”,此时的“月”,能够分离吗?(生:不能)因为,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都已经融入到了——(生:长江里)融入到了——(生:江面)融入到了——(生:江水中)融入到了——(生:江两岸)融入到了——(生:江天交界处)

  师: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啊!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我相信,月光照亮的一定不只是一条江,也许是十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和万条。看!一轮明月映照着千条万条江,只见月亮、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指着大屏幕中的“长江里”一词)

  生:(齐)长江里。

  师:如果“长江”是指一条长长的江。月亮、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

  生:(齐)江面。

  师:融入到了——

  生:(齐)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齐)江两岸。

  师:融入到了——

  生:(齐)江天交界处。

  师: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音乐响起,深情地)月亮出来了——(师生接读)

  师:安祥的月亮,清幽的月光,静谧的月色。这就是赵丽宏笔下的——

  生:江中月。

  点评:自由读、指名读、体验读、师生合作读……七读江中月,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情景、读出了一片清幽旷远的江天月色。

  在这一段的教学里,王老师借助入境的语言、精美的图片、恰切的音乐营造出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令听课者莫不沉浸其中。课件的背景极美,像沉沉的灰蓝色的天幕,又似夜色中墨绿的江水,而所有的文字都用白色显示,自然就是月的清辉了。

  三、今月曾经照古人——走进诗中月

  师:那么,“诗中月”又在哪儿呢?谁来读一读找到的段落?

  (生朗读第6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

  师:一共6句诗。大家看,这就是诗中月——

  (课件呈现: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亮。那么,诗人借着月亮在轻轻地、柔柔地诉说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请你从每一句诗中圈出一个合适的动词,来体会诗人望月的心情。

  (生默读诗句,圈出动词。)

  师:好的,我们先看第一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呼”。

  师: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好的,把这个“呼”字圈出来。呼月,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不知道月亮的名字,就把它叫做——

  生:(齐)白玉盘。

  师:看!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亮亮的,叫什么来着?

  生:(纷纷答)白玉盘。

  师:瞧瞧,居然把月亮的名字都叫错了,还直嚷嚷“白玉盘”、“白玉盘”。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那是一种富有童趣的心情。

  师:来,把这种富有童趣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真好,因为好奇而呼月。第二句,你圈的是哪个词?

  生:我圈的是“问”。

  师:询问的“问”,明知故问的“问”。好,把“问”字圈出来。问月,你在问什么?

  生:我在问“明月几时有”。

  师:明月能回答吗?

  生:不能。

  师:明明知道月亮不能回答,为什么还要问?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孤独。

  生:充满矛盾。

  生:烦恼。

  师:也许,都有吧。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因为孤独而问月。第三句,你圈的又是哪个动词?

  生:“疑”。

  师:怀疑的“疑”,半信半疑的“疑”,把“疑”字圈出来。这首诗,我们太熟悉了。(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疑月是因为——

  生:思念故乡。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诗,读出那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因为思乡而疑月。孩子们,读过这三句诗中月,我想,你可能已经发现,诗人们虽然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是——

  生:他们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生:感受是不一样的。

  生:对月亮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师: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我们看第四句,你圈出的是哪个动词?

  生:“近”。

  师:亲近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近”。一个“近”字,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那一丝喜悦,那一点欣慰啊。再看第五句,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我圈的是“愁”。

  师:“愁”在这里是一种心情。

  生:我圈的是“眠”。

  师:“眠”是睡觉,那么,“眠月”就是月亮睡觉,不通啊!

  生:我找的是“对”。

  师:对!就是这个“对”。面对的“对”,无言以对的“对”。对月是因为睡不着觉,睡不着觉是因为愁绪满怀。所以才有“江枫渔火”——

  生:(接)对愁眠。

  师:因为忧愁而对月。我们再看最后一句诗中月,你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我圈的是“入”。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月光走进了江水中。

  师:进入江水的是月亮,不是诗人,你得找有关诗人的动词。

  生:“流”。

  师:流?谁在流?

  生:江水在流。

  师:是啊,是江水在流,不是诗人在流。其实,这不能怪你们,在这两句诗中,根本就找不到有关诗人的动词。我们来看看诗的后两句——(课件呈现:“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师朗读这句诗。)哪个字?

  生:我找的是“思”。

  师:把“思”字写下来。思,思念的“思”,思前想后的“思”。思月是因为不见月,峨眉山月就像朋友一样陪伴过我,现在不见了,怎不让人思念啊?

  孩子们,现在你看到了,诗人们望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但是,他们对月亮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看,有人因为好奇而——

  生:(齐)“呼月”。

  师:有人因为孤独而——

  生:(齐)“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

  生:(齐)“疑月”。

  师:有人因为欣喜而——

  生:(齐)“近月”。

  师:有人因为忧愁而——

  生:(齐)“对月”。

  师:有人因为怀念而——

  生:(齐)“思月”。

  师:孩子们,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每个诗人的感受和心情却大不一样,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月,感受诗人们望月时的不同心情。我读一句,大家接读下一句。

  (音乐响起,师生对读“诗中月”。)

  点评:在这个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赏析关于月的诗句。妙的是师生将探究体悟的中心指向诗人观月时的不同感受,也就指向了文学创作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确实,没有什么意象能像“月”这样深受中国文人的青睐了。“月”的背后也承载着中国历代文人各种典型的文化心理。

  四、月亮像天的眼睛——概括心中月

  师:课文不仅写了江中月,诗中月,还写了——

  生:(齐)心中月。

  师:心中月在哪儿?

  生:心中月在第17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

  师:读给大家听。

  (生朗读第17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

  师:你找到的是小外甥的心中月。大家看——

  (课件呈现:

  你说,月亮像什么?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叫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师:谁能将小外甥的心中月读成一句话?

  生:你说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

  师:两句变一句,行不?

  (生沉默)

  师:这样,我先帮你起个头,听好了!月亮像——

  生:眼睛,天的眼睛。

  师:月亮像天的眼睛,是吗?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美妙的比喻,这就是小外甥的——

  生:(齐)心中月。

  点评:简简单单,读读说说。将“心中月”读成一句话,训练的是学生们提要概括的能力。

  五、千江有水千江月——理解多元解读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是作者的想象所得,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而有的则是作者的回忆所得。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做一做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

  (生完成作业后交流)

  生:江中月是观察出来的。

  (师板书:观察)

  生:诗中月是回忆所得。

  (师板书:回忆)

  生:心中月是想象所得。

  (师板书:想象)

  师:也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代表过去的月亮之美,有的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还有的代表未来的月亮之美。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做一做第三小题?

  (生完成作业后交流)

  生:江中月是现在的`月亮。

  师:(纠正)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

  生:江中月代表现在的月亮之美,诗中月代表过去的月亮之美,心中月代表未来的月亮之美。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次板书:现在、过去、未来。)

  师:还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有的有散文的味道,有的有童话的味道,有的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来做一做第四小题?

  (生完成作业)

  师:好,谁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

  生:我认为江中月是散文。

  师:(纠正)有散文的味道,是吗?

  生:诗中月有诗歌的味道,心中月有童话的味道。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次板书:散文、诗歌、童话。)

  此时形成如下板书:

  望月

  江中月    观察    现在    散文

  诗中月    回忆    过去    诗歌

  心中月    想象    未来    童话

  师:孩子们!看黑板,你们已经发现了《望月》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大家看,《望月》先写江中月,那是作者观察所得,代表着现在的月亮之美,有散文的味道;《望月》再写诗中月,那是作者的回忆所得,代表着过去的月亮之美,有诗歌的味道;《望月》最后写心中月,那是作者的想象所得,代表着未来的月亮之美,有童话的味道。

  师:这样的思路好不好?

  生:(齐)好。

  师:这样的思路巧不巧?

  生:(齐)巧。

  师:这样的思路妙不妙?

  生:(齐)妙。

  师:连在一起就是三个字:好——巧——妙!(众笑)

  点评:此处教师引导着学生体会了对文本的四种解读。若是研究过《望月》一课的,观课至此,可能会心一笑。因为王老师所呈现的四种读法都不是他独特的体会,在这里他只是汇总了四位小语名师对《望月》一课不同的解读罢了。

  这样的“汇总”意欲何在?别急,让我们拭目以待。

  于是,有人就去问作家赵丽宏,他说:“哎呀,您太厉害了,怎么就写得那样精巧,那么美妙,您是怎么想的?”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赵丽宏的回答吗?

  生:(齐)想。

  师:好,静静地看。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

  (课件呈现:“这些我们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

  (全场静静默读,继而,众笑。)

  点评:原来,前面所有的叙事、铺陈、渲染都是蓄势,为的就是此时的突转。

  师:你们有困惑吗,是吗?什么困惑?

  生:为什么他根本就没想到过,还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师:难道他在骗我们?

  生:他没有想,为什么写得那么好?

  生:他当时没有想到,为什么我们现在总结出来这么多?(众笑)

  师:你的意思是刚才三十来分钟,咱们都白忙活了?(众笑)其实,赵丽宏的话还没有说完呢!(众笑)

  只见他又是微微一笑,说——

  (课件呈现:“不过,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师:(稍顿)赵丽宏的回答让你明白了什么?

  生: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生: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生: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东西还是有用的。(众笑)

  师:咱们没有白忙活。(众笑)

  点评:又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跌宕而得张力,跌宕而成景致。

  师:你们看,(指板书总结)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有人读《望月》,读出的是……一篇文章已经有了四种读法。我想,应该还会有第五种、第六种……第N种。这叫什么?这就叫——(课件呈现:千江有水千江月)

  生:(齐)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什么意思呢?大家看,天上只有一个月亮,是吧?但是,一个月亮倒映在无数条江中的时候,江中就有无数个月亮。这就叫——

  生:(齐)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一篇文章就像天上的一个月亮,每个人对这篇文章的不同解读就像是倒映在江中的一个又一个月亮。孩子们,这就叫——

  生:(齐)千江有水千江月。

  (下课)

  点评: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开放的、召唤的结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中国传统美学里有一种更诗性的解释,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句“千江有水千江月”,从自然现象、到文学创作、再到文学解释,学生的理解与体悟由浅入深,不知不觉间,竟已瓜熟蒂落!

【《望月》课文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语文课文《望月》片断赏析12-30

课文望月的教后反思12-18

课文《背影》的课堂实录12-19

课文背影的课堂实录12-12

语文课文《背影》课堂实录12-19

《小石潭记》课文课堂实录08-04

语文课文《鱼我所欲也》课堂实录12-18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及细致点评07-18

《望月怀远》教案06-08

唐诗《望月怀远》12-06

四年级桂林山水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