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1
一、 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 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什么。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 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 作业布置和练习拓展
回家作业:
1、自己默写本词中需积累的名句 ,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语是 。
1、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你在学完本词后有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2、想象一下,“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独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心理描写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呤诵,并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诗人伤春之情。
课前准备:
了解晏殊的生平。
教学流程:
一、复习
背诵曾经学过的诗词。
二、初读
出示《浣溪纱》,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齐读。
讨论:这首是诗还是词?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首宋词,浣溪沙为词牌名,它的格式一般为每句七言,共六句。
三、自学
轻轻读一读,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
师在旁点拨提升:听一首新谱成的歌曲,饮一盅浓醇的好酒,在这样的美好生活中,却引起了对于往事的.怀念,说是在去年的这个时节,同样的不热不冷的暮春天气,连眼前的亭台楼阁都是一样的,但过去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就像那夕阳沉落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回来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阳,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儿凋零了,春天即将消逝,时光消逝令人无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飞来的燕子,却像是旧时相识的啊。小园落英缤纷的花道上,孤单的一个人徘徊着,怀想那一切已经失去的美好时光。
指导朗读。带一丝淡淡的忧伤。指多名学生朗读。
四、补充资料。
这首词是晏殊一百多首词中流传较广的一首。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关于这两句,还有一个传说。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
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还在另一首诗中也用上了这两句。
《示张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多种形式读这两句。
五、反复诵读。
分组读、男女对读。小组读。齐读。背诵。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 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PPT):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是——
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四、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五、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六、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七、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八、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 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 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3、补充资料(出示PPT节选+印发的补充阅读材料)
余秋雨:《黄州突围》《苏东坡突围》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前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复习词这种体裁
2.读词牌名,猜词牌名,引出《浣溪沙》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复习朗读学过的晏殊的两首《浣溪沙》,感受词中的淡淡哀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名的朗读基调)
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
1.指导书写作者“苏轼”。
2.交流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3.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提示学生把小注读进去,从小注中猜一猜词的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感受词的上阕和下阕的不同之处。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1. 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2. 如果我们嗅一下呢?你闻到了什么?
(花香,清新的空气,还有水的味道,兰芽,松脂等)
3. 那就读一读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1. 引入背景: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拓展,课件补充:“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后,生活孤单凄苦,没有亲友问候……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2. 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感受苏轼的老当益壮,奋发进取。
3.苏轼由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你能用坚定的语气读出他的抱负吗?(想象苏轼遭遇的各种艰难情境,反复吟诵)
4.补充苏轼被贬黄州的其他类似诗句
5.再读品味。并补充其他体现乐观豁达人生态度的相关诗句。
6、出示其他诗人的豪迈之作,朗读感悟,学习乐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加上教师充满感情的引读,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去,从而感受作者的胸怀及心志,理解古诗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中心意思,并进行情感教育。)
六、板书
浣溪沙
上阕:写景 清新淡雅
下阕:抒怀 乐观豁达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会赏析名句。
2、能感情朗读并背诵。
3、体会本词的伤春怀旧情进而领悟应惜时,珍惜现在我们拥有的。
重点:
理解,背诵。
难点:
赏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两座不朽的丰碑,也是文学百花园中最绚丽的`奇葩。今天我们就撷取一朵来细细观赏。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放声读,看这首词写了哪些景?
2、诗言志,词言情,晏殊想通过这样的景来抒发怎样的情呢?(通过解读来回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老师示范解读上阙。
2、学生解读下阕。
3、小结上下阕内容情感。
4、解读后赏析名句。
5、师范读后感情朗读。
6、背诵。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我们读诗词既要走进去,又要能走出来。本词通过写景来抒发伤春怀旧情,若我们不想去感叹,去追忆,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拓宽主题:应惜时,珍惜身边拥有的。
五、作业:拓展阅读,丰富积累
1、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结语:腹有诗书气自华。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让我们以诗相伴,以词为友,让她们来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人生!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培养语感。
②品味词中清丽的语言,提高鉴赏解读诗词的能力。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准确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②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体会词人的愁绪。
3.情感价值目标
①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表达的深刻感受。
②学习词人达观阔达的心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第一篇诗词。这部分内容包含有四首词,都是写景抒情的篇目。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词人日常发现的景致,抒发深刻的感情,启示人们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无可奈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一年的诗词学习,初步培养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词之前的单元正是诗词学习,学生可以趁热打铁巩固知识并且运用所学检验新内容。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动心,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本课学习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流利正确地诵读水平。
(2)介绍作者生平及其主要作品、题目由来。
(3)深入研读诗词,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诗歌诵读的指导。
(4)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词的表面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词作的深刻意蕴。
2、教学重点
感悟词作清新流丽的风格,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3、教学难点
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决定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采用上述方法的理由:
1、情境教学法:营造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融入文本,感受作者有感而发的意象意境,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够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诵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诵读中可以增强语感,品悟作者的感情,发现诗词的美感,利于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3、自主探究法:此种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4、小组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吸收别人的优秀观点提升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上课之前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时有个“神童”,这个“神童”跳过乡试会试,直接进入殿试。殿试时,他不负“神童”之誉,丝毫没有胆怯,很快便完成了答卷,不但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还被赏赐为同进士出身。大家知道这个“神童”是谁吗?我们今天近距离接触这位“神童”,来学习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感受他这首非常有名的词作。
2、解题(浣溪沙的由来)
介绍作者,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晏殊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著作有《珠玉词》,代表作有《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浣溪沙》。
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晏殊虽然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是,命运成全了他却不肯给他完美。14岁举荐进京一鸣惊人,但是在仕途顺当生活优裕之时,他的亲人接二连三离世,所以晏殊在富贵生活中展现的内容从不得意忘形,他是理智的,头脑是清醒的。
介绍“浣溪沙”的由来,并渗透曲牌的有关的知识。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谱的形式要求填的文字,曲谱是固定的音乐形式,同一个曲谱可以填不同题材的内容,因此一般不能从词牌看出词的内容。
3、诵读(多种方式诵读)
(1)单个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全班有感情诵读,要求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3)全班齐读,要求能流利诵读,有感情的诵读。
4、提出问题(思考讨论)
晏殊这首词展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哲思?
(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投放这个问题)
这一环节,通过四人小组的讨论,在整体感知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诗词情感特点,掌握朗诵技巧。
5、解决问题(呈现逻辑性的思维导图)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画线词语的意思。分析人物情感和渲染的氛围。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名回答加以明确。
通过夕阳西下,花落去,燕归来,花落满径这些平常自然的景致,展现词人深刻的意蕴。夕阳西下无可奈何,是我们无法阻止的,但是同时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以晏殊的智慧与理智,在低头凝望满地落红之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而应该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在生命哀伤之后,会为自己找回希望。在时光易逝的嗟叹背后,他还有对生命的深情和于世事的阔达。
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抒写情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惋惜的情感)
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强烈)
哲思:我们无法阻止一切必然要消逝的事物,但是这些事物消逝的同时一定都会有其他美好的事物出现。因此,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
6、总结与深化
作者以小见大,从点滴日常生活中发现宇宙的哲理。无论是夕阳西下的怅惘,还是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在对眼前景物的刻画之下,都流淌着一种哲理性的深思,有关时间、有关生活、有关舍得的人生态度。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他的作品融入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他是文人,他也写春花秋叶、伤春哀秋。不过在他人的无病呻吟,加入了生命短暂、青春易逝的佐料,再加上他闲雅而有韵味的婉约词风,在婉约派这一方天地里独领一片风骚。
7、课后作业或拓展阅读
(1)想象一下,“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独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请用一段心理描写描绘出来,100字左右。
(2)积累诵读作者的名句。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C.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D.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七、板书设计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八、教学反思
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加上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的方式,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但是导入过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显得时间有些仓促。
在介绍写作背景时,介绍词人过多,导致重难点不清。另外,词人的词风应该在讲解完词之后展开阐述,过早呈现词风,会让学生感触不深,且有先入为主之嫌。
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有些内容未能展开,整个讲解过程中很多已经准备了的内容未能讲述。设置的问题没能在讲解中很好的解决,与内容有些脱节。
内容不连贯,单纯是为了说课而说课,应该在说课之前心里有个大致脉络,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它们之间如何过渡,应该清晰明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要极为注意这些问题,争取在教学中学生学有所得,教师也能教有所得。
- 相关推荐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08-26
浣溪沙晏殊09-15
晏殊的浣溪沙09-29
浣溪沙晏殊的08-22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12篇)08-05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汇编3篇)09-17
晏殊《浣溪沙》赏析10-18
《浣溪沙》晏殊赏析06-03
浣溪沙晏殊介绍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