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全文赏析1
[唐]李璟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释:
【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双调,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2】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这里比喻柳絮。
【3】贴水:紧挨近水面。
【4】乍晴:雨后初晴。乍:初,刚。
【5】池馆:池沼馆阁。这里主要指池沼。
【6】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
【7】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意思是说因多病而腰围消瘦。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称。
【8】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胜,承受。
【9】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
【10】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汉书·苏武传》: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请求匈奴归还苏武。匈奴诈言苏武已死。后汉派使者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沼泽中。匈奴单于大惊,致歉汉使。
【11】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凑凉。鹧鸪,禽名,善啼。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啣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浣溪沙全文赏析2
[宋]苏轼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注释:
①“道字”句:吐字不清,苦于言不成句。
②绿鬟:古代少女发式。绿:黑色。
③彩索:彩色的秋千绳索。
④趁燕:追赶空中的飞燕。这里形容秋千上的少女身轻似燕。
【评解】
此词描写春闺少女的“慵困”情态。作者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
慵的神情意态。构思新颖,不落陈套。全词轻柔细腻,情致缠绵,清丽谐婉,多彩多姿,
为苏轼婉约词的佳作之一。
【集评】
贺裳《皱水轩词筌》:“彩索”两句,“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赏析: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在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在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在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浣溪沙全文赏析3
[唐]李煜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漫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注释:
【1】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唐代杜甫《佳人》中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之句。
【2】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
【3】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
【4】怅:怅惘,不如意。
【5】教:让,令。
【6】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
【7】池台:池苑楼台。
【8】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
【9】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荫,隐藏,遮挡。
【10】漫:同“谩”,弥漫。
【11】斜晖:傍晚的光辉。南朝梁简文帝《序愁赋》中有句:“玩飞花之入户,看斜晖之度寮。”
【12】沾:沾湿,浸润。
作品赏析:
本词别说冯延嗣作。从风格和词意上看,应该是后主入宋后的作品。
人生如同风中的烛火蓬草,漂泊不定,身不由己,再美好也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想找寻旧日的痕迹,却已是物是人非,徒增伤感。上天注定了自己这一生,现实总是与心愿想违。天教凄凉,是天底下最深的无奈。
下片以景写情。楼台待月而空逝水,如同词人内心有所待而不可得。心怀期待却终归成空。道出的是无可奈何的失落。楼阁荫花又漫斜晖,夕阳西下楼阁惨淡,如同内心的凄凉衰败。登楼远望,面对此情此景,悔恨,惆怅,一并涌上心头,任凭泪水浸湿了衣襟。
本词打破上片状景下片写情的常规。开篇先抒发身世飘零身不由己的`感叹,而后借景写情,伤心人眼中,万物皆有情。皆有了伤感与无奈。一个空字,一个漫字,写出的不仅是目中之景,更是心中之情之痛。天教心愿与身违,白话中,透出的是词人心中抑郁已久的,对上天对命运的呐喊。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月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月”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于是“泪沾衣”。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浣溪沙全文赏析4
诗词全文
huàn xī shā
浣溪沙
yī qū xīn cí jiǔ yī bēi , qù nián tiān qì jiù tíng tái , xī yáng xī xià jī shí huí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wú kě nài hé huā luò qù , sì zēng xiāng shí yàn guī lái 。xiǎo yuán xiāng jìng dú pái huái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古诗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古诗翻译
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
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浣溪沙全文赏析5
[宋]晏几道
唱得红梅字字香,
柳枝桃叶尽深藏。
遏云声里送雕觞。
才听便拚衣袖湿,
欲歌先倚黛眉长。
曲终敲损燕钗梁。
作品赏析:
此为送别词。作者在词中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
上片写女方为送别而唱梅花曲词。起首一句,着一“香”字,极言其唱得既甜美又饱含感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真正的梅花,又以红梅之香比喻乐声,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这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字字皆香,声声俱美,可想见歌女此时情愫。
次句“柳枝桃叶尽深藏”,反衬补足首句。“柳枝”,指《杨柳枝》曲。古横吹曲有《折杨柳》。后世翻此曲者,亦多写离别行旅之情。“柳枝”,亦歌女名,见李商隐《柳枝》诗序。“桃叶”,《古今乐寻》载,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缘于笃爱,献之临江相别时作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收入乐府,名《桃叶歌》。柳枝、桃叶,语意双关。亦人名,亦歌名,又与首句“红梅”字面相应。“尽深藏”,是说其他歌女及所唱的曲子都远不及这位姑娘和她的“红梅”曲。“遏云声里送离觞”,于上片歇拍处小结 。“遏云”,谓歌者声调高亢激越,使天上的行云为之而停止。《列子·汤问》载,歌者秦青相送薛谭,“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送离觞”三字,点出歌筵送别。
过片二句,承“送离觞”从男女双方来写:男方才听便拚衣袖湿,感情简直无法控制;女方欲歌先倚眉黛长,尽量控制自己的感情。“拚”,有甘愿、不顾惜之意。行人知道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那就索性让泪水流下来吧。“倚”,有依靠、凭仗之意。女子巧画长眉,宜颦宜笑,若是画作“远山眉”时,就更勾起人的离愁别恨了。“才听”二句,写出行人与歌者早已心意相通,故就更容易被歌声感染。结句敲损燕钗梁,暗用《世说新语·豪爽》所载王仲处咏歌时以铁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之典故,一方面说明男方对女方所唱激赏,两人感情达到了共鸣,另一方面钗梁断则暗示诀别,通过这一典型动作表达凄绝的感情。
浣溪沙全文赏析6
[宋]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释:
【1】摊破浣溪沙:词牌名,《浣溪沙》的变体,又名《添字浣溪沙》。
【2】揉破黄金万点轻:形容桂花色彩的星星点点。轻:四印斋本《漱玉词》作“明”,注“一作‘轻’”。按上半阕末句已押“明”字,此句不应重押,应该是“轻”字是。
【3】剪成碧玉叶层层:桂叶层层有如用碧玉载制而成。“剪成”化用唐贺知章《咏柳》诗意。
【4】彦辅:《晋书·刘隗传》载刘纳语:“王夷甫太鲜明,乐彦辅我所敬。”
【5】太鲜明:《花草粹编》卷四作“大鲜明”。在古代“大”通“太”、“泰”。《说文释例》日:“古代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比如《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后人皆读为“太”。在此词中,作者或缘此古例,故“太”、“大”相通。此句是此词的难点之一,也是现存整个《漱玉词》的难点之一,或因此故,竟有不少选注本、乃至辑注本不予收录,即使收录,则极少为此句作注,而关于此句的罕见之注释或析文,又不无可议之点:比如“太”字不宜训为“过分”,而宜作“很”、“极”讲,意谓桂花的“风度精神”与乐彦辅极为相像。鲜明:此处宜训作分明确定之义。“鲜”字,《世说新语·品藻》作“解”、《晋书·刘魄传》作“鲜”,宜从《晋书》。
【6】何俗甚:俗不可耐。
【7】丁香千结:语出毛文锡《更漏子》词:“庭下丁香千结”。苦(读作古)麄(“粗”之古体)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谓:“苦粗生,犹云太粗生,亦甚辞。”
【8】苦粗:当作不舒展、低俗而不可爱的意思。苦:有嫌弃之意。
【9】透:醒。熏透:即被桂花香熏醒。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上片伊始“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两句,便如抖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米粒状的万点耀眼金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若非清香流溢追魂十里的月中丹桂,更无别花可堪比拟。桂花的花朵娇小无比,自不以妖艳丰满取胜,作者紧紧抓住的是它的金玉之质。笔触显得深刻、自然、贴切、生动。“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接下来笔锋倏然跳出,来了句“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从花到人、由此及彼,这既把金玉其质的桂花点活了,也把彦辅其人的风度精神点活了。彦辅,是西晋末年被后人称为“中朝名士”的乐广的表字;因其官至尚书令,故又史称“乐令”。据史传记载:乐广为人“神姿朗彻”、“性冲约”、“寡嗜欲”,被时人誉为“此人之水镜也,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青天也”。于此可见乐彦辅之倜傥非常。然而词人对历史名人乐广之所以崇敬有加,恐怕是离不开时代的原因:当时正值北宋、南宋交替的乱世,恰像乐广之处于西晋末年一样,乐广能在“世道多虞,朝章紊乱”之际,做到“清己中立,任诚保素”,无疑地这便是身处季世的词人所遵奉的做人标则。若此,则清照将桂比人、将人拟桂,便在情理之中了。“太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乐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下片起始也和上片一样,是一副对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寒梅、丁香均为芳香科植物,为世人所深爱。尤其是傲霜凌雪的梅花更是花中之佼佼者,清照笔下原亦不乏咏梅佳句,如“雪里已知春信至”、“香脸半开娇旖旎”、“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良宵淡月,疏影更风流”(《满庭芳》)等,竟以“俗”、“粗”加之呢。应是缘于有所“感”而产生的一种情。即如欢乐的人看见周围的一切都闪着使人愉悦的光环,而被愁苦笼罩的人即使看到平素喜爱之物,也会撩起如云涌起理而还乱的愁绪。更词人在这里又采用了抑彼而扬此的手法,明贬梅与丁香的“粗”、“俗”,暗誉丹桂之清、雅,以达到更加鲜明主题的目的'。
结尾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终于点出个“愁”字来。这两句语意自然十分明了,其未点透处却是词人含嗔带斥地指责的对象,不外桂花与梅花和丁香之间,虽皆可诠释得通,如以作者的明贬暗誉的手法来看,这里指的该是金花玉叶的桂花。这个结尾,似是词人谓桂子:我是如此执着地倾心于你质地高雅、不媚不俗,而你却竟以沁人的馥香惊扰了我的千里梦,却也太无情了。
该词写作特点上片侧重正面描写桂花质地之美,从形到神、由表及里,表现出贵而不俗、月朗风清的神韵,重在精神气质;下片则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衬托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受。上下合璧,借花抒情,便成了一篇回味无穷的小调。
浣溪沙全文赏析7
[宋]晏几道
午醉西桥夕未醒,
雨花凄断不堪听。
归时应减鬓边青。
衣化客尘今古道,
柳含春意短长亭。
凤楼争见路旁情。
注释:
【1】雨花:落花如雨。
【2】凄断:凄婉。
【3】衣化客尘:旅途中的尘土使衣服变了颜色。
【4】短长亭:古时设在官道旁供人休息之处,亦常作饯别之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游子思归之词。词中的主人公为浇乡愁,午间多喝了几杯,醉的很深,直到夜晚还没有清醒过来。在余醉未消的迷蒙之间,又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更感到凄苦不堪。思家念归,何时得归?“归时应减鬓边青”,真的回家时,恐怕头发都要斑白了。这一句,与其说是企盼之词,不如说是怨艾之词,因为毕竟还是归期无日啊。过片一联,概括表述行人奔走在外的艰辛与思家怀人的愁苦。巧在以“今古”与“短长”属对,既工稳贴切又含义深广。今古,是时间的概念,说在外日久;短长,是空间的概念,说离家路遥。最后的话题落到了思家怀人的核心——思妇的身上,说她不知道游子在外所经受的风霜之苦。其实,这样的话只能自言自语地叨念,对于她,辛劳疾苦之类的话不宜说的,因为这会让她更加悬挂,而相思眷恋之类的话必须说的,因为这能抚慰她同样孤寂愁烦的心灵。词中所写,不过略触一端,顾此失彼,在所难免。
浣溪沙全文赏析8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朝代:五代
作者: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译文/注释
译文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田问小路上,谁家少年,如此风流?
若能将身嫁与,誓死到白头,纵被无情弃,也不羞。
注释
《思帝乡》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词起源于唐,流行于中唐以后,到宋而达极盛。
①足:足够,十分。
②一生休:这一辈子就算了。
③“纵被”两句:即使被遗弃,也不在乎。
全文赏析
薛昭蕴不是画家,但他的这首《浣溪沙》却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
词的上片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苍凉、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这三句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这些并没有使画面热闹起来。秋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第三句“整鬟飘袖野风香”还给读者留下了这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卫悦己者容”的意思。
过片“不语含嚬深浦里”承上启下。“不语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嚬”,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这里并没有有些注家所讲的要“放船自适”、“临流往返”的'意思。“煞”是表示极甚之辞,不过“愁煞”在这里是“为难了”、“难坏了”的意思,愁的分量是很轻很轻的。词的最后一句,拓开一层讲:“燕归帆尽水茫茫。”说在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至此,方点明了怀人的主题,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也解开了上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结束了全词。最后一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这样以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既合水乡秋景,又关人物心情,景情俱佳。
浣溪沙全文赏析9
[宋]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
①苏:即江苏苏州市。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霜须:白须。
评解:
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
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
《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联系前一首写的“半夜银山上积苏”与“涛江烟渚一时无”的景象来看,又知徐君猷离去的当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转为大雪。这样,“万顷风涛不记苏”,应为实写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后依稀听见风雪大作及苏醒时的情景,“苏”,似宜作苏醒解。依此可知,词上片写词人在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在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摇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在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在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总体来看,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浣溪沙全文赏析10
[宋]贺铸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拚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注释:
【1】醉中真:词牌名,即浣溪沙。
【2】厌:厌弃,抛弃。
【3】芳春:指春天。
【4】几度:几回,几次。
【5】莫辞频:不要因太多而推辞。
【6】巧笑:娇媚的笑容。《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7】艳歌:美妙的歌喉,有说指描写有关爱情的歌辞。
【8】皆我意:都合我的意思。
【9】恼:引逗撩拨,恼花出自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上被花恼不彻。”
【10】颠:癫狂。颠酒: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颠饮》载,唐郑愚等不拘礼节,每春时。选妖妓,游名园,藉草裸形,去其巾帽,叫笑喧呼,自谓之“颠饮”。
【11】拚(pàn):宁愿,甘愿。
【12】瞋(chēn):同“嗔”,指怒目而视。
【13】物情:物理人情。
【14】真:真情,纯真。语出李白《拟古》诗:“仙人殊恍忽,未若醉中真。”
作品赏析:
这首小令以乐观豁达的态度表现了年老心不老、珍惜春日、及时行乐的豪情。但是在佯狂的腔调中,似也有愤懑不平的声音,寄寓着无尽的壮志难酬之情。
上片写暮年惜春的情怀,寓有垂老之叹。起笔写“不信芳春厌老人”言辞耿直率真:“我不相信春天真的会讨厌老人,其实年华已逝的老人,还能拥有几个春天呢?”率性的表白韵味十足。“厌”字将春天拟人化,形象生动。“老人几度送余春”写老人每年都是依依不合地送走了春天,深入地表达了老人对春天的热爱与惋惜。“惜春行乐莫辞频”写老人要用实际的行动来珍惜春光,在春天里要及时行乐。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快乐。在倡导及时行乐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作为的愤慨和无奈。
下片写惜春行乐之态。“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嗔”,写作者回忆起了自己年轻时的风流快活,听歌观舞,赏花饮酒,不亦乐乎。“恼”、“颠”,“拼”三个字则表现出了作者在行乐中癫狂的状态,以至于忘乎所以,直到赏花赏得花恼,饮酒饮得酒颠。这种忘我的状态暗喻着作者对现实的失意,借行乐饮酒麻醉自己,更添了几许无奈与悲凉。末句“物情唯有醉中真”一句点明自己醉酒癫狂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超脱于尘俗的乐趣。这是呼吁人们去从酒杯中寻找感情释放的乐趣。但透过词人表面上沉溺于醉乡的佯狂姿态,不难体会其内心升腾起的一股愤懑不平之气,不难看出他对人生不得志的无奈和挣扎。
这首词没有委婉曲折的隐晦之语,句句都是直抒胸臆,豪放而洒脱,给人一种疏旷之感。
全篇情致优美,语简意丰,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作者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佳作。
浣溪沙全文赏析11
[宋]苏轼
原文: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作物。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这里的“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见《广韵》。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
浣溪沙全文赏析12
浣溪沙
宋代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是李清照最早时期的词作,大约与那两首《如梦令》同时,当是与赵明诚初定情时的作品。十八九岁的姑娘,已不算是情窦初开,她已经明白了爱情的样子,褪去了天真烂漫,也懂得了自己的心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加上清照敢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便有了这首描写约会的小词,只是词中并不直接写约会时的情况,而是把约会前的期待与约会后的回味淡淡写出,使读者品味爱情在心里时的样子(姑且把约会中的样子称为爱情在身边吧),也品味着一个芳华正好的姑娘在经历爱情时的美丽姿态。
看上阙,“绣面芙蓉一笑开”,姑娘的面容像芙蓉一样,她在思念心上人的时候脸上浮现款款笑意,像是芙蓉花开了的样子。“斜飞宝鸭衬香腮”,宝鸭,应当是一种发髻样式或者头上所戴簪钗之类。这是姑娘在约会前打扮自己的状态。香腮、绣面,姑娘约会前很用心地装扮自己,看来这段恋情还处于初始确定状态,但还未发展到高潮阶段,两个人还很在意自己在对方心中的样子。
最绝的就是上阙这第三句,“眼波才动被人猜”,这是姑娘所特有的一种“难为情”的样子。就好像她的心思很容易就被人猜出来似的,姑娘想要极力掩饰,但她终究敌不过心里那一丝悸动,不论是梳妆打扮,还是做其他什么事,只要思想开一会儿小差就都会想到他,然后脸上悄然地、不自觉地浮出笑意,这种由心而生的笑脸是连她自己都不会察觉的,等她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的表情变化,于是担心自己的这种心思会不会被别人看出来,她很难为情地看了看周围的人,好像每一个人都不怀好意地猜到了她在想什么。这种害羞的眼脸,就是她羞怯地躲避别人的眼神,但脸上的笑意,心里的欢悦却完全掩饰不住的往外浮现,她想压又压不住,想掩饰也掩饰不了,她又不愿意被人看出来,于是终于香腮泛红,绣面生怯,她也觉得不好意思了,就眼神转向别处,好似想要找个地缝钻进去似的,希望这一刻赶快过去。
姑娘难为情的样子真是撩人啊!清代文人称这一句为“活色生香”,绝妙!约会的过程省略一万字。
下阙直接写约会结束回来后的`样子。看来两个人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把姑娘的心都给说开了,她回来的时候估计也还是上阙第三句那样,路上走着走着就脸上浮现笑意,傻傻的样子,腮面娇羞的样子,于是下阙第一句就形容姑娘的姿态是“一面风情深有韵”,一脸的春情状态,这样的女子怕是最有情思神韵的吧,这不同于天真烂漫的少女,比如柳永形容豆蔻年华的少女是“香靥融春雪,翠鬓亸秋烟。楚腰纤细正笄年。最是娇痴处,尤殢檀郎,未教拆了秋千。”形容少女的爱情是还有孩童的一面,开开心心的,没有什么顾虑,有时候还会被秋千等事物把目光吸引去。也不同于满怀愁绪的少妇,李清照自己就形容闺中少妇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一区别,就读出了下阙第一句姑娘身处初恋状态中的情韵。这种风情淡淡的,心里的感情也是单纯的。
“半笺娇恨寄幽怀”,看,这就是恋爱中的姑娘,就如上面所说,她可能不论在做什么事情时,都会不自觉地想到他,不论处在何种状态,心思也都会自然而然向他那儿拐。于是刚刚约会完,就又十分想念对方了。我们完全可以联想到约会分别之际姑娘肯定还闹了一会儿小情绪,心里想着两个人能再多呆一会儿,但是这话又不能由姑娘来说,于是笑闹了一番才终于分开。回来后姑娘还沉浸在约会时两人的款款深情中,这时候其实是双方互相最想念的时候(有爱情经历的应该都了解),于是姑娘有了“娇恨”,有了“幽怀”,“山月不知心底事”啊,这样的情思又不能与外人道,她自己藏在心里又完全压不住,于是才分开没多久她就拿起纸笺把自己的幽怨和思恋写出来,这就是“红笺小字,写尽相思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她要把自己这会儿的心思都写下来,等到下回见面的时候拿给他看,看看他有多坏,惹得自己这么苦苦思恋。
“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是在约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呢,花前月下,朦朦胧胧,今宵好向郎边去呀,恋爱中的男男女女真是,分开片刻都不行!
这首词应该就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定情之初时的作品,与那首“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当属同时,从中也能看出清照词表达感情的大胆真率,她自幼生活在不受教条约束的文人家庭中,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为人为官大类东坡,于是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注重培养孩子真性情的一面,这也是李清照在程朱理学统治的宋代能以文才出众的原因之一,也是她的诗词在自信与气概这一方面能凌驾于某些男性文人的原因。假使她被压制天性,遵守三从四德的教条,文学史上也便不会有这么一位一流的女词人了。
如果你定要知道词中间约会环节省略的那一万字,可以读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权且作为一种情感的延续与抒发。不过两个人的风格还是有一些区别,清照虽为女性,但总的来说其诗词还是有文人士大夫气质的,也即在某些方面点到为止,隐隐约约,强调韵味,不像李后主、柳永,不但点到,还要把这些事都描写出来,再渲染一番。李后主《菩萨蛮》附录于后。
浣溪沙全文赏析13
[宋]周邦彦
原文:
翠葆参差竹径成,
新荷跳雨泪珠倾。
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
水摇扇影戏鱼惊。
柳梢残日弄微晴。
注释:
①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竹径成:春笋入夏已长成竹林。
②跳雨:形容雨滴打在荷叶上如蹦玉跳珠。
作品赏析:
【评解】
此词写夏日乍雨还晴的景色,体物工巧。新竹成林,新荷跳雨,柳梢弄晴,具见新颖别致;至曲阑斜转,风约帘衣,水摇扇影,则人、景浑然一体,意趣横生,清新柔丽,委婉多姿。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美成这种小词与任何词家的'意境和风格都不相同,虽然都是属于清丽婉柔的一派写法,他于清丽婉柔之外含有一种极细微敏锐的感觉,而以静默然的意态写出。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通首皆写景,别具一格。字字矜炼,“归燕”二句宛似宋人诗集佳句,虽不涉人事,而景中之人,含有一种闲适之趣。“摇扇”句虽有人在,只是虚写。
浣溪沙全文赏析14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释:
【1】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2】谁:此处指亡妻。
【3】萧萧:风吹叶落发出的声音。
【4】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5】被酒:中酒、酒醉。
【6】春睡:醉困沉睡,脸上如春色。
【7】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为喻说明往日与亡妻有着像李清照一样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8】消得:消受,享受。
作品赏析:
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改名性德;他出身满清贵族,是清初一位重要的词令家。其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特别是为悼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写下的许多词篇,更是泣血之作,哀感顽艳,是他成为中国词史上一位著名的“伤心人”。这首《浣溪纱》就是其中的一篇。
秋风萧瑟,天气肃杀。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悲秋的传统;纳兰夫妇伉俪情深,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纳兰此时触景生情,又怎能不悲从中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在看北宋词人贺铸在丧妻后发出的感叹:“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两人虽然相隔六、七个世纪,其情却是相通的。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叶”、“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长久地锲入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几百年后,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衣袂飘飘,“残阳”下,陷入无限的哀思。
下阙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格式较为工整的对仗句。“被酒”即醉酒。春日醉酒,酣甜入眠,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对他体贴入微、关爱备至。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出句写平常生活,对句更进一层。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意趣盎然。一句“甘心老是乡矣”便写出他们情投意合、安贫乐道的夫妻生活。纳兰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毕竟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天人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倘若卢氏泉下有知,有如此一位至情至爱的夫君知己,亦能安息了。比起纳兰,李义山算是幸运得多,当他问出“何当共剪西窗烛”时,是自知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而我们这位伤心的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我们读来尚且为之心痛,何况词人自己,更是字字皆血泪。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在卢氏逝世后却成了纳兰心中美好的追忆。大凡美好的事物,只有失去它之后我们才懂得珍惜,而美好的事物又往往稍纵即逝,恍若昙花一现。纳兰在他的另一首词《蝶恋花》中有“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语)痴情的纳兰性德终于经受不起丧妻失伴的长长的痛苦磨难,于三十一岁夭亡,结束了短短的一生。他留下一部《通志堂词》,共三百四十余首,而其中悼念卢氏的就有数十首之多,足见他对亡妻的挚爱与眷恋。纳兰是至情至爱之人,更是一个少有的痴情之人。
纳兰在小令方面词工清丽,造诣极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本是一位文武全才,其妻卢氏的逝亡对他是一个沉重的精神打击。“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纳兰是真正不曾悔过的。而他本人的早逝于我们又何尝不是一大损失?当他哀叹“谁念西风独自凉”、“沉思往事立残阳”的时候,我悄然寻着他的身影,感其痴情,不禁想起了元好问的那首《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浣溪沙全文赏析15
[宋]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
【1】络丝娘:缫丝女。
【2】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3】杖藜:拄拐杖。
【4】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5】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6】软饥肠:充饥。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作物。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这里的“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见《广韵》。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
【浣溪沙全文赏析】相关文章:
浣溪沙宋晏几道全文、赏析03-23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01-19
浣溪沙宋·晏几道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1-09
浣溪沙端午赏析06-21
《浣溪沙》原文赏析02-01
浣溪沙的古诗赏析08-20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02-08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08-17
苏轼浣溪沙赏析10-24
浣溪沙原文赏析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