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青春:自我个性的彰显
大观园是特别为了接驾元春贵妃回贾府省亲而盖。元春走后,为了不荒废大观园的美丽风景,就给这些弟弟妹妹住进去了。在这里,一步一景,别有洞天。
这里更是贾府少男少女摆脱教条,摆脱繁文缛节的伦理文化的秘密基地。
这群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渴望一种来自对生命的探索,对个性彰显的渴望,对情义,对文学的追求,趁着大家长贾政在外出差,创办了海棠社。大家志同道合,凭着对诗歌的浓厚兴趣,约好定期组织聚会,用自制的游戏规则,进行诗歌的创作比拼。
社团是贾家三姑娘探春提出,她的邀请函中表达用诗来作为聚会的主题,让大家围绕着共同的爱好、兴趣,摆脱现实中对名利的追求和夺取,从而找到更高的生命理想。
在儒家伦理思想的长期压抑下,每个年轻人都渴望得到个性上的彰显。渴望突破牢笼,渴望权威,渴望叛逆。海棠社规定,每个参与的人都必须给自己取号。这是他们摆脱伦理,渴望显露自我的方式。因为青春就是自我的彰显。
深入骨髓的世家文化熏陶
海棠社充分展现了大家的内心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一种高雅的生命情趣。探春创办诗社前,写的邀请函,先是让读者窥探了这群孩子隐藏的文化底蕴。
第一次正式的诗歌比拼,大家用菊花做宾,用人做主。分用12种人与菊花不同的对话来拟诗。这一场比拼,每个人可谓是信手拈来就是一首诗,每首诗包含的典故足以证明,贾府的少爷小姐们平时在饱读诗书上没少下功夫,每个人作的诗充分展现了她们的品味与生命哲学。从这一首首诗歌中,窥探出他们的文化的深厚。不禁思考:他们小小年纪,怎么会具有如此超越一般小孩的品味和文化底蕴?
我想这大概是源自贵族文化的传承吧。贵族的传承不是物质的传承,而是文化的传承。富不只是财富,更是精神上的富裕。贾府的孩子们从小在这个家族中耳濡目染,传承了贵族的精神与文化。文化已经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在他们身上,有着深入骨髓的高雅。
就如,家常螃蟹宴后,大家酒足饭饱,即兴就这螃蟹作诗;又如,宝玉与戏子蒋玉函在酒楼行酒令,每一个酒令都是诗,夹起一块食物就要念出食物有关的诗句。再如,牙牌酒令,一副在我看来满是小点点的牌,他们却能以此联想,吟诵出名人诗句,由衷让人佩服。
文化是渗透在人身上的,自然而然散发的气韵,这是如此着迷的东西。高雅的文化追求让贾府的这些人与普通的家庭的小孩区别开来,它让人摆脱庸俗,让人对生活更加热情,让人有更高的生命觉悟。
成为有生命情趣的人
上周公司年会上,一位女领导向我们分享,她想成为贵族女人。有人便告诉她,她成就不了。因为贵族是几代人的文化传承。然后她总结了一句:既然不能成为贵族后代,那就努力成为贵族的母亲吧。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贵族家庭,但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我们都是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然而,我们的内心也有着对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不断地读书,摆脱俗气,努力让生命得到更高的层次。
记得素黑说“我们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地优化上一代,让一代比一代好,这就是文明的意义”。愿所有没能拥有像贾府这样贵族出生的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情趣,并不断地坚持我们所追求的。让我们心怀好梦,让这美好永远地流传下去。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颗世外仙珠;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做黛玉的女子。她那纤细曼妙、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含着超越脂粉的不凡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合谐。
她是大观园里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也是年幼痛失双亲的林姑娘。黛玉初入贾府,贾母一句“心肝肉儿”就表现出对这个娇弱多病的外孙女的疼爱。她起初也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地寄人篱下,也怕一个不小心说错做错了什么而丢了脸面。但在贾母和贾宝玉的疼爱下,她卸下戒备,俨然成为了待遇甚至高于贾府三春的林妹妹。
她会因为王夫人家的周瑞给她送了最后一朵宫花冷嘲热讽地说“原来是挑剩了给我”,哪怕贾府上下都尊称她一声“周姐姐”,她会因为宝玉和史湘云有说有笑亲亲热热就当众拂了宝玉的面子。她偶尔说话也尖酸刻薄,偶尔处事为人撒娇使小性子,但这正是她不同于宝钗的珍贵之处。
我喜欢曹公笔下每一位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女孩子,但深爱于黛玉。初识黛玉,也觉得怎会有这样哭哭啼啼伤春悲秋的女子。再遇黛玉时,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情深不寿,爱而不得,慧极必伤。能写出“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般绝句的女孩,一定是满腹诗书,通透到可以看清世间丑恶的吧!女孩子不就应该如黛玉般干净,敢爱敢恨吗?
在贾母说出那句“咱们只管玩咱们的去”,当宝玉嬉嬉笑笑道“短了谁也不会短了咱的”时,黛玉却清醒地知道贾府早已入不敷出。谁能想到平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林妹妹会有“如今若不省俭,必至后手不接”的远见呢?她清清醒醒地活在大观园里,却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年幼丧母年少丧父,造就黛玉的敏感多疑、伤春悲秋。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黛玉葬花这章节。许多人认为黛玉葬花是无病呻吟,有些人挣扎着温饱没法解决,有些人拼了命还客死他乡。但黛玉不同,她生活在人人都醉生梦死富贵乡的大观园。难能可贵的是人人日日笙歌夜夜歌舞的时候,她悄然为落下的桃花悲伤,她为世间所有逝去的美好黯然落泪。
她不想看见那些曾经烂漫明媚的花儿顺着窄小的小溪汇入肮脏的江河,她不愿看着它们被人踩踏,被人来人往的世间玷污。所以黛玉拾起每一片花,再把它们永远安置在桃花树下。这样,是不是所有世间美好都能不被辜负?
你看,这样纯澈干净的女孩子,也会被宝玉和贾府辜负啊。
若你说宝玉不爱黛玉,那他如何说得出“什么劳什子金玉良缘,我只要木石前盟。”不幸的是,黛玉之死也因这荒唐的金玉良缘而起。
纸短情长,诉不尽两世苍茫。“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只是一眼,便是心动;只是一句,便定了终身。这是宝玉与黛玉的遇见,宝玉一声林妹妹,荡起了她心中的涟漪。宝黛初见,原以为是一段佳话的开始,不曾想却是孽缘的伏笔。
宝玉前生为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曾经灌溉了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于是今生黛玉便用眼泪偿还前世甘霖之惠。直至宝玉和他心心念念的“林妹妹”的洞房花烛夜,黛玉伤心欲绝焚尽所有诗信和宝玉赠她的那条手绢。她躺在床上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出,“宝玉你好。…你好。…”无情也好,绝情也罢。
读者永远不会知道黛玉用尽全力想说的是什么了。至此,那个通透干净多愁善感的女孩子永远定格在那里了。你看啊,我床前那束自月光永远地离去了。
终究是红楼一场梦为空啊!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
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
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
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一本伟大的书,对于作者自己是情感的抒发,对于读者或许就是一个奇迹,《红楼梦》一书正是如此。诗、书、礼、医、住、食,无一不具,无一不通。但于人,最具深意亦非如此一句:女儿是水做的。全书贯穿的也正是水的悲剧。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那洋溢着无比春思的大观园,女儿们,吟诗、作画、玩乐,似乎是无了忧虑,一个个富家千金,在梦的幻景中逍遥了,整个大观园内正充斥着一股溪流,给予其无限滋润。
水,虽澄澈清雅,或急或缓,但水的流向却永远是被动的,一切她也都逆来顺受了。
女儿是水,是否古今同?
精巧清雅的黛玉,俏丽而可爱,诗、词作赋样样精通,有父为官,母虽早逝,但亦有老祖宗的呵护,在十二金钗中亦是光鲜夺目,平日亦欢亦悲,但在大家族的内斗中,失去了援手,从而含泪辞世。
颇具心机的探春与百年前那昭君一般,沉鱼落雁,远嫁了,想她在众多金钗中亦是美满了,而历史是残酷,这些牺牲了青春的女儿们许与暮暮垂危的老者,甚至以当地风俗,需得嫁与丈夫的儿孙,女儿们逆来顺受,美誉背后的泪逝去无数。
你若是说,这只是特例,远嫁边塞的女子又有几人呢?
我要说,是的,特例也许真的只是特例,然而环视民间,那些平民女儿们,一出生亦注定了一生的悲剧命运。三五岁的女儿,被母亲拉了去,将足扳为凹段,用白矾将五指紧紧粘住,再用布拼命地缠裹,又用针线缝上,穿上绫袜,穿上大红绣鞋,足却只有巴掌大。母亲无论女儿如何哭叫都要为她缠足,母亲如此狠心不,是女子在社会中已无地位,女儿们逆来顺受,待成为母,也用上一代的方式传与下一代,代代相传,而后呢,女子最大的荣幸不过是成为了帝王、贵族乃至平民男子掌中的尤物。足上亦是心中的,女子们为了崎形的美,丧失了健全的身体,也丧失了健全的人格。试问古今多少圣贤,难道都以此为美,就没有人出来制止吗?试问古今多少神话,难道男女间的婚配,女子只能充当货物吗?
《红楼梦》中,惜春懦弱,便在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孙绍祖手下成了鱼目,最终香魂消逝;探春远嫁异国,湘云襁褓中成了孤儿,叔父母的欺凌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实。宝钗,心机一世,温婉和善,扑彩蝶之美,脱香串之羞,毫不遮掩的体现了其柔和可亲,也得靠选秀来作为自己的最佳归宿,最终虽与宝玉成婚,但观念的不和仍致使宝玉二次出家,她自然也逃脱不了早逝的悲剧。
现今,裹小脚的陋习去除了,女儿们也终于拥有了真正的权利,课堂、比赛、考试、从政,那个三寸金莲的裹布,将永远压进箱底,这正是以前的女儿们所从没有想到的啊!
而我们也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为她们的生命乐章重普华彩,女子并非没有才情,没有壮志,没有力量,古有谢道蕴的诗词,穆桂英的挂帅,武则天的辉煌人生,近代有林徽茵的才情,江姐的壮志,宋庆龄力量,无一不证实这一切,如今奥运会上,娘子军夺取了一枚枚金牌,不让须眉乃至独占鳌头。
女子有才亦有德,感谢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将愈发给女子以滋润这世界的空间。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一朵独一无二的绝世奇葩。它用行云流水的文字,娓娓叙述了这“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四大家族错综复杂、升腾跌宕的荣辱史,以及绝美至纯的金陵十二钗各自百折千转的命运。《刘心武续红楼梦》从第八十一回重新撰起,也就是曹雪芹憾失原稿而不得已中断的地方续写,圆满续至第一百零八回。
《红楼梦》中总共写了975个人,而且“一姓一名皆具情意”。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书内最早出现的两个人物,谐音“真事隐”、“假语存”,意为表面叙述的是些儿女情长之事,真正的思想、深层的内涵却暗藏其中,是需要字斟句酌、细品慢读的。通过这四大家族的风生水起,患得患失,更反映了一个世态炎凉的封建社会。
刘心武与高鹗续写的不同点是,刘心武续写的更加荒凉凄惨,最初日日吟风弄月、夜夜笙歌的十二金钗,结局竟无一幸免。后二十八回将一个惨绝人寰的社会丑态淋漓尽致地体现,处处生死歌哭,人人尔虞我诈,一串又一串让人大为震惊的历史真相被接连扯出,一行又一行的悲酸泪洒尽人间。天地为之叹息,鬼神被之感泣。在富裕的楼台亭阁间流连、被无数仆从簇拥的他们,如今却一点点懂得了社会也有荒芜的一面。在被抄家、贬职的哀凉绝境下,黛玉仙遁、宝钗化蝶、湘云丧夫、凤姐入狱、宝玉被拘……一幕幕令人肝肠寸断的悲剧接连不断地上演,原本风华正茂、一手遮天的荣宁二府昨富今贫,落得个凄凉下场,不免使人感慨万千,苦叹世间无情。
流浪街头的宝玉与湘云,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与一帮叫花子围坐一起。他们身上不是华贵的绫罗,却是不蔽体的衣衫;脸上也没有淡抹的浓妆,只有肮脏的灰垢。他们随着叫花子们哼唱起来:“昨富今贫寻常事,阎王佬儿来叫你快走谁能拖!打破砂锅璺到底,还是花子最快活!”一觉醒来,一树花开,宝玉却不见了踪影。湘云没有悲伤,只是倚着花,轻轻摩挲着颈上宝玉留下的金麒麟……
合上书,我心中五味杂陈。不知是在为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而磋叹惋惜,还是在为宝玉最后悬崖撒手、参悟世道人心而欣慰不已,或者在为凤姐在狱中日夜痴念巧姐而动了恻隐之心,宽恕她犯下了如此的滔天大罪。我想我朦朦胧胧地懂了,这世间变化无常,尤其是那个年代,一个庞大富裕的府邸,一个世代相传的家族,竟然能一夜之间化为子虚乌有,正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我还明白了,幸福与真快乐并不是要富足的钱财做基础,即使富有,可每天为仕途经济而劳累奔波,为功名利禄而以暴易暴,就是快乐,也假得虚伪。最终宝玉和湘云历尽人生大起大落,山穷水尽之时,竟也收获了不一样的快乐,是身心舒畅、碧澈纯净的一种快乐。
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生命的价值在于能否步入一种心境。徘徊于繁华的楼台水榭,驰骋于名利和功禄之间的世俗小人是永远也觅不到这份清净的。正如宝玉所言,世界分两层,下面是功利境界,浑浊媚俗;上面则是情感世界,有那份洒脱的真性情。悲欢只是弹指一挥间,弹走的是俗,留下的是雅。历尽繁芜衰败,才幡然醒悟,这些琐碎的事哪里值得一提?
在我们为其感动落泪、义愤填膺、婉约叹息、悲欣交集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我们已融入了这段婉转且让人唏嘘的故事。或许,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站在原野深吸一口气,无尽的允吸着这大地芳草的香味,埋头走进书的世界,驾一叶扁舟在这其间航行。 ---题记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对,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书的确太重要了,它似一片芳草传承着浓郁的幽香,它似一把钥匙打开人类文明的大门,似一架梯子将人类带往未知的世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仅要读而且更注重于思考。只有眼脑并用才能读好书,正因为有了感人类才有了主观思想。
感悟人生,感谢这间万物界多么的美好,感悟痛苦,感谢它让平凡的生活变得快乐,感悟书籍,感谢它是人类进步。
《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所著,里面不仅体现了一个封建家族由昌盛走向衰败。更体现封建王朝不仅思想封建还有官场的黑暗,还有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红楼梦》的哀。《红楼梦》是一部悲情巨著。比如说林妹妹葬花,这一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像这样多愁善感的人,一遇到什么事就会哭成个泪人,遇事也没有主见。但这种人在当今社会中也只能当个贤妻良母罢了成不了什么大事。所以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平等的社会中要更加要努力的学习,用知识创造自己的未来,要自己把握命运,而不是听天由命。
《红楼梦》的尔虞我诈。在封建王朝不善于两面三刀的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王熙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虽然妖娆妩媚善于奉承见风使舵是一个两面派。可最终却也没落得个好下场。说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实性,人生在世还得诚心向善,不可“恶小而为之”。
《红楼梦》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的记忆;就像一片在夏日里的绿荫总能在炎炎烈日中,撑起迷茫者的蓝天; 就像一缕秋日里的阳光,中嫩在萧瑟的风雨中温暖失落者的心。它在激励人们努力前进走出阴霾的日子。
《红楼梦》有悲惨的结局,凄凉的过程还有封建的社会,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因该好好学习在这个光明的社会创造前景。
书是一盏明灯,给浪子回头照亮了路。给漂泊的游子一个平静的港湾。多读书会让我们最真挚,最热情的感情升华。――后记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听着这首委婉动人的葬花吟,我眼前渐渐朦胧起来。
朦胧散尽,眼前是一个古典的房间。一位容貌秀美,却脸色苍白的女子正倚靠在床榻上,一个双眉颦蹙,年龄虽小,却仪态温婉女孩,正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药,细心的侍奉着女子,细细看来,两人眉眼间有六七分相似。她们是谁?疑惑间,又一个儒雅的男子掀帘而入,眼眸间是可见的爱意。他放缓脚步,揉揉女孩儿的头发,接过药碗,轻轻坐在床边。他柔声到:"敏儿,我回来了,趁药热着,快喝了吧。"女子睁开明眸,看见男子和女孩,似有一阵笑意在眼中弥漫,女子喝下药,与女孩和男子轻声交谈起来。房间里满是温馨的味道。
他们每日都如此温馨,满满的爱意在三人间萦绕,但女子却仍日渐消瘦。时日不知过了多久,有一日,温馨被悲凉代替,苍凉的白刺痛了双目,儒雅男子似是在一夜间老去,女孩的双目亦是一片通红,苍白的脸色令人担忧。
情景一转,却是女孩与男子告别的一幕。"玉儿,此去贾府,你身子弱,你祖母虽会照拂,但毕竟不比家中知冷知热,你定要照顾好自己,别让为父担忧。”男子鬓角已满是银丝,脸上透满了关心,还有挡不住的疲惫。可女子还在时,他还是那么英俊潇洒啊。女孩望着父亲,眼中满是不舍:”父亲也要保重身体,孩儿会照顾好自己的……"一艘船带走了女孩,却阻不断这对父女的相互思念。
一艘小船,带着女孩远离了从小生活的江南水乡,来到了繁华复杂的金陵。
女孩来到贾府,与外祖母等人一一见面。贾府是个大家族,规矩到底不同,女孩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惯。女孩本是多愁善感的性子,人多嘴杂的贾府,让年纪小小的她便心事繁重。她本就心善,视众人平等,她教香菱写诗,与史湘云月下对诗,和宝钗交心……她也深谙下人的心思,会赏银抚慰人心,会发自内心的表示关心……但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缘,也是生命中的劫。贾宝玉,万千宠爱下的娇子,他面容姣好,活泼单纯,在女孩初来乍到之际,给了她莫大的安慰。懵懂的二人相知相恋,女孩因他心事愈发繁重,花树下,女孩吟诵到”花开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般娇美柔弱的女子,埋着掉落的残花,唯美而又凄凉。
天有不测风云,那个儒雅的男子不敌病痛,又或是追随早已离去的女子,女孩失去了最后的亲人。她在贾府的做客也成了寄人篱下。她多希望宝玉能给她依靠,可宝玉在姐妹间嬉闹,女孩为他伤神,为他落泪,心神在一次次煎熬中受伤。一次次的伤心后,女孩终于病倒了,金玉良缘,让疼爱她的祖母也放弃了她。宝玉以为和女孩结成百年好合时,女孩焚信烧绢,已是弥留之际,她的眼眸中,似有眷恋,似有思念。她最后一刻,心中想的是什么。这是永远没有答案的谜题。
冷月葬花魂,魂归故里。
萧瑟的音乐隐约在回荡,似有迷雾遮住了我的双眼。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仍是葬花吟在回响。
那磋磨的一生,只是南柯一梦?梦醒时分,我怅然若失……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二月二十二日,是可纪念的日子。宝玉和众姊妹搬入大观园,大观园至此日始方备灵气。此一情景设置,大有妙处。其一,作者苦心营构的美景园林有了实际的作用,大观园诸景点渐次成为后文故事的发生地,荣、宁二府反退而其次。其二,作品主人公们有了幽美的居所,彼此相对独立,且和外界世俗之地隔离,日后结社、联诗、庆生有了空间且成为可能。其三,脱离家长视线,管教略微松弛,读书写字更加自由,个人情感加速进展成为可能。
前一日,正是宝钗生辰,“将笄之年”更代表着少男少女们的成熟。整本书的写作视角也顺次由宏观勾勒家族成人故事转到对细致描写宝玉及“十二钗”。一切都由“搬入大观园”得到顺势解决,其构思不可谓不精也。
几个细节可圈可点,一是元春传谕明确命宝钗入园,既解决了宝钗入园的合理性(虽同为客,但和林黛玉不同,毕竟有母有兄仍居梨香院),又暗示其选秀的失败(日后可长居贾府),同时又为以后贾宝玉的婚姻选择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贾政训示诸子女中,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均在场,料想贾环亦得以入园,后文未专门提及,估计所居场所实为小景普通住处;而史湘云照例缺席,与此园无涉。因其于前日宝钗生日当晚便赌气收拾东西决定“明儿一早就走”……诸多问题千头万绪,却解决的合情合理滴水不漏,这边是最大的写作技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深意便在此处。
论及个人所选住所,更是奇妙。此处作者未讲述原因,甚至都未着墨多少,但看官读此无丝毫唐突。原因就在于,各色景点实为量身定做,契合本人脾性。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确实让人拍案叫绝,鲜有匹敌。
果不其然,入园后,宝玉通过茗烟够得坊间“传奇角本”,《西厢记》、《牡丹亭》顺势出现,至此开始统领全书,奠定全篇之精神气氛,爱情从此滥觞。也是在此时,首提林黛玉攒花冢,为后文《葬花吟》之美学巅峰构筑做下铺垫。作者将贾宝玉私读《西厢记》、林黛玉葬花均选在了“沁芳”闸处更是意味深长,毕竟此水乃“大观园”总源。至此,共读一书,切磋交流便呼之欲出。何等自然,果为神来之笔啊!
“淫词艳曲”最能移人性情,况青春年少。耳鬓厮磨的青梅竹马的“亲情”一步步走向了真正的“爱情”。在这个问题上,先觉先发的自然是一项敏感的林黛玉,并且走的更远追求的更为纯粹。从觉醒先后来看:前文论及两人关系,贾宝玉的着眼只在亲疏——所谓“亲不间疏,先不僭后”,关心的也只是对方的身体和生活。读至《会真记》,也只会拿些许词句玩笑。逼急了却也尽是一些赌咒发誓的玩话。而此时,林黛玉听《牡丹亭》戏文已“警芳心”。
从情感的纯粹程度来看,对待落花的想法作为便是重要透露。贾宝玉“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而林黛玉“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观其言行,其感情更加炽烈直接,更加纯粹久远。观其后文,除去房中下人,从宝钗到平儿、香菱,他无一不曾动过些许念头,只不过都是一时罢了。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初读红楼还是在七岁,因为我家也算是书香门第。妈妈在我七岁时就让我看儿童版《红楼梦》,我好奇地瞪大双眼:“《红楼梦》讲的是什么啊?”妈妈笑着拍拍我的头:“你自己慢慢看吧!看透了就懂了。”就这样,我抱着一本厚厚的《红楼梦》走进书房,开始了与红楼为伴的日子。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啊!那么多不认识的字,在拼音的帮助下才能勉强将字句读通。这还不算,那里的人物实在太多了,老爷、太太、小姐、姑娘、丫环一大堆,好不容易记住了这个,又忘记了那个。囫囵吞枣似的将《红楼梦》读完一遍,结果只记住了四个人: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那林黛玉不知哪来的这么多眼泪,整天哭啊哭,然后不是写诗就是填词。我对薛宝钗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只觉得她人缘很好,到处做善事。不过我纳闷的是,宝玉明明喜欢黛玉,为什么后来嫁给宝玉的是宝钗呢?不过我很喜欢宝玉,他对人很好,特别是对女孩子,他还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他还真有绅士风度!
再读红楼是在十岁,爷爷给了我一本《红楼梦》原著让我阅读,那书的封面印着宝黛共读西厢的图像,落红遍地,流水潺潺,宝黛两人靠在一起读《西厢记》,那画面煞是清新秀丽。再次翻开红楼的我已经能懂得它的大致内容了。秉灯夜读,我仿佛看见黛玉葬花的凄惨,宝钗扑蝶的娇羞,湘云眠石的憨态可掬,元妃省亲时的雍容华贵。我为黛玉死时焚稿而叹惋,对宝玉终入空门不解,对宝钗无奈嫁人同情。书中人的一举一动似乎牵动着我的心弦,我与他们同悲,同喜,同欢,同乐,这一次读《红楼梦》,我了解到了这是一段悲伤得让人流泪的故事。
又读红楼已然十二岁,轻抚那熟悉的封面,我又一次翻开那些似曾相识的纸页。此时细读红楼,竟觉得词藻优美,行文清新流畅的红楼背后是另有隐喻的。也许“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判词暗喻宝钗、黛玉两人的悲惨命运,她们也不能逃脱命运的掌控,更不能逃离那黑暗的社会,只落得一个郁郁而终,一个独守空房的下场。也许“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是黛玉对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是呀,面对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宝哥哥能给的温暖实在太少了,她梦想有一天能拥有像“渔翁渔婆”的爱情,可是这能实现吗?也许“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彰显着宝黛两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一幅鲛绡帕,寄托着彼此的思念。也许“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表现的是湘云与黛玉的孤苦无依,这句诗也是贾府衰败的预兆。
其实,衔玉出生的`怡红公子如何?才华横溢,孤高自许的林姑娘又如何?处事得体的皇商小姐又如何?皇贵妃的三个妹妹,富贵贾府的三位小姐又如何?最终还是死的死,散的散,她们终究拗不过那吃人的社会。此次读红楼,我有了新的收获:元春的选才凤藻宫,探春的千里东风一梦遥,惜春的青灯黄卷古佛旁,宝黛的木石前盟,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以及上至元妃下至投井的金钏,屈死的晴雯,她们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树倒猢狲散”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才读了几遍呢?怎能解析其滋味?其实我不想当一名红学家,致力研究红学,也不想与王昆仑,周汝昌齐名,只是一路走来,红楼相伴,它给了我无尽的思索,也让我体会到文学巨著的深刻的美。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可见,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并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我想《红楼梦》就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吧?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的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是美的。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宝钗,晴雯,鸳鸯……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女性。她们是纯洁又美丽的。
小说围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展开。宝玉可以说从小与黛玉一起长大,逐渐发现自己与黛玉在心灵上更接近。而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则觉得宝钗更符合贤惠的儿媳的标准。宝玉可以选择爱谁,但是选择不了娶谁为妻。这样,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黛玉为人极其谨慎,从当初进了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说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即可看出。黛玉也率直,她在《红楼梦》中担任了讽刺诗人的重任。但是湘云说她是“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湘云是她为数不多的好“姐妹”,她尚且这么说了,更何况是他人呢?可见黛玉的率直给她带来的只有他人的方案。黛玉还是体弱多病身,再加上她多疑善妒的性格,使得她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尽如人意。也许也正是因为她的体弱多病,才使她多愁善感,才有了经典的“黛玉葬花”,才使她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世界,使自己成为《红楼梦》中最有才的女子。“满纸自怜题秦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她的诗句情真意切。
初读《红楼梦》时,我是最喜欢宝钗的,宝钗宽厚随和,豁达大度,黛玉对宝钗一次又一次地挖苦讥笑,可宝钗却“浑然不知”,不逞口舌之争。黛玉需要燕窝,又不便和贾母索要之时,宝钗就从自己家里拿来燕窝资助黛玉。她对黛玉这样一般人觉得难以相处的人都那么好的人自然成了贾府里最受人欢迎的人。
她博览群书,才气应该也是仅次于黛玉的,但是一次,她在听见小红的丑事的时候,就故意说: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洗脱了自己的嫌疑,却给黛玉找了个冤家,无法确定是有意还是无意。可是就因为这件事情,我开始对宝钗的印象变差。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黛玉是坚决执拗的,而宝钗似乎有意识地采取了逃避的态度。例如,有一次,他去潇湘馆,看见黛玉进去了,她便抽身而去,以避免引起黛玉的误会。读了大致三四遍《红楼梦》,我却越来越无法确定宝钗的性格,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黛玉多疑善妒,宝钗豁达大度,黛玉生性孤傲,宝钗则宽厚随和,黛玉因此人缘极差,而宝钗怎是八面玲珑……这样一比,宝钗比黛玉真的强好多。可是宝钗有这么多优点,宝玉为什么偏偏就喜欢黛玉呢?细读《红楼梦》才知道,不仅仅因为他们差不多从小一起长大,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个精神相通,志同道合。宝玉厌恶“科举考试”,宝钗会偶尔劝说他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而黛玉却从来不会讲这些“混账话”,爱情真的要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外界太多束缚,最终造成了悲剧。
《红楼梦》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昨天看了一个围绕红楼梦里衣食住的节目。里面红学家兼87版红楼梦编剧周岭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说红楼梦里写的衣食住都是为了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的命运或者人物的性格。说道湘云做东请老太太吃螃蟹的时候。说到“湘云出一回神,又让一回袭人等……”,原来湘云是满心的心事。这螃蟹是宝钗帮她安排的,她借着宝钗的东西来做东,借着别的东西来做脸。湘云那样耿直的性格内心肯定是不舒服的,所以出一回神。而那么多的人又不是每个都有,所以湘云出神也是因为螃蟹不够吃。不用直接去描写人物的内心,但是那种难过、那种矛盾,感觉得更真切。一来符合中国的审美——朦胧:二来湘云的人物就活化了,尽管不说,但是内心的活动是读者了然的。就像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时刻。昨天看了仔细体会这个过程,真是那么种感觉。
红楼梦真是每一个字都是有用的,一个标点都是有含义的(尽管那时候没有标点)。6月份是电视剧87版红楼梦剧组纪念活动的时间,又回忆起87红楼梦的往事。演职人员尽管少有露脸,但是总是熟悉得很,包括拍摄的一些故事,如剧组成立作曲王立平第一个进组,宝玉去培训班来得晚为了混熟王扶林导演下令搞恶作剧,把郭霄珍(湘云)骗哭了,把李婷(贾母)摔了等,还有剧组遇到的资金困难,后来在农民处借了200万拍完了。还有很多事情,都成了那个经典版本爱好者如数家珍的往事,我想这些事情也会跟着这个电视剧一直传下去。那个时代为什么可以出经典?大家不计名利,心思都在工作上。王扶林导演这样说:那时候上面布置的任务,都会认真去做,或者平平,或者突出,但是心态都是认真的。(大意)还有不能忘记的是央视的两个前副台长,一个是洪民生(当时主管文艺的副台长),另一个是戴临风,没有他们的拍板不可能有经典的红楼梦。
而这个时代来拍,会是什么样?鬼片?粗枝烂叶的言情剧。对比一下就知道了,经典真是站得住脚的。
就像王立平说的那样,所有的一切都该感谢《红楼梦》这部小说,感谢曹雪芹。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
书中的林黛玉给人的感觉是爱妒和娇痴的;而贾宝玉却是近傻与真诚,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他和丫头们之间并不全是主仆关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为爱喝酸奶的袭人留着酸奶。还有王熙凤的机灵和奸狠,薛宝钗的沉着冷静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许多事都是无法预料,然而,面对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态度。譬如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应该是比较灰暗的,因为她寄宿外婆家,本来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总喜欢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别人,她那爱妒的性格常常对别人说话不留余地。黛玉遇到伤心事,也总喜欢用眼泪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别人,喜欢盯着自己的"伤口",而不是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宝玉,因为丫头正在吵架而没有给她开门而猜疑宝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独自落泪,悲叹自己。
我觉得黛玉这种性格不是很好,面对不愉快的事情应该先了解清楚,再下结论,而不是凭自己的单面猜想而过分地苛求别人,我想只有这样,不愉快才会消失。
人生短暂,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出现,譬如:四大家族从兴盛到衰败,黛玉的死,宝玉的出家当和尚等等,都是我们所料想不到的,对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我们是持逆来顺受呢,还是乐观,积极的态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运终结又是如何 而宝玉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对人生悲观失望,采取出家当和尚的解决方法。也许,在当时,这是唯一乐观地解决办法吧,我们无从考证,但从某一角度上说,宝玉是反对当时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样宽大,不着边际。在这大海上,自己驾驶的小舟应该怎样度过大海上的一风一浪,我想只有积极地迎接风浪的冲刷,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变成大船,经得起更大的风浪。
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这就是《红楼梦》向我娓娓讲述的人生哲理。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 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帘外一蓑烟雨朦胧,梧桐在风雨之中,枝叶颤抖,沙沙作响。不经意间,一两片黄叶自枝头飘落,于一地素白的秋菊之间显得分外萧瑟。我坐于窗下,桌上放着一杯茶,温热的雾气一点点溢出,渐渐散于秋风中。氤氲之中,我手捧一部《红楼梦》,细细品咂。
我深陷于红楼的梦境中,无法逃脱。贾府的繁荣到败落,从满园的欢声笑语到杂草丛生,我尽收眼底。
落红满地,她惋惜地皱眉,一双似睁非睁的眼不觉间流下泪水。这女子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除黛玉,谁还能有这般美好?这般富有诗意的女子,有着这般细腻的心思……最后却还是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移步,抬头,见一女子在打理盆栽。兰花清幽,虚涵若谷,优雅淡然,风轻花落定。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而去,那与之有良师一起品茶论经的日子,渐渐模糊,而那良师,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边,带着一颗素心,期待着执子之手。探春,纯洁如你,坚强如你。
红楼梦中,贾府的女子有数人,我偏爱非议最多的宝钗。相对于林黛玉外冷内热、鲜活灵动,薛宝钗显得太冷静,也太无情——还记得宝玉生日群芳抽签占花名吗?宝钗抽到的那根签子上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动人是真的,无情亦不假。金钏去世时,她为王夫人开解;尤三姐之死,她更是冷漠。在宝钗眼里,尤三姐的死、柳湘莲的远遁,还不如伙计们吃饭重要。不错,她冷漠、无情,可是就算是她为尤三姐、柳湘莲尽洒同情之泪,甚至写下伤感的诗篇,又有何用?死去的不能复生,远遁的也回不来,倒不如打理府上的事。宝钗总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地帮助一些人,比如给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邢岫烟施以援手,雪中送炭,这种善心,她不愿别人知道。金钗雪里埋,高贵如你,孤寂如你。
由宝钗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就是小善与大善、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小善者,就是妇人之仁,表面会做出慈善状,当真的事关自己利益时,便就不再理会,不愿真心付出。宝钗则是君子之仁,这个有智慧的女子早就一叶知秋地参透世间没有永久的繁华,便有言:“姨娘是深知我家的,当日我家也是这样冷清不成?”今后,我知道了,做人应做大善者,并且不能被别人的小恩小善所迷惑。
迎春、妙玉、晴雯……这些女子,性格各异,像是让作者写活了一般。曹雪芹笔下,这些女子是那么活灵活现,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评点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女子要么是水性杨花的,要么就是“母老虎”;《西游记》中,更是把女子塑造成一个个妖怪;《三国演义》里虽不乏有许多美丽的女子,但终究是“祸水”……只有《红楼梦》,在一个女人还在裹脚的封建社会,写出了这样的大观园胜景——一个个姑娘。这本名著不仅是文学上的突破,更是社会思想上的突破。
也许第一遍读此书的人会觉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有悲有喜。但读过多遍的人再去读,便会觉得全书的格调都覆盖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作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便道出了这一点,这是对全书的最好总结,也是作者的写实。从家族鼎盛到家道中落,从锦衣玉食到剃度出家。从荒唐、叛逆的少年开始,他便痛恨官场的人浮于事,不屑于政治的伪善面目,但他的生活离不开这种官僚体制的供养,无奈之下,《红楼梦》出于世。而无论那般生活,那种状态,对社会的批判、不满,在洋洋洒洒的文字间,都显得那么淋漓尽致。
一本红楼,一世浮华,半生成梦,爱恨成空。一个个身影在我脑海中浮现,大观园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我坐于窗下,轻合书页,长叹一声,感慨万千。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篇15
我国古典文学喜欢用“闭月羞花”、“倾城倾国”这样的词语描述,使人感觉到美丽绝伦,十全十美。而在《红楼梦》中,大文豪曹雪芹笔下的:丫鬟鸳鸯漂亮聪明,不仅博得贾母欢心,而且被老色鬼贾赦看中,要娶她为妾。然而,她蔑视权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这样一个值得赞美的人物,书中这样描写:“……只见她穿着半新的藕荷色绫袄,鸳鸯的脸面多么楚楚动人,而那脸面,却倒有几点雀斑,”看来这样描写,似乎有损于人物形象的完美。
然而,有着较高美学修养的脂砚斋评点说: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女方有陋处。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显然,把美女的陋处或斑点描绘出来,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点出鸳鸯脸上的雀斑,不仅没削弱她的美,反而令人更感真实了。相反,那种“美则无处不美,恶则无处不恶”的绝对化的创作方法是不真实的。
这使我联想到现实。同样,在人际交往的诸多准则中,莫过于一个“诚”字,唯有“诚”才不避“陋处”,惟不避“陋处”才能显出真实,让人不感觉到“骗人”,进而增强信任感。
因此,大家在这里交心的同时,心里都要有一个“诚”字。
《红楼梦》读后感 篇16
“谁能许我佛桑花期,不弃亦不离?谁能许我长乐安宁,无忧亦无惧,梦一世欢喜?”
—题记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是一出爱而不得的悲剧,是一纸讽刺封建礼教的指控。初看不知其意,再看,却发现写的并不是爱情悲剧如此简单……
本书开头是一个神话,是为宝玉身上的玉埋下伏笔。神话里也写了宝玉和黛玉前世的纠葛,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是注定的。就当这神话是个前言吧。黛玉从小生活就很悲惨。六岁时丧母,父亲好不容易把她拉扯大,却又身染重病,离她而去,她只好投靠贾府。初见贾母,我只感觉贾母是个慈祥的老人,对她并没有什么恶意。后当凤辣子含笑前来,后又悲悲戚戚时,我感到这人是何等的虚假!再回过头来看,满贾府的人都似带了个面具,把所有情绪隐藏了起来。
看到《红楼梦》中部,时不时便会看到有人哭泣,惘然,或是发痴病。我感觉古人真矫情。不过,我对宝玉也有所改观。刚看此书,只觉宝玉就是一个登徒子,但看到后来,却发现宝玉虽然风流,但情绪总会被黛玉牵动。一回有人跟宝玉说黛玉要走了,宝玉一天都浑浑噩噩,茶不思饭不想。结尾是贾府被抄,黛玉去世,宝玉出家。一出悲剧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很悲凉,但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
其实我很不赞同高鹗的续写。我相信曹雪芹本意非此,可高鹗却偏这样做了。让黛玉流着泪,怀着深深的思念去世,不是很浪漫吗?可高鹗却让黛玉很庸俗的气极而亡。所以一个高傲自赏的林黛玉在高鹗笔下却变成了一个为情所困的俗世女子。
在红楼梦里,我看到的是“镜中花、水中月”的神秘情感境界。书里的人物思想的深处都蕴含着不可逆的悲剧,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他们都成为了爱情的奴隶、历史中的悲剧角色。回头看看,人生的小路上徒留自己苍凉可悲的脚印。我们有比古人发达的科技,更多的见识。但我们也许没有像古人一样至死不渝的爱情。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红楼梦》读后感 篇17
一个女人,一生的眼泪,却换来一段残缺而又不完整的感情;一个男人,一生的呵护,却终究敌不过金玉良缘的流言蜚语。她,林黛玉,那个倾国倾城的貌;他,贾宝玉,那个多愁多病的身。这部文学作品,堪称文学史上的经典,也许正是因为这经典,将我这个爱文学的女孩子牢牢地锁住。说实话,我从五年级就喜欢《红楼梦》,可能那时候我年纪小,而这本书多讲的爱情故事,家里人不大同意我看它,但我觉得这没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个过程或说都会有爱情这段经历。当倾国倾城遇上多愁多病之后,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林黛玉虽然在爱情中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言行一语双关方面,却不得不令我佩服。“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含蓄又不减妙力的话,被她说的如此完美无瑕,不得不说,林黛玉对于文字也是别有一番研究。“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的诗中总带着一种别致的美感,但也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在里面。《葬花吟》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孤寂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没想到,她的命运与这首词是如此的相似。只有宝玉一个知己,除了他,在这慌缪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谁能给这个洁尚的姑娘幸福呢?这一切,又岂能是她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呢?所以,她终究被这黑暗的世界所吞没!可悲!可叹啊!
林黛玉在文学史上算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但不免会有些弦外之音,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会使性子,有心计,不仅如此,我们更要注意的她的出生,她的背景,自从来到荣国府,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唯一的一个却承受不了封建社会的压力。我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亚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当然,每个都有每个自己的优点。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红楼梦》时,每个主人公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林黛玉和多愁多病的贾宝玉......
《红楼梦》读后感 篇18
读了这本书,大致了解了故事内容,我感觉林黛玉很可怜。你们还不知道她的身世吧,那就来看看吧!
这本书主要讲:金陵贾家是个官宦家族,却出了一个顽劣的公子贾宝玉。他聪明伶俐、却行为怪癖。不爱功名不羡官场,只是整天与宫中的小姐丫头厮混,并说女儿清爽怡人,男子却浊气逼人。表妹林戴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贾府。她体弱多病,但才情过人,人高气爽。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己,然而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有情人却难成眷属。最后,戴玉含恨离世,宝玉大悟后出家。看,黛玉够可怜的吧!
这本书好看吗?我描叙的这么样,如果好那就给个点评。
《红楼梦》读后感 篇19
我奶奶说10多岁的孩子可以看看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成人版太深,所以给我买了本儿童版《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曹雪芹所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故事描写细腻婉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场生死恋情为主线,架构贾、王、史、薛四大家庭兴衰史,也凸现《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
在《红楼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荣国府贾赦的大儿子贾琏的夫人王熙凤,她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夫人,过门后便把丈夫贾琏压了一头,府中上上下下没有人不称赞她、敬畏她。凤姐在众人眼里她办事井井有条,说话干脆利落。
我觉得最可怜的是林黛玉,她本是林府的千金小姐,母亲早年病故,黛玉因过于悲痛,从小身子弱,经常生病。父亲公务繁忙,不能照料女儿,就把黛玉送到了外祖母家去住,自后形成她孤高自许,敏感多疑。
我知道了贾宝玉是荣国府贾政的三儿子,宝玉像个小孩一直和大观园里同辈的女孩玩,他永远长不大,有时还很调皮,一点也不像二十几岁的人。
薛宝钗仪态端庄,谦和大度、尊奉妇道、守妇规,是王夫人的侄女。
《红楼梦》里的人物很多,把人物的关系搞清楚,我都费了很大的力气!虽然是儿童版的《红楼梦》,但看起来也不容易!这本书我反复看了两遍,还一知半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想我会去买一本成人版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 篇20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红楼梦》
她,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注定一生与他爱恨缠绵,为他伤心而终。他,天然风韵万情思,他缘定一世和她分分合合,因她痴于情爱。
因生母过世,外祖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教育,便遣人接进荣国府。一世情缘就此拉开,恩恩怨也就此展开。
宝,黛初见便有似曾相识之意。而此时,宁。荣二府一派繁荣的景象,吃穿用度皆于外面不同。贾母待黛玉万般怜爱,所吃所用皆与宝玉相同。众姊妹见她虽有不足之症,却自有一番风韵,也喜有这个妹妹。黛玉自小便识字读书,本就聪慧,又有贾雨村教导,因而写诗作画不在话下。可宝钗的到来却使得大伙认为黛玉过于孤高自许,其豁达是黛玉所不能及的。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宝。黛二人也渐渐熟悉,其感情也是外人所不能比的。王熙凤掌管了府中的大小事务,荣国府建大观园欢庆元宵佳节。
18世纪上半叶,封建的中国,土地高度集中,官吏腐败。宁。荣二府有权有势,少不了阿谀奉承的人,其用品也是极其奢侈。同时,所处于阶级下层的农民却要饱受饥饿之苦。官宦世家一出手就是几千两银子,而对于底层人民来说银子也是一个奢侈品。只为迎接元春探亲大费周章未免太过浪费。
花开花落万物总有凋零的时候,黛玉葬花一首葬花吟惹多少人尽洒泪。孰不知家大业大的宁。荣两府也有衰败的时候!黛玉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贾母也想让宝玉宝钗二人早日完婚。一曲终落,贾府恢复往日的繁华,却已物是人非。前世债,今世还,惹多少恩恩怨怨。
黛玉,你如梅花般孤傲高洁,却败在了一个“疑”字上。我为你的离去悲,为你的结果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个年代,那个家族,只一把荒唐言诉尽内心凄。一把辛酸泪,只为有情人。我愿化作一只青鸟,翱翔于时光的边际,只与你作伴。
《红楼梦》读后感 篇21
今年暑假,我终于有时间完整的读完了一本《红楼梦》。心里却难过到了极点,黛玉的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也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红楼女儿悲惨的下场,令我感叹到叹息不已,而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之变更让我沉思许久!
想当初,宁荣二府繁华至极,不说别的,单是那一座大观园,就极尽奢华,正如刘姥姥说的“比画里画的还美”,可最后呢?大观园变成了衰草枯场,而曾经居住这里面那些美好的人物,也是死的死,走的走,一片凄凉。
他们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无止境的贪婪和欲望;是因为过度追求金钱与权势;是因为妄想不劳而获;是因为那吃人的封建礼制。若不是这些,大观园还是一座繁花似锦的世外桃源!
想一想那些可爱的女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沉稳乖巧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温柔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傲的惜春、宽宏豁达的湘云……
每一个都那么的冰雪聪明,例如:“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每当看到关于黛玉的情景,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这个“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的怜爱。无论是离愁别恨,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她默然泪下。这个敏感细腻的女孩,或许她真是那株美丽的绛珠仙草,来到世间只为“还泪”吧。
就像宝玉说的“这些女儿都是谁做的”,可到头来,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湘云不知所归……这其中的辛酸和悲哀,有谁能懂得,有谁能理解?
而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同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通灵宝玉的化身,清灵、纯洁,他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的官场;他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愿意为封建礼数所束缚。宝玉于大观园中众姐妹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他懂得这些女孩的内心,能看到她们水一样清澈的心灵,但到后来,她们一个个离他而去……
我已经不再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普通的小说了,它更像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写满了人间悲欢离合、社会百态。都说《红楼梦》所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的悲剧,但无论如何,这曲红楼悲歌,仍旧让我感叹,让我不忍,让我深思!
这本书是原著的精编版,章回经典,脉络清晰,是亲少年读者领略《红楼梦》艺术魅力的最佳版本。值得一提的是还在书中增加了名师导读,名师解析,好词好句,写作借鉴延伸,以供读者回味和借鉴,深刻领悟作品内涵,书中感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配以精彩的场景美绘图。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值得我们品味与回味!
《红楼梦》读后感 篇22
薛宝钗,别号蘅芜君,金陵十二金钗。生得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她性情温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在贾府中,自贾母起上上下下无不称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府是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贵族大家庭,她怎么做到如此游刃有余,今天,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薛宝钗的处世哲学。
薛宝钗“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这和她的处事哲学是分不开的,她都有哪些处事哲学呢?
一、真诚细致善解人意。
善于观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宝钗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无疑薛宝钗将其发挥得淋漓精致。第二十二回,贾母因喜宝钗稳重和平,亲自为她操办生日。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的喜好来回答。有的人会觉得宝钗这么做很不真实,总是拍长辈马屁,但是从正面评价的话,宝钗这种行动也可以说是尊敬长辈,让长辈开心,爱长辈的表现。宝钗心思细腻,她甚至可以揣度到史湘云和岫烟欢歌笑语背后内心的苦楚,并且尽量为她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她帮助史湘云举办螃蟹宴,并避免伤到湘云的自尊心,此事之后,史湘云对宝钗感激涕零:“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妹们,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精于为人处世的薛宝钗就这样换来了史湘云这份重要的人情。
二、公平待人,理智处事。
对待人人厌恶的赵姨娘和贾环,宝钗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既不歧视、排斥他们,也不拉拢、纵容他们,宝钗的哥哥从南方带来很多土特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这个从来没有被别人正眼看过的人心里就念叨开了:“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咱们。”对于贾环,他虽是荣国府三公子,但因庶出,做人又最无赖,贾府上下无人喜欢他,但薛宝钗素日看她亦如宝玉,对他的不自重行为,也是以姐姐身份规劝:“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宝钗理智的特性,在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三、宽容忍让钝化矛盾。
宝钗处事待人豁达大度,严己宽人、不斤斤计较。黛玉借雪雁送手炉一事指桑骂槐之时,宝钗明知奚落他和宝玉,知黛玉如此惯了也不去踩她,宝钗就是这样以一种浑然不觉、装聋作哑、故作糊涂的姿态,钝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秋日里黛玉犯病,宝钗前去探望她。因宝钗觉得黛玉现吃的药过热,建议他吃冰糖燕窝粥,黛玉听了非常感动,就把自己心里的苦楚和所有的不便都将给宝钗听,宝钗开解黛玉,要她不必央烦老太太和凤姐,拿自己家的冰糖和燕窝给黛玉,省却了很多麻烦,黛玉不再对宝钗心怀芥蒂,两人真正成为了知己,所以叫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四、勤于走动,情感投资。
常言道“见面三分情”、“相逢一笑泯恩仇”直接的交流容易建立感情交往的时间越长,接触的机会越多,个体间也越容易形成亲密关系。
薛宝钗最大的闪光点就是他卓越的交际才能,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施恩与人。如此一来,大观园中宝钗便成了众多人的知己,湘云认为她善解人意,黛玉觉得她很大度,王夫人把她看作是宝玉的幸福,众丫头评价她平易近人。这是宝钗处事的必然结果,这和她高情商是分不开的。情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一个拥有良好情商的人不仅仅能承受各种心理压力,更能够坦然面对竞争,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读后感 篇23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红楼是场梦。这是一部绵延数世纪的宏篇,篇中人轻盈翩迁地凌过如梦如幻的花香,篇中人步履蹒跚地沉进没落时代的深海。
初读《红楼》只为宝、黛二人凄惨的故事吸引,那凄美婉转无不让人心生惋惜。人们又常说红楼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有张爱玲道:“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于是细细品来,《红楼》里似别有洞天。
才子笔下的黛玉俨然是个丰满薄命的女子。“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她是大家才女的化身,也是那个纯真聪慧的女孩,愿为情故,虽死不悔。黛玉也常常提到“死”,死似乎“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似乎注定她是薄命的。但就在这薄命的一生里,她显然不愿与平庸为伴——她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也因为自尊,她显得娇弱易碎。她是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永远哀怨在旧时代外的细雨中。
“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那个叛逆少年”那管世人诽谤!宝玉正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中,贾宝玉被众人看作离经叛道、不务正业的公子,但他性格本是善良的。再来看看那所谓“不通世务”“怕读文章”不过是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愚顽”的“蠢物”。甄宝玉见面谈仕途经济,他失望;父亲做官,他畏之如虎。而他在以一颗纯真的心围绕着他的丫鬟中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当我们反观时代的烙印,宝黛虽没有被时代烙下痕迹,但在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是没有世外桃源的。贾王史薛终也没能走出封建大家族的羁绊,他们一如古代的帝王将相,或是某个虚渺的仙境美女,以一种绝情的速度彼此消长,在广袤的人海中重复着一代一代之间毫无差别的乍起乍落的命运。生活在其中的宝玉也无法摆脱其束缚,经济上的保守,政治上的专制,文化上的束缚,人的自由行无从谈起,这就是时代的悲哀,宝玉的悲哀。当一切如梦般消散,一切只成一枕黄粱,一切都经历过沧海桑田,只是在记忆中,他们的心永远也不会老去。
《红楼梦》读后感 篇24
不是它们忘记了曾经的约定,而是成年的蜻蜓再也回不到童年它们居住的水塘。
透过《红楼梦》几张薄薄的纸,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几只蜻蜓飞了出来,它们回头望望那个叫童年的水塘,却仍要扑闪着翅膀飞向充满无奈的世界。
他们相约在大观园中的时候只有七、八岁,那时的他们,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在玩玩闹闹中度过了少得可怜的童年。
但命运早已决定人的一生,而时间正是有别于刀砍斧削的力量,它不动声色,改写你相信,坚持与拥有的一切。流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将你散尽的千金再还与你,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不能回到生命里。
面对着千疮百孔的生活,每个人都不得不长大,不得不成熟,不得不应对,只是人人应对方法不同罢了。
黛玉开始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可凄苦的身世让她日渐憔悴,过去的甜蜜增添了现在的痛苦,开始伤春悲秋,在青春埋葬青春,任花颜埋葬花颜。不让他人靠近的同时,只向宝玉敞开心门。注定了她一生还泪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
宝钗开始保持“珍重芳姿昼掩门”的持重谨慎,不许感情轻易吐露,也锁住自己的心,不许旁人轻易窥探。在掩住门扉的小小世界里承受着本不该由自己承担的一大家人的责任。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摘掉面具的她才能发出一声顺应时势的叹息,然后蹲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暗暗舔着自己早已伤痕累累的心。
宝玉开始流连在莺歌燕舞的大观园里,逃避着终将面对的现实。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
回首再看,有的蜻蜓早已折翅;有的蜻蜓换上新装;有的蜻蜓在低空盘旋;有的蜻蜓尽情飞翔。但无论如何也要向前,无论何时也要坚强。因为没有一条路让他们回到从前。
红楼梦中的孩子们终究是长大了,尽管他们提前经历了人间百态,提前阅览了悲欢离合。我想这种过早的长大必定会过早结果过早夭折,但等梦醒花落,又有谁为他们的青春与童年买单呢?又有谁为世上残酷的现实赎罪呢?
相较红楼梦中的孩子们,我们是不是该庆幸呢?但愿他们的悲剧不再在21世纪的今天重演。在此我真心希望那一幕永远存于红楼一梦当中。
《红楼梦》读后感 篇25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各位分享。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各位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
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
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红楼梦》读后感 篇26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就是《红楼梦》里著名的《葬花吟》。红楼梦第27回林黛玉因为晴雯不给她开门一事,错怪了宝玉,她闷闷不乐,来到花园里,看到百花锦重重地落了一地,更加伤心。
妈妈说,古代的文人都有伤春悲秋的传统,当他们看到百花飘落,美丽的春天即将逝去,就会特别伤感,于是就写出了许多这样的诗词。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就写过“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样伤感的诗句。林黛玉本身就特别的敏感。当她看到百花落了满地之后,做了一件常人不可思议的事——葬花。她扛着花锄拿着锦囊,把花瓣全都收进锦囊里,埋到了土里。她一边葬花,还一边吟诗,于是就吟出了这首非常有名的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句诗也暗暗写出来林黛玉纯洁无暇的品质。
林妹妹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红楼梦》读后感 篇27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因为她生在大年初一,所以取名元春。她被选为了贵妃,皇帝恩赐她回家省亲,贾府特意建了一座大观园。
终于等到了正月十五,元春回家了。贾府张灯结彩迎接她,那场面真是热闹、隆重!红楼梦第17回、18回就写了贾元春宁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情景。
从这一章里边儿我读出来皇妃回家真是不一般!为了迎接她回家,先花费那么多钱盖了大观园。回家时,宫女、太监一拨接一拨出场,贾府老小全部跪着迎接,真是豪华奢侈!
但贾元春当了贵妃,一点儿都不开心。文中好几处写到贾元春落泪,她看见贾母时,书中写道,“贾妃满眼垂泪”“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她还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说是回来省亲,但待了没多久,宫里就又召她回宫,最后她强忍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去直到死也没再回来过。贾元春真是可怜,虽然她是一个皇妃,表面很风光,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她心里的悲伤又能给谁说呢?古代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27篇)】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05-23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05-21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05-14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15篇05-13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26篇)05-18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45篇)02-16
《红楼梦》读后感(通用63篇)04-15
红楼梦每回读后感(通用26篇)05-05
红楼梦的读后感(通用25篇)04-14
红楼梦的读后感(通用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