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中的禅意
古诗是传统文化载体之一。虽然是世俗文化,但是,意境的表现上却往往能超出一般人的境界,达到更高层次,表现出过去出世修炼人才能达到的意境:禅意。
古诗名篇《江雪》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江雪》就是在这个期间写下的。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虽然革新失败,身受牵连,柳宗元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而信念更加坚定不移,好象众人都已离经叛道,众叛亲离,唯有自己能独守道义。有长期打坐实修经验的人,从这首诗能也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
柳宗元其实是个修道人,李白也是修道的人,他的《独坐敬亭山》 也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大意:有志向的人都各奔前程了,看淡名利的归隐独自享清福去了,唯有我能守贫安道啊。
这两首诗不同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一种不为外景所动的无我的修为,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在强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内境不纯心有所牵挂,还没达到柳宗元的无我状态。
唐诗是古诗文化的巅峰时期,达到了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其实,不是诗文的所谓文化艺术难以逾越,而是修道人的清净内景是一个普通人不通过修炼,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唐诗之所以难以逾越的根本原因吧。
禅,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因为。禅的精髓是智慧,禅的实质是智慧——东方文化特有的大智慧。
禅的智慧,就是宇宙的真谛,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人的内在生命的本源,就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禅,可以滋润我们的慧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与机趣。 禅。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大智慧,关键是它的思维方式。禅之思维,是超越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它直探心源。契入事物的内核,把握本质,与自然发展之客观规律统一律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过直觉的神奇与灵感的美妙,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受——这,就是禅力图赋予我们的、并使之经常化、实用化的智慧。禅之思维并不神秘,每一个人,都能将这种直觉显发出来。因此,禅,不是赠给我们一支美丽的花朵,而是为我们播下智慧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禅意人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当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最终把名和利都看淡,知道一切都不重要。最后随遇而安,落花如流水一般,服从自然法规,莫强求。戒贪心,戒妄心,心境如明,这就是禅意吧!
禅意,汉语词汇、佛教术语。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词语】:禅意
【拼音】:chn y
【解释】:指禅心,清静寂定的心境。
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明 何景明《吹笙》诗:幽心与禅意,凄切关情。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形容师徒之间的默契、心灵相通。
拈花一笑是禅宗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教主释迦牟尼上大课,众多弟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他却一句话也不说。伸手从讲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来去,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这就是释迦拈花。
释迦有个大弟子,叫迦叶。佛经记载,看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微笑。宗教堂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这就是迦叶微笑。
这师徒两人神神怪怪的行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
紧接着,释迦牟尼讲话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是说:徒儿们听好了,我有绝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刚才已经传授给迦叶同学了啦。你们要学,就问他去吧!
1基本信息
佛陀拈花微笑是2500多年的秘密,当时在场者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会意,这是禅宗的开始。笔者不敢妄猜圣意,但可以从禅宗的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教外别传中受到启发。莲花是佛教的代表,它具有花果同时的独特成长特性,代表了宇宙演化的实相;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清净心的佛性,清净心处理事物条理分明,人人皆有佛性,菩萨入世渡众生,出淤泥而不染;莲藕似空非空,代表了世界的本性。
2典故大意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槃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3典故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4名词注解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弟子(情如手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涅槃: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充满禅意的古诗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如同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做简要赏析。
(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
(2)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人在随山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4分)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境。先介绍一下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其次,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把每个意象综合起来提炼意境的特点。
第三,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体会诗歌中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带给我们的感受。 第四,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例如幽深僻远、清幽明净、幽静平和;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冷(凄)清、萧瑟凄凉、凄苦悲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瑰丽清新、安谧美好、清新自然、迷离渺远等。
再来看这首诗,莓苔给人幽静的感觉,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气氛,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抓住这些内容就把握住了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2)此题考查的是炼字。炼字题一般考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的使用,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要分三步: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点出该字使用的效果,即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点出表现手法)。此题中,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即随山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诗歌赏析】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头两句就突出了一个寻字,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山道人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只有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春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春草也是静静的。门闲,来访不遇,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没有受丝毫打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淡,渐趋恬然。充满禅意的古诗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分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过雨,刷新了松色,也带来了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的白云一样,已都在写禅意了。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对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情趣,融化于心灵深处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融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使诗人领会出禅意,因而诗人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的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第二篇:《诗意即禅意》
无禅味不可称禅诗,同样,没有诗味,也不能算是禅诗。禅诗的诗味有一般诗的特点,但又有与一般诗不同之处。中国古诗的特点,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用赋、比、兴的手法进行创作。禅诗作为中国古诗园地上的一株奇葩,其形式当然也不外乎中国古诗的这种特点,只不过其更注重个性的抒发而已。中国诗歌的发展,自《诗经》乃至汉、魏、晋以来,逐渐趋向追求表现心灵的自由方面。其主要表现是诗歌“抒情”方式的发展与逐渐完美。这种主观抒情的特点,与禅诗追求的“思维修”、“静虑”乃至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极为相通。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一段话,用来说明禅诗的诗味十分恰当。严羽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把禅学融合于诗学之中,相当于哲学汇入艺术形式之中,其理解起来是极为抽象和玄妙的,有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胡韵诗中的“禅”大约就是处在妙悟里的大道,就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与美学。
胡韵的诗歌之所以开阔空灵,在于她很好地把禅悟这一非理智思辨的直觉体验引入诗中,把参禅与做诗融合在了一起。她的诗总是在人心灵最静谧的时候给人以新鲜的启迪,禅意在其诗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表现,诗歌也因为她深刻的哲学内容而有了更深邃辽远禅意。本文试从爱情和人生两个主题;禅意、禅境和禅的意象三个角度对胡韵的诗歌进行解读,从而让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由爱入禅的胡韵。
以禅学融入诗学,以悟示人,以理服人,以趣悦人,这在我国古代便已有多种试验。如王维、苏轼等诗人尽得禅语,而寒山、柳子厚等熟读佛经,妙言佛语俱在。但是胡韵不似别的诗人或以诗示禅;或以禅喻诗,她是在无意中做到了诗禅相融。
所谓诗禅相融,即诗人并未以禅典、禅语入诗,而是在现实生活的描述中,不自觉地进
入禅境,透露出某种禅意和禅味,臻于无意为禅而禅意、禅味自至的境界。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可感而不可解,或可解而不可尽解,言有尽而意无穷。更进一步说,这种无意中为之的禅境本身便是诗人自身对红尘参透领悟的结果。
幽远而深邃的意境。禅诗的上层之作,不在于禅语的运用与否,而在于它所创造的幽远而深邃的意境,这也是禅家所追求的境界——禅境。胡韵的诗自然流畅,给人的感觉仿佛不是故意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缓缓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努力,我只是安静地等待着,在灯下,在孤寂的夜晚,等待它到我的心中。”
正为这随意,她的诗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而其内容,也自然地形成三个如歌旋律:其一是一种内心的独白,其二是一种对爱情的信仰,其三是对生命的理解。这三个旋律汇成胡韵所独有的情致与境地,浓缩成一个爱的世界,而那淡淡的感伤,空灵澄澈而极富内涵的文字,又使其诗歌具有极富魅力的美的意味。而她的参禅哲学主要体现在后两种诗歌里。
一 关于爱情
在胡韵的爱情世界里,缘分和宿命论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使得她的爱情诗不同别的爱情诗的苦闷、哀怨笔调,读她的爱情诗,就算爱而不得,我们也只感到一种超然的洒脱,无怨无悔也无恨。她的新颖也在于在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在实指与神会之间、淡泊与玄幽之间,揭示其微妙飘逸的神韵。
禅意与禅境
提到这种神韵,我们不得不提到胡韵诗歌里的禅意。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境界;禅又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禅的受用和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胡韵的诗歌就像是一册册爱的经书,总是在你心灵最静谧的时候给你新鲜的启迪,禅意在诗歌里得到了最好的表现,诗歌也因为有了禅意而更开阔空灵。
诗集《烟云参禅》里一篇《你我之间》:本文就从这篇文章说起:
你我之间∕怨不得缘浅∕道不得情深∕我傻傻把你当成我的∕把我当成你的∕误以为那就是我们∕却忘了我是你的∕你却不是我的∕只因你只是你∕你我之间∕本注定分别∕你注定离开∕明知我会为你撕心裂肺亦阻止不了你远去的步伐∕深知我会痛彻心扉也依然决绝相离别∕我何苦死死相逼∕何必苦苦纠缠∕放手就放手∕分开就分开∕宁可含笑送你远走∕绝不落泪将你挽留∕待到你的背影渐渐在我眼前模糊∕直至消失在人海的尽头∕才肯让泪水滑落∕绝望悲凉的呐喊狠狠的哭泣∕然后∕坚强的微笑着站起来∕走下去”。
佛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如见佛。”“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特别是情事,没理由,任怎么在佛前求,都无济于事。此诗表达了一厢情愿的悲情。“我傻傻把你当成我的,把我
当成你的,误以为那就是我们,却忘了我是你的,你却不是我的,只因你只是你”。
诗人用一个哲学家、一个女人、一个对生命一往情深的人所特有的温存,表现了一种绝对宽容、绝对真挚、绝对无怨、绝对美丽的爱情观。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时空张力,使人感到爱情的永恒与真挚、唯美的禅境和佛意,让人为爱的纯洁而感动。她恰当地继承了中国古诗的传统,其诗意象营造唯美清新,而其禅意的惟妙惟肖配合着超画面的巧妙情节,使得平实的语句更具经久不衰的诗性,正应了那一句“佛曰:不可说,不可说”的空灵。
- 相关推荐
【充满禅意意境的古诗】相关文章:
充满禅意的诗句10-24
充满禅意的句子大全05-27
王维最有禅意的古诗09-30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09-09
意境最美的古诗05-24
唯美意境的古诗句07-22
关于古诗文的意境07-22
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09-08
唯美意境的古诗名句08-31
唯美意境樱花古诗句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