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达夫
郭沫若
十年前事今犹昨,携手相期赴首阳。
此夕重途如梦寐,那堪国破又家亡。
1936年,郁达夫受托为解除郭沫若通辑令并动员回国抗战事,专程前往日本,11月15日到达东京。当晚,达夫便在一位日本改造社成员的陪同下前往市川市江户川郭沫若寓所,邀请诗人去东京参加改造社所主办的为编译《餐迅全集》兼为郁达夫洗尘而设的宴会。席间,郭沫若写了这首诗,也请郁达夫写诗留念。郁达夫的诗是:
却望云仙似蒋山,澄波如梦有明育。
逢人怕问前程释,一水东航是马关。
郭诗用倒装写法,一开始就把人引入历史的回顾之中。郭沫若、郁达夫同是创造社的元老,又是文坛上的一对挚友。阔别十年后在日本重逢,重温旧事,浮想联翩,论及国事,慨当以慷。那是在1922年,创办《创造季刊》初期,因经济困难,杂志难以出版,销路又不好。有一个夜晚,郭、郁二人同往上海四马路泰东书局拜见书局经理赵南公。赵说杂志销路不好,初版二千份还剩下五百。听了这消息,两人倍感痛苦和难堪。为了解除心中的苦闷,便上街喝洒,连喝了三家酒店,昏昏瞥瞥,凄凄寂寂地回到静安寺路的住所,归途中二人自比为“孤竹君之二子”,象伯夷、叔齐到首阳山一样准备着挨饿。这种“赴首阳”的感慨,既有感于个人身世的艰难,更包含有丰富的.时代内容,份量是极其沉重的。
一、二两句忆旧,三、四两句话今。“此夕重逢”顺势而下,紧承“十年前事”。十年别离,痛楚生活的回忆,而今重逢,应当是高兴的,诗人无意去写那些A好、欢乐的场面,而说这些重逢好象是在梦里一般。“如梦寐”,一是说本以为不能再见面恍如梦中,二是暗示见面并不乐观,优心忡忡,前途渺茫,为结句作了有力的衬垫。最后以“那堪国破又家亡”结束全篇,寄慨无穷,抚今思昔,百感交集,优时伤世,万虑潮生,怎能不为相互的遭遇而慨叹,不为国破家亡而悲枪呢?又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思想。意思是说,我不能坐视祖国的沦亡,我要回国去重上战场,而不是到首阳山隐居。1937年7月,郭沫若毅然离开日本回到阔别十年的祖国,开始了他又一次“投笔请级”的战斗征程。
此诗即兴而成,写得情真意切,杨快淋漓,既有往事的回忆,又有国破家亡的慨叹,激扬文字,慷慨悲歌,读来动人心魄。
【知识拓展】:
郭沫若(1892一1978)。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2]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3]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诗歌《赠达夫》赏析】相关文章:
郭沫若《静夜》诗歌赏析12-25
郭沫若诗歌-《天狗》赏析11-04
郭沫若诗歌《断线风筝》赏析09-16
郭沫若诗歌《飞来何处峰》赏析09-16
郭沫若诗歌作品《晨安》赏析07-27
郭沫若诗歌作品《心灯》赏析07-24
李商隐:赠柳诗歌赏析10-28
赠汪伦诗歌赏析11-10
诗歌《赠汪伦》赏析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