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
预备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是诗歌教学单元,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诗词的一些基本的形式等。预备年级的学生虽然自小学就接触了许多的诗词,会背许多的诗词,但是毕竟他们不会去理解诗词,不懂得怎样去欣赏诗词。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因此要告诉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方法,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从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为后面的诗词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共同探讨理解诗词的词语、句子等。
教学过程:
由曹操说起,让学生谈谈所知道的曹操,有学生说他是英雄,也有学生说他是奸雄,同学们从文学作品畅谈所认识的曹操,在学生谈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多种形式的朗读是理解把握诗词的一把钥匙,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让学生翻译诗歌,要求尽可能保持诗词的特点,一位学生翻译后,其他同学纠正。
进一步分析欣赏:在合作探讨的前提下共同思考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③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教学反思:
预备年级的学生理解诗词、欣赏诗词的能力比较差,甚至不会有感情地朗读诗词,但不能因此忽视了他们所具有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问题是怎样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能力,在教学这一首诗的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指导他们怎样朗读,怎样理解,怎样分析欣赏,然后让学生先自己去读,把感情读出来,然后互相探讨怎样去阅读欣赏,再把自己的理解在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知道了怎样去分析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明白诗歌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虽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是为后面的诗词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观沧海》教学设计案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观沧海》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观沧海》教学设计案例09-26
《观沧海》案例09-04
《观沧海》教学实录11-12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10-22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08-30
《观沧海》教学设计07-02
观沧海教学设计05-25
观沧海的教学反思09-03
观沧海教学反思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