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导读

2024-11-28 范仲淹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导读1: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中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仁宗时,曾率兵镇守延安,抵御西夏,西夏不敢进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他做参知政事后。曾提出均田赋、修武备、减徭役、择长官等十条建议,因受当时保守派的反对未被朝廷采用。庆历四年(1044)被罢了参知政事,离京出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方长官。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死后,赠兵部尚书,赐谥文正。后人评说:在中国文学家中,有“出可为将,入可为相”的资格能力的屈指可数,而范仲淹当之无愧。

  岳阳楼,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开元四年(716),历任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大臣的张说被贬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阳)。他在岳州西城门上修了一座城楼,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为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又为之改观。新楼增其旧制,楼壁上刻有《临洞庭湖》(孟浩然)、《登岳阳楼》(杜甫)等诗句。滕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滕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仲淹没辜负朋友之托,欣然动笔,写下了此千古绝唱――《岳阳楼记》。

  本文题目虽为“岳阳楼记”,但不是一般记叙性散文,而是一篇随情化景的写景抒情散文。因具有历史文化含义,故有学者名之日历史文化含义的散文。下面是从美学角度试对本文进行赏析。

  一、景物的动态美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的意思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绮丽。今岳阳楼主楼旁边“怀甫”、“三醉”、“仙梅”三座辅亭之――三醉亭,据说是为神仙吕洞宾在此楼饮酒三醉之韵事而建。还有唐传奇《柳毅传》中洞庭君、龙女等人物形象,屈原的“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柳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诗句,无不给洞庭涂上了神奇而优美的色彩。而在赵宋王朝普遍患有“软骨病”的时势下。追求阳刚之气、推崇雄健之风的历史重任便自然落在范仲淹身上。范倡导对文风的改革:“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因此,《岳阳楼记》描写的景物是何等壮美。

  请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中一个“吞”字不仅点明洞庭作为长江中游吞吐湖泊的特征,而且完全使之人格化了,“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空间上写其壮美,其后者从时间上写变化。仅仅二十二个字就把“岳阳楼之大观”展示在读者面前。再看那气势万钧使人产生悲情的景象:连绵的雨纷纷漂洒下个不停,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人和旅客都不能前行,“樯倾楫摧”: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厉声吼叫,猿猴尖声哀鸣。这样的描写给读者的难道不是一种带有刚性、壮阔、浩大、雄奇色彩的动态美吗?

  二、语言的音乐美

  本文首段有一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里所指的“赋”是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节奏、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在汉代特别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假如你读到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鸽鹧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便会被这清新和美的“体物的文字”所吸引。从《诗经》到曹操的乐府诗(四言体特好),再到北宋大众化读物《百家姓》、《千字文》,四言体韵文有其独特的魅力。柳宗元在《乞巧文》中赞赋体语言为“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范仲淹在本文中运用赋体语言也不足为奇了。

  请读本文第四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其中有对偶,也有借代,可谓极有文采;与上文张衡《归田赋》中韵律基本相同,读之如闻古筝或琵琶之声。悦耳动听。从总体看,韵散结合,有松有紧,这就构成节奏感。总之,本文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让人洗耳恭听的音乐美。

  三、结构的布局美

  本文全篇三百六十八字。分六段。第一段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应滕子京的嘱托,为新修岳阳楼而写记。其中一个“谪”字是关键,它贯穿全篇。第二段概述岳阳楼上远眺所见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转入登临者的览物情怀,以引起下文。岳阳楼地处交通要塞,“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设问,简捷而自然地把文路拓展开去,引出下面洋洋洒洒的文字,足见先生谋篇布局之巧妙。

  第三、四段,一写迁客骚人之悲。是览物之情而忧者;二写迁客骚人之喜,是览物之情而乐者,作者用“若夫”引出景物描写,形象地描绘一个阴冷险恶的环境。如此的自然环境,我们不妨当作一种象征来看亦可。接着又用“至若”来衔接,描绘出洞庭湖与前者不同的春光明媚的动人画面。这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眼前看到的景,后写触景而生的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与上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句互相照应。并深寓着中国古代“阴阳两极”的哲学命题,形象地昭示了人类社会及人生道路阴暗与光明的矛盾发展历程。这两段不是作者对洞庭湖的客观描述,更不是个人的即景抒情,而是作者代替“迁客骚人”设想出来的主观感受,以此作为其“览物之情”必有“异”的论据。正如二吴在《古文观止》中所论:“上写悲喜二段。只是欲起古仁人一段正意。”也就是说自“霪雨霏霏”之景而生“悲”,“春和景明”之状而生“喜”,以及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构成了双重的对比。

  作者在第五段中借“古仁人之心”以抒发自己的正面见解和政治抱负,总收全文。体现宋代文人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哲理思考的共性。这段是全文重点。先生掷地有声地中心论点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既是对革新派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也是他自己改革时政的决心和抱负,堪为全文警句和点睛之笔。“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结句,仍紧扣一个“谪”字,含蓄别致而一往情深。末段则交代作记的时间,让本文定格在历史长河的重要港湾之中。从“时间”起笔,到“时间”收笔,中间环环相扣,特别浓墨重彩铺写而就的第三、四段平行对比;如此首尾统一、详略分明的结构,犹如织出锦绣的梭子精致而完美。

  四、情操的真诚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让我们聆听先生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忧乐俱在天下。孟子不是说过:“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的忧乐观便由此而生发出来。但注入了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古文观止》编者评论说:“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章,非先生其孰能之。”

  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此时此刻,也许先生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四十年前在淄州澧泉寺中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那时的他不是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其志也”?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在关中亲眼目睹的病尸遍野的悲惨情景,那时的他不是慨然发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丈夫当以利泽民生为务”?也许他的脑海里浮现出十年前他为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而大胆向仁宗进献《百官图》的场景,结果他被罢吏部员外郎。迁知饶州。那是他政治生涯中再次被贬离京了吧!

  本文写后的几件事。足见先生言行一致。情操之真诚。一是他在晚年将全部积蓄购置义田,用以周济民众。二是在杭州任知州时,曾有人建议他在西湖旁造房以作日后颐养天年之用。他断然拒绝说:“西湖乃天下之西湖。我岂能与民争利,将宝地占为一家私有。我所担忧的不是日后无立足之地,而是一日去职后如何去为人”。……先生的忧患意识真让今人叹服!

  孔子云:“有德心有言”。林语堂则从“德行”高度论述文章第一要义是“诚”:“必不愧有我,不愧人之见我真面目,此种文章始有性灵有骨气。”看来范先生的文章当属“有性灵有骨气”之文。

  在范仲淹诞辰102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为人”作风以及他倡导的文风吧!现引录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诗句于此作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导读2: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林晟甫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 相关推荐

【《岳阳楼记》导读】相关文章:

英语导读的语句05-31

古诗导读活动07-12

《观潮》全文导读10-26

《游子吟》导读08-15

观潮释句导读07-21

《老人与海》导读08-12

《沁园春·长沙》课文导读10-02

汪曾祺的《午门忆旧》导读05-28

老人与海导读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