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赠草堂宗密上人》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赠草堂宗密上人》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
口藏传宣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
尽离文字非中道,长住虚空是小乘。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
【前言】
《赠草堂宗密上人》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题赠给圭峰大师(宗密上人)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盛赞了圭峰大师的修行之道是与真正的佛道相符合的,表达了诗人对大师的敬佩之情。
【注释】
①草堂:即草堂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圭峰之侧,故亦称圭峰寺。创建于东晋末年,隋代又与增修,风景秀丽,富有林泉之美,高明之士多乐居之。宗密:唐代高僧,生于780年,卒于841年,俗姓何,因曾驻锡终南山草堂寺圭峰兰若,故号圭峰。果州西充(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少通儒书,心怀大志。807年(元和二年)出家于遂州大云寺,拜道圆禅师为师。后渴清凉国师,执弟子礼。828年(太和二年),入内讲经,文宗赐紫衣、大德之号。宣宗即位,敕谥定慧禅师。著作有《禅源诸诠集都序》和《华严原人论》等九十余卷,后世尊为华严五祖。上人:即上德之人,佛教谓内有德志、外有德行,在人之上之人为上人。晋人多称释子为道人,唐人多以僧人为上人。《十诵律》曰:“人有四种:一、粗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
②道:即能通、无碍之意。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二、无漏道,三、涅粱道。这里是指宗密的佛学思想和道德品质。佛:佛陀之略称,译曰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之意。觉察烦恼,使其不加害于人;觉知诸法事理,如梦之寤,是为觉悟。
③念:即记忆不忘之意。无为:真理之异名。法:谓事物和道理的通称。《唯识述记》一本曰:“法谓轨持,轨谓规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
④十二部:即十二部经,谓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即契经、应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即记佛种种不可思议之事之经文)、譬喻、论义、自说、方广(即宣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授记(即记与菩萨授成佛的经文)。
⑤心台:即心。《坛经》的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⑥中道:谓佛教的一种不偏不倚的最高真理和众生成佛的中正大道,也是佛教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里是指禅宗的中道,即“超越对立”、“即离两边”、“泯绝分别”、“离言绝相”、“非有非无”的中道。
【鉴赏】
“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这里,白居易盛赞圭峰大师之道是与佛相应的,不仅自己处于“念念无为”的空寂禅心中,又不落入死水,对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不精通。说空能空到底,说有则万法备,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境界啊。
“口藏宣传十二部,心台照耀百千灯。”圭峰大师之口,如同一部大藏经,可以随时向人们宣传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大法。同时,圭峰大师又得到了七祖——荷泽神会禅师的真传,在“教外别传”的禅宗上也是一代祖师,弟子遍天下,如同“心台照耀百千灯”—般。
“尽离文字非中道”,这是对当时日渐兴盛的洪州禅(马祖)、石头禅、和兴盛已久的牛头禅的间接批评,立场与圭峰大师一致。这三家禅法标榜“不立文字”,不少祖师更“呵佛骂祖”,使得虔诚的白居易,也感到受不了。所以他认为禅宗虽“不立文字”,但也“不离文字”,离开了佛的经教,就非“中道”,极易走入歧途。这也难怪,洪州石头两家的禅法太出人意外了,习惯了近千年常规佛法修习的人,一下子是难以接受的。
“长住虚空是小乘”,这又是对另一类只知坐禅,局守在四禅八定中不问世事的常规禅师的批评。通过这两条,反衬出圭峰大师在这两点上的过人之处。
“少有人知菩萨行,世间只是重高僧。”关于什么是“菩萨行”,世上的人有几个能认识和了解它的呢。世人看重的只是有没有神通,有没有皇封,或是否活了百多岁这样的“高僧”。高僧是僧人们行菩萨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外观形象,但之所以成为高僧的菩萨行这个“因”,的确是少有人知。众生重果不重因。而圭峰大师呕心沥血,花了毕生的精力致使禅教合一,这样的菩萨行人们却看不到,还遭致一些“落入文字”的非议,那简直是无知之至。
白居易介绍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28]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史书评价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主要成就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 相关推荐
【白居易《赠草堂宗密上人》赏析】相关文章:
白居易赠元稹10-13
送上人赏析07-09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赏析03-28
吊白居易赏析04-12
白居易《草》赏析04-10
白居易《对酒》赏析08-31
白居易唐诗赏析09-21
白居易《歌舞》赏析06-07
白居易《卖炭翁》赏析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