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案例反思

2024-03-09 好文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案例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案例反思1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条件优越,拥有几代人的关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关爱他人,分享意识较弱,情感比较缺失,因此,我就在大班开展了语言活动《粽子里的故事》,活动中,我以粽子为核心,运用有趣的语言游戏—听、说、接龙、悄悄话等,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鼓励孩子大胆的表现表达、树立自信、体验快乐、学会分享并获得更多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3、传递敬爱老人的情感,培养助人为乐的美德及分享意识(好听的、好吃的、好玩的要与大家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看、听、说将图片内容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活动准备

  PPT课件、“粽子”、字卡、图片及各种彩色纸条。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粽子里的故事》

  1、观看PPT,鼓励孩子们大胆猜测故事内容及名字。

  2、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常识,切入有关粽子的话题进行讨论。

  ——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的?喜欢吃什么味道的?

  小结:每一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就会吃各种美味的粽子。

  二、观看PPT,欣赏故事前半部分

  ——老奶奶会请谁吃粽子讲故事呢?孩子们,你想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

  ——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怎么办呀?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结:因为动物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只有我们人才可以讲故事。

  三、以“吃粽子讲故事”的形式,开展语言游戏

  奶奶的粽子里有故事,蒋老师的粽子里也有故事,来吃吃蒋老师 的粽子,看看罗老师的粽子里有什么故事?

  1、出示粽子(一):听(“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听“小鸟”讲的故事。

  2、出示粽子(二):说(“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看图片讲小猴、小松鼠、小兔心中的故事

  3、出示粽子(三):接龙(“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词语接龙

  4、出示粽子(四):悄悄话(“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悄悄话怎么讲?(轻轻讲,用心听)

  如果我讲的悄悄话要让最后一个小朋友知道,可以怎么做呢?(从第一个开始,一个一个往下传,然后,让最后一个小朋友告诉大家我说的是什么?)

  四、继续观看大家分享PPT,欣赏故事后半部分

  师:到底是谁去奶奶家吃了粽子讲故事呢?我们继续来听听看......

  五、活动延伸:包粽子

  孩子们,你们会包粽子吗?把你的故事包在粽子里,送给你想送的人吧。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条件优越,拥有几代人的关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关爱他人,分享意识较弱,情感比较缺失,因此,我就在大班开展了语言活动《粽子里的故事》,活动中,我以粽子为核心,贯穿整个过程,让孩子在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通过有趣的语言游戏:“听”、“说”、“接龙”、 “悄悄话”。帮助孩子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并获得更多的情感。

  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问题抛给孩子,启发他们去寻找答案,如:“悄悄话”游戏,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怎么玩,而是说:“如果我对他讲了悄悄话,要让最后一个孩子知道,可以怎么做呢?这样,孩子就通过想、说,获得游戏规则。

  整个活动,内容丰富,采用了绘本的情景来开展“听、说”训练,传递了敬爱老人的情感,培养了助人为乐的美德,体验了共同分享的快乐。

  总之,孩子在活动中体验了快乐,收获了知识,活动目标得以有效的达成。

  但是,活动中孩子的表现有时也让我措手不及,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让教学活动更丰富有趣,更完美。

大班案例反思2

  在观摩了送教下村活动大班线条装饰画《美丽的鱼》,选材合适,活动有效,幼儿作品呈现丰富,在美术线条画教学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案例,下面对活动作一些环节分析:

  一、观察范例,引发幼儿作画兴趣

  1、这条鱼跟我们平常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观察从与众不同的鱼,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亮点:通过观察,能让幼儿亲身地感受线条的不同,以直观的、具体的线条美来打动幼儿的心灵,使他们对线条的形式和表象由感受到欣赏,从而激发表现美、创作美的兴趣。这一环节,是为后面的创作活动作铺垫的。

  2、点一点你发现的线。

  教师重点引导:(引导幼儿说出鱼的花纹、图案、颜色、线条是不一样的)

  建议:幼儿发现了线条的不同,老师同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幼儿观察到的线条,教师可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线条?”引导幼儿提出更多的.线条来,让幼儿在黑板上画出来。

  3、(小结)这些鱼的花纹都不一样呢,有的整条鱼用一种线条装饰,有的用直线、波浪线交叉在一起装饰,原来一种线条可以装饰鱼,各种各样的线条组合在一起更漂亮呢!张老师也来试一试。

  教师重点引导:一种线条可以作画,如果用多种线条的装饰,那么会更加漂亮。鼓励幼儿有更多的创作,想象各种线条。

  二、师幼共同装饰鱼

  1、出示简笔画鱼,教师边引导幼儿边作画。

  2、美丽的鱼最喜欢在河里游泳呢!看,它游过去了!

  亮点:提问:河里的小鱼怎么游?让幼儿有初步的构图的概念。

  三、鼓励幼幼儿大胆运用各种线条进行装饰

  1、教师介绍作画材料与工具——在桌上为小朋友准备好了笔和鱼,请大家搬上小椅子轻轻的走过来吧。

  2、想一想,你需要用哪些线条来装饰。

  亮点: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各种线条和图案装饰鱼。在幼儿进行线条装饰时,教师对孩子进行一些语言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要与别人不同的装饰方法,来提高他们作画的水平。

  四、集体评价

  让我们的鱼儿游到小河里去吧,看看其他小朋友用什么线条装饰的。

  亮点:最后一个环节为幼儿创设表现美的机会,在教师创设的小河环境中,小鱼游向小河的时候,教师在旁边做适当的提示,引导构图。从整体上感受到了美,从而幼儿会产生一种视觉美。

  案例反思:

  一、活动环节步步递进

  感受线条美——创作线条美——表现线条美——感受线条美

  发现示范画中各种各样的线;尝试表现各种各样的线,体会线条的多样性,增强表现力,唤醒创造力。说说画中的线;画不同形态的线;画出组合线;用线组成简单的图案。通过说线——画线——组合线,培养幼儿对线条画的创造力。

  二、活动过程层层引入

  在指导幼儿进行线描画的过程中,我觉得要让幼儿有多看,多感受,多体验,增加美感的经验。幼儿线描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该遵循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拔苗助长”的原则。但是最基本的线、点等元素应该让孩子了解。如直线、斜线、折线、交叉线、曲线、波浪线、螺旋线、实心点、空心点等等。其次,在指导幼儿进行线描画时,我们要引导幼儿用装饰性、随意性的风格去刻画每一细节,就是让他们设计自己喜欢的图形或图案去填满每一处空白,使构图尽量“满”。让他们尽情展现幼儿线条画的简洁特点和美感,使幼儿在画线条画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

  三、活动结束个性点评

  评价幼儿线条作品,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画面中却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没有什么概念化、模式化的东西,或者模仿成人画的痕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幼儿性格内向他画画就很认真,但画面上的物体都比较小,而胆子大、性格外内的幼儿画的画就比较夸张,线条更加富有张力。根据幼儿的画面有针对性的评价。

大班案例反思3

  背景:

  最近我班正在开展小主题《身体真有用》,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动,感受活动使我们的身体更灵活。对于自己的身体,幼儿一直充满着兴趣。围绕主题目标我们开展了“拷贝不走样”、“运动员俱乐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与非主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基本结构有所了解、开始对身体动作变化充满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所在我又设计了活动《会动的身体》,重点是让孩子用记录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动作。

  实录:

  在活动过程中,我先请幼儿酝酿一个最满意的动作,并在前面大胆的表演出来。在孩子们一个个展现自己的肢体动作的时候,我用照相机拍了下来。然后我请他们把自己刚才的动作记录下来,还简单的提了一个要求:记录的动作要让别人一看就清楚。

  幼儿兴致勃勃的开始动手记录了,有的还小声的商量着。我一一的走过去看孩子们记录的情况:蔡雨湘埋头认真的记录着,可是那画面上的是一些背景图,有花,有草,有太阳;再走过去看看谢长平,画面上还要漂亮,多了一个人物,那人物的手是下垂在两边的,脚也就站立着;又看看别的孩子,画面上都是以背景为主,根本没有我预想的那样,记录自己刚才的动作。

  这时,我意识到他们不是在记录了,于是我示意他们先停下来,举起一位孩子的记录单,对大家说:这个小朋友的画面真漂亮,可是老师找来找去却没有看见他刚才在前面表演的那个动作,你们告诉老师,这是为什么呢?你们设计的动作能不能够让老师一看就可以看清楚动作呢?很多的孩子开始思考了,也发现了问题,于是问我:老师,可不可以重新画在反面呢?我点点头。他们新的记录开始了,看见的是他们刚才表演的那个动作渐渐清晰起来。

  分析:

  由于幼儿对于画画中的要求比较印象深刻,因此在记录的`过程中,他们把画画的要求和记录的要求混淆了,使得在记录的过程中偏离了最初的预定目标和任务情况。另外,可能是提供的材料出现了问题,我提供的是油画棒,幼儿一看见就条件反射为画画。

  反思:

  当幼儿的活动偏离目标时,教师的目的就是及时的介入,调整幼儿的记录,完成今天的任务。此时只有教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幼儿才会按预定的目标进行。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了,幼儿也能够更投入。

大班案例反思4

  上午学习活动后,我安排孩子喝水、小便,突然暄暄跑过来告状:“洪洪把水倒在周周身上了。”接着周周走了过来,我一看,她的裤子湿了一大片,我气冲冲地赶到杯架处,见洪洪正站在旁边,就大声地问了一句:“洪洪,是不是你把水倒在周周身上的?”洪洪一听,马上耷拉下脑袋,一副灰头灰脑的样子。见他这样,我知道准是他干的,错不了,真想对他狂轰乱炸一番。可见到孩子被我吓得那个样子,突然感到自己的态度有些过激了,于是强忍住自己的火气,用平稳的声音问他:“为什么把水倒在周周身上?”谁知他只是耷拉着头不说话。我只好转而问周周怎么回事。

  没想到周周倒很客观地讲述了事情了经过。原来周周解完小便要走出来时,洪洪拿着杯子正在和同伴说笑,一只手兴奋地挥舞着,不巧刚好碰到从身后经过的周周,男孩力气大,一下就把他推进小便池了,幸好人没什么事。周周说完事情的经过,还补充了一句:“他没看见,不是故意的。”我再问洪洪是不是这样。见到受害者这样为自己辩解,洪洪抬起头点了点,说了几句,还感激地向周周看了一眼。看到这些,我刚才的火气全没了,剩下地是自责与羞愧。

  孩子们年龄小,往往不会自己去解决他们之间产生的矛盾,所以经常出现“告状”的现象。洪洪这个孩子做事比较莽撞,所以常成为被告的对象。听得多了,不禁使我有些不耐烦了,加上今天这事件的“恶劣性”,所以我一开始就沉不住气了。但这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多么的不应该,瞧瞧洪洪被我吓得样子就知道了。虽然我马上意识到,进行了纠正,但孩子已经不敢再开口了,我是多么的.失败。

  是周周的宽容给了洪洪解释的勇气,他的宽容也给我上了一课。作为老师,无论遇到孩子们告什么“状”,都应冷静下来,多问问为什么。对孩子说话要讲究方式,尽量保持平心静气,耐心听孩子们诉说,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孩子的一些无心之过。

大班案例反思5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按图片内容的顺序进行较细致的观察,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继续培养幼儿倾听习惯。

  3、让幼儿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情感,知道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大图片6张、小图片8张、录音故事《奇怪的桥》、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用亲切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画,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二、观察图片,说一说

  教师用语言、手势、形体动作引导幼儿按图片内容的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积极发言,引导幼儿说完整话,教师及时评价。渗透助人为乐的情感。

  (一)教师引导:1你看到了什么?(提示幼儿要说完整话)

  2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3你能看着这幅画,说几句话吗?

  (二)在观察、讲述第六幅图画的时候,教师引导,使学生感受助人为乐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三、欣赏完整的故事。

  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学说普通话,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教师通过提问题,提高幼儿的语言理解力。

  (一)放录音故事《奇怪的桥》

  提问:故事中有哪几种小动物?原本鸭妈妈是来帮忙的,后来没有帮上,可是鸡妈妈也过了河,这是怎么回事呢?

  请小朋友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的听一听。

  (二)幼儿说一说。

  (三)再听一遍,检验一下孩子们说的对吗?

  四、分组讲故事

  由于幼儿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所以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的讲述,既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

  (一)提前分好组

  (二)老师提要求:每个人都要讲一讲,一个人讲话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

  五、个别幼儿讲故事(鼓励幼儿当众表达,表达时自然、从容、自信。)

  1、请一个小朋友讲故事,其他人认真听。教师提示:他讲的好不好 ? 为什么?

  2、注重评价,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使幼儿明确自己讲的好,好在哪?其他小朋友学,应该学什么。

  六 结束部分

  表演故事《奇怪的桥》(通过表演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同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1、幼儿自主选择扮演的角色,教师组织好孩子。

  2、放录音故事,教师和孩子一起表演。

大班案例反思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品内容,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幼儿爱听、爱看、爱讲、爱表演儿童文学作品,能理解并复述简短的儿童文学作品。那么怎么样让文学作品很好的运用到教学的方法中呢?怎么样让幼儿跟更加的喜欢阅读,喜欢文学作品所表达的美妙意境呢?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案例描述与分析:大班活动《小兔孵蛋》

  《小兔孵蛋》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在草地上捡到了一个蛋宝宝,热心的小兔把它带回了家,小乌龟孵出后带着它到处找妈妈。从中引发出了胎生卵生问题的讨论,大班幼儿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探究欲望,但是由于还缺乏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总会象小兔一样,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故事本身的风趣能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幼儿自主阅读,其次,故事中描述了多个动物形象,一方面围绕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卵生和胎生动物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表演,丰富幼儿的语言,让幼儿体验并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进一步增强集体意识。

  一.活动目标的拟定适宜本年龄段的幼儿。

  1.愿意安静地倾听故事,学习:“小猪”“小兔”“乌龟”“大象”等词汇。

  2.激发幼儿了解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的兴趣。

  3.通过阅读欣赏,体验其中的乐趣。

  此活动是一个大班的语言活动教案,那么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词汇,丰富他们的词汇量,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活动目标的设定应适宜本班幼儿,这个故事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比较简单易懂的。这样一个较为简单的故事要在大班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只能在设计目标中提升教学活动的难度,并要在教学过程的提问中得以体现。比如:活动目标二的拟定就要通过幼儿对日常生活的经验累积来了解部分动物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并帮助孩子理解这方面的相关知识。这就比较适合给大班的孩子进行教学活动,因为大班的孩子生活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些。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欣赏,增加一些对话言语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具的运用--宜精不宜滥

  教具一:小兔,小猪,大象头饰。

  1.通过幼儿情景表演(小兔跳)出场。

  2.以毛绒兔引出课题。

  3.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4.幼儿回答。

  5.带上头饰表演故事。

  6.延伸:把教具放在表演区,供幼儿自由表演。

  教具二:大图书一本,小图书人手一份

  1.出示大图书,引出故事

  2.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大图书,边听边看边理解提问。

  3.幼儿自由阅读小图书。

  4.结合生活谈话:哪些动物是胎生的?哪些又是卵生的?

  5.拿书放在活动区,让幼儿自由欣赏,阅读。

  “教具一”运用了比较多的东西,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一节课有25-30分钟,在短短的时间内教师教具变化很快,让人有点眼花缭乱,孩子对前一种教具还没弄明白就又换了一种,整节课,孩子的思维一直在跟着老师走。迷恋于花花绿绿的教具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倒在其次了。“教具二”只有一样教具,那就是大图书,自始自终都是这本大图书,由于图文并茂,而且孩子们就像自己看书一样的亲切,所以兴趣非常的高,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这是孩子们最感幸福的事情了,对故事的文学美也就自然而然的体会了,而且小图书人手一份,每个幼儿都能自由阅读,给孩子一份更广阔的天空。最后图书放在了活动区,供幼儿自由阅读。成为孩子们自己的东西,那份爱就不言而喻了。从而他们会更加喜欢上看书,更加喜欢上文学作品。让孩子占点文学气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教具是为教学服务的,文学作品的目标是体会作者的意境、思想、语言美,而不是展示教具,所以我们一定要选择有意义的教具,教具一滥用,孩子们的注意就集中在教具上了。就会跟着教具的变化一个个环节走过场,就不能很好的欣赏文学作品的`美了。

  三、教学的过程--宜简不宜繁

  教学过程是教学最主要的一个部分,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的达成,过程再丰富,目标却只有一个,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同一个中心有序排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宜简不宜繁。

  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的分析,我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深远,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深刻的内涵,引领孩子们体会其中的文学之美。“终身教育”是新《纲要》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目前教育界所呼喊的一个口号,提的多好啊,在该教育的引导下,各领域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等都将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放在了核心位置,突出了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但是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一些教育行为,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关注过孩子的情感体验?为人师者,引路人也,我们要在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创设各种情景,引领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快乐的成长!

大班案例反思7

  一、案例背景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要实现这些教育要求,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幼儿学习活动中师幼互动关系,使幼儿的学习更有价值,使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

  在“保护牙齿”的主题活动前,根据幼儿以往劳动生活经验,我觉得我班幼儿对如何保护牙齿这一内容十分感兴趣,但对于“牙齿怎么会变黑变坏”,“龋齿是怎样形成的?”这些与活动相关的知识却知之甚少。如何在幼儿较为陌生的知识领域中很快的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师生互动是我在活动组织前反复思考的问题。

  在活动在组织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多种类型的师幼互动方式来推动幼儿的发展。

  二、师幼互动的类型

  师幼互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直接指导教学活动或游戏等。另一种是由幼儿

  开启的师幼互动形式,一般表现在幼儿的主动表述、发表见解或在情绪焦虑、紧张及遇到疑惑时寻求教师的关注或辨别等。

  三、片段分析

  [片段一] 幼儿边观看教师自制的课件《爱吃糖的老虎》边听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不时的将几个问题抛给幼儿“老虎的牙齿为什么会脱落”,“糖为什么会使牙齿坏掉”。

  卡通动画是幼儿乐于接受的事物,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较难从动画中转移注意力。所以在此次活动中我改变以往的方式,将动画制作成无声动画,再由教师配合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穿插提问,使幼儿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动画与教师讲述之间。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观看动画的愿望,又使得原本单调的观看中有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在这一互动中,我主要运用的是有指导、提问的方式。

  [片段二] 为了使幼儿理解糖份中的酸能腐蚀牙齿上的硬组织,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在活动前几天将洗净的.鸡蛋在一半浸泡在醋里。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闻、看、摸感知鸡蛋壳上的硬组织被醋个的酸分子腐蚀变软变脆弱,一碰既碎。

  当幼儿活动前看到老师将鸡蛋放入醋中时,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不时的有问题提出,此时我认为这些问题已为我们活动开展时的师幼互动打下了基础。当活动中

  幼儿看到我拿出这枚鸡蛋时,都唧唧喳喳的议论起来。许多孩子伸长了脖子要看杯中的鸡蛋到底怎么了。于是,我手拿鸡蛋来到幼儿当中,逐个让幼儿看看,闻闻、摸摸。许多孩子看过、摸过之后,马上举起了小手要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的师幼互动达到一个小高潮,幼儿们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活动前就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进行表述。这一互动行为我认为是幼儿发表见解、表述情况的行为,是由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的行为。

  [片段三] 此时,当幼儿了解了龋齿的形成后,都似乎松了一口气。但那之爱吃糖的老虎又请幼儿帮它分析以下哪些食物应该少吃,哪些习惯是不对的。请幼儿将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类。

  这种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行为主要是指导幼儿通过某一教学游戏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

  四、师幼互动行为分析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较为关注的师幼互动行为一般是幼儿的举手率。在我班,有部分幼儿经常举手,但较多幼儿则不太爱举手,发言率不高。在“保护牙齿”这一课题活动中,当我尝试了多种师幼互动后,上课举手发言率有了明显改善,同时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本次活动中,两种师幼互动的行为得到了有效体现。在这些行为中教师对于这些互动行为的表现一般有积极(鼓励表扬)、消极(批评指责)以及中性反应(没有鲜明的肯定或否定)。

  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活动的氛围比以往要融洽很多。

  五、活动后反思

  1、多媒体架起师幼互动的桥梁。

  新《纲要》多处提到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教师的师幼互动关系,有让幼儿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氛围。在本次活动中,我多次使用课件,一方面是为了给活动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最初就能感受到活动的轻松感,使他们能很快进入状况。另一方面,我觉得课件能给予幼儿直观影象,使幼儿充分、准确的领悟教师的意图。

  2、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我给予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机会,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时的生成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腐蚀?怎么会有酸的?这些都能充分体现幼儿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3、需要探讨之处。

  A、在活动中,对于幼儿不太合理的猜疑教师是否要直接否定?

  例如:我问幼儿老虎吃了狐狸给的糖后为什么牙齿全脱落了?这时崔俊杰小朋友说可能狐狸给老虎的糖里有毒药。对于幼儿这一天真的想法,教师是马上干预还是顺其自然。

  B、当师幼互动达到一高潮时,教师应如何巧妙的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成功过渡到下一环节。

大班案例反思8

  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而打断教师正在进行的活动;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他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他想参与同伴的活动,却因为不适宜的方式而被同伴拒绝。周围的小朋友实在驱逐不了他的情况下还会去告状。教师对于这个经常惹麻烦的孩子也伤脑筋,经常当众批评他,盛怒之下她勒令全班的孩子不要理睬他。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并不好,时间一长,在其他孩子的眼中明明成了一个调皮、只知道惹老师生气的坏孩子。

  马上就要进行集体教学活动了,孩子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老师开始讲述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明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没在仔细听,他正用手撩旁边可儿的小辫子。可儿皱了皱眉,将自己的小椅子往旁边挪了挪,明明想将可儿的椅子向自己这边拉近一点,于是两个孩子开始拉拉扯扯起来,发出了一些声音。老师向他们这边瞟了几眼,有点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这时可儿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明明。”老师终于大声地对明明说道:“明明,你给我坐好,再不听话,就让你出去!”本来和可儿僵持着的明明被老师的呵斥镇住了,他怯怯地坐直了身体,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脸上流露出内疚的表情。可儿接着又说道:“他刚才使劲地拽我的椅子……”“好了,好了,不许说了,你们以后听好了,从今天开始谁都不许惹明明,谁去惹他我就找谁,听见没有?”老师厉声说完这些话后严肃地看着全班的孩子。对于老师的命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了。”明明使劲地绞着自己的手指,有些难过的样子,但随着老师话题的转移,他又恢复了原貌,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东张西望,不知道在想什么。

  分析:

  一、教师教育方式产生的消极后果

  首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添新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孤立的方式迫使明明“改邪归正”,不再违反纪律,但是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非但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对明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明明在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同伴的误解并遭到拒绝之后产生了破坏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在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妥之后,想立即改变这种孤立教育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原因在于:

  其一,年龄越小的孩子向师性越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大班孩子的道德认知还处于他律阶段,教师作为孩子眼中的权威,她的话尤其是命令性的语言对孩子的话就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教师经常当众批评明明,甚至动员其他孩子“不要理明明”的命令,很快被孩子接受并坚决地执行。

  其二,明明给同伴的坏印象部分是由于他自己调皮经常受批评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即使是明明善意的动机和行为也会被其他孩子误解并拒绝,面对同伴不分原因的排斥明明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挫折,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他采取了消极的行为方式予以反击。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是一种恶性循环,即明明的负面行为反应越多使其他孩子越加肯定了他是个捣乱的坏孩子,也会越加排斥他,同时强化他们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对明明的消极态度。

  最后,孤立的教育方式使明明被迫陷入与同伴交往的`困境(如场景三中反映的情形),教师没有利用集体力量中积极的因素,而是恰恰相反,她让其他孩子孤立明明,不仅不帮助他反而不去理睬他,教师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在明明和其他孩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而学前期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认知、交往技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明明始终被同伴这样孤立,将会失去更多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对明明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的调节器,会让人心情舒畅地从事各种活动,明明与同伴这种敌对的状态不改变的话也会干扰他正常的探索活动,降低他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

  二、解决方式

  1.教师首先要清楚明明的特点

  从明明的日常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调皮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新鲜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自控能力比较弱,缺乏耐心的孩子,此外,他想和同伴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被同伴接纳。从明明园外背景来看,他是从其他幼儿园转过来的,并且据笔者的了解,明明的父母为孩子转园的目的是觉得他原先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太好,孩子过于自由散漫,学到的东西也比较少,现在明明所在幼儿园里受到的约束比以前要多也要严格;另一方面,明明转园之后很快升入大班,由于大班与小学的紧密衔接,教师会在平时的要求中考虑到孩子对小学环境的适应问题,为孩子顺利地入小学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集体教学的时间加长,会提出一些与小学教学要求相接近的要求,所有的这些对明明来说,都要去适应。

  2.帮助明明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宜的秩序感

  (1)教师一方面要多关注明明的举动,同时对于明明不正确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教师此时不适合说一些反话或是隐语,因为年幼的孩子有时并不清楚教师话中暗含的意思,所以对孩子要说大白话,尤其是对明明来说,他对新环境的熟悉程度还不够,对新班级一些具体要求还没有清楚的意识,并且相比他以前所在的班级环境,现在班级的要求要严,这样对他来说适应就更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同伴中给明明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鼓励他向班上的好孩子学习,实际上是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

  (2)对于明明时常因为好奇心而违反了纪律.一方面不妨告诉他,上课的时候要认真听,不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方面答应明明,等老师上完课之后,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玩具,但是前提是他必须要认真听讲。在这里笔者想提及的是,玩具是给孩子玩的,只是作为纯粹的装饰品就失去它对儿童的意义了。

  (3)教师要有耐心,明明的特点使得他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对明明违规要不厌其烦,反复提醒,不能因为急躁而时常出言不慎。

  (4)对于孤立的教育方式已经产生的消极后果,即明明在同伴中的不良形象,一方面教师要有勇气寻找合适的机会,当着全班孩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以向孩子解释是自己太生气才会这么说,这样说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不理睬明明,应该想办法帮助他才对。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减少明明在同伴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同时,让孩子学会去关心别人。

  (5)教师要善于将集体力量用到积极的方面,可以鼓励孩子们帮助明明取得进步,让大家一起监督明明,在明明取得进步时为他鼓掌加油,在他犯错误时指出错误之处,并帮助他改正。让明明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伴的友爱,逐渐被新集体所同化。

大班案例反思9

  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把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放在首位,不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应该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案例背景:

  美术活动《狮子》选材于安徽省统编教材大班上学期,大狮子形象夸张、威猛,是小朋友们十分熟悉喜爱的一个动物。因此,在本学期的园本教研同课导构活动中,我们大班艺术组的两位老师协商后选定了这一课。为了将这一节课传授好,成立了以盛于兰、王春荣、汪渊老师和我四人的研讨小组,根据我班实际情况及幼儿的年龄差异,共同对原教案进行了调整。

  案例呈现:

  大班美术活动——狮子

  原教案调整后的教案我的思考

  目标:

  1、知道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尝试画出狮子的主要外形特点,并添画与狮子相关的背景。目标:

  1、知道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尝试画出狮子的主要外形特点,并添画与狮子相关的背景。

  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美术教学中,将语言作为一种内在的活动,贯穿其中,是十分必要的。

  准备:

  1、狮子的图片、油画棒、记号笔。

  2、幼儿操作材料。准备:

  1、狮子的图片、油画棒、记号笔。

  2、幼儿操作材料。

  3、《狮子王》碟片、电视机、VCD。

  4、范画一张,狮子图片一张。

  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什么动物长一头漂亮的鬣毛?

  2、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狮子。

  (1)提问:你们见过狮子吗?它长什么样?生活在什么地方?

  (2)教师小结。

  3、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1)提问:狮子有自己的家园,我们能闯到它们的家里破坏它们生存的环境吗?

  (2)教师小结,

  4、教师示范狮子的画法。

  重点讲解鬣毛的几种表现形式。

  5、幼儿作画,教师指导。过程:

  1、放《狮子王》碟片片断。

  2、谈话:

  (1)你刚才看到的狮子长什么样?生活在什么地方?

  (2)教师小结:狮子是食肉动物。皮毛是金黄色的,公狮子身体强壮,头上有长长的鬣毛,狮子主要生活在非洲草原上,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狮子,有的狮子被运到动物园,供人们观赏。

  3、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1)提问:狮子有自己的家园,我们能闯到它们的家里破坏它们生存的环境吗?

  (2)小结:我们要爱护它,不能随意捕杀、破坏生态环境。

  4、出示范画

  师:你们喜欢狮子吗?瞧,老师这里有几只狮子,你们想知道它是怎么画出来的吗?

  5、教师示范狮子的画法,重点讲解鬣毛的几种表现形式。

  6、幼儿作画,老师指导(放背景音乐)。

  (1)鼓励幼儿画出狮子的生活场景。

  (2)画出一只公狮子,也可画出狮子的一家。

  7、幼儿将自己的画编一个故事与同伴、老师分享。动画的播放吸引了幼儿的目光,幼儿对直观的事物接受较快,也很感兴趣。

  让幼儿对公狮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加深了幼儿对狮子家族的了解。

  在传授美术技能的同时,进行品德和环保教育,一举三得。

  欣赏教师的范画,旨在给孩子观察之余,以美的熏陶。

  示范画法,给幼儿直观的印象,介绍了几种鬣毛的表现形式。

  音画合壁,使五大领域自然融合。

  旨在培养幼儿的想象、口语表达的能力和自信。

  案例反思:从活动过程来看,虽然思路清晰明朗,但从课后效果来看,孩子们的作品大都千篇一律,与老师范画中的狮子没有什么区别。失望的同时,我不禁要问自己活动中我给自己按排了一个什么角色?冷静思考之后,我想还是没能走出旧模式:先是教师示范、讲解,再幼儿模仿或进行简单的创作。这种方法既省时又简捷,殊不知它不但抑制了幼儿的创造,而且会使幼儿产生没有自己的想法,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活动之后,一些问题总是在困扰着我:怎样能让孩子们的作品丰富多彩,怎样能让每一个孩子的作品具有自己的.个性,怎样能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又能分享到自己成功的快乐?于是,我又重读了《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情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这一段话,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想如果将本次活动调整为下面这个过程,也许效果就会有所改善吧!

  围绕欣赏范例,提出以下问题。第一幅为教师作品:这幅画叫什么名称?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只公狮子的?这只公狮子在干什么?它在哪儿?通过这一环节,一是让孩子们了解公狮子的形象特征;二是让孩子们意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必须在画面醒目的地方。另外,让孩子们体会到公狮子鬣毛造型夸张的特点。

  然后再出示第二幅幼儿作品:

  图上有几只狮子?它们都是谁?它们和公狮子区别在哪儿?它们除了在一起做游戏,还会到哪儿去干什么呢?这一环节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为孩子们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接着再将第一幅和第二幅画比较:

  这两幅画中的公狮子有什么区别?鬣毛还有哪些画法呢?这两幅画都是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的?

  这一环节的提问突破了重难点,开扩了孩子的思维,为孩子们打开了想像的窗户。

  最后教师再提出请小朋友们为狮子照张像时,孩子们肯定都能大胆地进行。经过这样的修改设计,虽然因讨论花去的时间过去示范讲解多了,但我认为这一环节肯定会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或许这就是以前教师在示范讲解后,反复关照要画得跟老师不样,但大部分幼儿还要照样去临摹范例的症结所在吧!

  活动给我的收获:

 1、幼儿时期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没有定势。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关键经验,比形成概念更切合幼儿的需要与可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认真地设计提问,组织讨论,变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技能,为师生创造性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讨论中培养幼儿将过去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养成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认识,乐于表现不一般的认识和习惯。

  2、美术创作是一个极端个别化的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构想与表现,但个人的思路毕竟是有限的。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介绍个别幼儿的创作思路和独特表现,既不会对集体产生干扰,也不会限制其他幼儿的创造。相反,我认为是对幼儿创造的推动。但如果把这种介绍交流推迟到幼儿作品完成以后,幼儿再想学习、创造、超越的契机已经错过了,其意义就非常小了。

大班案例反思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文学之美。

  3、引导幼儿尝试按要求创编诗歌。

  4、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5、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引导创编诗歌。

  教学准备:

  1、小小智慧树《动物模仿操》视频片段。

  2、多媒体课件9张。

  3、乐曲准备:钢琴曲《秋日私语》一首。

  4、动物头饰共5个(骆驼、鲨鱼、企鹅、袋鼠、猴子)。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做动物模仿操,激趣并导入活动内容。

  1、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了一位客人,看看是谁呀?(幼儿答:绿泡泡)对,绿泡泡叔叔邀请小朋友和他一起来做《动物模仿操》。(播放DVD,师幼一起看大屏幕做操。)2、提问1>、刚才的模仿操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喜欢干什么?(幼儿发言讨论)2>、今天,老师也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猜猜它们是谁?喜欢干什么?我们一起来认识。

  二、看课件,了解诗歌中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一)、播放课件一:骆驼1、提问:这是谁?它有什么特点?喜欢干什么?

  2、幼儿发言讨论。

  3、教师总结:小朋友说的都很好。骆驼是一种很棒的动物。它的背上有一个或两个突起的包,叫驼峰,那里可以储存丰富的脂肪,当骆驼在沙漠长途行走得不到食物时,驼峰里的脂肪就分解、输送到全身;骆驼的胃里有许多小瓶一样的水泡,里面可以存储很多的水。因为骆驼的身体很特殊,所以它特别擅长在沙漠长途行走,即使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也能保证充足的体力,因此,人们赞美骆驼是--沙漠之舟。

  (二)、播放课件二:鲨鱼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点?喜欢干什么?

  2、幼儿发言讨论3、教师总结:鲨鱼是海洋里的庞然大物,它的牙齿非常尖利,生性凶猛,主要捕食小鱼虾和动物腐肉,海洋生物们大多都很惧怕它,还送它一个外号--海中狼。

  (三)、播放课件三:企鹅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点?喜欢干什么?

  2、幼儿发言讨论3、教师总结:企鹅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它们大多生活在寒冷的南极。企鹅有着非常密实的羽毛,就像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所以在冰天雪地里也不会感到冷。企鹅的腿很短小,因此走路总是摇来摇去。

  (四)、播放课件四:袋鼠1、提问:这是谁?它有什么特点?喜欢干什么?

  2、幼儿发言讨论3、教师总结:袋鼠有好多种,最常见的是生活在澳洲大草原上的热带袋鼠,它们不会走,只会跳跃行进。

  (五)、播放课件五:猴子1、提问:这是谁?它有什么特点?喜欢干什么?

  2、幼儿发言讨论3、教师总结:猴子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小动物。它聪明、淘气,生活在树上,喜欢在树枝上荡秋千。

  三、初步感知诗歌1、小朋友喜欢老师带来的这五种小动物吗?老师把这些动物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名字叫--《喜欢》,你们想听吗?(播放课件六:配图的诗歌全文)2、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3、小朋友,你们也想试着读一读吗?(分句教读诗歌)4、幼儿看大屏幕,配乐轻声齐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四、创意阅读诗歌1、提问:这首诗歌好听吗?诗歌中的小动物们都喜欢干什么?让我们也来试着模仿它们做一做吧。(引导幼儿自主创编各种动物走、游、摇、跳、荡等动作)2、请个幼带头饰表演诗歌。

  3、幼儿集体边朗诵边做动作表演诗歌,进一步深化理解。

  五、引导幼儿创编诗歌1、提问:小朋友喜欢这首诗歌吗?喜欢诗中的这些小动物吗?你们想不想认识和了解更多的小动物呢?下面,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到"动物乐园"去看看。(播放课件七:动物乐园)2、提问:小朋友,请你说一说乐园里都有哪些小动物?想一想它们喜欢干什么?

  3、幼儿看课件,发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4、引导幼儿按要求创编诗歌1>、设置悬念,提出创编的格式要求"咚咚咚",谁来了?(播放课件八:狮王的信)原来是狮王给小朋友写了一封信,它请小朋友按照"--(谁)喜欢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把乐园中的小动物的故事,也编成一首诗歌寄给它,你们愿意吗?那就请说一说吧。

  2>、幼儿口头创编,教师用键盘即时记录,制作成诗稿,和幼儿一起朗读并寄给狮王。

  六、延伸部分1、小朋友,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动物,你喜欢和它们交朋友吗?那大家说一说应该怎样和小动物做朋友?

  2、幼儿发言讨论3、教师小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小动物,和它们友好相处,这样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才会更和谐,更美好。(播放课件九:人与动物手拉手,构建美好地球)七、结束课小朋友,请你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一个跟一个走出活动室,我们去幼儿园的饲养角喂小动物吃东西,好吗?(幼儿有序出活动室)附诗歌全文:

  喜欢骆驼喜欢在沙漠里走来走去,鲨鱼喜欢在深海里游来游去,企鹅喜欢在冰面上摇来摇去,袋鼠喜欢在草原上跳来跳去,猴子喜欢在树枝上荡来荡去,我最喜欢把这本书翻来翻去。

  教学反思:

  仿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一篇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例文模仿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阅读例文,当受到了思想感情的感染或写作技巧的启示时,就会产生尝试写作的冲动。

  如我在教学《我喜欢》一文时,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所喜欢事物的独特感悟,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欣赏作者的审美品位,体会文章语言的细腻精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喜欢什么?学生在例文所描绘的情景感染下,心中的喜欢呼之欲出,纷纷写出了自己心中强烈的喜爱之情,如:“我喜欢弹琴,我喜欢让我的指尖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飞舞。”“我喜欢在雪中漫步,我喜欢那宁静无声的银色世界。”“我喜欢春天,我喜欢在春风中凝视那微弱的小草,我喜欢静静的、轻轻地抚摸它那美丽而诱人的脸蛋。”“我喜欢花,不论是活泼的迎春,艳压群芳的牡丹,清瘦的秋菊,还是孤傲的梅花,以至于不知名的野花,都让我陶醉。”“我喜欢看书,看着那些文字,我仿佛穿梭于时空之中,感受世间的冷暖人生。”“我喜欢迎春花,那美丽耀眼的金黄在不被绿叶的拥抱下展开。”“我喜欢秋天,我喜欢仰视那火焰一般的枫叶,露出红彤彤的笑脸,给深秋带来一丝温暖。”

  像这样的好词佳句充溢在每个学生的文笔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无限情趣。看到学生在欣赏着彼此的美文时,各个摩拳擦掌的兴奋劲儿,可以想象学生的写作欲望已强烈到了极点!因此,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有效地借助文本,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作文兴趣会很好地得到激发。

大班案例反思11

  活动设计背景

  最近,班上有少数的幼儿喜欢去找他人拿东西玩,也忘记还了。为了教育他们做个诚实的孩子来设计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为人诚实,不占小便宜的良好品质。

  2.使幼儿学会关心同伴,帮助同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幼儿懂得诚实的重要性,使幼儿做个诚实的孩子。

  难点:教育幼儿愿意做个诚实的孩子。

  活动准备

  故事《面包没了》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使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了解:1.明明的面包哪儿去了?2.明明没了面包哪儿去了?3.强强多吃了面包,这样做对吗?为什么?4.后来强强主动承认了错误,是怎样的孩子?

  二.通过故事教育幼儿做个诚实的孩子。

  1.让幼儿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现在自选商场非常多,你们到自选商场购物时,看到好多好玩的东西,不付钱能不能拿走?

  2.让幼儿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如果拿了,要主动向别人承认错误。

  三.联系实际。

  1. 请幼儿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诚实小故事。

  2. 说一说。

  在家里,动画片太好看了,忘记做作业,第二天老师开始检查作业了,该怎么办?

  在幼儿园里和同学打架了,老师让你叫家长,该怎么办?

  四.教师小结。

  做事要诚实,说话也要诚实,不能说谎,不能欺骗人,哪怕受到惩罚也要讲真话。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反映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只要是孩子乐于接受的就好。在活动中,我注重加强孩子间的互动,保证他们每人全过程的有效参与。通过提问,提醒孩子集中精神倾听,也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诚实得品德,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幼儿非常单纯,教师的教育引导显得很重要,所以我对幼儿主要从“夸”字入手,赞美身边诚实的孩子。幼儿通过本次活动安排,已经在改掉占小便宜的习惯,同学之间也互相关心,帮助。

  本次活动虽然有些效果,但孩子的爱美之心人人都有,喜欢别人的'东西,手就不由自主的去拿。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设计一动画课件;设计一个游戏让幼儿参加,使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现在小学也在以合作,自主,探究

  这一模式,我们幼儿园也可以用这种模式呀,他们自己总结的结果,我再把对的筛选出来引导他们。我相信,像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很成功的。

大班案例反思12

  时间:20xx年2月27日

  地点:本班图书区

  观察目的:观察图书区投放幼儿自带图书后幼儿的阅读行为表现

  观察记录:

  涵涵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恐龙大灾难》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页后,他开始皱眉头,然后拿着书去找洋洋,说:“洋洋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洋洋把自己的玩具收了,来到图书区给涵涵A一页一页的讲起来,两个人边讲边交谈:“对,我在自然博物馆见过这种化石,”“没错,这是食草性恐龙。”整个活动区时间他俩都在看这本书。不时有幼儿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翻看自己带的图书。

  分析:

  我班根据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进行了“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有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措施:

  1、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

  2、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

  3、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

  反思:

  当今社会,阅读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成功者、领导者的核心能力。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只要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是阅读。分享阅读活动注重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儿童现有的经验、让儿童成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行动者、重视个体的差异、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与生活相关的有意义的跨不同发展领域的学习经验。关注以往的“分享阅读”研究,能够很好的加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但形式上多为读本阅读,幼儿更多获得的是语言领域的发展。笔者认为,阅读学习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是紧密相连的。凡儿童视野所及的内容,凡儿童亲身体验的内容,都可以转化成阅读材料,可以在各领域活动中丰富、延伸儿童的语言、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在幼儿园开展“分享阅读”的拓展活动,旨在增进刺激性的生活体验,通过其丰富性的拓展活动为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笔者也认为,阅读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

大班案例反思13

  大班下学期,孩子普遍感到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这种长大的感觉,引发了孩子模拟做小学生的愿望。他们背起了小书包。但是背书包已经不能满足孩子要当小学生的渴望。“艳华老师,小学里有班长对吗?”“小学生一直考试吗”“艳华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考试呀?”李乐还说:“我姐姐的书包里有很多书,有许多本子,还有词典呢!可是我们的书包里只有一点点。”......面对这么多问题和好奇,“我要上小学”的主题就这样产生了。

  观察实录:

  为了让孩子更能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我们参观了中心小学学校,孩子们发现了许多小学和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琪琪发现了小学里分男厕所、女厕所,而且男女厕所的布局也是不一样的;亮亮发现小学的'操场特别大、小学生自己打扫卫生;浩宇发现小学里有课间十分钟,他们在跳绳、跳橡皮筋;宝旭说我们没有班长,小学里有班长,我们能不能也有啊;彤彤发现小学生戴红领巾……

  行为分析:

  1.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做小学生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带孩子实地参观了小学,满足孩子做小学生的愿望。

  2.能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同伴的讲述。

  3.孩子们能认识一些基本常识。

  教养支持:

  1.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我们带孩子去参观了学校,让幼儿更加了解小学,在参观中,孩子们发现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也解决幼儿的质疑。“红领巾什么时候带”“中饭在哪里吃?”“几点上学,几点放学”等等。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向小学的哥哥姐姐提出各种问题,亲密的交流,而我只是一个参与者,给予幼儿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使幼儿体验到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美好情感。而最终让幼儿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盼望作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

  2.在幼儿园也可满足幼儿做小学生的愿望。如:在区域活动中模拟小学生课堂,让孩子想小学生一样上课。每星期选个班长,满足孩子想做班长的渴望,并了解小学的班长负责什么工作。

  • 相关推荐

【大班案例反思】相关文章:

《秋天的雨》案例反思12-16

初中美术案例反思02-29

《动物的伞》大班语言课案例05-05

纳税评估案例03-08

秘书理论与实务案例12-19

沟通谈判案例06-06

谈判与推销案例03-07

幼儿园案例分析04-25

餐厅的优质服务案例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