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 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实录:
一、情境引入
师:星期天,淘气去商店买牛奶,发现有两个商店都在做广告。
(出示情境图)甲商店:5包11.5元,同样的牛奶乙商店6包12.9元
师:如果你是淘气,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每包牛奶的价钱。
师:该怎么列式呢?
生:11.55 1296
师:这两个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是小数除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出示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读一读课题。
生: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师:看看这两个算式,你能一眼就看出每包牛奶大约是多少钱吗?
生1:甲商店每包大约2元钱,我是这样想的,把115元看成12元,12除以5是2元多,还余2元。
生2:乙商店每包大约2元多,我把129看成13元,13除以5是2元多,还余3元。
师:每包大约都是2元多,看来用估算的方法还是不能比较出来,我们只能去准确计算。
二、自主探究
1、探究甲商店的价钱
师:先看看甲商店的牛奶每包多少钱?你能算么?在本子上试一试。
生在本子上尝试计算
师:算好的同学想一想这样算的道理
师:好的同学坐正,请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仔细看,谁看明白他的意思了?
生:我知道了,他是把11.5元看成115角,115角除以5得23角,23角就是2.3元。
师:真不错,把元转化为角,就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了。
师: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他是直接用竖式计算的。请你自己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北京》的教学实录2
课前放“新年歌”渲染课堂气氛。黑板已经写好课题:北京的春节。学生准备好语文书和作文本等待上课。
上课铃声响起!
师(面带笑容,充满激情):上课!同学们好!
生(全体起立):老师好!
师(点击课件,关掉音乐,出示对联!):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谁来说说?
生A:热闹
生B:喜庆
生C:温馨
生D:团圆
生E:隆重
生F:祥和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北京的春节为什么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谁来说说?
生A:因为它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好!
师(边说边点击出示课件中的练习题):是啊!美好的事情总是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谁会填?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B:按时间顺序
师:依次写了哪几个日子?
生B: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其中略写了哪几个日子?
生C:腊月二十三、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
师:详写了哪几个日子呢?
生C: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答案):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D: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生E:有详有略。
师(板书:表达特点 以时为序 有详有略):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谁知道?
生F: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露出笑容,竖起大拇指):你真棒,回答得真好!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样表达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课文重点描写了“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四个日子,其中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
生G:我喜欢“正月初一”这天。
生H:我喜欢“除夕”这天。
生J:我喜欢“元宵节”这天。
生K:我喜欢“腊八节”这天。
师(点击课件出示研读要求):现在就请你好好研读喜欢的日子,了解一下北京人在这个日子里有哪些风俗习惯?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听清楚要求了么?
生:听清楚了!
师:那就赶紧打开书读课文吧!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自由出声读课文的同时,别忘了拿起你的笔把好的句子划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哦!
(生学习约三分钟,师下讲台巡视课堂了解生研读情况!)
师:读书声渐渐小了下来,是不是已经学习好了?
生:是的!
师:谁来说你喜欢的日子?
生A:我读了描写“腊八节”这段话。
师:北京人在“腊八节”这天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呢?
生A: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哦,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呀!那知道为什么要熬“腊八粥”吗?
生A:因为“腊八”这天很冷,吃“腊八粥”可以驱寒!
师:你懂得可真多。不过,熬“腊八粥”主要是为了祭拜神佛。你是从课文中哪个句子知道“腊八”这天很冷的?
生A:我是从“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个句子知道的。
师:这是个什么句子?
生B:这是个俗语。
师(板书:俗语):在文章中引用俗语有什么好处呢?
生C: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你真聪明!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板书:语言特色 通俗易懂)腊八粥可以祛寒暖身,那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生D: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和各种干果熬成的。
师:请你们从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老舍先生还是怎么介绍腊八粥的呢?
生E: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现在让我们看到这个句子。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
生(齐答):好!
师:好在哪里呢?
生F:好在作者把腊八粥比作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哦~~~那么你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什么?
生F:我体会到熬腊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开展览会。我还体会到农民获得了大丰收。
师:嗯,你体会得真好!那么农民获得大丰收时心情会怎么样呢?
生F:他们的心情是喜悦的,也是骄傲和自豪的。
师:回答得非常好!农民最大的骄傲和自豪就是自己耕种的农作物获得大丰收。那么你们作为学生,最大的骄傲和自豪是什么呢?
生(齐答):考试获得一百分。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G(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似乎还不够自豪。谁能够比他读得自豪一些?
生H(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嗯,有一点点自豪感了。谁还能够比他读得更自豪些?
生J(充满自豪感):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师:嗯,这回老师感受到了农民获得大丰收时那强烈的自豪感。读得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J同学。
(生齐鼓掌)
师:你还能从“农业展览会”体会到什么?
生K:我还能体会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他怎么幽默风趣了?
生K:他不直接说熬腊八粥的材料多,而是把腊八粥说成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让人感觉很有意思。
师:你们说这到底是不是粥?
生(齐答):是粥。
师: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却说“这不是粥,而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真是太有意思了。由此我们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仅是位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位幽默大师呢!(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幽默风趣)
师:老舍先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腊八粥。那么他又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腊八蒜的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
生L: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师(点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
生L:好!
师:好在哪呢?
生L:好在它把腊八蒜的颜色写得很美。
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生L:我从“色如翡翠”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腊八蒜颜色很好看,味道怎么样呢?
生L:味道也很美。
师: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生L:我从“色味双美”这个词中体会到的。
师: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
生(齐答):多吃几个饺子。
师: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Z: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
师:你想不想吃?
生Z:想!
师:作者把腊八蒜描写得这样形象生动好吃,让人浮想联翩,垂涎三尺!老舍先生很善于在平实通俗的叙述中加入这样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也形成了他文章的另一大语言特色:平中见奇。(在“语言特色”后面板书:平中见奇。)
师:原来北京人是这样过腊八节的,那么他们的“除夕”又是怎么过的`呢?喜欢“除夕”的同学来说说?
生A:除夕这天北京人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还要守岁!
师:感觉大家都很忙,那给人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生A:非常热闹!
师: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发现作者描写“除夕”的表达特点了么?
生C:作者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
师:你真聪明!(在“表达特点”后面板书:先总后分)课文先总写“除夕真热闹!”然后分述除夕究竟有多热闹。“除夕真热闹!”这个句子是本段的什么句?
生(齐答):中心句!
师:除夕真热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我们一起到句子中去体会体会。(点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这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
生D:这是一种红红火火的热闹。
师(点击课件出示:香甜红火):嗯,不错!你们看,老师用“香甜红火”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
生(齐答):行!
师(引读这个句子):这是一种香甜红火的热闹,齐读……
(生齐读第一个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说?
生E:这是一种鞭炮不断的热闹。
师(课件出示“通宵达旦”一词):不错!老师用“通宵达旦”来形容这种热闹,行吗?
生(齐答):行!
师(引读第二个句子):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男生齐读……
(男生齐读第二个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三个句子):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热闹呢?谁来说?
生R: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
师(点击课件出示“团团圆圆”这个词):你说得真好!这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女生齐读……
(女生齐读第三个句子)
师(课件出示第四个句子):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守岁”如何理解?
生A:守岁就是指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
师:为什么要守岁呢?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生A:老年人守岁是为了珍惜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了给老年人延寿!
师:由此可见,这些年轻人都有一颗孝顺的心。孝顺乃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人守岁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了。那么这个句子体现了一种“拥有传统美德”的热闹!全班齐读……
(全班齐读第四个句子)
师:除夕是多么热闹啊!初一又会怎么样呢?谁喜欢初一的?来说说!
生B:初一这天与除夕的光景截然不同。
师:怎么不同了?生B:除夕非常热闹和忙碌,可是初一这天给人的感觉是宁静而悠闲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北京人都是怎么过初一这天的吗?
生B:初一这天,男人们都出去走亲访友进行拜年,女人们都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去逛庙会。
师:比起除夕来的确显得悠闲而详宁一些。大家就是在这样一种温馨而详和的节日气氛中过了一个喜庆而美好的初一。初一过去,转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又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呢?谁来说说?
生C:元宵这天,北京人要观花灯,吃元宵。
师:作者侧重写了哪个方面?
生C:侧重写了“观花灯”。
师:这再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表达特点?
生C:在详有略的表达特点。
师:你说得真好!老舍先生不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有详有略的处理,而且在一个段里面也是详略得当的。这样使文章的重点显得尤其突出。元宵节这天,“观花灯”是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者进行了详细描写。(点击课件出示描写“灯”的内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写灯的这部分内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
生D:作者是从灯的数量和灯的种类这两方面来对灯进行描写的。
师:文中哪些词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哪些词体现了灯的种类多?
生D:“处处、几百盏”体现了灯的数量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灯的种类多。
师:你回答得真好!灯都有哪些种类呢?请同学们齐读相关句子。
(生齐读“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作者浓墨重彩地对灯进行了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生E:是为了突出元宵节十分隆重。
师:嗯,那找出这个句子来。
生E: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师(点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又”是什么意思?
生E:再一次的意思。
师:“又”字说明了什么?
生E:说明元宵节是继“除夕”和“初一”之后的第三个高潮,自然就非常隆重了。
师:你真聪明。看似普通的一个“又”字,却包含着这样丰富的意义。这正体现了老舍先生“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点击出示课件“我来说”)同学们,刚才我们仔细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祥和,团圆”的。现在,老师想来了解一下你们家乡是怎么过春节的。你能够仿照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吗?
(学生一片沉默)
师:有没有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生A:老师,我来说说吧!
师:你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错,有胆量!
生A:我的家乡在河源,家乡过春节除夕最热闹。早上九点整时,我们就要准备祭品来拜灶王爷,祈求灶王爷保佑我们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拜完灶王爷之后,就开始贴对联。邻居们贴对联时,我们也会帮忙。十点时,家家的烟囱都冒出香气了,方圆十里都能闻到酒肉的香味儿。
师:嗯,说得真好!刚才你提到了拜灶王爷的习俗。这个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但时间和你家乡的不太一样,很多地方都是在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拜灶王爷的,而你家乡是在除夕这天。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还有谁想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
生B:我的家乡在梅州,过除夕是最有意思的。除夕晚上,家家贴上新对联,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屋内贴着各色的年画,桌上摆上了苹果、柑橘和糖果以示大吉大利之意。更好玩的的还在后面,吃饭时,大家一般把葱、芹韭、蒜合着其它菜一起煮,香气扑鼻。寓意聪明(葱),勤劳(芹),能长久(韭),会划算(蒜)。洗澡要用生姜或柚子皮泡水洗,听说能洗掉霉运。这天,鞭炮声要日夜不绝。我们客家人过除夕真热闹!
师:这些习俗多有意思啊!这些传统习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往往是因为它包蕴着美好的象征意义。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也想来说说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你们想不想听听?
生(齐答):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描写老师家乡过春节习俗的内容。):我的家乡在湖南,我家乡的春节正月初一最有意思。新年的第一顿饭有意思,天还没有亮就得吃好。吃饭前还要燃放鞭炮向街坊邻居报告。初一放的鞭炮是很有讲究的,鞭炮要越响越好,并且不能间断,“噼噼啪啪”一次就要燃放完,预示迎来了一个崭新美好的年头。米饭要伴有除夕团圆饭吃剩的,菜里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等到天亮了,大家就忙碌着拜年。“初一崽,初二郎。”大年初一儿子要携妻带子给自己的父母拜年。“远亲不如近邻”这天街坊邻居通常也会互相拜年。在路上相遇,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大家都会笑容满面地打招呼,互相恭贺新年发大财。最开心的是小孩子了,小孩不管玩到哪家门前,主人都高兴地出门迎接,捧出点心糖果之类的零食,把孩子们的口袋塞得满满的,小孩子们便会说些“祝您万事如意”之类的吉祥话以表感谢!
师:大家看到这段开头的句子“我的家乡在湖南,我家乡的春节正月初一最有意思。”这个句子在全段中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生D:总起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中心句。
师 :那么老师这段话的表达特点是什么?
生D:先总后分。
师:嗯,答对了!你们认为“报告”这个词用得好不好?
生C:用得好!
师:好在哪?
生C:好在给人的感觉很风趣,吃饭还要向邻剧们报告,显得有趣。
师:嗯,你体会得真好!同学们,现在你们也模仿这种表达特点和语言特点来写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吧!要求只写一个小片断就写了。
(生写节俗片断,师巡视……约莫三分钟后下课铃声响起!)
师:已经下课了,同学们还没有写完,下节课咱们接着写完。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还知道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并且学以致用,你们感觉收获怎么样?
生(齐答):收获很大!
师:嗯,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佩服你们!下课
生(齐):老师再见,您辛苦了!
《北京》的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本课“临”、“幕”等15个生字;积累文中一些生动、优美的词句。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4.学会收集信息、运用信息。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识记数量较多的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产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白天北京的风景很美,你们知道吗,夜晚的北京风景更加靓丽迷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想知道为什么说北京亮起来了?
生2:我想知道北京是怎么亮起来的?
生3:我想知道北京哪里亮起来了?
二、复习生字,初步感受课文。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学文之前先来认识其中的一些生字。请同学们看拼音读生字,每个生字读两遍,看看谁读得准确,声音洪亮。
学生齐读。“幕、临、烁、幢、焕、绚、府”。
师:我们来学习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每个词读两遍,比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生齐读。重点读“夜幕降临、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焕然一新、绚丽多彩、繁华”
师:读得好!现在我们把这些生词送回到课文中,看看你还能不能把他们准确流利地读出来。听老师提要求:自己读课文,读到有生词的地方一定要留心把他们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开始吧。
学生自己读课文。
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投入,我也想读,你们给老师这个机会吗?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鼓掌:老师读得真好!北京的夜晚真美。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师:你们想不想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夜晚北京那迷人的景色?
生:想。
师:好,听清要求:
1.小组内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读完后和同学交流交流你读懂的内容。看哪个组学得又好又快。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师:在刚才的小组学习中大家表现得很积极,现在谁愿意把你读懂的内容跟大家汇报汇报?
生1:我读懂了一到晚上北京就亮起来了。
师:你能找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吗?
学生读书。
生2:老师,我知道晚上北京城就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师:你真会学习,一下就抓住了关键词语。老师边说边板书:
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生3:我还知道“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师:对,这是书上说的,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3:就是说立交桥像彩虹.
师:是白天的立交桥像彩虹还是夜晚的立交桥更像彩虹?
生3:晚上。
师:为什么?
生3:因为晚上立交桥上有许多灯亮了,有许多颜色,特别漂亮。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好不好?
出示夜晚立交桥的幻灯片。学生哗然。
师: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生4:我读懂了这句话“街道上,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装点着美丽的北京。”是说北京的灯特别多。
师:再找一找,夜晚的北京还有什么灯?
生:车灯。
师边说边板书:照明灯、喷泉灯、礼花灯、霓虹灯……
这么多的灯都亮起来了,所以说北京成了——“灯的海洋”
生5:我读懂了“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的意思就是天安门城楼被灯照的特别亮,像涂了金子似的闪着光。
师:你说得真生动。板书: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生6:我还知道北京到了晚上灯特别多,特别刺眼,人们睁不开眼睛。
生7:我从“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句话中明白了,广场四周有许多大楼,大楼的边上挂着许多彩灯,大楼像画上去似的。
师:你不仅说得好,还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师:看来结合图来学习课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
生8:我知道“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意思是长安街有特别多的灯,川流不息说明汽车很多。像银河从天而降。
生9:我知道“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一束束灯光照着她,长长的城墙和迷人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是说本来故宫很古老了,但是在灯光的照射下就像穿着裙子的`小姑娘,看起来特别年轻。
师:让我们一起找到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
师: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你对其他句段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生10:“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上,明亮的橱窗,绚丽多彩的广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比白天更美的不夜城。”是说橱窗很大,玻璃擦得特别干净,广告和霓虹灯的颜色很多,大街比白天还亮。
生11:就好像北京没有黑天一样。
师:王府井和西单是两条很古老的商业街。以前都是小摊,经过治理后,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是北京最繁华的大街。
师:刚才有同学谈到这句话,(出示小黑板: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
师:谁还想谈谈你的理解?
生1:这句话就是说,长安街有特别多的灯高高地照着,汽车也很多,就像银河从天而降。
师:什么是银河?
生2:是天上的河。
生3:是牛郎和织女隔着的那条河。
生4:是星河。
师:无数颗恒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条星带,很亮,我们叫她“银河”。想不想看看?
出是银河的幻灯片。
生惊奇:啊!好多星星,是银河。
出示长安街的夜景图。
师:这是北京的主要街道长安街。同学们比较一下长安街和银河有相似的地方吗?
生1:银河里有很多星星。
生2:长安街上有许多灯。
生3:银河长长的,长安街也是长长的。
师:所以说长安街像银河从天而降。银河美不美,长安街美不美,我们说长安街更美。那就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老师边读边带动作表演。
师:请同学们自己练着读一读。
一学生试读。
师:真美!谁能比她读得还美?
师:我们一起带着动作读一读。
学生带动作美读。
师:同学们,北京亮起来了。照明灯、喷泉灯、礼花灯、霓虹灯使夜晚的北京光彩夺目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刚才同学们读得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把课文读完吧。
生齐读课文。
师:真美!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徜徉在夜晚的北京。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1:老师,课文中为什么用“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而不用“五颜六色”呢?
师:提得好,谁能帮他解答?
生2:“五光十色”是说颜色多,“五颜六色”也是说颜色多。
生无语。
师:霓虹灯不仅颜色多,亮不亮?
生3:“五颜六色”是指颜色多,可是不亮。“五光十色”不仅颜色多,而且有光泽,很亮。
生4:在写故宫的那段,为啥用女字旁的她,故宫不是一个女人哪?
生5:因为故宫被灯一照很美,就像个年轻的女人,所以用女字旁的她。
师:表答了作者对故宫的喜爱之情。
生6:为什么说北京亮起来了,不写别的地方亮起来了呢?
生7:因为北京是首都,她最亮。
生8:作者可能是北京人,他没有看到其他的地方。
师:对呀,我们唐山也很亮。拆迁拆违后,我们眼前豁然开朗,新修的建设路到了晚上也是华灯高照。作者没看见,但你们看见了,你们是唐山的小主人,你可以用上课文中那些华美的词语写一篇“唐山亮起来了”。
师:同学们,北京还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们看:
(出示“鸟巢”夜景图)它是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他形同孕育生命的鸟巢,又如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再看,(出示水立方夜景图)她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工程。(出示鸟巢、水立方遥相呼应的图片)。
师:今年的8月8日,世界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那时,世界的目光都将聚集北京,让我们共同祝愿那时的北京更加明亮,祝愿北京的未来更加辉煌。
以后我们相约一起去北京游玩好不好?
《北京》的教学实录4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句识字
1、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四、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读
2、读喜欢的段
二、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书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了独体、上下、左右、全包围四种结构。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坛、城,国、图。
突出主笔的字:央(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霍:
观察字形后,边示范边讲解:提土旁横宜短,竖起笔要高;方框不要充满格子,上下左右都应该留出空隙;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方”字的弯度,就像一把弓。
3、学生描红练习
四、实战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明信片照片、邮票、火花、文字资料等,在班上展示、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北京
天安门
美
柏油马路
立交桥
名胜古迹
高楼大厦
《北京》的教学实录5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掌握教学目标
《老北京的春节》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2 单元《过年》中第二篇主体课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共有7 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根据课文内容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 个生字并会组词。
2 、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 、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 、引导学生把自身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藏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置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 、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 、这些资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他人)
3 、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局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 、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 ”。
(五)、读好课文
1 、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 、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 、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 、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 、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 、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七年级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 、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 、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 、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身家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资料,以备用。
《北京》的教学实录6
第二课时
一、 课前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整个流程,充分感受到了节日的热闹,谁来通过朗读展示给我们。
生:读相关的场面。
师:那么这样一个大型的节日,除了热闹,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 品读课文
1、 学生边读边品味。
生:我还感受到节日的活动丰富。(泡蒜、预备年饭、大扫除、帖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看花灯、逛庙会等。)
生:我还感受到了人们的幸福安详。(孩子们欢喜、万象更新、全城都在休息、整条大街都象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生:我还感受到了喜庆欢乐。(酒肉的香味 穿起新衣 红红的对联 各色的年画)
师:用红纸书写出“场面热闹 活动丰富 幸福安祥 喜庆欢乐”这些词语,增加了年的氛围。
2、 联系生活,书写感受。
师:对于20xx年的春节大家应该记忆犹新吧!在你的亲身体验里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天,提起笔写一写当时的感受吧!
生:当堂作文。
三、 对比文本,体会写法。
师:我们班写作水平最高的同学是谁呢?
生:陈华影。
师:你敢不敢把你写的作文与别人比?
生:与谁比呢?
师:简介作家老舍。老舍: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春华秋实》,是一代语言大师。
师:同学们听完陈华影的习作,再与文中具体的语言比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跟作家的作品比,单从描写放鞭炮的内容看,作家语言精炼,主题鲜明。
生:听完陈华影同学描写除夕的作文,我感觉她们写得都很精彩,都非常吸引人。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作家老舍的写作特点是雅俗共赏,画面生动,与生活融合的非常紧密。
师:大家谈得很好,下面再把自己写的内容对应得与课本比较一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课文中的语言看简单,却是句句都经过了提练,看得出作家的写作态度非常严谨,写作水平非常高超。
四、 教师小结。
课文讲到这里,我为同学们精到的鉴赏能力而折服,你们对作品的了解,正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所在。赶快拿起书本,读读课文,享受一下大师那优美的文字吧!
五、 作业设计。
1、 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试着用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节日。
3、 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内容。
《北京》的教学实录7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回忆上节课读书的情况,谁能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今天我们深入的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二指导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个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
(一)腊八队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首当其冲,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通过交流资料,我们有了这些了解:腊八粥起源于北宋年间。最早的发源地是我们河南开封,当时称为汴梁。一些寺院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会熬一种“七宝五味粥”赠给百姓。这种七宝五味粥被公认为是腊八粥的起源。
3师: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
4师:资料查找得很充实。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5生:好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6师: 这到底是不是粥,为什么又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7生:我认为这指的就是腊八粥,它当然是粥的一种,但是里面的材料太多了,又不是简单的',普通的粥,像个农业展览会。
8师:请你读一读。
9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材料丰富品种众多,所以,作者说-----
腊八粥里面包含了人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将五谷丰登的景象浓缩的展示出来,所以老师说——
腊八粥包含着人们丰收的喜悦,新年的快乐,以及对来年农业生产的美好祝福,所以大家说——
10师:看来,大家都品出了腊八粥中美好快乐的滋味。那我们怎么读腊八蒜的味道呢?
11生:我认为应该突出色如翡翠。因为腊八蒜的颜色像翡翠。翡翠都是碧绿碧绿的,晶莹透亮。
12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
13生:我认为应该读出色味双美,让人感到一种好滋味在嘴边。我是这样读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他读出色味双美。大家一起来读。
4同学们都读出了,腊八粥和腊八蒜的味道。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 除夕队
1生:课文主要讲了做年菜,贴对联年画,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亮灯守岁等习俗。通过交流资料,我们有了这些了解关于守岁:最早的年是一个怪兽,每年的大年三十这天都会出来吃人,人们不敢睡觉,亮着灯,熬到天亮,年就不敢来了。为了壮胆子,人们便喝酒。许多年过去,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情,于是放松了警惕。有一年,年兽来到江南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的人们几乎被吃光了。只有一对新婚的小两口因为穿者红色的衣服,贴着红红的喜字而幸免了。还有几个孩子在那里烧竹子玩,噼里啪啦的响声把年兽给吓跑了。以后人们的春节就这样过了。我们喜欢的句子是全段。朗读全段。
2师:太棒了,讲得头头是道。还有谁跃跃欲试?
3生:我想补充对联的资料。春节期间贴在门上的****联。通常是辞旧迎新的含义。
4教师谈话;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 ( 除夕真热闹。)读出热闹。
3师:让我们继续体会,谁还能从文中的句子中看出除夕的热闹?
5生: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我读懂必定和万不得已,我感受到中华民族那种强烈的渴望团圆的心理。
6师:这是一种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现象。在这方面谁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知识?
7生:我想补充,如果真的有家人不能回家,人们通常回给他留下一个座位,摆上一副碗筷,象征着已经团圆了。
8师:但是这样的团圆远远不如亲人回家的温馨,所以课文上还是说。引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9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谁来介绍?
(三) 初一队
1生: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光景,男人拜年,女人招待客人,小孩子逛庙会。通过交流资料,我们发现直到现在初一的过法都差不多。现在人们仍旧是拜年,逛庙会等。
2师:那么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对不对?
3生:对,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4师:你很细心。是的,尽管方式有了一些不同,但是人们拜年时那美好的祝愿,热切的祝福却丝毫没有减少。现在的正月初一和以前相比还有什么不同?
5生: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正月初一的光景和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扳子,门前堆放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说明,老舍先生生活的时代有很多生意人为了和家人团聚过春节是要关门停业的。但是现在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店铺春节不放假。比如说很多超市,就是全年无休,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让人们在春节也能购物逛商场,心情也就更好了。
6师:为了让我们的春节过得更有滋有味,那些坚持工作的人牺牲了自己的春节,他们是多么可敬。
7师:还有什么补充?
8生:我觉得人们在春节时应该多去庙会看看。那里云集了各种民俗表演,还有很多美味的小吃和好玩的小玩意。我每次去都特别开心。
9师:你是多么爱我们的节日——春节,是啊,春节的快乐属于海内外每一个龙的子孙。老师也想加入这欢腾的场面,请让我为大家朗读正月十五这一段。
(四) 正月十五队
1师范读然后提问:课文主要讲了正月十五的哪些习俗?
2生:正月十五吃元宵,和正月十五的花灯。
3师:谁能读一读写花灯的句子?
4生:我来读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水浒传故事。
5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图片
6教师谈话:走在这样的大街上,看到这喜庆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7生:我感觉到咱们的春节真热闹。
我感受到每个铺子老板不同的构思和爱好都显示在了灯上,真是让人叹服。
我感受到咱们中国的春节是多么厚重,丰富。我要好好研究它,过好春节,当一个春节通。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1师: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2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3师:20xx年国家调整了假日安排,这些节日开始放假,能体会到这样做的用意吗?
4生:我感受到人们想要好好的过这些传统节日。
我感受到国家正在努力地保护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
5师:这些历史悠久的节日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每一个节日都积淀了太多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6深化主题,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颂
关注热爱民俗文化,继承发展民族遗产 继往开来
《北京》的教学实录8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响起,大家一片欢腾的片断)
师:看万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一起来说一下!
生:过年了,春节到了。
师:板书:春节春节你熟悉吗?来说说吧。
生1:春节可以放鞭炮
生2:春节要贴对联
生3:春节可以收到压岁钱
生4:春节有许多好玩的,春节还要回老家探亲,和老家的人一起过节。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老舍爷爷到老北京的春节去看看,看看那时候的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课件:老北京过春节的几幅图片。板书课题:老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师:这是哪里的春节?
生:老北京(再读课题)
师:想去看看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那位同学来说说你的问题?
生:色如翡翠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就是颜色像翡翠一样青绿
生:守岁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板书:守岁)还有问题吗?
生:冰灯是什么?
生:用冰做的一种灯,中间放上蜡烛或灯泡。
师:一会儿我们还要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守岁?
二、生字
师:相信课文中生字的读音你们都认识了,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生字)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得真好,看到“假”字,你想提醒同学什么?
生: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假,假如;一种是假,放假。
师:真了不起,知道这是一个多音字。生字读得这么好,送同学一串鞭炮,跟随鞭炮读生字,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课件:游戏——点爆竹)
生:(抢读生字)
三、初识课文
师: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怎样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
(一排同学按自然段接读,教师对朗读中的错误随时纠正)
师:刚才同学读得很认真,听得同学也很认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美德,我们同学做得很好。
师: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热闹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怎样了?
生:结束了
(板书:腊月热闹正月初九)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腊月初八、腊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师:老师把重要的日子做成了日历,咱们来看一下,齐读一下吧。
(课件:日历。学生齐读)
四、研读课文
师:春节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部分,画画描写热闹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
师:画完了吗?把你画的场面推荐给大家。
生1:我喜欢除夕这个自然段,我觉得除夕很热闹。
师:把你认为热闹的句子读读吧。
生1: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我觉得除夕的晚上大家都做年菜,穿漂亮的衣服,还放鞭炮,所以很热闹。
生2:我给她补充一下。到处是酒肉的地香味,出门在外的人都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很热闹。(默许地点头)
生3:门外贴着红红的对联,屋里贴着年画,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我觉得很热闹。
师:看来除夕的事情可真多,除夕的夜晚可真热闹。谁来把这个段落读一下?
生:读第4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a:
我觉得aaa读得不太好,他的句子读得不流利,没有读出除夕的热闹,还读得太快乐,那个“鞭炮声日夜不绝”他读成了“鞭炮声日夜不绝”,不好。我想读一读
生b:我觉得aaa读得还可以,但是他读得不够热闹。
生c:他还读错了一个字……
师:老师认为aaa读得挺流利的,可没读出热情。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热情?
生:我觉得出团圆饭应该读得很好吃,叫人很想吃才行。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很喜欢新衣服的感情。因为过年的时候我穿上新衣服我就很喜欢。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酒肉的香味飘出来的感情,因为过年了,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师:你会读了吗?就象刚才我们说的那样读,,你自己试试吧。
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aaa
生:有感情读课文
师:谁想和她较量一下?
生:有声有色得读课文
师:这才叫读得有滋味,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有同学不明白“守岁”是什么意思,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举手,要求回答。守岁就是过年的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生:守岁就是除夕的晚上,出门在外的人赶回家里来,吃团圆饭。看联欢晚会,等着新一年的到来。
师:那么守岁你明白了吗?让我们重温守岁的情景。(vcd片
春节晚会,12点钟声响,人们欢庆新一年的到来。)看到了吗?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来到了。(课件上日历翻到了大年初一)刚才谁选的这一段?请你来读一下你画的这段中热闹的句子。
生: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你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
找到了吗?找到了你来读一下。
生: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师:说得非常棒,回答得也很完整。谁还想说?
生1: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生2:除夕的晚上没有月亮,黑乎乎的,大年初一明月当空,人们可以出去。(学生小声议论,教师未做表示)
师:你们俩说的都是除夕在家里,大年初一都走出门,还有补充的吗?
生3:除夕的晚上哪一家都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人们都很忙,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庙会也开放了,可以看美景。
生4: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很闲。除夕的晚上要赶做年菜,吃团圆饭。
师: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男生推荐……?
生:aaa
师:女生推荐……?
生:bbb
师:你想读什么?(问男生)
生:除夕的热闹
师:(对女生)那你就来读读大年初一。对男生:好,开始
生:两人分别读课文4、5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生1:我觉得aaa读得好,他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
生2:我觉得bbb读得好,她的声音很洪亮,而aaa的声音很小。
生3:我觉得他们读得都很好,aaa读得很有感情,bbb的声音很洪亮,他们都读得很流畅,但是aaa要是把日夜不绝读成“日夜不绝”就更好了。
师:也就是说各有特色,老师就送给他们一个“旗鼓相当,各有特色”的评价,好不好?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撇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生:元宵节一学生读课文
师: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生:讨论(教师下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ss你们小组吧)
生1:我们小组的意见是元宵节的月光很明亮,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所以说元宵节是最热闹的。
生2:我来给他们补充一下,元宵节还要吃元宵,所以很热闹。
生3:元宵节有很多的灯,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很好看。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生4: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等里还有丁动作想的小铃铛呢……灯很多,所以很热闹。
生5:街上有各种冰灯,小孩子们好奇,大人们就会带着他们去看,街上人很多,就会很热闹。
生6:我给hhh提一个问题,如果元宵节那天刮大风,灯笼不就全部刮跑了吗?
生5:不会,元宵节那天不会刮大风。
生6:那要是刮呢?
生7:老铺的灯笼会刮得很牢的。不会刮跑。
生8:元宵节那天的风会很小。就是刮大风,老铺的灯笼会挂得很牢的,不会刮跑。
师:老铺的灯会挂得很牢。即使有风也不要紧。元宵节除了灯还有什么?
生:还有月光
师: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放花灯图片:宫灯
花灯冰灯龙灯)
师: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生:(结合各种图片齐读图片下成语)
灯张灯结彩灯伙通明灯红酒绿
师:老北京的春节就要结束了,谁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读书的热情这么高,连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们一起读一下最后两段。元宵一上市,
生: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师:除夕是
生:热闹的
师:可没有
生:月光
师:元宵节呢,
生:恰好是明月当空。
师:处处
生:张灯结彩
师:整条大街
生:灯火通明
师: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生: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师:家中也有灯,
生: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等里还有丁动作想的小铃铛呢……
师:除了看灯,
生:人们还会吃元宵
师:预示着
生: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到了
生:正月十九
师:春节
生:就结束了
师:人们
生: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师:老北京的春节结束了,可再过几十天,我们的春节就要来到了,同学们到时好好看看我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我们的春节又有那些习俗呢?
下面进入我们的作业超市:
大屏幕作业
1、写写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
3、……
4、……
5、……
生:一生读作业
师:下课
- 相关推荐
【《北京》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风筝》教学实录12-07
项链教学实录12-07
《春》教学实录12-08
《台阶》教学实录02-28
《春日》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2
《背影》教学实录03-03
《荷花》教学实录03-02
《春晓》教学实录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