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学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习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公式,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幂的运算和整式乘法,但在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时常常会出现符号错误及漏项等问题;另外,数学公式中字母具有高度概括性、广泛应用性,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上有困难。因此,我们把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根本,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方差公式产生的背景,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方差公式产生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猜想、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和符号感,感受利用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形成学习数学公式的一般套路,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团结协助的意识,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因而我采取的的教学模式定为:三先两主动,即让学生先说话、先动手、先总结,让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探索。学习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按以下五个流程展开
五个流程: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巩固深化内化新知
总结概括
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数学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为了体现这一思想,我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这里只提供情境,刺激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 更重要。这个以生活实例创设的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又为平方差公式的引人服务,更为说明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首先,我用情境中一道题目,并再安排了两个练习,通过对特殊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学习平方差公式作了铺垫,让学生感受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引出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
接着,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式子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并猜想出: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已掌握的多项乘法法则的基础上,探索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平方差公式,自然、合理地探究出新知。
再次,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验证猜想,对于任意的a、b,由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计算:验证了其公式的正确性。
顺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表述,总结出公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然后,教师通过分析公式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掌握公式,在认清公式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a、b的广泛含义,抓住了概念的核心,使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能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用学生最喜欢的拼图游戏,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认识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再次验证了猜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代数与几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问题。
(三)巩固深化,内化新知
总结出平方差公式后,我先设计两个简单练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然后设计了三个例题。例1和例2是教材上的内容,例3是我设计的一道实际问题。
例1有两道小题,其中设计第(1)题,然后学生完成。第(2)题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错。
例2有两道小题,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出错后教师及时纠正,使学生认识深刻。第一题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和数式通性;另一题是平方差公式与一般多项式乘法的综合,强调不能用公式的仍按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
例3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设计此题与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相吻合,加深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
(四)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从基础应用公式入手,到拓展提高,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都有收获,体现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在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提升学习理念。
(五)总结概括,自我评价
从知识和数学思想两个方面加以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最后,作业分层处理,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中学数学说课稿2
各位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_____。首先,介绍下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___册(__)第___章第____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________________,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占据_______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3、创新素质目标:
4、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出重点
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突破难点
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应着重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学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来说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中学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授课内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项公式,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状况,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老师的讲解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课本第109页的一个典故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之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积极动脑,明辨是非的学习作风,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等比、等差的相似美及结构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的‘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着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活动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十二组,每组4—5人,按异质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这堂课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等比数列是一种较好的学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醒学生重视等比与等差数列的对比。
四、说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
1、复习提问:(2分钟)
(1)等差数列的定义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怎样?
目的: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2、导入新课:(12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两个问题:问1、细胞分裂:一个细胞,每隔一分钟后一分为二,第8分钟后有几个细胞?问2、课本第109页的典故由同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教师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其填充过程,并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目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顺序引出定义,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欲望。
3、创设问题(28分钟)
第一层次:(6分钟)
判断下列数列哪些是等比数列,如果不是,请说明为什么?
① 1, 2, 4, 8, …,263
② 20xx , 20xx×1.1, 20xx×1.12,…, 20xx×1.19
③ -1, -2, -4, -8,
④ …
⑤ -1, -1, -1, -1,…
⑥ 1, 0, 1, 0,…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第二层次:(6分钟)
例1 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5,公比是-2,问这个数列的第几项的值为-80?
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通项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数学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逆性思维能力,解决学生定性思维顽疾。
第三层次:(16分钟)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为9,第5项为81,求它的首项和公比?
目的:让学生深刻理解等比数列定义其通项公式,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公比的取值情况。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首项和第4项?
目的:总领以上三层次全部知识,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小结:(2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等比数列定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怎样?其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3)等比数列应注意哪些问题?(an≠0、q≠0)
5、布置作业:(1分钟)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P60:l、(2) (4)
6、板书设计
§2.4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定义 演练1、2、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课堂小结
实例剖析 例1 作业布置
中学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I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2.2函数的表示方法,该课时主要学习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像法,列表法,以及应用函数的表示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教材所处低位和作用
学习函数的表示,不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涉及的问题,而且是加深理解函数的概念的过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面可以使函数在数与形两方面的方式表示,因而使得学习函数的表示也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方法的重要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
2. 能够恰当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借此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三种方法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因为学习本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函数的三种不同表示方法)
难点: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因为恰当比较难把握)
四、说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为主,教师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分析”——“研究”——“总结”的学习环节,并以多媒体为教辅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探索中不断发现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完成情感目标的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引入定义表示法,这节课将更深入的了解、探讨这三种表示方法,先回顾函数解析法,图像法,列表法的定义;并给出一些众所周知的例子。例如,解析法:一次函数y=kx+b,二次函数y=ax2+bx+c等,图像法: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曲线等;
列表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格等体会函数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血生学习方式
问题情境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方法表示函数y=f(x).
从简单的例题入手,初步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确定函数定义域是非常重要的;函数的图像并不是只能为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和孤立的点组成,这里的函数图像则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从而加强学生对函数图像的认识
问题情境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六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平均分表。请你对这三位同学高一年度的数学情况作一个分析
王伟同学的成绩
98,87,91,92,88,95
张城同学的成绩
90,76,88,75,86,80
赵磊同学的成绩
68,65,73,72,75,82
班级平均分
88.2,78.3,85.4,80.3,75.7.82.6
让学生学会选择性的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先让学生分别用三种函数表示方法试试看,即可见这题最好是通过图像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分析法,更能突出“形”的优势,并让学生明白并不数所有的函数都能解析法表示
问题讨论观察前面两个例子,说一说三种表示法各自的优点?通过实例展示,对学生来说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是比较轻松的,但对于三种表示法的优点,学生未必能够准确的描述,通过学生讨论与教师的评价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叙述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考察同学的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中三种函数表示方法各自的优点回顾整理这节课所学知识,能够是知识更加的料理分明,便于记忆
布置作业课本P23习题1,3,4;
2(选作)学生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作业,留给课后自主探究,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挥空间,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六、说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实际遵循新课标过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教学应用知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体会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中学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的本质、地位与作用
对数函数(第二课时)是20xx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小节涉及对数函数相关知识,分三个课时,这里是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并用此解决三类对数比大小问题,是对已学内容(指数函数、指数比大小、对数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渗透方法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即数形结合能力
2、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 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说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对数比大小发挥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是复习巩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是对指数中比大小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的再次体现和应用,对后为解对数方程及对数不等式奠定基础。所以确定本节课重点:运用对数函数图像性质比较两数的大小
教学中将在以下2个环节中突出教学重点:
1、利用学生预习后的心得交流,资源共享,互补不足
2、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及原理的理解
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后上课的情况下,对于课本上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本节课教师要补充第三类比大小问题———同真异底型,对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以确定本节课难点:同真异底的对数比大小
教学中会在以下3个方面突破教学难点:
1、教师调整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 导作用即可。
2、小组合作探索新问题时,注重生生合作、师生互动,适时用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讨论的自信。
3、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四、说学生学情分析
长处:高一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已学知识或用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及应用意识,对于本节课而言,从知识上说,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刚刚学过,本节课是知识的应用,从数学能力上说,指数比大小问题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在这可借鉴,另外数形结合能力、小结概括能力、特殊到一般归纳能力已具备一点。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本节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三类对数比大小是课本以外补充的内容,没有预习心得,让学生在课堂中快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构建,有一定的'挑战性,从学生能力上来看,探索出方法,有条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还需加强锻炼,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上还显不足。
五、说教法特点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育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即可。基于此,本节课遵循此原则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预习交流心得出发,到探索新问题,再到题后的回顾总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多说、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观点,加强理解,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基础。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增强了直观形象性。
六、说教学过程分析
1、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2、温故知新(已填表形式复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形成知识间的联系和框架建立平台,并为下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
3、预习后心得交流
1) 同底对数比大小
2) 既不同底数,也不同真数的对数比大小
以课本例题为例,交流解题思路,题后总结此类型比大小问题的一般方法,而后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己总结方法及此方法适用的题型,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老师只需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题目表面上升到题目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合作探究——同真异底型的对数比大小
以例3为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解题方法,预计两种:一是利用换底公式将此类型转化为同底异真型,利用之前总结的方法解决此问题。二是利用具体对数的大小关系探究出不同底对数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像,以此来解决此类型比大小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探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也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很好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学习积累经验和方法,充分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另外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即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因此,本题解决后,让学生反思明白,要想利用性质解决问题,关键要做到“脑中有图”,以“形”促“数”。
5、小结
以学生自主小结的方式总结本节课得收获,教师可引导小结三个方面:所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6、思考题
以20xx高考题为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7、作业
包括两个方面:1、书写作业 2、下节课前的预习作业
七、说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例来看,这种通过课本内容预习,而后课堂交流学习成果的方法效果不错,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时,学生分组讨论过程中,我参与小组讨论,对有能力的小组,在探究出一种方法后,可鼓励完成更多的方法探究,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可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课堂都有所收获,增强学生自信。另外,对于学生的总结回答,可能会比较慢,我一定会耐心听,及时鼓励,给予学生微笑和语言的鼓励,效果很好。在小结环节中,对于高一学生自己小结的方法,是我一直的教学尝试,由于只训练了半学期,学生只能达到小结知识的程度,在以后的训练中还会加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小结内容,使这些数学名词让学生不再觉得抽象,而是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具体的解题工具。
中学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地位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生活实际中,有不少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数学中的分式知识。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与整式一样,分式也是表示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模型之一。本章内容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起到奠基的作用。苏科版教材将"分式"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八年级下册。《分式》第1节的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而第一课时的内容则是分式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是今后学习分式的性质、分式的运算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其中对"分式有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知识螺旋上升的特点。
(二)教学理念
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新课标精神。学生的活动交流也会促进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增长。
二、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了知识经验基础,结合新课程标准"分式"的目标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何时值为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构建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和态度目标: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利用实际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体会"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本节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分式"的概念,再以三个具体的例题训练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因此将重点定为:了解分式的形式(A、B都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要使分母的值不为零。
学习难点:尽管有分数知识为基础,但是当分母中带有字母时,如何确定一个分式有无意义,怎样使一个分式有意义应是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八年级下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意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的运算和因式分解内容,而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类比、归纳、概括等途经进行分式的学习。
五、教学设备或辅助设备
多媒体(首先,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现实情境,增加课堂的容量,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整节课主次分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
六、教学方法
(一)教法分析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遵循数学中的科学性和思维性结合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通过类比揭示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阐述问题的本质特征,重点知识还是应该以讲解法、谈话法和启发式教学和练习法为主,由浅入深,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难点知识启发引导,通过观察、尝试、练习加以突破,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类比、归纳、概括等途径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多说、多交流、多练习、多总结。整节课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法分析
正确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类比、概括、归纳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并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教学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
(1)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吗?
学生活动:说可以的让他们举几个例子。如等。
(2)一个分数由什么构成?
学生活动:一个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
(3)追问:分数线有什么功能?
学生活动:分数线具有除号和括号的功能。
(4)分数的分母能不能为零?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零,因为零不能做除数。
(5)设置疑问: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
设计意图:尽管来自于课本,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出现任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2、学习新课
(1)板书课题:分式
学生活动:齐读课题2遍
设计: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一块长方形玻璃的面积为2平方米,如果宽是a米,那么这块玻璃的长是()米,通常用米来表示。"
"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元,通常用元来表示。"
"有两块棉田,一块面积为a公顷产棉花m千克;另一块面积为b公顷产棉花n千克,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千克,通常用千克来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事例中感受分式和整式一样都是来源于生活,分式的产生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课本的地位,摈弃离开课本数学的观念,让学生从课本中来,也为到课本中去做好铺垫。
(3)你还能结合生活实际,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给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重视知识的迁移,时刻注意与身边事物相联系,体现生活数学的魅力。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代数式的特点,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这三个代数式都具有分数的形式,并且分母中都带有字母。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和概括能力,为分式概念的提出做好准备。
(5)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整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注重抽丝剥茧式的引导过程。
(6)上面的三个代数式中的2、a、m、n、m+n、a+b都是整式吗?
(7)如果用A分别表示2、n、m+n,B表示a、m、a+b,那么三个问题的结果都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
学生活动:都可以表示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注重同一形式知识的同化。
(8)A、B表示什么?B中含有字母吗?B能不能为零?
学生活动:A、B表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实际是为分式概念的提出以及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和"一个要求"做好陈述,具有前瞻意识,也为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做好前呼的基础。
(9)教师概括并板书: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数式叫做分式,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概念说明:
I、整式
II、B中含有字母
III、B不等于0
IV、与分数类似,分式的分数线同时具有除号和括号的双重功能。
(10)齐读概念。
3、典型例题分析及典型习题练习
(1)例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启发学生理解分式概念的关键点:形式、分母中含有字母、分母不为零和分数线的功能,巩固对分式概念的理解。
(2)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①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说明理由。
②列代数式,并说明列出的代数式是否为分式
I、某校八年级有学生m人,集合排成方队,如果恰好排成20排,那么每排有 名学生;如果恰好排成a排,那么每排有 名学生。
II、30名工人做1800个零件,x小时完成,平均每人每小时加工的零件个数是 .
III、如果圆的周长为厘米,那么这个圆的半径为 厘米。
IV、国家规定存款利息的纳税方法是:利息税=利息20%,储户取款时由银行代收利息税,如果小丽存入人民币a元,存款利息为b元,那么小丽应交纳利息税 元。
(3)例2:分式表示什么?
针对部分学生对题型可能陌生,教师先要以一两个具体的解释引导学生去说。如:
解:如果a元表示购买笔记本的钱数,b元表示每本笔记本的售价,那么表示每本降价1元后,用a元可购得笔记本的本数。
如果a表示长方形的面积,b表示长方形的宽,那么表示宽减少1个单位长度后,面积仍为a的长方形的长。
及时练习:你还能对分式的意义做出解释吗?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讨论,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分式做出合理的解释。感受分式的产生来自于生活,也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并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4)过渡:用具体的数值代替分式中的字母,按照分式中的运算关系计算,所得的结果就是分式的值。
(5)例3:求分式的值。
①a=3;②a=
解:①当a=3时,分式的值是;
②当a=时,分式的值是
(6)及时练习
填表后观察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
x -3 -2 -1 0 1 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掌握求分式的值的方法,并让他们感受对分式中的字母,当取不同的数值时,分式的值也会产生变化,并初步感知变化的规律,渗透函数思想。
(7)例4: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引导:与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如果分母中字母做取的值使分母的值为0,那么此时分式没有意义。
解:由分母2x-3=0,得x=,所以当时,分式有意义。
(8)及时练习:
当x取什么数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①; ②
学生活动:指名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活动:I巡视,并指导学困生解决问题。
II板演结束后,让学生评点
设计意图:对教学中的难点应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重点,本练习的设计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是针对分式有无意义的分式分母中字母取值问题而设计。通过练习、讨论、交流,巩固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能力迁移
(1)当x为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①; ②
学生活动: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是适当增加习题的难度,二是纠正已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前面所有习题的固有印象,认为一题就一个数值符合要求或者一题必有一个符合条件的数值的错误印象,三是增强同学们的合作精神。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值求下列分式的值
设计意图:避免出现所取的值使分式无意义。
(2)回忆:在表格中,填表后观察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
x -3 -2 -1 0 1 2
这题中当x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0?
设计问题:当x为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①; ②
学生活动:讨论后根据老师的引导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结果,理解当分式分子A为0的时候,而分式的分母B又不为0的时候,分式的值为0.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到解决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5、小结与作业
1、学生活动: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2、教师总结:
①分式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②分式的意义和分式的值的求法是重点。
③如何使一个分式有意义主要是使分式的分母不为0.
3、回到课本。
学生活动:快速扫描课本P40-43的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受本节课的内容。
3、作业:
课本P43习题8.1的内容。
设计意图:书面作业的形式,是课堂的延续,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八、评价
1、本节课在学生已有分数知识基础之上,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练习、总结、作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2、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①分式和分数虽然具有类似之处,但是要使一个分式有意义,必须要做到分式分母中字母的取值使分母不为0.可能极少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还不够透彻。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不够理想或者是对一个新知识的感知、理解、掌握需要过程。
按照新课标准,不能将结果强加给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一是在课堂巡视的时候给予及时指导,二是课后的个别辅导。
②能力迁移的第(2)题相对复杂,部分同学掌握起来可能有难度。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考虑的条件更多的原因。
针对此,教师一是要加强引导,二是要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意识,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问题,建立新知识的模型。
九、板书设计
8.1分式
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数式叫做分式,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中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中学数学的说课稿06-11
中学数学说课稿精选06-12
中学数学说课稿11-05
关于中学数学的说课稿模板06-13
中学数学说课稿范文10-26
中学数学《什么是概率》说课稿02-11
中学数学万能说课稿02-09
中学数学说课稿(6篇)11-09
中学数学《平方差公式》说课稿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