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2022-11-03 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

  本节课选自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有理数5.6节有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

  从以下四个方面: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减法和除法是通过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来进行计算的,所以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有理数运算中的重点部分。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今后学习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以及研究函数等内容密切相关。

  有理数乘法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着重研究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来接受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类研究意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也为后面学习的乘方和混合运算打下了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会运用法则准确运算。同时结合二期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会利用法则进行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学习分析问题时分类研究、举例验证和抽象概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法则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有理数法则的合理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生活实践的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预备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很难把握学习内容的主要特征,往往对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法则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符号的法则

  教材处理

  本节结合课本中的行程问题的实例,配合多媒体的运用,把问题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试验---观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探究过程获取运算法则的知识,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贴近生活,理论来自于实践,在探究中能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法则的运用上利用课本上的练习达到熟练法则的目的,通过变式训练的配备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在课堂中适当安排学生遍题互测的环节,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

  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动手、动脑的机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提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引入问题:结合小学的知识说出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情形?(正×正正×0 0×0正×负负×负)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和全面性。

  新课讲解

  一、探索规律演示课件:通过行程问题的实例,用时间、速度、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来为上诉几种情况的有理数相乘的例子编排实际的情形。结合课件的演示师生共同分类探究列出几种算式。增强探索法则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法则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法则的合理而自然的接受,培养分类探究的意识和分析观察的能力。

  二、概括归纳结合上面所得出的几种算式,观察每个式子中的两个因数及积的符号,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一步感受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例题讲解及变式训练通过例题的示范,规范书写的形式,熟练法则的运用。通过变式训练(结合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提高学生对法则的应用水平和运算能力。

  四、自主小结五、作业的安排板书设计5.6有理数的乘法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以“立足课标注重基础突出应用”为题,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为例,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数学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而言,来看看本学段的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了解简单的图形运动性质,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数学思考: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我们知道“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学习领域之一,而《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几何形体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那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以及圆柱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材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我们使用的北师大教材是怎样诠释课标理念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编写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北师大版的教材蕴含了新课程的诸多理念,在编排上也有自身比较明显的体例格式。

  《圆柱和圆锥》由四个课例一个练习组成,分别是“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和“练习一”。教材呈现是由圆柱到圆锥,这样的安排既符合知识呈现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课例从知识选材,到呈现的形式上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条件和问题的提出和多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四个课例均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式。从自行车车轮转动观察彩带轨迹、风筝、雨刷运动、转门等,到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再到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圆柱杯子的容积,最后到求一个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激发了学生无穷的解答兴趣。

  为了配合各课例的学习,教材按课例给出了随堂练习,像“试一试”环节,都是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练习,学生可独立完成。练一练”环节习题的编排均采用的由易到难的呈现方式。本单元共有五个“实践活动”环节,安排在每个课例和单元练习的最后。分别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初步体会等积变形;和体会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面的旋转和练习一部分”附有小阅读“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神舟”号飞船和“沙漏”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谈到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体例安排,那么“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内容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本册教材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册,所以安排了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复习和总复习,整理复习部分,复习的是本册一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安排了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整理已学的内容。总复习是从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汇总,力求反映四个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丰富了形体知识。也为第三学段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说建议

  教学过程中,只有立足于课标,准确把握教材,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才能乐于学习,有所收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教学的建议:

  1、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圆锥的引出可参照圆柱进行,在举生活中圆锥形的实物时,学生举的例子可能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录像或图片呈现更多的例子。如,圆锥形铅锤,圆锥形粮堆,圆锥形帐篷,圆锥形帽子,削过的铅笔头等。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由情境引出“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3、对比练习,加强认知。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后,可以将圆锥和圆柱从组成和特征的角度进行对比,加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并改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如在设计练习的时候,除了基础练习和变式练习,可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思考练习,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重视能力的评价。比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物体,让学生先测量图形有关数据后,再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考查学生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既可用书面考试、口答、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比如要考查学生对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

  3、以定性为主的评语评价。比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评价等级如何?

  最后,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言,我想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课本资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做到深入浅出。

  2、挖掘生活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上、教材里的数学,而应跳出教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把数学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解读。如:学生日常游戏中,校园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和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3、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于网络,多媒体课件,以更有效地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善用学生资源。学生之间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资源,我们在互动的课堂中要善于引用即时生成的学生资源。

  5、补充教师资源。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象,教师的知识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影响学生的学习。

  最后,我想说:数学是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只有立足整体、结构化梳理教材,主动把握知识结构,使学生因结构的支撑而乐于、善于主动的猜想、类比与思维,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这就是我们理想的高效课堂!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article/

  ( 1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3、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5

  我确立的小课题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普通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二是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3.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自行车的速度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在小组的组建,成员的分工,以及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在组建小组时,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把活泼好动和沉默寡言的分到一组,学习好的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分到一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弥补。

  2.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把每个小组的六个成员编上号,(1)号是组长,(2)号是首席发言人,(3)号是声音调控员,(4)号是计算员,(5)号是记录员,(6)号协同计算员计算。

  3.在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比如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懂的问题虚心求助于别人;组长善于组织学习并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点想法,具体的做法会体现在教学中。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数统计表的结构及能够准确熟练地进行数据计算与表格填写。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通过制统计表,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讲述练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这节课我们进行巩固练习。

  2.复习

  让学生观察教材52页例1统计表提问:制一张合格的统计表的步骤是什么?(要求边看书边讨论,然后回答)

  制复式统计表的步骤:

  (1)设计“表头”

  (2)定纵横栏目各需几格

  (3)画表

  (4)填写数据(包括总计、合计)

  (5)写上名称、制表日期

  3.巩固练习

  在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出示练习十七第3题。

  方法:指导做题,让学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问:“各年级”和“全年级”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制表的步骤。

  4.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

  方法: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计数填写的位置,全班齐练。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

  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准确计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差后,发现普通的问题要统一纠正。

  5.深化练习

  练习十一第6题,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表中各班占总数的百分几中的总数指的是谁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做后讲评。

  6.全课总结

  有关统计部分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因此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7.作业(补充)

  (1)请把下面统计表填写完整

  双林衬衫厂去年各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1993年1月

  项目、件数、季度

  计划产量

  实际产量

  完成计划的、百分数

  合计

  第一季度

  8000

  125%

  第二季度

  12000

  120%

  第三季度

  1000

  12500

  第四季度

  18200

  140%

  (2)填表。根据统计要求将下表填写完整

  东方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人数 年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各年级女生占男姓人数的百分数

  总计

  280

  低年级

  90

  47

  中年级

  80

  36

  高年级

  52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7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0、44、45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正比例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含正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标中的陈述如下: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三、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及规律,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准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通过思考,正确写出正比例字母表达式。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学生会正确的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4、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体会函数思想。

  四、在本节课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正比例的意义是很抽象的概念,为了使这冰冷的美丽成为学生火热的思考,教法学法如下:

  1、学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独学对学群学相结合,呈现学习、反馈、展示的学习方法。

  2、教法:

  巧妙创设情境,设计以点带面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样的教法、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学习目标将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落实。

  六、为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评价设计如下。

  1、根据具体实例和表格进行观察分析讨论,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根据目标达成检测、知识拓展和作业1、2的题目,通过提问、学生表述来对目标1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2、根据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写出正比例关系的表达式,对目标2进行评价。(纸笔评价)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情况来对目标3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4、根据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表述,对目标4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在此叙述是索然无味的,因此不再一一陈述,将会在学习预案中体现。评价设计会像傲雪的红梅一样,镶嵌在学习预案中,绽放独有的美丽。

  七、学习活动预案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一首诗来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及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请你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从“听取蛙声一片”这句中感受到青蛙有很多。

  看来青蛙好多呀!同学们,一只青蛙几条腿?两只呢?三只呢?……。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在这首诗中,有一句诗,也和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有点联系呢,看谁到最后有所发现。

  这样的导入,将会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表格:

  青蛙只数

  1只

  2只

  3只

  4只

  …

  腿的条数

  4条

  8条

  12条

  16条

  …

  2、观察表格。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宽泛,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也许会从左向右观察,发现青蛙的只数增加,腿的条数也增加;

  学生也许会从右向左观察,发现青蛙的只数减少,腿的条数也减少;

  腿的条数随着青蛙的只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一种量随着另一种发生变化,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样的两种量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腿的条数和青蛙的只数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是怎样的呢?

  学生会发现,

  青蛙的只数增加,腿的条数也增加;青蛙的只数减少,腿的条数也减少;

  这说明两者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板书:变化规律一致。

  (3)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此时,学生也许会从纵向的观察中发现,青蛙的只数是腿数的四分之一或腿数是只数的4倍,两者之间的商或者比值是不变的。

  不变,在数学上称为一定。

  板书:比值(商)一定

  3、此时,依据板书小结,两种量具备了这样的三点特征,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量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板书:正比例关系

  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世界中“变与不变”奥秘中的一种。

  板书:正比例的意义变与不变

  4、通过观察、思考、展示和反馈,学生对正比例意义这一抽象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9页,通过反馈质疑,明确底面积一定时,体积和高是正比例关系。

  5、小结。

  通过两个实例,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有了较深的认识,及时的小结判断两种量是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回忆例子,结合板书,首先要看什么呢?再看什么?最后看什么?

  上述学习过程,由形象到抽象,通过对观察、分析、讨论情况的评价,初步达成目标1和4。

  6、引导学生用字母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通过刚才的实例,学生会发现,用语言来叙述正比例的意义,很麻烦。数学,是一种简洁的美。怎样能够简单明了的表示出来呢?回忆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对,用字母表达式。正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字母式子表示。Y表示比的前项,X表示比的后项,K表示比值。请同学们写出来。

  板书:=K(一定)

  依据学生写的情况,对目标2进行评价。

  7、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找出生活中那些成正比例的量,并进行交流。

  通过对交流情况的评价,达成目标3。

  为了更加有效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目标达成检测如下:

  (三)、目标达成检测

  1、出示表1和表2,这是汽车和自行车所行时间和路程情况统计表。

  表一: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

  表二: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20

  36

  45

  64

  ……

  (1)你能不能把表格填完整?

  (2)面对这两个表格,结合正比例的意义,你有什么想法?

  此题的设计重在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只有在比值一定的情况下才是正比例关系。当两种量的比值一定时,肯定是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也肯定一致。因此,只要判断出两种量的比值一定,二者就是正比例关系。从而简化思维的过程,便于理解掌握。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2)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袋水泥质量一定,水泥袋数和总质量。()

  (5)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第2小题需要学生注意,减数一定,减数是被减数减差得到的,不是相除得到的,不是比值一定,所以不是正比例关系。

  (四)知识拓展

  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师:你们知道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吗?在2600年前的古埃及,泰勒斯做了一个实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把很多长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分别测量了竹竿和影子的长度。

  竹竿/m

  1

  1.5

  2

  2.5

  …

  影长/m

  0.8

  1.2

  1.6

  2

  …

  出示表格: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泰勒斯就是运用物体的高度和物体的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来求出金字塔高度的。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下研究吧!

  课堂要成为学生思维灵动的舞台,探究的欲望是火热思考的桥梁。

  此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表述和相关问题的解答,老师进行合理的评价,循序渐进中,进一步完成目标1和4。

  (五)小结激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此环节重在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去发现和探索其中的奥秘!

  回到课始的那首诗,哪一句和正比例有一点联系呢?稻花香里说丰年。对了,稻花飘香,预示着农民的辛苦劳作将有一个好的收成。常说,付出和收获要成正比,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老师也祝愿同学们在学习上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例,取得优异成绩!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4页第1、2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每一个细胞都翩翩起舞,让课堂散发出思考的香味,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

  八、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1、两种相关联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2、变化规律一致

  正比例关系

  3、比值(商)一定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8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统计表》,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统计表和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以后而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是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教学难点是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学会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的。

  第一、教师引入谈话,复习旧知识,提示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教师出示例题,学生齐读,思考: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观察已有统计表,小组内展开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学生汇报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第三、在学生学会制作统计表后,让学生看统计表,回答教材上提出的问题。然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进行达标检测,反馈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情况,拓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统计表中遇到的问题,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知识的难点。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统计活动经验,提高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分析,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探究精神。

  二、说学情

  让学生了解节约用水的用途,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和保护有简单的了解,并通过实验统计了解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学习统计与计算。培养学生动手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和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说目标

  1.经历一个水龙头一昼夜漏水量测试和以此进行推测的过程,感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2.经历节约用水途径和方法的交流过程,促进节水意识的形成。

  3. 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与节约用水相关的数学问题。

  4.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重点:节约用水相关问题的统计与计算。

  难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节约用水相关问题的计算。

  四、说教法、学法

  1、通过创设情境,围绕节约用水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结合西南五省旱灾的实际情况,通过课件展示良田干涸、居

  民生活用水困难等画面,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再进一步说出今后生活中应该如何节水。

  3、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线,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操作、讨论,和分析,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并测量一个水龙头在单位时间的滴水量,课中让学生计算一时、一日、一年的.滴水量,再让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从而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环保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情境:课件展示太空看地球的地球图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地球表面有很多的水,但是(出示图片2)淡水资源有2.6%,饮用水资源只有1% 。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授课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第38面至39面(圆柱的认识)、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立体观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教材首先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说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对于圆柱侧面的认识,先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再把圆柱侧面展开,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的展开土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具准备

  师: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电脑软件

  生: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剪刀、线、尺。

  二、教法、学法指导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本节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联系比较,建立表象——导引结合,探索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拟用“导探结合法”为主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通过师生比赛说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导引结合,探索新知时,改变以往怕出偏差、怕学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柱联系起来,发挥学生想象:如学生想到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

  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中,采用发言、讨论、复述、交流、演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探讨圆柱上下底面为什么相等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1)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2)把圆柱的底按在纸上描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过来,将另一个底面叠在所描的图上,正好重合;(3)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4)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说出圆柱侧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和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圆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好新、好奇、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脑的多媒体作用,如演示把实物图抽象为立体图、上下两圆相同、高处处相等和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对圆柱的特征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同时,配合教师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和充实。所以,在新课授完后,教师安排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通过本节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知识、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方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5分钟,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对长方体了解得多))

  师:我说这个铁罐(举出)的形状像长方体。

  生:我说橡皮的形状像长方体。

  师:我说长方体有六个面。

  生:我说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课前我们初步复习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构造)和特征。(板书:构造特征)

  (1)观察:

  师:(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个物体的形状还能称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圆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笔筒,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谁想得到它呢?看谁表现得好就送给谁。这个笔筒的形状是圆柱(教师再出现几个圆柱模型)学生拿出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举例: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

  (3)认识立体图

  闭起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圆柱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观察和想到的圆柱形状画成立体图会怎样呢?(电脑演示,贴出立体图)

  (二)、导引结合、探究新知

  引入: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了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圆柱,我们更应该来认识它!(板书:的认识)

  1、请你来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些什么?

  (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些想法一起来认识圆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2)初步反馈: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立体图上标明)(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1、剪出来比较;2、量半径、量直径;3、量周长;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教师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的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4)学法指导。(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5)联系比较,强化感知:(媒体出示:)

  4、圆柱的高

  (1)指上题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高,哪个低?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通过圆柱的纵切模型引导学生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的距离最科学,它叫做圆柱的高。同时媒体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圆柱的侧面上来。(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重复刚才的媒体操作,问:你还发现圆柱 /article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还可以怎样得到?(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板书)(1)纵切面是长方形,可以有无数条高;(2)侧面上可以做无数条高;(3)两底面之间处处可以做高)

  5、圆柱的展开图

  (1)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上面的平面与侧面相交形成那条线?这条线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侧面是围起来的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媒体演示)

  (3)同桌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演示)

  (4)什么情况下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展开后可能会是什么图形?

  (三)教学小结

  圆柱的认识和教学告一段落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看板书,总结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针对性练习

  做一做2

  2、发展性练习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你能不能用它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围成后的侧面与长方形纸有什么关系?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进行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自我简评。。。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1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式与方程》中的内容。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周长、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四年级下册第13单元已经学过,通过复习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相关知识。本课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也为学习方程以及其他的代数知识奠定基础。本节课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逐步过渡到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数、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这样由易到难,层次深入,便于学生有效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着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完整地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符号感。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过程,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从具体问题情境抽象概括出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为重要。”为此,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们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是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珍爱他们。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感受意义

  1、 奶奶买了4千克香蕉,每千克a元,一共要用多少元?

  列算式是:ax4= 4a

  1xa =a

  答:一共要用4a元。

  2、比一比:

  比X多7的数是( ),

  比X的7倍少a的数是( )。

  3、

  (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的时候,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1和字母相乘,1可以省略不写。

  首先我用买香蕉为素材,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内容,理解数量关系。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理解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暂时不确定的数参加列式,再通过对比,概括出字母表示数的要点。

  [设计意图]: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延伸,生活是数学的生命之源。

  练一练:

  1、用s表示路程, v表示速度, t表示时间,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 )或( )或( )

  2 工作总量(c)、工作时间(t)和工作效率(a)之间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 )。

  重点提示:在同一个问题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3、学校去年植树a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比去年的2倍多6棵,今年植

  树( )棵。

  4、一种足球每个原价a元,打折后现价b元,原来卖100个的钱,现在可以买( )个。

  说一说

  你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你知道“a+b=b+a”表示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xb=bxa

  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乘法分配律:(a+b)x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说一说:(用字母表示要求的计算法则计算法则)

  同分母分数相减计算法则: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

  (c可以做 0要除外)

  环节二:深化练习,拓宽思路

  通过练习不仅让学生发现在同一个过程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而且使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法则、相关计算公式或特定数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会字母公式比文字表达更简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设计意图]:把学生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我 记 得

  按要求用字母表示下面各计算公式。

  1、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2、圆柱的体积公式:

  3、圆锥的体积公式:

  我的发现

  按照习惯,一些特定的量常用一个固

  定的字母表示,一般不要任意选。

  说一说下列字母在具体公式中各表示什么?

  S长=ah中

  S=vt中

  V柱=sh中

  重要提示

  在特定情况下,某一个字母表示的内容有它的特定意义。

  你还发现了什么?

  整理方法提示:

  针对重点 分类整理

  填补小知识

  复习方法提示:

  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环节三:分层巩固,丰富内涵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层次性与有效性。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精选练习(填空)

  1、学校原有图书8140本,又买来a本,现在共有图书 本。

  2、有m吨煤,每次运5吨,需运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时行a千米,5小时行 千米,7小时行 千米。

  精选练习(选择)

  1、学校原有图书8140本,又买来a本,现在共有图书 本。

  2、有m吨煤,每次运5吨,需运 次。

  3、每米花布3.60元,X米需要 元。

  4、每小时行a千米,5小时行 千米,7小时行 千米。

  填空、选择。除了进一步明确简写方法以外,更注重让学生从不同的题目中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

  精选练习(做做)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

  1、比a多3的数是多少?

  2、比a少3的数是多少?

  3、3个a相加的和是多少?

  4、3个a相乘是多少?

  5、a的3倍是多少?

  做一做。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表象,经过复习巩固,从而加深了印象。通过做一做这样的对比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中的数和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字母取值的合理性。

  精选练习(想一想)

  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46.5元.

  请说出下列式子的含义:

  1、9a 2、46.5b

  3、46.5-a 4、9a+46.5b

  说一说、想一想。针对本课内容,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9a/46.5b/46.5-a/9a+46.5b各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字母式子的丰富内涵,进一步体验到含有字母式子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等特点。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从整体上来把握教材沟通了一个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串成串,组成块。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领悟。

  环节四:总结评价,赠言勉励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主反思。

  2、赠言: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成功的秘决时,写下了一个公式:w=X+Y+Z,w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巧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本节课我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有效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巧妙地将复习内容与新授的教学目标融入其中,再通过层次分明,简洁有效地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总之,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只有在教师善钻、善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魅力无穷,生机勃勃,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2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生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等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有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

  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

  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由学生打手势表示,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

  3、变成练习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学过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分别是哪种比例的应用题。

  七、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两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看图说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一个圆柱体零件,底面积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六年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学习一些什么?

  (3)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说出要学的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3、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学生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学生都能主动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探究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

  在实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③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④你能用实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归纳公式,学生记忆公式。(板书结论和公式)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实验发现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最后总结了学法,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同时出示例1和例2。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①师出示例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例题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根据公式可以直接求出来;例题2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一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用了什么方法学到这些新知识的?还有什么疑问的吗?

  看书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成功的课,都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②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直接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六年级四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熟练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学生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具体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学生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必须让学生理解清楚,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1,直接告诉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教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学生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则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学生讨论,如果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办法测出来吗?这样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力。

  最后,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足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5页立体图形复习的第二课时——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

  教材简析:本节课复习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线和面的知识及对简单立体图形特征、表面积和体积意义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常见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经验,并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简单推理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体积公式的推理过程及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经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倒及相互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体教具正方形纸作业纸橡皮泥

  二、说教法

  因为这节课是几何知识的复习课,所以我采用以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为主,以设疑诱导法、一题多变法为辅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居于此,我设计如下的学法,课前预习法、独立思考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探究精神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直接揭示课题

  (二)知识再现阶段

  1、回忆公式

  ①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

  ②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还可以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计算,因为长方体长和宽的积是长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棱长与棱长的积是正方体的底面积,所以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③我适时补充: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上下一样大且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凡是柱体体积都可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求得。

  2、公式由来

  由于学生课前已独立对“体积公式的推倒”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学生根据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会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小组交流发表观点

  每人选择一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倒过程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促进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②全班交流查漏补缺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边作演示。

  长方体体积公式是通过体积单位直接计量而推出来的。

  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有的学生说可以由体积单位直接计量得来;还有的学生说由长方体可以推出正方体体积公式,当长方体长、宽、高相等时,就得到了正方体,因为长方体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所以正方体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再乘棱长。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有的学生说把圆柱底面沿着底面半径等分成若干份,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他们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还有的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切拼成的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柱底面半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体积还可以用底面周长的一半乘半径乘高来计算。这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体积还可以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观察我手中教具不同角度的摆放,在思考、想象、交流中发现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来计算。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根据圆锥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关系推导来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设计意图: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复习重点,我通过演示、操作、设疑诱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想象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中,我挖掘教材,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查漏补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知识提升阶段

  1、自主探究网络结构

  思考:四个立体图形中,哪个是推导其他图形体积公式的基础?尝试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网络关系。

  2、反馈交流适时评价

  有的学生说长方体是最基础的图形。因为长方体推出了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又推出圆柱体积公式,圆柱又推出了圆锥体积公式,对于这种想法的学生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有的学生认为长方体可以推出圆柱体积公式,正方体也可以推出圆柱体积公式。原因是学生受到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得到正方形的影响。我抓住这个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得出是不可能的,因为转化成的长方体长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和底面半径是不可能相等的。

  设计意图:复习课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而且它是学生对已学的内容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学生用箭头表示图形体积公式推导的网络关系,就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知识应用阶段

  1、基本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圆锥不要求计算表面积)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题学生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分米,体积是216立方分米。我适时让学生判断“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学生在判断中比较了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

  2、大显身手

  填空

  ①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则圆柱体积是圆锥()。

  ②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则圆柱和圆锥就一定等底等高()。(是非题)

  ③圆柱和圆锥等体等高,则圆柱底面积是圆锥的()。

  ④圆柱和圆锥等体等底,则圆柱高是圆锥的()。

  ⑤把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4厘米的圆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①②③④⑤题的变式训练,使学生对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第5题的训练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了。

  3、走进生活

  下面三个立体图形木料,王师傅想削成一个圆锥体,选择哪个几何体加工成的圆锥体积最大。你能帮王师傅选择一下吗?说说你的理由。(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了解“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质疑问难

  通过复习,你对有关体积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主旨在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课后反思习惯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06-11

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的内容06-11

数学下册认识角说课稿07-23

数学下册说课稿:平移与旋转06-26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11-18

数学圆锥的体积六年级下册说课稿06-12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06-11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说课稿范文02-01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说课稿11-04

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14篇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