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3-02-24 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习1、游戏一:我会“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4、游戏四:拼一拼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4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除法算式,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教学,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写除法算式。

  2.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一分,把8个小长方体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生回答后出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生齐说)

  谁来说说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齐说一遍。

  好,我们来读例1。

  出示例1: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么分?每盘放( )个。

  师: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平均放在3个盘里)哦,因为这里有“平均”二字,我们知道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那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把6怎样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3份,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每份是( )。请一个孩子连起来说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齐说一遍。

  师:你们会分吗?(会)请你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自己分小棒。分完后请一生板演分桃。你们的分法跟他一样吗?(一样)每份是几,(每份是2),也就是每盘放几个,(2)。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师:这一道没有难住大家,再来一道。

  出示例2: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呢?(平均分)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10)请一个孩子来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很好!

  师:会分吗?(会)自己分一分。

  生分小棒。分完后师圈画订正。

  二、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真能干!刚才通过分小棒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和分扣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怎样分的问题?(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像这样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进行计算。

  今天老师就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同学们齐读课题。

  三、教学例1。认识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

  (1)认识除号,教写法。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除法,它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边说边板书“÷”,这就是除法的运算符号,你知道它的名字吗?

  抽两三个学生来说。

  师:对,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除号,并板书。生齐读三遍。

  在写除号时,要先写一横,要平、要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这两个小圆点大小要一致,要对齐,“÷”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这就是除号,跟师一起书空两遍,并读。

  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除号。(生写,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第一次写除号就写得很好,以后每一次都要认真写哦,刚才我们写的这个符号叫什么名字?(除号)

  (2)写除法算式。

  师:对,我们会写除号了,那除法算式该怎么写呢?请小朋友们看例1,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对,我们把分的总数6写在最前面,这道题是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成3份就写成“÷3”,最后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几?(2)那我们就把2写在等号的后面。

  (3)读除法算式

  “6÷3=2”,这就是除法算式,现在老师告诉你“÷”在算式里读作“除以”,谁愿意试着读一读这道除法算式?

  抽两个学生读。师表扬:你真勇敢,读得非常好。师板书读作。齐读。(准备6个算式卡片抽一组的孩子开火车读)

  (4)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师:我们会读除法算式了,你知道算式中的“6、3、2”分别表示什么吗?可以联系我们这道题想一想,先请同桌的孩子互相说一说。

  抽1人说。师引导说“6÷3=2”表示的意思,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师:下面请一个孩子来读出这个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2人说,齐说。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学习例1,知道了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计算?(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在写除法算式时要把什么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总数),怎样平均分就除以几,分的结果写在后。

  四、教学例2。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再来看例2,要分的总数是几,(10),怎样平均分的?。平均分就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对,你能自己写一个除法算式吗?(能)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

  生自己写。抽生答。

  齐读算式。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请你联系这道题想一想。

  好,先和同桌的孩子说一说。

  抽2人说。师引导集体说,表示: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可以分5个。10÷2=5

  以前我们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算式,各部分都有名称,那在除法算式当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哦,有孩子知道,我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商。师边说边板书出来。齐说。

  师引导说,在这个算式中,10是( ),2是( ),5是( )。抽两人单独说,全班齐说。(反过来练习说)看“6÷3=2”这个算式,被除数是(),除数是( ),商是( )。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除法算式,你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吗?(卡片出示)(4个算式,1人说,女生说,男生说,全班说)

  小结:我们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了除号前面的数叫( ),除号后面的数叫( ),被除数除以除数得到的结果叫( )。

  五、练习。

  1.写除法算式。(小黑板)

  今天,孩子们学得又快又好,老师想考考你们学会了吗?下面我们来比赛写除法算式,挂出小黑板,请你根据这些题目在练习本上写出除法算式,开始。

  抽1人口答,集体订正。齐读一遍。

  2.完成课堂活动1、2题。

  看来孩子们都学会了,下面,我们来完成书上的练习吧。翻到书第78页指着第1题。

  课后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叫什么?(除法),在什么时候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呢?(把总数平均分的时候就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我们还学习了怎样写除法算式,怎样读除法算式,认识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希望小朋友们牢牢记住今天所学的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还将对除法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用它解决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利用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2、能根据钟面,计算经过时间。

  3、在回顾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二、教学重点:

  熟练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接近正时的时刻 经过时间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钟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们复习什么?板书:时分秒的复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关于时分秒,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同桌交流一下,回忆不起来的可以翻一翻书。

  (二)梳理内化 提炼方法

  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并适时板书

  (1)钟面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

  (2)时分秒的关系 1时=60分,1分=60秒。

  (3)1时多长?1分有多长?1秒有多长? 老师还知道,发电厂1秒钟发的电,可供一户家庭用三个月。你有什么感想?

  (4)会读钟面上的时刻 指一生结合钟面讲读法,再指一优生结合钟面讲时针不好确定时的读法。

  (三)分层练习 提高能力

  1、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时分秒的知识,下面老师要考验大家,能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决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 3分=( )秒 4时=( )分 120分=( )时 60秒=( )分 1分30秒=( )秒 2时40分=( )分

  做在练习本上,指生读答案,选1题说说是怎么想出来的

  (2)数学书94页第11题(现场反馈)

  (3)数学书94页第12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2、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钟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个时刻,另一人快速读出来,然后再交换角色。

  3、小丽同学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自从学习了时分秒的知识,她专门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指生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例6.本课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提升。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找规律的问题,注重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重点理解根据余数来判定结果。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属于具体形象思维,想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需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于含义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1.标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

  (一)知识铺垫---------------------------------------------------------------

  2.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呈现两只老虎的歌词),请学生们利用最短的时间把歌词记下来,之后跟着音乐一起来唱。

  生:齐唱两只老虎

  师:同学们好棒啊!!在这么短的时间竟然能把这么长的歌词记下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啊?

  生:通过观察歌词的每一段都是相同的,只需要记下第一段就可以了。

  师:看,这里还有两幅图画,“请你仔细观察,照这样摆下去,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图案?”

  先看第一幅图。

  生:这幅图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两个图案,一个太阳,一颗星星,根据这样的规律,下一个图案应该是太阳。

  再看第二幅图。

  生:这副图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个图案,一个笑脸,连续两个哭脸。根据这样的规律,笑脸后面紧跟着的图案应该是哭脸。

  师:聪明的你们发现了吗?

  只有先找出规律,才能判断出下面的图案。

  (二)新知探究---------------------------------------------------------------

  3.师:我们再来试一试。出示(PPT)“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生:首先我们要找出排列规律。这些小旗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每一组有三面小旗,一面黄色的小旗,两面红色的小旗。问题是让我们求出第16面小旗的颜色。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规律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之后小组活动,交流倾听。

  生: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用符号代替小旗接着往下摆

  师:点评学生的方案,并用PPT展示继续摆小旗。

  图中最后一面是第13面小旗,后面依次是第14面,第15面和第16面。第13面小旗是黄色的.小旗,根据规律第14面和第15面小旗应该是红色的小旗。这样第13面、14面、15面小旗就组成了一组。接下来第16面小旗是新的一组的开始,所以是黄色的小旗。

  4.师:换个角度来理解这道题,如果我们它理解成应用题,每一组都有3面小旗,现在有16面小旗,16面小旗里面有几组完整的小旗,还剩几面呢?

  生: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解决,16÷3。用除法竖式来求商。16÷3商5,3×5=15,16-15=1.所以16面小旗里有完整的5组小旗,还剩1面小旗。

  师:对应着算式和小旗图,16.3.5.1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生:16(共有16面小旗),3(每组有3面小旗),5(可以摆成这样的5组),1(还剩下1面这样的小旗)

  师:剩下的1面小旗和问题中的第16面小旗的颜色有什么关系?

  生:剩下的1面小旗就是第16面小旗,如果继续往下摆,第16面小旗就是新的一组中的第一面,根据规律,每组中的第一面小旗都是黄色的小旗,所以第16面小旗是黄色的。

  师:你们发现了吗,小旗的颜色跟有几组完整小旗没有关系,跟还剩几面有关。也就是说,跟除法的商没有关系,跟余数有关。那么观察图和余数,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师:总结(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

  5.师:现在我们试着想一想:“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一下

  生:27÷3.用除法竖式求商。27÷3商9,3×9=27,27-27=0。27÷3=9组,没有余数。没有余数,就是正好分完。

  师:正好分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小组交流,然后分享自己的方法

  师:PPT展示,第27面小旗就是最后一组的最后一面旗子,根据规律,每组的最后一面小旗是红色,所以第27面小旗是红色。

  6.师:不信的话我们接着摆一摆,验证一下吧。出示PPT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第27面小旗确实是红色的。

  师:做这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很快就能解答出来,有的同学则相对慢一点,是因为你们选择的解答方法不一样,做的快的选择了列算式的方法,慢一点的选择了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

  通过比较,当所求数量较大时,用画一画的方法会比较麻烦,列算式则相对简单一点。

  (三)巩固---------------------------------------------------------------

  7.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试着做一做这些题吧。“按照下面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

  要想解决这道题,我们得先看看这里有什么规律,这些珠子也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每一组有5个珠子,分别是两个蓝色的珠子和三个红色的珠子。想知道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用除法24÷5.用除法竖式来求商。

  24÷5商4,5×4=20,24-20=4.所以有4组完整的珠子,还剩4个珠子。最后一个珠子的颜色跟商没有关系,我们要看余数,余数是4,根据规律,每组第4个珠子是红色,因此第24个珠子应该是红色。

  (四)总结---------------------------------------------------------------

  8.你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找规律的问题,首先要找规律,确定每组的数量,用除法解决,根据余数判断结果。

  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的最后一个。

  (五)作业布置--------------------------------------------------------

  元旦挂彩灯,用6种颜色的灯泡按红、黄、蓝、绿、紫的次数装配,一共装了36个灯泡,蓝色的灯泡用几个?红色的灯泡呢?

  (六)音乐欣赏--------------------------------------------------------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有规律的现象。

  春夏秋冬-----年

  月圆、月缺-----月

  日出、日落----日

  规律现象也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衣服、生活、雨伞、项链、红绿灯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找规律

  规律:黄红红

  16÷3=5(组)1(面)

  27÷3=9(组)正好分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0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3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08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2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09-16

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30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7-13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