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三、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母子间的真挚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学情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五、说教学环节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六、说板书设计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袁鹰在文中写了自己在黄河上所见到的有关景象:艄公在滚滚的黄河上,凭着一根竹篙和羊皮筏子自由而镇静地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顿生赞美之情,用抒情的笔法着力赞颂了艄公的勇敢、沿着、镇静、机敏。作者运用语言老道、气势磅礴,更突出的是作者通篇运用一种反衬烘托的手法,从不同的侧面来赞颂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文章的末尾直接抒胸意,赞颂艄公的伟大。
根据文章的特点,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体现作者的意思,表达文章的主体意思:
一、 建构联系,多角度、多侧面来了解说明有关内容。
文章对于黄河的介绍不是很多,但语言精炼,学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学生对黄河的情况也会有许多的疑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从多角度,从课外去全面地了解黄河,建构多学科的课内外相联系的一个大课堂,鼓励学生从社会、地理、文学等方面全面地了解黄河,教学时适时引导学生想像,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了自己的滚滚黄河。
二、读、思相结合,深入地有层次地读懂文章。
本文文笔优美,以赞颂艄公为主线,教学中我始终紧扣赞颂艄公这条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层逐渐走向文章的核心,真正地做到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读是理解内容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最终目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最终体现在读的表现上,读得好了,理解势必到位,也就是在读中求感悟。开始从读通文章开始,到精读文章的第一段联系文章的主线,引导学生思,体会黄河的壮观,而艄公更伟大,感受深入一层,又细读羊皮筏子的段落,再对比、思考,体会艄公更加伟大,又激起一层浪,情到深处。以读来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真情,颂艄公、敬艄公,水到渠成。
三、紧扣内在的“语言”,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语言”。
学生学语文学什么,仅仅是一两个好词,两三句佳句吗?更重要的作者的语言,作者的文学语言和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些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领悟,因为这些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终生受益的知识,而不仅是一两个死板的词条。用语言是学语文的宗旨目的。对这篇文章而言,作者除了生动的文字语言,在写作上,这篇文章采用对比、反衬的方法来烘托艄公的伟大,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去通过各种方式体会到,也许不需要直接用语言表达叫什么方法,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方法的好处,有何优点。教学中,我就有意地安排了几组对比朗读:
1、黄河的壮观与赞美艄公。
2、羊皮筏子的轻小与赞美艄公,通过反复的对比朗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写黄河的壮观,羊皮筏子的轻小不是浪费笔墨,不是废话连篇,而是作者匠心独运,高明之处。
学生从领会开始,也许就在他的以后的文章中不自觉的运用了进来,这样不是锦上添花、学以致用,学活语文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课文描写了他和一个小孩子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题定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
怎样展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呢?我借鉴了其他语文老师的经验,没有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而是仔细分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我所讲的第二课时中,我想要落实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二是从竺可桢和小女孩儿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的观察,才能准确的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学习课文语言的表达,抓住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体会竺可桢爷爷的科学研究精神。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了解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去体会学习。确定了总体的教学思路,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来围绕文章中的一些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词句来学习。如:抓住“爷爷,你又看花来啦?”“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的问……”等几处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竺可桢爷爷研究的严谨、认真以及对待他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从朗读指导中,我抓住“时间像飞箭……杏树的花苞。”和文中的一部分对话描写。分别从中训练学生有感情的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15自然段至结尾的学习中,我本着从重点词语,如:顷刻间、兴冲冲、郑重等一些词语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物的情感。
尽管预设比较细致,但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致使多处的感悟学习不深、不透,似乎是停在文字表面的感觉,存在着处理不妥之处。
1、抓住了动作词语,但抓的不全,挖的不透。
教学中我选择了“习惯的问”体会竺可桢对科学研究的主动探究,长期观察的精神。在备课中,我在教材分析中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却没有深刻体会到,可以说带有一种模糊性进入了课堂。通过课后与小教科滕老师的交流,我发现是自己没有发觉理解这段内容的方法,怎么能让学生准确理解呢?如果在抓住这一点的同时结合前后的内容,包括竺可桢观察杏花时的动作,与孩子交谈时的一些词语的流露,很自然地就能理解了这一点。
2、借助对话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但没有彰显学生的个性朗读。
在对话朗读部分,我设计了想象补充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尽管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读得很是起劲,但总觉得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回顾教学过程,正是在这个环节上我处理的过于急躁,包括提示语的显示。如果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感受来读出不同的语气达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3、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但没有放开。
我以为这节课教师放的不足,今后应在教学时在放的同时应及时的收回,应抓住学生的回答重点点拨,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学第三自然段“爷爷弯下腰来,习惯的问”这时,应抓住“习惯”一词,从哪还可以看出来?
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或演或仿或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发展多种能力,体验文章的有趣。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 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习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习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授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习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习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前两句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发展出发,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2、教学难点: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②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古诗教学要着眼与培养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强调以读为本,通过组织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朗读练习,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感悟形象,体验情感,体会用意。因此,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味语言、畅谈感受、诵读体会法、讨论法等。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多读古诗,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去理解古诗、学法去品味语言、畅谈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学生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己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学生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习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现了纯真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己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说课稿12-17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朵杏花》说课稿12-20
苏教版小学语文《绝句》说课稿11-30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石榴》说课稿12-17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春日偶成》说课稿12-1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爱如茉莉》说课稿12-17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放飞蜻蜓说课稿11-0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11-26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拟人句03-25